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翻译家余光中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单德兴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学者单德兴为缅怀其师余光中所作的纪念文集,其中收录多篇文章,主要从余光中作为一名译者的不太为人熟知的方面出发,精炼而老到地分析他的翻译贡献与理论。同时作为余氏弟子,单德兴也写下数篇文章缅怀先师,向读者介绍余光中的不同研究面向与学术关怀。 作者简介 单德兴,台湾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中研院”欧美研究所所长,《欧美研究》主编,台湾大学、交通大学兼任教授,静宜大学兼任讲座教授,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兼任特聘教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傅尔布莱特资深访问学人。现任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有《铭刻与再现》《越界与创新》《翻译与脉络》《论萨义德》等,出版访谈集《对话与交流》《与智者为伍》,译有《文学心路:英美名家访谈录》《知识分子论》《格理弗游记》《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集》等。 目录 论述 一位年轻译诗家的画像——析论余光中的《英诗译注》 在冷战的年代——英华焕发的译者余光中 含华吐英:自译者余光中——析论余光中的中诗英文自译 附篇——余光中英文自译诗作之演变 左右手之外的缪思——析论余光中的译论与译评 访谈 第十位缪思——余光中访谈录 勤耕与丰收——余光中访谈录 守护与自持——范我存访谈录 散文 既开风气又为师——指南山下忆往 翠玉白菜的联想——余光中别解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敬悼余光中老师 “译”往情深,精进不已——追念翻译家余光中老师 附录 余光中译作一览表 部分人名、作品名对照表 序言 典范在今朝 ——三者合一、六译并进的翻译家余光中 今年(2018)我相继应邀在2月24日台北纪州庵文学森 林的余光中纪念特展开幕式暨茶会,以及4月26日高雄中山 大学的余光中教授追思会,针对“翻译家余光中”这个主 题进行报告。前者是业师余光中先生过世后台湾第一个正 式纪念展览,后者是余老师自香港返台后任教三十多年的 学校师生举办的感恩与追思会,亲朋好友、门生故旧共聚 一堂,缅怀余老师的生平事迹与文学成就。其实,2016年3 月4日我便以“三者合一,六艺并进——余光中先生的翻译 志业”为题,在高雄第一科技大学《余光中翻译作品学术 论文专刊》发表会上,于老师和师母范我存女士面前当众 报告,得到二老的肯定。那是我数十年来首次以此为题在 余老师面前进行专题讲座,原本计划再接再厉,在老师九 十大寿时出版专著作为贺礼。不料精神与体力向来健旺的 他,当年夏季却因摔跤伤及头部,体力急速衰退,虽逐渐 康复,但2017年冬又因病住院,于12月14日溘然辞世,抚 今思昔,令人感慨万千。 遥想我于1972年进入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余老师 正是系主任。当时适逢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朱立民教授与 外文系系主任颜元叔教授锐意革新,全省各外文系(严格说 来是英文系),包括余老师负责的政大西语系与齐邦媛教授 负责的中兴大学外文系等群起响应,课程规划与教材采用 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理念,增加文学课程的分量, 重视文本的细读与解析,风气所及甚至影响到作风相对保 守的中文系。比较文学也在外文系与中文系学者的通力合 作下,于中文世界如火如荼推展。如今虽然新批评已成历 史名词,比较文学也命运多舛,但二者提倡的细读功夫与 比较视野,已然内化为文学系的基本要求。 当年英国文学史是西语系课程的重中之重,为两学年 的必修课,大二的“英国文学史(一)”由余老师亲自讲授 。我在课堂上不仅增长了英国文学史的知识,更感染到余 老师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文字的敏感。我也参与课外活动 ,在西语系以一系之经费主办的全校翻译比赛中获得首奖 ,培养出兴趣与自信。因此,余老师是我在文学与翻译上 的双料启蒙师。如今我踏上专业文学研究之路已三十五载 ,翻译了近二十本书,其中与学术相关者皆仿照老师的范 例,增加作者生平、历史背景、作品介绍以及译注等附文 本(paratexts),以期善尽译介之责。至于我个人在翻译 研究中所倡议的“双重脉络化”(Dual Contextualization),如今回顾,很可能来自阅读余老师 的译注与评介时的潜移默化。 余老师纵横文坛七十载,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均有杰出丰硕的成果,并称四者为自己的“四窟”“四张 王牌”“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然而他在诗歌与散文上 的卓越成就,往往盖过他在翻译上的精彩表现,使人忽略 了他的“译绩”与贡献。其实,他多年来翻译的十五本书 ,遍及诗歌、戏剧、小说、传记等重要文类(详见本书附录 ),其中尤以“诗人译诗”最为人称道,影响深远。然而有 关“翻译家余光中”的研究甚少,实为“余学”的重大缺 憾。因此,忝为余老师的门生,身兼学者与泽者双重身份 ,钻研并彰显业师的翻译成就,对“余学”略效绵薄之力 ,实在责无旁贷。 有关余光中的文学身份与翻译贡献,向有“三者合一 ”“六译并进”之说。他在《作者,学者,译者——“外 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说》中明确指出自己这三 种身份,金圣华在《余光中:三“者”合一的翻译家》中 对此有详细的阐释。张锦忠在《“强势作者”之为译者: 以余光中为例》中则指出余光中在翻译领域的多元面向, 并誉为“五译”并进:“翻译、论翻译、教翻译、编译诗 选集、汉英兼译”。我在《左右手之外的缪思——析论余 光中的译论与译评》中,有鉴于他多年来在中文世界大力 推广翻译,参与台湾与香港的重要翻译比赛的命题与评审 ,所以再加上“提倡翻译”一项,成为“六译并进”。这 些都印证了余老师于多重角色之间的互动互补,以及他对 翻译的严肃态度与多年坚持。因此,他在中文翻译界的崇 高地位,大家的交相赞誉,乃实至名归。 为了呈现翻译家余光中生动立体的多元面向,本书不 拘一格,以不同性质的文字,从三方面切人。第一部分“ 论述”收录四篇学术论文及一篇附篇,主要依照余老师译 作的时序排列,以再现他的发展轨迹。第一篇《一位年轻 译诗家的画像——析论余光中的(英诗译注)》探讨他最早 的译诗集《英诗译注》,即出版于1960年的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Poetry(with notes)。当年译者年方三 十二岁,将原诗与译诗对照出版,并附有文字、句法与文 法的批注,格律与节奏的说明,作者的生平与背景介绍, 以及创作特色与文学史上的评价。此文指出,《英诗译注 》中收录余光中自1950年以来的三十七首译诗,连同译注 与作者小传,既是译注者初试啼声的英诗中译结集,也反 映出他当时的翻译理念与策略,借由文字的移译、文本的 解析、文学的诠解,甚至文化与脉络的再现,具现了 导语 余老师纵横文坛七十载,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均有杰出丰硕的成果,并称四者为自己的“四窟”“四张王牌”“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然而他在诗歌与散文上的卓越成就,往往盖过他在翻译上的精彩表现,使人忽略了他的“译绩”与贡献。其实,他多年来翻译的十五本书,遍及诗歌、戏剧、小说、传记等重要文类(详见本书附录),其中尤以“诗人译诗”最为人称道,影响深远。 《翻译家余光中》一书,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余先生深厚的学术内涵,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融创作、翻译、鉴赏于一体的多维景观。 书评(媒体评论) 单德兴教授身兼学者及译者双重身份,既可以学 者的敏锐观察和剖析能力探究家父的翻译,亦可借译 者的亲身体验直接且深入地评述余氏翻译的各种境界 。再加上多次访问家父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可谓当 今余光中翻译研究的第一人。 ——余光中次女、英美文学研究者,余幼珊博士 单德兴教授所著《翻译家余光中》一书,从另一 个侧面彰显了余先生深厚的学术内涵,给读者展现了 一幅融创作、翻译、鉴赏于一体的多维景观,读者可 以在文本细读中感受语言之关,意境之深,情感之至 。 ——清华大学教授、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罗选民 余光中先生以“乡愁”一诗闻名国内,作为余氏 弟子,台湾知名学者单德兴教授撰写的《翻译家余光 中》以真挚的情感、扎实的材料和学者的严谨与深刻 ,打开了余氏“四度空间”中的另外一个空间——翻 译,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南京大学教授,程爱民 精彩页 一位年轻译诗家的画像 ——析论余光中的《英诗译注》 一、超过一甲子的译诗人 在中国近当代文学中,像余光中这样有多元成就、坚持一甲子以上、名闻海内外的作家与翻译家可谓凤毛麟角。然而论者大抵着重他的文学创作,不太正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翻译。如2013年陈芳明编选的《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34余光中》,为目前有关余光中研究资料最丰富的参考书,而该书的“作品目录及提要”(41—70)并未纳入他的译作(自译的Aores of Barbed Wires[《满田的铁丝网》]与英汉对照的《守夜人》[The Night Watchman]视为诗作[48,52])。翻阅该书目录与研究书目便发现,有关翻译的资料与其他文类很不成比例。正如本书序言所指出的: 余老师纵横文坛七十载,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均有杰出丰硕的成果,并称四者为自己的“四窟”“四张王牌”“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然而他在诗歌与散文上的卓越成就,往往盖过他在翻译上的精彩表现,使人忽略了他的“译绩”与贡献。其实,他多年来翻译的十五本书,遍及诗歌、戏剧、小说、传记等重要文类(详见本书附录),其中尤以“诗人译诗”最为人称道,影响深远。然而有关“翻译家余光中”的研究甚少,实为“余学”的重大缺憾。 余光中对翻译的兴趣,我们可用“一往情深”“根深柢固”来形容。他在《翻译乃大道》中宣示,“这一生对翻译的态度,是认真以求,而非逢场作戏”(《凭》9)。他自高中起就对翻译具有浓厚的兴趣,曾在语文课本中读到马君武、苏曼殊、胡适以不同诗体翻译拜伦的《哀希腊》(George Gordon Byron,“The Isles of Greece”),深受启发,而以旧诗体翻译拜伦的《海罗德公子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中咏滑铁卢的八段,发表于和友人合办的一份小报上(余,《第》183—185,亦见本书194)。他在不同场合中多次提到,从事创作或有“江郎才尽”之虞,但翻译非但无此顾虑,反倒会因文字造诣愈趋成熟精深而更为可观。证诸他晚年的出版,不仅诗歌、散文创作不断,在翻译上也迭有佳绩,创作力与生命力之健旺令人钦羡。杰出的作者与译者之养成绝非偶然,而是才气、努力、毅力与机缘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结合,余光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有不少可循之迹,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为人淡忘了。因此,本文探讨余光中最早的译诗集《英诗译注》,即出版于1960年的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Poetry (with notes),试图为以译诗著名的诗人/译者寻根探源。 《英诗译注》是余光中初试啼声的英诗中译结集,更是他最早集三“者”(作者/学者/译者)于一身之作,可惜绝版多年,以致绝大多数的读者无缘得见。《英诗译注》的附文本(paratexts)主要为书首的《译者小引》、各篇的“注解”以及介绍各诗人的“作者”。余光中在1960年春于台北撰写的《译者小引》开宗明义便交代此译诗集的前世今生:收在这里的三十七首作品是译者自1950年迄今所译约百首英美诗的一部分,它们曾经陆续刊登在“中央副刊”《学生英语文摘》及其他杂志。在《学生英语文摘》连载过的共十三篇,当时均附有注解及作者小传;其余的部分亦于1956年夏天补写注解与小传,当年9月全部脱稿。(1) 这段文字透露了若干信息:首先,余光中自1950年至撰写《译者小引》的十年间已译了大约一百首英美诗作;其次,选人《英诗译注》的三十七首(占百首译诗的三分之一强)曾陆续刊登于不同的报章杂志,包括当时的文坛重镇“中央副刊”;第三,《英诗译注》里的三分之一强曾“连载”于台大外文系教授赵丽莲(Lilian Chao)主编的《学生英语文摘》,并“均附有注解及作者小传”等附文本;最后,因为报章杂志的性质或篇幅之限,在刊登时未能附上“注解与小传”的译诗,于1956年夏、秋季补齐了这些附文本,并加上陈次云与傅建中协助搜集到的“诗人们的画像与照片”(4),但未说明“全部脱稿”与正式出版之间为何有将近三年半的落差。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