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原名津岛修治,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日本著名作家,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1909年6月,出身于日本青森具津轻地区富豪之家。学生时期,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并开始发表随笔。1935年凭借《逆行》入国第一届芥川奖。1945年凭借《女学生》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 太宰治一生多次求死,最终在1948年第5次自杀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其短哲的一生中,太宰治向世人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留下诸多佳作,如《人间失格》《津轻》《斜阳》《维庸之妻》等。其作品多采用“私小说”的自我告白形式,通过戏谑和自我嘲讽式的写作手法,揭示人性的阴暗面。 书评(媒体评论) 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儿 的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 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 漆黑的世界。 ——中国现代作家鲁迅 无论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 ,太宰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 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宰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 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 ——日本文学评论家奥野健男 我承认他那罕见的才能。不过说来奇怪,他是从 未有过的、我从一开始如此生理抵触的作家。也许是 由于爱憎的法则,也许是因为他是一个故意把我最想 隐蔽的部分暴露出来的作家。 ——日本当代作家三岛由纪夫 目录 人间失格 小丑之花 狂言之神 虚构之春 二十世纪旗手 樱桃 精彩页 第一手札 我这一生,充满可耻之事。 对于人类的生活,我总是无法理清头绪。我从小生活在东北的乡间,初次见到火车,是年纪稍大后的事。我在火车站的天桥上爬上爬下,满以为它特意如此新奇地建造,是为了把车站建得像国外的游乐场一般复杂有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此深信不疑。在天桥上爬上爬下,曾是我最拿手的游戏。我原以为,那是铁路局最为贴心的服务之一。后来我发现,天桥不过是供乘客跨越铁路而设,是一段实用的阶梯,于是顿感索然无味。 不仅如此,幼年的我在绘本中见到地铁,也不以为它是为实际需求而建,竟自认为比地面上的车更别出心裁、更有乐趣,才是它出现的缘由。 我自幼体弱多病,长期卧床静养。躺在床上,我坚持认为这些床单、枕套、被套都是单调乏味的装饰品。将近二十岁时,才得知这些竟也都是实用品。我颇感意外,对于人活于世的简朴,不禁黯然神伤。 还有,我不懂得饥肠辘辘的滋味。我倒并非傻乎乎地说明自己生长在衣食无忧的大户人家,只是我的确不曾体会饥饿之感。这样说来或许有点儿奇怪,但我是那种即使饿了,也自己感觉不到的人。中小学时,每当放学回家,周遭的人总会七嘴八舌地关心:“肚子饿了吧?我们都是过来人,放学回家的时候肚子总会饿得够呛。来点儿甜纳豆如何?还有蛋糕和面包哦!”我总会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讨好人的精神,嘴上说着“我饿了”,顺手把十颗甜纳豆扔进嘴里。其实那时的我对于饥饿一无所知。 当然,我的食量并不小,记忆中却几乎不曾因饥饿而进食。我吃人们眼中的山珍海昧,也吃众人艳羡的奢华美食。外出用餐时,总会勉强自己尽量多吃些。年幼之时,于我而言,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在自家用餐。 在乡下家中,每逢用餐,全家十几口人总是分成两列排开而坐。身为最小的我,自然坐在末座。用餐的房间光线暗淡,午饭时,十几人默默坐在桌前扒饭,这光景总是让我不寒而栗。我家是传统守旧的乡下家庭,菜品大都墨守成规,我渐渐对山珍海昧不再抱有期待,最终竟然觉得吃饭的时刻是可怖的。我坐在那幽暗房间的餐桌末端,因恐惧而不停哆嗦,一点点把饭食强塞入口,默默想着:人为何一天非吃三餐不可?用餐时每个人都表情严肃,俨然在进行某种仪式:一家人须每日三次,准时聚集到一间幽暗的屋中。餐盘的顺序要摆放正确,即使不饿,也须沉默着低头咀嚼饭食。以至于我曾以为,这是在向家中蠢蠢欲动的亡灵们祈祷。 在我听来,“人不吃饭就会死”这句话不过是可恶的恐吓之词。然而,这种迷信的说法(到现在我仍觉得这像是某种迷信)却总能带给我不安和恐惧。人不吃饭就会死,所以必须劳动、吃饭——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让我觉得晦涩难懂、更具有胁迫感的话了。 因此,我对人类的行为,至今仍无法理解。我的幸福观与世人几乎大相径庭。为此,我深感不安,夜夜辗转反侧、呻吟不止,甚至精神发狂。我究竟能否称得上是个幸福的人呢?打小时起,常有人说我幸福,我却总觉得自己有如身陷炼狱,那些说我幸福的人在我看来反而比我幸福许多。 我甚至曾认为,自己身负十个灾祸。如果将其中任意一个交与旁人,恐怕都足以令其丧命。 总之,我不懂。旁人承受的痛苦的性质和大小,我完全捉摸不透。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只是吃个饭就能化解的痛苦,或许才是莫大的痛苦。也许我所说的那十个灾祸在这些痛苦面前,不值一提。也许那些我无法理解的痛苦才是凄惨的人间炼狱。当真是这样吗?我不知道。即使如此,人们依然不想轻生、不会发狂、纵谈政治、毫不绝望、不会屈服,继续与生活抗争。他们不觉得痛苦吗?他们变得自私自利,甚至视其为理所当然,难道他们从未怀疑过自己吗?若真如此,那真是快活。不是每个人都是如此吧?真的都满足于此吗?我不知道……在夜里酣然入睡,一早醒来就会神清气爽吗?他们做了怎样的梦?走路时想些什么?想钱的事情?不会仅此而已吧?我似乎听说过“民以食为天”,却从未听过“人为钱而活”。不,也许因人而异吧……我还是搞不懂……越来越困惑之时,我越发惶恐不安,仿佛自己是世上的异类。我与旁人几乎无法交谈,因为我既不知该谈些什么,也不知该从何谈起。 于是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他人。 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我对人类极度恐惧,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对人类死心。于是,我依靠滑稽的帮助,维系着与人类的联系。表面上,我总是笑脸相向,可心里头,却是拼命地、以高难度的动作竭尽全力讨好他人。 我的家人有多痛苦?为了生计他们在思考些什么?我对这些事一直一无所知,只是默然无语,不堪承受家人之间的隔膜,由此从小练就了取悦他人的本领。换句话说,不知从何时起,我成了一个不说半句真话的孩子。P5-7 导语 《人间失格(精)》是一部吸引了一代代年轻人阅读的异端之作。作者太宰治是一个天生背负罪恶感的人。在他的作品中能不断地读到关于死亡的描述。从对现实生活的恐惧,到生而为人的虚无感、负罪感,他因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堕落。他“丧”到极致的人生引起热议,名篇《人间失格》被无数人的追捧,更得到了众多文豪的高度评价。 序言 我曾见过三张那个男人的照片。 第一张,应该是他童年时期拍的,年龄在十岁左右。 他站在庭院的池塘边,被一群女人(可能是他的姐妹,也 可能是表姐妹)簇拥着,穿着粗条纹和裙裤,头向左倾三 十度左右,笑得很难看。难看吗?如果感觉迟钝的人(或 者说那些对美丑不敏感的人)摆出一副冷淡麻木的表情, 随口来句客套话“真是位可爱的小孩子呢”,这夸奖听上 去也不像是虚情假意。但如果是对美与丑有些鉴赏能力的 人,或许只消看一眼,就会颇不愉快地抱怨一句“什么嘛 ,这孩子真招人讨厌”,然后会像掸落毛毛虫似的把照片 扔到一边。 不知什么原因,他的笑脸越看越让人感到莫名的厌烦 与阴森。那根本就不是在笑,他的脸上没有一点儿笑的意 思。他握紧双拳的站姿便是明证,人,怎么会在握拳的同 时笑得出来?除非猴子。对了,那分明是猴子的笑容—— 只在脸上挤出丑陋的皱纹。照片上的他诡异至极,如有人 说他是“脸皱成一团的小孩”也不为过,且他表情猥琐, 让人很不舒服。迄今为止,我从未见过神态如此诡异的孩 子。 第二张照片里,他的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正处 于学生时代。虽然无法断定是高中还是大学,但照片里的 人已然是一位相貌俊美的翩翩学子。但不可思议的是,照 片上的他同样没有活人的气息。他穿着校服,胸前的口袋 露出一角白色手帕,两腿交又坐在藤椅上,面带笑容。这 次不再是满脸皱纹的猴子笑脸,而是具有丰富技巧的微笑 ,却不知为何,还是与常人不同。类似于血气的凝重,或 是生命的艰涩之类的充实的东西,在这笑容中概不存在。 那笑容像轻盈的羽毛,却不似鸟那样实在。他笑着,如同 一张白纸,让人觉得他的一切都是虚假的。这笑容用“做 作”不足以形容,说是“轻浮”也不妥当,说成“娘娘腔 ”也不贴切,说是“赶时髦”更全然不符。而且,仔细端 详后会发现,这位美貌男子的身上依然有一种莫名的诡谲 。迄今为止.我从未见过如此诡异的青年。 第三张照片最是出奇。照片中他的年龄无从推测。他 头发略显花白,蹲在脏乱不堪的屋子角落(照片清晰地显 示,屋子的墙壁约有三处裂隙),伸出双手在小小的火盆 上烤火。这次他没有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似乎坐在火 盆边烤火的某个间隙,他的生命就会自然消亡。这着实是 张令人厌恶、见之倒霉的照片。怪异的地方不止于此.由 于刻意放大了面部,我得以仔细观察这张脸的构造。普通 的额头,普通的额上的皱纹,普通的眉毛,普通的眼睛, 普通的鼻子、嘴巴和下颌。天哪,这张脸岂止没有表情, 简直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因为它毫无特色。倘若我看 了这张照片后闭上眼,完全不会记得这张脸的模样。兴许 能记起房间的墙壁和小火盆,那人的脸却像云雾一般消散 开去,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那张脸构不成一幅画面, 即便用漫画也画不出来。再次睁眼去看,我甚至也不会有 “啊,原来长成这样,想起来了”的喜悦。说得极端一点 ,纵然睁眼再看这张照片,我也丝毫不会觉得熟悉,反而 感觉怏怏不乐、焦虑难安,不自觉地想把目光移开。 即使是所谓的“死人之相”,也应该比他更有表情, 更让人印象深刻。或许把马的脑袋硬安在人的脖子上,才 会让人产生与观看照片类似的感觉。总之,任何人看了这 照片,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抗拒与恐慌。迄今为止,我从 未见过长相如此诡异的男子。 内容推荐 《人间失格》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前言和附录以作者口吻叙说,三个手札则以主人公叶藏的口吻叙述。主人公叶藏懦弱胆小,害怕面对世间所有的感情,不了解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取乐别人隐藏真实的自己,用饮酒作乐来逃避这个世界,*终走向毁灭。这种迷茫贯穿了作者和每个人的青春;他被痛苦与迷茫折磨着,一生都在自我厌倦下寻求爱,逃避爱。人间失格,即已丧失为人的资格。借由小说主人公叶藏的遭遇,太宰治表达了自己一生中种种真切的痛苦。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在发表的同年,太宰治投水身亡。 《小丑之花》 又名《道化之华》。1930年,太宰治21岁,在东京银座结识了一位年轻的有夫之妇,两人相约在镰仓投水自杀。之后太宰治获救,对方却不幸身亡。太宰治因此而被指控“协助自杀罪”,但不予起诉。此事成为太宰治终身难忘的罪恶,基于这段经历创作了小说《小丑之花》。《小丑之花》被认为是《人间失格》的序曲和创作原点,其主人公与《人间失格》中的大庭叶藏为同一人。 《狂言之神》 1935年,太宰治26岁,在东京都新闻社的求职失败后,企图在镰仓山上吊自杀。《狂言之神》讲述了主人公笠井一因应征报社工作失败而自寻短见的故事,太宰治在文中承认,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虚构之春》 《小丑之花》《狂言之神》和《虚构之春》同属“虚构的彷徨”三部曲。《虚构之春》以书信的形式,通过他人的视角,讲述太宰治生活上的潦倒、苦闷和精神上的自我批判。书中不仅再次谈及太宰治过往的感情,还阐释了他的文学理想。 《二十世纪旗手》 1936年,太宰治经历盲肠炎并发腹膜炎、药物中毒、芥川奖落选的重重困窘。在绝境之下,太宰治在这部作品的标题下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句子。小说讲述了太宰治极力向生活抗争,但又遭遇到各种不幸的轮番打击。太宰治说:“我在万分绝望之中,写下了《二十世纪旗手》;但我依然深信,在绝望的彼端,一定充满了希望。” 《樱桃》 1948年6月13日,大雨滂沱。太宰治与女读者山崎富荣投玉川上水自杀。6天后,人们在桥下发现了两人的遗体,那天正是他的生日。此后每年的6月19日被人们当作太宰治的忌日,在这一天将新鲜的樱桃放在太宰治的墓前,举行“樱桃忌”。樱桃忌的名字缘于他自杀前一年发表的小说《樱桃》,讲述了太宰治与妻子、儿女之间无奈的生活。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太宰治文学的遗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