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赵柏田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赵柏田,当代作家,学者。1969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著有长篇小说 《赫德的情人》 《买办的女儿》,短篇小说集《万镜楼》 《站在屋顶上吹风》,文集《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 《岩中花树:16至18世纪的江南文人》 《帝国的迷津:大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 《双重火焰》 《时光无涯》 《远游书》等十余部。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写着这本书时,时常会想起瓦肆勾栏的那些 说书人,讲兴废、说人情、叹世道,讲者与听者都是 在历史的一堂风雨里。 ——赵柏田 后记 2018年春天,应邱志杰先生之邀,我在民生美术馆观 摩了一场“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开幕展。这件历时数年完 成的作品,是对明朝一个风俗画家《上元灯彩图》的当代 演绎。经徐邦达先生品鉴,此手绘长卷,出自明嘉、万历 年间一民间画师之手。岁在丙寅的嘉靖四十五年上元节, 这个画师应江宁县某富商之约,在绢本上画下了那个火树 银花的金陵之夜。画成之后,因为身份卑微,画师连自己 的名字都没有留下。 整个展览有如剧场一般,有一种刻意营造的喧闹。穿 过一楼市声与鬼影交杂的古玩市场,二楼展厅里,偶尔还 可以看到穿梭而过的黑衣人,面无表情地操纵着装置。他 们是历史的雇佣军,代表着操纵历史的不可知的力量。这 一切——数百件装置、绣像以及巨大的灯笼——上空,有 一双眼睛无处不在。我时刻会与这个四百年前无名画师的 目光相遇。这次北京之行一个月后,我曾试图描绘那双热 切而忧伤的眼睛: 他看着狭巷通衢里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看着出没在 瓷器店里的书生和商人,看着奔跑的孩子、杂耍艺人和一 个个怀抱鲜花的女子。他也看着人群中用力挤着的登徒子 们,看着抬着一只鹿走过大街的屠户们。他的目光在夜色 中伸得更远,越过那些纱灯、滚灯、槊灯、弹壁灯和做工 考究的鳌山万岁灯,越过古都上空已然黯淡的王气,他看 到了这欢娱世界的尽头…… 在对这幅明人长卷的摹写、考释和推演中,艺术家用 他强大的历史想象力,说出了帝制中国的一个秘密:历史 总在抄袭自身,历史的情节总是惊人相似,而脚本的数量 总是有限的。是以,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恒定的角色总是 那么几个。比如,权力总要吃人,美人总是红颜误国,盛 世总是自吹自擂,诗人要么御用,要么成为革命的同谋。 于是,他像一个炼金术士一样,提炼了帝制中国的主 要角色,或者说基因图谱。它们有时是人物,如权臣、幼 帝、悍将、告密者、革命者、税吏、流寇,有时是某样事 物,如漕运、狼烟、谶言、丹药、遗嘱、南渡、桃花源, 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某种思绪,如夜雨、相思、良知、 理。 它们以版画或装置的形式,散布在巨大的空间里。这 是几千年来悬挂于国人头顶的东西,是纠缠的命运,也昭 示着晦暗的未来。走出美术馆,置身于京城三月酒浆一般 流淌的阳光下,我如同穿过了一个幽暗的历史剧场。这个 被艺术家命名为“金陵剧场”的地方,可以是中国的任何 时候,任何地方。就像他后来告诉我的,每一个记忆与失 忆交错,欢庆与告别同步,朋友和敌人同体的地方,都是 金陵。 “在金陵,没有人掌控自己的命运,人都是生来被使 用的,每个人都只是某种历史任务的道具,任务一旦启动 ,人就进入角色,成为历史人物。” 如果把本书看作一个剧场,这一出历史剧,上演的是 大明王朝故事。从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到1644年明朝 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紫禁城后一座小山,统共二 百七十七年的故事脚本,演绎的是人在权力旋涡中的种种 情状。 这出长剧上演的近三百年间,是中国历史漫长的“中 世纪”的至暗年代。律例规驯着身体,强权禁锢着舌头, 帝制中国的牢笼,从那时起扎紧了栅栏,知识人被奴化的 烙印,也是从那时起被烙下。是以,没有入能掌控自己的 命运,他们都被时代的罡风推着,完成派定给自己的角色 ,皇帝与大臣,要角与龙套,所有人都是这出长剧的参与 者,同时也是被观看者。 读者自会看到,讲史人笔下,纷如落叶的大明王朝十 七个世代,在“春”“夏”“秋”“冬”四场折子戏里, 一个个来来去去的人,一幕幕转瞬即逝的景象,在起承转 合中编织出无数场悲欣交集。如果把视野放宽,也会看到 纷繁的外表下,恒定的历史逻辑,那就是推动着这架庞大 的国家机器的文官制度。 14世纪中叶,当朱元璋草创这一制度,他是要让文人 们参与到帝国的“砌墙”中来,他派定给文臣们的角色是 “藻绘粉饰”。废除丞相制,君权定于一尊,独裁者千方 百计谋求权力的最大化。而庞大的文官集团也有着坐而论 道、天下共治.的传统,他们与君权的合作与角力,从这 个政权落地之日就已开始。此后,乃有肇始于永乐朝的内 阁政治,再有正统年间开始坐大的宦官政治,晚明兴起的 清流政治,三百年间,多方博弈,暗涛汹涌,如同一台巨 大绞肉机,让一代代精英灰飞烟灭。 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嬗变,主宰了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 人的命运。随着本书故事的展开,胡惟庸、李善长、刘基 、解缙、方孝孺、于谦、徐有贞、王守仁、杨慎、夏言、 高拱、严嵩、徐阶、张居正、申时行、海瑞、顾宪成、杨 涟、左光斗、黄尊素、钱谦益等人的荣衰浮沉,无不印证 了这一点——人只是某种历史任务的道具,制度即命运。 及至大明十七朝的最后的崇祯朝,十余年间,内阁首 辅走马灯般轮换,内外交困之下,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越 来越重的猜忌和不信任,使得明朝政治迅速崩盘。但这并 不意味着专制制度已寿终正寝。近三百年的噬血,它已有 了魔性。在1 644年前后 目录 春 洪武元年——永乐二十二年 (1368—1424) 第一章 走进“中世纪” 砌墙 献祭 清洗 天网 股东、伙计和奴仆 第二章 禁锢的舌头 削藩 靖难 屠场 驰谒 醉杀 夏 洪熙元年——正德十六年 (1425—1521) 第三章 仁宣两朝纪事 铜缸里的王 盛世三杨 飞扬跋扈的王先生 第四章 夏日风暴 土木之战 尊贵的俘虏 夺门之变 第五章 后宫心计 皇帝与贵妃 内官与外官 皇后与外戚 第六章 正德年的大烟火 “宫奴” 紫禁城里的帐篷 欢乐颂 秋 嘉靖元年——万历十年 (1522—1582) 第七章 四十五年春花秋月(上) 大礼议 新宠 掘墓人 第八章 四十五年春花秋月(下) 祥瑞与长生 丹心照千古 狂歌袅袅天风发 第九章 棋局屡变 等风来 阁臣们 德之殇 第十章 耀眼的暮光 自首相知犹按剑 恋栈夺情 祸萌骖乘 冬 万历十一年——崇祯十七年 (1583—1644) 第十一章 至暗时刻 修补匠 醉梦三十年 君子在野 众士谔谔 通向奴才之路 第十二章 细数同声一个无 刺许 教主 名士 危峰 断云 跋 我吸入了他们的尘埃 附录 一、明朝皇帝年表 二、参考征引书目 精彩页 第一章 走进“中世纪” 砌墙 1354年,春日某一天,未来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带着少年时的伙伴徐达、汤和等一千二十四人,离开郭子兴的濠州①大营向定远城进发。 时为元至正十四年,起义之火正在帝国境内四处蔓延。那一年,这个幼名重八的年轻人二十七岁。他离开郭子兴,是因为不满徐州来的几个红巾军首领统兵无方,又相互倾轧,料定了一帮乌合之众难成气候,决意凭自己的本事打出一片江山来。 收编了定远地区的两支地方武装后,朱元璋率部于这年6月的一个晚上衔枚夜行,出奇兵袭击了驻扎在横涧山的元将张知院部,收降七万余人。他从中挑选了两万名富有战斗经验的精壮士兵,向元军守备力量薄弱的滁州进发,以便为下一步攻打龙盘虎踞的建康①建立基地。大队人马如愤怒的潮水涌过平原和山川,这惊心动魄的阵势,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形容,真个是“赤帜蔽野而盈冈”②。 定远城带给朱元璋的不仅是士兵和大量作战物资,更重要的是冯国用、冯国胜这一班地方缙绅也加盟到了他的事业中来。有记载表明,夺取南京的军事计划最初就来自熟知历朝兴亡历史的冯氏兄弟。 南下滁州途中,一个将要对朱元璋的一生事业起到更大作用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濠州定远人李善长。李善长学的是法家学问,史传说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③,李善长刚到军门谒见,和朱元璋曾有过一番对话。朱元璋问,乱世什么时候可以终局,“四方战斗,何时定乎?”李善长劝他学秦乱时的汉高祖刘邦,虽同样起自布衣,但只要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帝业五年可成。这番话无疑在朱元璋面前打开了一个他都不敢梦想的世界,于是他把李善长留下做了掌书记,一个类似于行政秘书的角色。 从攻打滁州开始,李善长成了朱元璋事实上的幕府领袖,“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此人还特别善于沟通将士和主将,但凡投奔过来的将领,发现某人身上有什么长处,就竭力推荐提拔;诸将间有什么龃龉,他也着力调和。在和州时,有一次朱元璋亲率主力出击,只留下李善长带少量兵丁居守大营。元将谍知来袭,竞被李善长设伏打退,自此愈见器重。1354年冬天,元太师、右丞相脱脱大败张士诚于高邮,又分兵围住六合,对朱元璋刚占领的滁州构成重大威胁。正是在李善长的竭力主张下,朱元璋才决定率兵赴援。此一战,不仅使张士诚转危为安,还使脱脱失宠于元顺帝。元朝的柱石一倒,加速了其倾颓之势,用李善长的话来说,就是“元纲既紊”。 历史学家孟森在谈到明开国以后之制度时说,有史以来,以元为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礼法刑政为何事”。元对制度的漠视,从《元史·兵志》可知,止有佥军、补军、调军、遣军之法,别无养军、练军之法,其他刑罚、食货等,一切苟简。朱元璋起事后深知,欲成大事,离不开“士”的辅佐。于是每攻下一个城池,当地文人不管是为旧政府服务过的还是隐居林下的,都会被召来接见并授予官职。历史学家吴晗对朱元璋的“养士”曾有过一段精彩论述: “元璋明白读书的好处,苦于自己读书不多,许多事说不出道理,以此,很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也明白读书人能讲道理,替人出主意,很可怕;谁对他们客气,给面子,养得好,吃得饱,就替谁出力做事。这种办法叫作‘养士’,养什么似乎不大好听,不过只要养之养之,被养的也就不大在乎了。养士是件好事,而且,你不养,跑到敌人那儿或者被别人养去了,却会坏事。为了这个,他禁止部下将官和儒士交结,不许别人养士,却自己来包办,养所有肯被养的士。并且,还有一个大好处,士多半在地方上有名气,老百姓怕他也服他,把士养了,老百姓也就大部分跟过来了。费得不多,赚头极大,真是划算的买卖。因之,每逢新占领一个地方,必定访求这地方的读书人,软硬都来,罗致在幕府里做秘书,做顾问,做参谋。” 1356年,攻下集庆路并改名为应天府后,朱元璋被小明王升为枢密院同签,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左丞相。此时,他征聘了儒士范祖斡、叶仪等十余名士大夫,把他们安置在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新政府中。1357年,占领徽州后,在部将邓愈的引荐下,著名儒生朱升来到了他的帐下,这位元时曾任池州路儒学正的老学者看到朱元璋胸有大志,便给了他三句精练的劝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前两策劝他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不要做流转飘忽的劫盗,后一策则要他不窃名号,背靠大树以俟将来。 其后,克浙江婺州,召儒士许元、胡翰等,日讲经史治道。克处州,一批地方上有名望的学者如金华宋濂、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等人,也被他一一罗致。1360年4月,在朱元璋的竭力敦促下,以宋濂和刘基为首的一批江南学者终于接受任命,到南京礼贤馆就职。他们在新设立的一个叫儒学提举司的机构里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朱元璋时年八岁的儿子、未来的太子朱标讲授经学。②这一事件预示着,具有经世务实传统的浙西学者群将在新政权里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3-6 导语 《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是作家赵柏田的代表作,以四季变迁来比喻国势兴衰,以明代皇族与士大夫文官集团的故事为书写重点,通过描述执掌明朝江山近三百年的朱氏皇族与当时精英阶层的士大夫和文官集团的故事,演绎了皇族与文官集团在权力结构上的此消彼长,描绘了明朝三百年曲折沉浮的历史。 内容推荐 《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是著名作家赵柏田深耕明史十余裁之历史代表作,讲述了大明王朝从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亡的荣衰浮沉与兴废继绝,演绎了人在权力旋涡中的种种情状。全书以朝代和皇位更迭为顺序,以权力结构嬗变为叙述脉络,细致呈现出皇权与文官集团争斗角力的步步惊心,绘就了一幅跨时三百年的壮阔历史长卷。扎实绵密的叙述,幽雅深邃的历史意境,怀着温情和敬意开掘的人性之光,开创出作家写史的崭新美学风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