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学门径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光潜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前言 渊源有自 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 欧洲文学的渊源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唯心哲学浅释 启蒙运动 什么是古典主义? 什么是classics? 狄德罗对于艺术与自然的看法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 近代英国名学 现代英国心理学者之政治思想 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 完形派心理学之概略及其批评 旅英杂谈 译读之间 柏拉图的诗人罪状 但丁的《论俗语》 莱辛的《拉奥孔》 维柯的《新科学》及其对中西美学的影响 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 补充的意见 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 欧洲近代三大批评学者(一) 欧洲近代三大批评学者(二) 欧洲近代三大批评学者(三) 小泉八云 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 谈翻译 如何学习英文 外语学习:活的方法和死的方法 自铸新词 “创造的批评” 谈书评 谈报章文学 日记 随感录(上) 随感录(下) 欧洲书牍示例 悲剧论 诗的实质与形式 心理上个别的差异与诗的欣赏 性欲“母题”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 眼泪文学 诗人与英雄主义 谈中西爱情诗 诗人的孤寂 法朗士和布吕纳介的对话 苏格拉底在中国(对话) 思想就是使用语言 附录 歌德与白蒂娜 最后的说书人 传统与个人的资禀 精彩页 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 百川先生: 暑中我因校事赴成都,最近回校才看到中周社转来黄梅先生的信,提议要我开一个为获得现代公民常识所必读的书籍目录。这很使我为难,一则我目前极忙,没有工夫仔细斟酌;二则我所学的偏重人文方面,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外行。读书不是一件死板的事,一个方单不能施诸人人而有效。各人的环境、天资、修养和兴趣都不能一笔抹杀。一个人在读书方面想有成就,明眼人的指导固大有裨益,自己的暗中摸索有时也不可少,因为失败的教训往往大于成功的。读者既然要求一个目录。我姑且就我的能力所及,随便谈谈几类应读的书籍,不过要特别声明: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只能供参考,不敢希望每个人都依照。 第一,我以为一个人第一件应该明确的是他本国的文化演进、社会变迁以及学术思想和文艺的成就。这并不一定是出于执古守旧的动机。要前进必从一个基点出发,而一个民族以往的成就即是它前进出发的基点。知道它的长处所在和短处所在,我们才能知道哪些东西应发挥光大,哪些应弥补改革,也才能知道它在全人类文化中占何等位置,而我们自己如何对它有所贡献。我不是一个学历史者,但对于过去一切典籍,欢喜从历史的眼光去看。从前人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其实不只是六经,一切典籍所载都可以当作史迹看。史是人类活动进展的轨迹,它的功用在观今鉴古,继往以开来。我赞成多读中国古典和西方古典,都是根据这个观点。每种学问都有一个渊源,知道渊源才可以溯理流派。知道渊源固不是三五部书所可了事。但是渊源又有渊源,我们先从最基本的着手,然后逐渐扩充,便不至于没有根底。 回到了解中国固有文化的问题,中国向来传统教育所着重的大政并不错。中国中心思想无疑地是儒家,而儒家的渊源的渊源在《论语》《孟子》和“五经”。无论从思想或是从艺术的观点看,《论语》都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我从前很欢喜《世说新语》。为的是它所写的魏晋人风度和所载的隽词妙语。近来以风度语言的标准去看《论语》。觉得以《世说新语》较《论语》,真是小巫见大巫。《孟子》比较是耍偏锋,露棱角,但是说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晓畅,后来却没有人能赶得上。“五经”之中,流品不齐,《书经》是最古的政治史料,《易经》是最古的解释自然的企图,《诗经》为中国纯文学之祖,《春秋》为中国编年史之祖,《礼记》较晚出,内容颇驳杂,但是儒家思想见于此经者反比他经为多,其中如《檀弓》《学记》《乐记》《儒行》《礼运》《大学》《中庸》诸篇,妙文至理,是任何读书人不应放过的。诸子之中,老庄荀墨家最重要,次可略览《韩非子》《列子》《淮南子》及《吕氏春秋》。读先秦典籍不可不略通文字训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便于初学,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颇有科学条理,亦可看。要明白中国思想演进。佛典及宋元明理学都不可忽略,可惜我对此毫无研究,不敢多舌。我只能说,在佛典中我很爱读《六祖坛经》和《楞严经》,这也许是文人积习。在理学书籍中我觉得《近思录》和《传习录》很简便。史籍最浩繁,一般人可选读前四史,全读《资治通鉴》,遇重大事件翻阅《通鉴纪事本末》,遇重大问题翻阅《三通》。治一切学问都不可不明白史的背景,可惜我们至今没有一部完善的通俗的通史,近人张荫麟钱穆诸君所编的各有特见,但都只能算是草创。文艺方面除着《楚辞》及陶杜诸集外,一般人可从选本入手。选本甚多,选者各有偏重,难得尽满人意。梁以前作品具见于《昭明文选》,这是选学之祖,诗文兼收,为治辞章者所必读。后来选本比较适用的,文推姚姬传的《古文辞类纂》;诗推王渔洋的《古今诗选》,王壬秋的《八代诗选》,沈归愚的《古诗源》和《唐宋诗醇》,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词推《花间集》,张惠言《词选》和朱疆邨的《宋词三百首》。曲读《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及其他数种;小说读《水浒》《红楼梦》及其他数种,对于一般人也就可知其梗概了。 在现代,一个人如果只读中国书,他的见解难免偏狭固陋,而且就是中国书也不一定能读得好。学术和其他事物一样,必以比较见优劣。必得新刺激才可产生新生命。读书人最低限度须通一个外国文,从翻译中窥外人文物思想,总难免隔靴搔痒,尤其是在现在我们的译品太少,而且大半不很可靠。 P3-5 导语 《西学门径》是朱光潜先生文章选集(共三卷)之三,与青年人谈如何学习西方语言、文学和艺术思想,吸收西方文明,“极力培养中国文化之生命与元气。”朱光潜先生自幼熟习古典文学,大学留学海外,洞悉西学门径,在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方面,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标,而又同时与国内青年学生保持密切的交流,于是常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讲给青年人听;积极引介、翻译外国经典文学、美学作品,写成文章与青年人分享。 序言 读大学时,我们有位北大毕业的美学老师,几次讲起 特殊时期里见到朱光潜的故事。那段时间,朱光潜被发配 扫厕所,我们那位老师发现,这位厕所工人特别敬业,每 一块墙砖和地砖都擦得光亮。老师总结说,这是朱光潜在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位把扫厕所当事业做的老 人,也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后来,朱光潜的书读得多了 ,我发现老师总结的话,原来正是朱光潜的自我期许,他 一生心心念念的所在,是要以出世精神做引介西学的事业 。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进入世界体系,是为“三千 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一变局中,国人求变、求新的努 力可谓艰苦卓绝。魏源(1794—1857)等人开眼看世界, 迈出了认识西方的第一步;严复(1854—1921)等人亲至 欧美,开始别择、绍介其文教制度是第二步;朱光潜 (1897—1986)则生逢国人敞开自己、全身心学习西方的 新时代。 朱光潜好学,1918至1922年在香港大学初睹西学门径 ,之后1925至1933年又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英格兰伦敦 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苦读,“在英法留 学八年之中,听课、预备考试只是我的一小部分的工作, 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大英博物馆和学校的图书馆里,一边 阅读,一边写作。”当时朱光潜身在的几个图书馆都有几 百年的历史,其间文献浩如烟海,作为一个从异域来的年 轻人,该怎样登堂入室,进入如此辽阔的世界呢?朱光潜 的切入点是“近”和“今”。“近”是指朱光潜从自己的 兴趣出发,“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 学,第三是哲学”;“今”是指朱光潜贴近当时英法乃至 欧洲的思想潮流。援“近”入“今”,朱光潜如初入大城 的农家子弟,尽情观看描摹,满怀发现的欢喜,风头正健 的克罗齐,声名犹在的圣伯夫和阿诺德,正在流行的行为 主义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是经朱光潜而在国人眼前初 显其面目。 “近”要及远,“今”要通古,问学更重要的工作是 追源溯流。爱丁堡大学四年间,朱光潜正式修习过英国文 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等课程,随老师 预流西方近现代人文学术,其中欧洲古代史一科“考了两 次都没有及格”。选这门课,朱光潜说是“为着要了解希 腊文学和艺术”,要留心于“古”,两次不及格,应该是 当时朱光潜主要用心于“今”的结果。不过,此一留心对 朱光潜之后的学问格局非常重要。 朱光潜在欧洲的大学和图书馆里做学生,同时也把自 己的所读所思写出来,在《东方杂志》《中学生》等刊物 上发表,范围涉及文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西方人 文学术的新鲜动态及思想脉络。这样既读又写,后来成为 朱光潜一条很重要的治学经验:“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 写就是要读得更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 一番,思索一番,就会懂得较透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 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朱光潜写作的目标读者是国 内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他的读和写之间,构成了一种教学 相长的关系。 在读与写、学与教的过程中,朱光潜逐渐由欧美当代 的伟大心智接近西方现代以来伟大的心智,由克罗齐、阿 诺德、考夫卡等人上推到黑格尔、康德、培根等西方现代 思想历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又沿此上推而抵达源头柏拉图 ,基本确立了自己的西方文明认知图景。 在此基础上,朱光潜将美学定为自己专攻的方向。 1933年,朱光潜欧洲游学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 、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他的美学又发散开来。在欧洲他是 边学边教,现在则是边教边学,引导学生进入自荷马以来 的欧洲文学传统,和学生一起推究诗与艺术以及哲学的一 些根本问题。所教所思发为文字,读者可见欧洲人文传统 的大体脉络,这是对前贤西方文明认知图景的补充。与魏 源、严复等先辈相比,朱光潜已经能进入西方文明堂奥, 不过有一点并没有变,那就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为了重 新给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定位,以人观己,同时应对中国 人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变动中的各种问题。 回国后,朱光潜主编《文学杂志》,倡言“创造的批 评”,身体力行,意在提醒国人明了中西诗文脉络,在借 鉴的基础上写出有新格局、新气魄的诗与散文来。接下来 的家国危亡之秋,朱光潜提出了“文化抗战”的主张,号 召国人将眼光放长,“极力培养中国文化之生命与元气, 只要文明生命在,我们中国还不会遽然而亡的”。抗战结 束之后,现实局势的发展偶尔也会让朱光潜沮丧着急、悲 观失望,不过最终他总会劝自己和大家回到“吸收西方文 化”“ 扩大中国文化”的道路上来。 大概也正是因为明了自己的道路,建国以后朱光潜好 像没有经历身心的巨大动荡,很快又进入了学习状态。 1963、1964两年,朱光潜写出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后 来朱光潜说这本书是自己建国后“唯一重要的著作”。说 得没错,此书又一次拓展了朱光潜的西方文明认知图景, 代表着当时国人认知西方某一方向的新水平。 不止如此,朱光潜还把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西 方典籍的翻译上。作为西方伟大心智有经验的学生,要把 国人引导到吸收西方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道路上来,光 有认知图景远远不够,翻译是披荆斩棘、铺路搭桥的工作 ,对国内的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从1947年翻译出版克罗 齐《美学原理》开始,一直到1986年去世前几天还在查对 维柯《新科学》的译文,朱光潜四十年间翻译了十几种西 方人文传统中的重要典籍,几乎都是认识西方人文传统不 可或缺的著作。 其间,朱光潜身历各种波折,在各种苦难中用志不分 ,亦可谓艰苦卓绝。在翻译的基础上,朱光潜又写过不少 介绍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少了些三四十年代文章的热情、 风采,多了朴实与厚重。 本书所选篇章,皆与上述朱光潜问学西方六十余年的 历程相关。我们在编选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想达到的目标大体有三:一是呈现朱光潜对西方文明的 整体认知图景,这是第一部分“渊源有自”的内容;二是 呈现朱光潜在翻译和阅读之间开显西方伟大心智状貌的艰 辛又愉悦的过程,这是第二部分“译读之间”的内容;三 是呈现朱光潜放开眼光、统纳中西言说的尝试,这是第三 部分“自铸新词”的内容。这三方面的内容,自魏源以来 皆为中国人问道西方的题中应有之义。 正因如此,我们把此书定名为《西学门径》,朱光潜 窥得了西学门径,一生都在努力学习、写作,尝试将这门 径显示给国内初学者,这本书可以算是他此一志意和用心 的某种显现。 以后来者的眼光看,朱光潜认知的西学图景或有可商 之处,好在他一生自居学地,由“近”而“今”达至的思 想图景是自然敞开的。他在生命最后阶段用心于维柯,便 是再一次溯流而上的努力。《新科学》的“新”相对的古 旧的希腊和希伯来传统,维柯是站在近代思想起点不远处 的重要角色。该怎样在维柯的起点上,看出西方文明古今 演变更波澜壮阔的图景,进而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以至自 己眼下的生活,这是朱光潜的“西学门径”到达的终点, 也正是后来的好学者继续向前的起点。 郭君辰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西学门径”主题进行编选,文章分为“渊源有自”、“译读之间”和“自铸新词”三辑。 本书呈现朱光潜对西方文明的整体认知图景,这是第一部分“渊源有自”的内容;二是呈现朱光潜在翻译和阅读之间开显西方伟大心智状貌的艰辛又愉悦的过程,这是第二部分“译读之间”的内容;三是呈现朱光潜放开眼光、统纳中西言说的尝试,这是第三部分“自铸新词”的内容。这三方面的内容,自魏源以来皆为中国人问道西方的题中应有之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