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与子/三联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屠格涅夫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后记
“父与子”:代际更迭的文学写真
张冰 李毓棒
屠格涅夫的这部作品,如果按俄语原文直译,应该是
《父亲们和孩子们》,写的是父辈的俄国贵族自由主义者
和子辈的平民知识分子之间在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人生
道路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虽然屠格涅夫在小说中写的并
非仅仅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故事,但是前辈译者将其译为
《父与子》,不仅准确地表达出作品“代际更选”的含义
,而且颇具汉语的神采,因此,数十年来各种汉语译本都
沿用了这个译名。 屠格涅夫开始构思这部作品是在俄国
沙皇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的1860年,两年后即1862年发表
在《俄国导报》上。废除农奴制是19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
个重大事件,对俄国的社会发展和各种社会思潮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民主主义思想的兴起和传播在俄国社
会发展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国的封
建农奴制解体、俄国社会面临巨大变革、新兴的革命民主
主义思潮异常活跃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部小说。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废除农奴制的前夜,1859年的夏天
。主人公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巴扎罗夫应他的同学、贵族青
年阿尔卡季·基尔萨诺夫之邀,到阿尔卡季父亲的贵族庄
园去度暑假。巴扎罗夫的来访给这个宁静的贵族庄园带来
一股清新的气息,也引起一阵阵的波澜。
这个贵族庄园的主人是阿尔卡季的父亲尼古拉·彼得
罗维奇·基尔萨诺夫,这是个比较开明的贵族,他对巴扎
罗夫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的兄长巴维尔·彼得罗维奇是个
典型的俄国旧式贵族,童年时在贵族家庭中受的是贵族的
传统教育,后来进入军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军官。在
旧俄的军队中,他过着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生
活。在一次舞会上他遇到一位贵妇人,很快就拜倒在她的
石榴裙下。为了到国外追求她,巴维尔放弃军官的职位,
退役出国。但是好景不长,他被贵妇人抛弃。此后,他浑
浑噩噩地度过大半生,一事无成,最后心灰意懒,回到弟
弟的庄园,过着闲散的日子。
巴扎罗夫是个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祖父做过教堂的
杂役,父亲是位乡村医生。巴扎罗夫在大学里学的是医学
,但是也研究过化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接触自然
、研究科学,使他重视实际和实践。特别是对俄国封建农
奴制,他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农奴制度下的一切,包
括它的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国家制度,都应该加以否定
,进行彻底地改革。他的这些民主主义思想和主张,为持
贵族自由主义观念的巴维尔·基尔萨诺夫所深恶痛绝。作
为两大阵营的代表,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巴
扎罗夫对俄国社会彻底否定的态度激起巴维尔对他的敌视

而后,巴扎罗夫与阿尔卡季离开庄园去了××城,结
识了富蠕奥金佐娃夫人,去了她的庄园,发生了一段失败
的爱情……巴扎罗夫到父母家小住几日后,与阿尔卡季又
一同重新回到了老基尔萨诺夫的庄园。有一次,巴扎罗夫
情不自禁地吻了阿尔卡季父亲的情妇——过世女管家的女
儿费涅奇卡,巴维尔以此为由向巴扎罗夫挑战,进行决斗
。决斗的结局颇有讽刺意味和象征意义,这个代表顽固旧
势力的、在军校中受过训练的贵族军官在决斗场上却被代
表进步思想和力量的朝气蓬勃的平民百姓一枪击中,败下
阵来。巴扎罗夫于次日离开这里……最后在帮助父亲医治
乡村病人时,因病菌感染英年早逝……
屠格涅夫认为,“对一个文学家来说,准确和有力地
再现真实和实际生活是最大的幸福,甚至即使这种真实与
他自己所爱不符合时也是如此”。他对俄国社会现实的观
察和感受是非常敏锐的。1860年,他在《前夜》中塑造了
英萨罗夫这个保加利亚革命者和俄国贵族少女叶琳娜的形
象,他们被评论界誉为俄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新人”形
象。但是英萨罗夫毕竟不是俄国人。很快,屠格涅夫就在
俄国社会变革的浪湖中发现了那些主张变革的先进的平民
知识分子,找到了他要塑造的“新人”。巴扎罗夫对俄国
封建农奴制彻底否定的主张和激情,对屠格涅夫来说,也
许是不能完全接受的,但是他分明感觉到,封建顽固的贵
族势力在农奴制解体、社会前进的激流中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屠格涅夫看来,巴维尔·基尔萨诺夫和巴扎罗夫的冲
突是两代人之间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和矛盾。
巴维尔所坚持的是俄国贵族的正统思想,而这一切都是巴
扎罗夫要彻底否定的,因此,他在小说中把巴扎罗夫称为
“虚无主义者”。
19世纪40年代,屠格涅夫已从诗歌创作转向小说创作
,从浪漫主义转向“自然派”。《父与子》是他典型地从
生活出发,通过文学形象塑造,追求“诗的真实”,而不
是从思想、概念出发的经典之作。所以《父与子》中,屠
格涅夫作为语言艺术巨匠以犀利、讽刺、到位的文笔,大
量独具个性的争论对话,简洁精到的素描匀勒……寓事实
图景和人物内心于真切、洗练、自然的行为描述和对话之
中,塑造出俄国文学“第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巴扎
罗夫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尽显时代演变的模型范式
,新旧时
目录
导读 家庭、青春、代际鸿沟——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父与子》的三个维度
进一步阅读书目
作者生平及创作年表
父与子
译后记 “父与子”:代际更迭的文学写真
精彩页

“怎么样?彼得,还看不见吗?”问话的是位四十岁出头的贵族老爷。这会儿,1859年5月20日,他光着头,穿着落满尘土的大衣和方格纹裤,正从xx公路上一家客店里走出来,站在低矮的小台阶上,跟他的仆人讲话。他的仆人是个两腮丰满、下巴上长着浅白色汗毛、两只小眼睛混浊无神的小伙子。
仆人身上的一切:无论是他耳朵上的绿松石耳环,擦了油的杂色头发,以及文雅的举止,总之,一切都显示出他属于崭新的、改造过了的一代。他随声附和着向路上望了望,回答道:“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什么也看不见呢,老爷。”
“什么也看不见吗?”贵族老爷重又问道。
“什么也看不见。”仆人又回答了一遍。
贵族老爷叹了口气,在一条小板凳上坐了下来。现在,我们趁他盘腿坐着,沉思着向四周张望的时候,向读者们介绍一下他。
他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在离这个小客店十五俄里的地方,他有一处有二百个农奴的上好庄园,或者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同农民们划清地界、建立起“农庄”以后,这就是一处有两千俄亩的田产了。他的父亲是位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的将军,是个识字不多的粗人,但是人不坏,是个地道的俄罗斯人。父亲一生都在辛劳奔波,起初做旅长,后来任师长,经常驻扎外省,在那里凭借自己的官职,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生在俄国南部,同他的哥哥巴维尔(后面会谈到他)一样,十四岁以前一直在家里接受教育,周围尽是些庸俗的家庭教师、举止随便却又奴颜婢膝的副官和其他联队以及参谋部的人员。他的母亲,出身于科利亚津家族,出嫁前叫阿嘉特,当了将军夫人后改称阿加福克列娅·库齐米尼什娜·基尔萨诺娃,成了名副其实的“司令太太”。她戴着华美的包发帽,穿着窸窣作响的绸缎衣服,在教堂里总是第一个走到十字架前。她讲起话来声音响亮,而且说个不停;孩子们照她的吩咐每天早晨吻她的手,每天晚上接受她的祝福——总而言之,她过着舒心的生活。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作为将军的儿子,不仅没有一点儿勇敢之举,甚至还落下个“胆小鬼”的绰号,可是,他也必须像哥哥巴维尔那样去入伍当兵。然而,恰好就在他任命通知到达的那天,他跌断了腿,于是,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后,他便一辈子都成了“瘸子”。父亲不再对他抱有什么希望,让他去做文官。等他一满十八岁,父亲就把他送到彼得堡,安排他进了大学。正好这时,他的哥哥做了近卫军一个团里的军官。两个年轻人住在一个寓所,开始共同生活。他们的大官表舅伊里奇·科利亚津对他们的照管也非常有限。父亲回到了自己的师里和妻子身边,只是偶尔给儿子们来封信,灰色的大四开纸上,涂满了一个个粗大的公文体字。这些四开信纸的末尾处是他费力地用“花边”围起来,十分显眼的签名:“彼得·基尔萨诺夫,少将”。1835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大学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同年,基尔萨诺夫将军因为阅兵中表现不佳而退伍,携妻子到彼得堡定居。他在塔夫里切斯基花园附近租了房子,并加入了英国俱乐部,但是突然间中风死去了。阿加福克列娅·库齐米尼什娜很快也跟着过世:她过不惯首都沉闷的生活,退职闲居的目子使她备受煎熬,愁苦而死。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在父母还在世时便爱上了他从前的旧房东、官吏普列波洛文斯基的女儿,这件事很让他的父母伤心。这是个漂亮的,说起来很有教养的姑娘:喜欢阅读杂志上“科学”专栏里的严肃文章。服丧期一满,他就娶了她,并辞去了父亲为他在皇室地产局里谋到的职位,带着他的玛莎过起了快乐的日子。起初他们住在林学院附近的别墅里;后来搬进城里一所很讲究的小住宅,楼梯很干净,但客厅有些阴凉;最后到了乡村。他在那儿最终安顿下来,又很快有了儿子阿尔卡季。年轻夫妇的日子过得美满平静:他们几乎从未分离过,一起读书,一起四手联弹,一起唱二重唱;她种花,照管家禽;他偶尔去打打猎和料理家产,阿尔卡季也在美满平静中一天天长大了。十年的时光像梦一样地逝去。1847年,基尔萨诺夫的妻子辞世而去。他几乎经受不住这一打击,几个星期的工夫,头发全白了。本来他打算去国外散散心……可是,1848年到来了。他只好回到乡下,很长时间都过着疏懒的生活,后来便开始对他的田地进行生产改革。1855年,他把儿子送进大学,同儿子一起在彼得堡度过了三个冬天。他几乎从不出门,只是尽力结交阿尔卡季那帮年轻的朋友们。最后一个冬天他因故没法再去彼得堡,于是在1859年5月我们见到了头发花白,开始发福,背有点儿驼的尼古拉·彼得罗维奇,正在等候像他从前一样得到学士学位回家的儿子。
P3-7
导语
本书是屠格涅夫于1861年创作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描写了19世纪50年代那些心存善意却无所作为的软弱的人们和新生的、强大的、“虚无主义”青年革命一代之间在价值观念、社会理想和人生道路等方面的冲突。小说寓事实图景和人物内心于真切、洗练、自然的行为描述和对话之中,塑造出俄国文学“第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巴扎罗夫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尽显时代演变的模型范式,新旧时代交替时的茫然和困惑……
序言
常读常新的文学经典
“经典新读”总序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认为文学经典可资反复阅读,并
且常读常新。这也是巴尔加斯·略萨等许多作家的共识,
而且事实如此。丰富性使然,文学经典犹可温故而知新。
《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首先,文学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世
道人心的最深刻、最具体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最坚韧、
最稳定的基石。盖因文学是加法,一方面不应时代变迁而
轻易浸没,另一方面又不断自我翻新。尤其是文学经典,
它们无不为我们接近和了解古今世界提供鲜活的画面与情
境,同时也率先成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乃至个人心性
的褒奖对象。换言之,它们既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情感
和审美的艺术集成,也是大到国家民族、小至家庭个人的
价值体认。因此,走进经典永远是了解此时此地、彼时彼
地人心民心的最佳途径。这就是说,文学创作及其研究指
向各民族变化着的活的灵魂,而其中的经典(及其经典化
或非经典化过程)恰恰是这些变中有常的心灵镜像。亲近
她,也即沾溉了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的人类心流。
其次,文学经典有如“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又毋庸置疑是民族集体无意识和读者个人无意识的重要
来源。她悠悠幽幽地潜入人们的心灵和脑海,进而左右人
们下意识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举个例子,如果一见钟
情主要基于外貌的吸引,那么不出五服,我们的先人应该
不会喜欢金发碧眼。而现如今则不同。这显然是“西学东
渐”以来我们的审美观,乃至价值判断的一次重大改观。
再次,文学经典是人类精神的本能需要和自然抒发。
从歌之蹈之,到讲故事、听故事,文学经典无不浸润着人
类精神生活之流。所谓“诗书传家”,背诵歌谣、聆听故
事是儿童的天性,而品诗鉴文是成人的义务。祖祖辈辈,
我们也便有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如是,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罪”到“落叶归根”,文学经典成就和传承了
乡情,并借此维系民族情感、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和社会
伦理价值、审美取向。同样,文学是艺术化的生命哲学,
其核心内容不仅有自觉,而且还有他觉。没有他觉,人就
无法客观地了解自己。这也是我们拥抱外国文学,尤其是
外国文学经典的理由。正所谓“美哉,犹有憾”;精神与
物质的矛盾又强化了文学的伟大与渺小、有用与无用或“
无用之用”。但无论如何,文学可以自立逻辑,文学经典
永远是民族气质的核心元素,而我们给社会、给来者什么
样的文艺作品,也就等于给社会、给子孙输送什么样的价
值观和审美情趣。
文学既然是各民族的认知、价值、情感、审美和语言
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那么其经典就应该是民族文化及
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并且是民族立于世界之
林而不轻易被同化的鲜活基因。古今中外,文学终究是一
时一地人心的艺术呈现,建立在无数个人基础之上,并潜
移默化地表达与传递、塑造与握升着各民族活的灵魂。这
正是文学不可或缺、无可取代的永久价值、恒久魅力之所
在。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最难取代的也许就是文学经典
。而文学没有一成不变的度量衡。大到国家意识形态,小
到个人性情,都可能改变或者确定文学的经典性或非经典
性。由是,文学经典的新读和重估不可避免。
一、时代有所偏侧。就近而言,随着启蒙思想家和浪
漫派的理想被资本主义的现实所粉碎,19世纪的现实主义
作家将矛头指向了资本。巴尔扎克堪称其中的佼佼者。恩
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将现实主义定格在了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性格。这个典型环境已经不是启蒙时代的封建法国
,而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的“自由竞争”。这时
,资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典型论乃至传统现实主义
逐渐被西方形形色色的各种主义所淹没。在这些主义当中
,自然主义首当其冲。我们暂且不必否定自然主义的历史
功绩,也不必就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某些亲缘关系多费
周章,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并相对确定,那便是现代艺术的
多元化趋势,及至后现代无主流、无中心、无标准(我称
之为“三无主义”)的来临。于是,绝对的相对性取代了
相对的绝对性。恰似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在我国的命运同
样堪忧。
与之关联的,是其中的意识形态和艺术精神。第一点
无须赘述,因为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国家意识的“淡化”
,尽管这个“淡化”是要加引号的。第二点,西方知识界
讨论“消费文化”或“大众文化”久矣,而当今美国式消
费主义正是基于“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一种创造
,其所蕴涵的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不言自明。好莱坞无疑
是美国文化的最佳例证,而其中的国家意识显而易见。第
三点指向两个完全不同的向度,一个是歌德在看到《玉娇
李》等东方文学作品之后所率先呼唤的“世界文学”。尽
管曾经应者罢单,但近来却大有泛滥之势。这多少体现了资
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确立之后,文学何以率先伸出全球化或
世界主义触角的原因。遗德的是资本的性质不会改变。而
西方后现代主义指向二元论的解构以及虚拟文化的兴盛,
最终为去中心的广场式狂欢提供了理论或学理基础。
由上可见,经典新读和重估势在必行,它是时代的需
要,是国民教育的需要,是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携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当代学术
研究为基础,精心选取中外文学经典,邀请重要学者和泽
者,进行重新注疏和翻译,既求富有时代感,也坚持以我
为本、博采众长的经典定位。学者、译者们参考大量文献
和前人的版本、译本,力图与21世纪的中文读者一起,对
世界文学经典进行重估与新读,以期构建中心突出、兼容
并包的同心圆式经典谱系。我称之为“三来主义”,即“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除此之外,我们还特邀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每
部作品撰写了导读,希望广大读者可以在经典阅读的基础
上,进一步了解作品产生的土壤,知其然,并且所以然。
愿意深入学习的读者,还可以依照“作者生平及创作年表
”以及“进一步阅读书目”按图索骥。希望这种新编、新
读方式,可以培植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亲近文学经典
,使之成为其永远的精神伴侣和心灵慰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典新读”主要由程巍、高兴
、苏玲等同事策划、推进,并得到了诸多译者和注疏者,
以及三联书店新老朋友的鼎力支持。在此谨表谢忱!
(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所长)
内容推荐
以家庭和青春为载体的长篇小说《父与子》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命题——代际鸿沟,它成为长篇小说共时性叙事的核心命题。这部作品拥有远比阶级的思想冲突和斗争更为广阔、丰沛的审美意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