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英国戏剧家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与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其中代表作主要为诗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后记 李辉 我常说自己是个运气很好的人。70年代末刚进大学, 我遇到贾植芳先生这样好的前辈,在他的引导下开始研究 巴金,他的做人与学问深深影响了我。恩师对我后来的学 业发展和文化圈子的形成,起到特殊的引路作用。 80年代初来到北京,很快就认识了萧乾先生。 就读于燕京大学的萧乾,第一篇短篇小说《蚕》,是 沈从文先生在《大公报》副刊上发表,他们那时就是很好 的朋友。沈从文推荐萧乾接替他编辑《大公报》副刊。萧 乾还是记者,也是写特写的高手。萧乾创作的小说《梦之 谷》,由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萧乾1939年从香港 前往英国,“二战”期间爆发,他成为《大公报》在欧洲 的战地记者,一待就是将近七年,他为《大公报》发表许 多关于欧战的新闻与特写。 萧乾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很早熟稔英语,成为著名 的翻译家。那些年,我经常去看望他,他总是送给我翻译 的各种作品,如英国亨利·菲尔丁的《大伟人江奈生·维 尔德传》《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捷克雅·哈谢克的 《好兵帅克》、加拿大里柯克的《里柯克幽默小品选》、 挪威易卜生的《培尔·金特》、詹姆斯·乔斯的历史》、 捷克雅·哈谢克的《好兵帅克》、加拿大里柯克的《里柯 克幽默小品选》、挪威易卜生的《培尔·金特》、詹姆斯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等。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萧乾总是多方面指点我,帮助我 ,令我获益匪浅。他既是我的采访对象,又是我的作者, 80年代他的几个重要的系列文章,如《北京城杂忆》《欧 战杂忆》,都是交给我在《北京晚报》发表的,当时他的 这些文章曾产生很大反响。《萧乾传》则是我创作的第一 本传记,它改变了我过去进行纯粹学术研究的路数,从此 我开始以传记写作为主。他推荐我去写新闻界老前辈刘尊 棋的传记,鼓励我去写吴祖光新凤霞夫妇……可以说,萧 乾先生影响了我的写作方向的选择。 萧乾经常给我写信。我将萧乾写给我的一百多封信整 理出来并予以收录。整理它们,阅读它们,是我重新认识 萧乾、理解萧乾的过程,更是我重温往事、感受温暖的过 程。这些信,记录了他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对我的关爱 和帮助。从传授写作技巧、词语修饰,到推荐写作对象、 针砭时弊;从指点行事风格、交际方式,到关心婚姻、评 论作品……有批评,有误会,有开导,人生遇到的方方面 面,他几乎都写到了。 一次,我寄去一篇文章请他看。他回信说:“短文读 了,也做了些改动。你很会抓题材,写起来也能抓到要点 。文字还可以再考究些。首先语法上要顺,其次句子组织 的不宜过松散。我是很在乎标点符号的——学过外文的人 ,一般这方面较严格。我改了不少你的标点……” 我曾感到困惑与迷惘,心情极其糟糕,写不出东西。 历尽沧桑的萧乾,连续给我写来好几封长信,以他的亲身 经历和人生感悟开导我,他不希望我沉沦下去。他在信中 说: 但我强烈建议你此时此刻用具体、带强迫性的工作, 把自己镇定下来。什么叫修养?平时大家都一样,到一定 时候,有人能坚持工作,有人心就散了。人,总应有点历 史感,其中包括判定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心猿意马?我 认为缰绳不可撒手。在大雾中,尤不可撒手。这几年你真 努力,你应肯定自己的努力。要有个“主心柱儿”,不因 风吹草动就垮。 能够如此推心置腹,读之岂能不为之感动而奋起?如 果说自己这些年没有消沉,没有离开温馨的文化园地,萧 乾在关键时刻的敲打,显然起到重要作用。正是在萧乾的 教诲下,我在这一年冬天,开始在报社图书馆借出《国闻 周报》,用半年多时间,校勘沈从文的《记丁玲女士》, 然后采访萧乾、冰心、张兆和、施蛰存、赵家璧、陈明、 沈虎雏、姜德明等先生,完成《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 玲》一书。也是因为这一写作,才有了随后在《收获》开 设“沧桑看云”专栏,乃至后来长达十年之久的《封面中 国——美国〈时代〉讲述的故事》的写作。我想,如果没 有萧乾、冯亦代、董乐山等几位先生的敦促,我恐怕什么 事情也做不好。19世纪期间,兰姆姐弟酷爱莎士比亚戏剧 ,为便于读者阅读这些戏剧,姐弟二人特意改写《莎士比 亚戏剧故事集》,萧乾将之翻译过来,1956年由中国青年 出版社出版。 萧乾在1989年新写的《译者前言》里说得好,兰姆姐 弟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予以改编,对自己有一个很 高的目标:“要尽量把原作语言的精华,糅合到故事中去 。同时,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防止把莎剧庸俗化,他们 在全书中尽可能使用十六七世纪的语言。”可以说,这本 兰姆改编的故事集,特别适合孩子们阅读。1991年我前去 看望他,他签名赠送我们夫妇一本台湾的繁体字版《莎士 比亚戏剧故事集》。 序言末尾,萧乾写道: 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跨越时 空,因为具有普遍而永恒的价值。兰姆姐弟这部名著,曾 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可说是家喻户晓,而且 盛誉经久不衰。这首先 目录 暴风雨 仲夏夜之梦 冬天的故事 无事生非 皆大欢喜 维洛那二绅士 威尼斯商人 辛白林 李尔王 麦克白 终成眷属 驯悍记 错误的喜剧 一报还一报 第十二夜(或名:各遂所愿) 雅典的太门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莱特 奥瑟罗 太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后记 精彩页 在海上有这么一个岛,岛上面只住着个叫普洛斯彼罗的老头儿和他的女儿米兰达。米兰达是一个很美丽的年轻姑娘,她到这个岛上来的时候年纪还小得很,除了她父亲的脸,再也记不得别人的脸了。 他们住在一座用石头凿成的洞窟(或者说洞室)里,这座洞窟隔成几间屋子,普洛斯彼罗管一间叫作书房,里面放着他的书,大部分是一些关于魔法的;当时凡是有学问的人都喜欢研究魔法,而且普洛斯彼罗也发现这种学问很有用处。他是由于一个奇怪的机缘飘到这个岛上来的,这个岛曾经被一个名叫西考拉克斯的女巫施过妖术;在普洛斯彼罗来到岛上不久以前她就死了。普洛斯彼罗凭着自己的魔法,把许多善良的精灵释放出来,这些精灵都是因为不肯照西考拉克斯邪恶的命令办事,曾经被她囚在一些大树千里。从那时候起,这些温和的精灵就听从普洛斯彼罗的指挥,他们的头目是爱丽儿。 这个活泼的小精灵爱丽儿生性并不爱跟人家捣乱,他只是喜欢捉弄一个名叫凯列班的丑妖怪。他恨凯列班,因为凯列班是他以前的仇人西考拉克斯的儿子。这个凯列班是普洛斯彼罗在树林子里找到的,他是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猴子也要比他长得像人得多。普洛斯彼罗把他带回洞室里,教他说话。普洛斯彼罗本来会待他很好的,可是凯列班从他母亲西考拉克斯那里继承下来的劣根性使他什么好的或者有用的本事也学不成,所以只能把他当个奴隶来使唤,派他捡柴和千那顶吃力的活儿;爱丽儿的责任就是强迫他去做这些事。 每逢凯列班一偷懒或者玩忽了他的工作,爱丽儿(除了普洛斯彼罗谁都看不见他)就会轻手轻脚地跑过来掐他,有时候把他摔到烂泥里,然后爱丽儿就变成一只猴子向他做鬼脸,紧接着又变成一只刺猬,躺在凯列班跟前打滚,凯列班生怕刺猬的尖刺会扎着他光着的脚。只要凯列班对普洛斯彼罗吩咐给他的活儿一疏忽。爱丽儿就会玩这一套恼人的把戏来捉弄他。 普洛斯彼罗有了这些神通广大的精灵听他使唤,就能够利用他们的力量来驾驭风涛和海浪。他们就照他吩咐的兴起一阵猛烈的风浪,这时候风浪里正过着一条精美的大船,它在狂暴的波涛中挣扎着,随时都会被波涛吞下去。普洛斯彼罗指着那条船对他女儿说,船里载满了跟他们一样的生灵。“哦,亲爱的父亲,”她说,“要是你曾经用魔法兴起这场可怕的风浪,那么请你可怜可怜他们遇到的不幸吧。你瞧,船眼看就要给撞碎啦。可怜的人们,他们会死得一个也不剩。我要是有力量的话,我宁可叫海沉到地底下去,也不让这么好的一只船和船上所载的可宝贵的生灵毁灭。” “我的女儿米兰达,你不要这么着急,”普洛斯彼罗说,“我不会伤害他们的。我早就嘱咐好了,不许叫船上的人受到一点点损害。亲爱的孩子,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你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关于我呢,你也只知道我是你的父亲。住在这个破山洞里。你还记不记得来到这个洞里以前的事情?我想你记不得了,因为你那时候还不到三岁呢。” “我当然记得,父亲。”米兰达回答说。 “凭着什么记得呢?”普洛斯彼罗问,“凭着别的房子或是人吗?我的孩子,告诉我你记得什么。” 米兰达说:“我觉得就像回想起一场梦似的。从前我不是有四五个女人伺候吗?” 普洛斯彼罗回答说:“有的,而且还不止四五个呢。可是这些事你怎么还记得起呢?你记得你怎么到这儿来的吗?” “不记得了,父亲,”米兰达说,“别的我都记不得啦。” “十二年以前,米兰达,”普洛斯彼罗接着说,“我是米兰①的公爵,你是个郡主,也是我唯一的继承人。我有个弟弟,叫安东尼奥,我什么都信任他,因为我喜欢隐遁起来,关上门读书,所以我总是把国事都托付给你的叔叔,就是我那个不忠实的弟弟(他确实是不忠实的)。我把世俗的事情完全抛在一边不管,一味埋头读书,把我的时间全都用来修身养性。我的弟弟安东尼奥掌权以后,居然以为自己就是公爵了。我给他机会,让他在人民中间建立起威望,这下却在他的劣根性里引起了狂妄的野心,他竟想夺取我的公国。过不久,由于那不勒斯②王(一个有势力的国王,也是我的敌人)的帮助,他达到了目的。” “那时候他们怎么没有杀死咱们呢?”米兰达说。 “我的孩子,”她父亲回答说,“他们不敢,因为人民非常爱戴我。安东尼奥把咱们放到一只大船上。船在海里才走出几海里,他就逼着咱们坐上一条小船,上面既没有缆索、帆篷,也没有桅樯。他把咱们丢在那儿,以为这样一来咱们就活不成了。可是宫里有一个好心的大臣,叫贡柴罗,这个人很爱我,他偷偷在船里放了饮水、干粮、衣裳和一些对我来说是比公国还要宝贵的书。” P2-4 导语 本书公认是莎剧有史以来传诵较广的改编版本,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兰姆姐弟的改编在保留原著的精华和神韵的前提下,并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向青年人呈现莎剧的精妙。考虑到青年人的阅读兴趣,他们在情节上做了一些删减选择,使书中的人物很单纯可爱简单:爱得简单,相许简单,嫉妒得简单,决斗简单,原谅得也简单,特别适合学生阅读。书中收录的插图为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著名石刻家,历史画家的名作,和1900年限量订制收藏级铜板木刻插画,均为收藏级别,增加了图书的文本价值。该书的译者是文学家、翻译家萧乾先生。萧乾先生的翻译重“深”不重“形”灵活生动,及浅显易懂又精妙隽永,在这本书中萧乾先生与兰姆姐弟穿越时间空间强强联手,打造经典。 序言 一 把深奥的古典文学作品加以通俗化,让本来没有可能 接近原著的广大群众得以分享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打 破古典文学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并在继承文学遗产方 面,为孩子们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这是多么重要而有意 义的事啊!确实也有些人写过这类通俗读物,然而能做到 通俗而不庸俗,并且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却如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这里显然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即能的不一定 肯,肯的又不一定能。换句话说,对古典文学造诣高深、 文笔好的作家未必这样“甘为孺子牛”,步下“大雅之堂 ”来从事这种普及工作,而热心人又往往不能胜任。此外 ,向儿童普及,学识及文笔之外,还须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这就无怪乎1807年杰出的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 —1834)和他的姐姐玛丽·兰姆(1764—1847)所合写的这 部书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了。 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诗剧共三十七个,即喜剧十四个 ,悲剧十二个,历史剧十一个。他们姐弟从中选了二十个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把它们改写成叙事体的散文。其中, 六个悲剧(即《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太门》《罗密 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和《奥瑟罗》)是由查尔斯·兰 姆执笔的,其余十四篇是玛丽·兰姆改写的。1806年,也 就是他们动手写此书那年的6月2日,玛丽在给撒拉·斯托 达尔特的信中描绘了姐弟二人写此书的情景:“我们俩就 像《仲夏夜之梦》里的赫米娅和海丽娜那样伙用一张桌子( 可是并没坐在同一个垫子上),我闻着鼻烟,他呻吟着,说 实在写不出来。他总是这么说着,直到写成了又觉得还算 过得去。” 这两位改写者从一开始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颇高的目 标:要尽量把原作语言的精华,糅合到故事中去。同时, 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防止把莎剧庸俗化,他们在全书中 尽可能使用十六七世纪的语言。 兰姆姐弟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在于他们对莎剧都有 深湛的研究,两人写得一手好散文,并且具有孩子的眼睛 和孩子的心。他们二人对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和文学都很 熟悉。查尔斯写过《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剧作家的作品范 式》(1808)、《论莎士比亚的悲剧》(1811)等论文。同时 ,儿童文学在他们的全部著作中占有相当位置。他们合著 过《儿童诗歌集》(1805),玛丽写过《列斯特夫人的学校 》(1808),查尔斯写过《红星王和红星后》(1805)。此外 ,查尔斯还曾把希腊史诗《奥德赛》也改编成故事。自然 ,他的主要作品仍然是《伊利亚随笔》(1823)。那是英国 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最初的范例之一,是用讽刺和感伤的笔 调揭露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的。 查尔斯·兰姆出身寒苦。他的父亲约翰·兰姆给伦敦 的一个律师当仆役。查尔斯由于口吃,没读过大学,在东 印度公司当了三十三年的小职员。玛丽还靠揽些针线活计 贴补家用。不幸的是她曾神经失常,亲手杀了自己的生母 。查尔斯本人也曾一度进过疯人院。 在改写时,他们以莎剧中所包含的品质教育为经—— 自然是按照当时英国的标准,以原作那晶莹如珠玉的诗句 为纬。他们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在处理每个诗剧的时候 ,他们总先突出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略掉次要的 人物和情节,文字简练,有条不紊。在《威尼斯商人》中 ,作者开门见山地把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矛盾冲突摆 了出来。《哈姆莱特》不是像原剧那样先由次要人物出场 来烘托,而是马上把悲剧的核心展示出来。在《奥瑟罗》 中,作者抓紧了悲剧的每一环节,把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 过程刻画得简洁有力、层次分明。 由于作者善于整理、选择、剪裁、概括,每个故事的 轮廓都是清楚、鲜明的。他们虽然很注意简练,然而为了 帮助小读者对剧情理解得透彻些,在《哈姆莱特》中却不 惜使用一些篇幅去说明王子为什么不马上替他父亲报仇。 全书虽然严格尊重原作,为了适应读者的生活经验,在《 太尔亲王配力克里斯》中,却把玛丽娜被卖作妓女那段, 隐约地用“被卖作奴隶”一笔带过。这些都说明他们时刻 记住这部作品是为谁而写的,懂得照顾年轻读者所具备的 条件和特殊的需要。 …… 远在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上海达文社就曾出版 过此书的中译本,题名《澥外奇谭》,译者未署名,次年 林纾(琴南)和魏易又出过一个合译本,题名《神怪小说: 吟边燕语》。后来国内还陆续出版过几种英汉对照的《莎 士乐府本事》。这些都早已绝版了。目前这个译本根据的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印行的《查尔斯及玛丽·兰姆诗文集》 ,编者是托马斯·赫金生。 译者在动手的时候,本想把它译得尽量“上口”些, 然而结果却距离这个理想很远。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本人能 力不逮,可是原作有意识地充分使用十六七世纪的语言这 个意图,也为翻译工作造成了些困难。为了便于读者理解 ,译者在不至损害原作的前提下,曾在个别地方作了些字 面上的改动。此译本出版于1956年7月,原名《莎士比亚故 事集》。次年再版时在书名上加了“戏剧”二字,以免误 会为莎士比亚写的或关于他的故事。这次是第三次印刷。 在一般情况下,一部书的再版本来是很平常的事。然 而70年代后期的今天,任何一部书的再版或重印——正如 许多电影、戏曲、美术、音乐作品的重新问世一样,其意 义都是极不寻常的;此书的再版也不例外。因为只有党中 央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拨开了文化专制、 愚昧主义的乌云。使毛泽东同志的关于“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论述,在 意识形态领域内重新得到贯彻之后。这个中译本才有可能 重新与广大读者见面。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对一切外国 文学艺术的优秀遗产必须批判地继承、借鉴.从而推陈出 新,繁荣我们的文学创作。但是“四人帮”出于其反革命 目的,疯狂反对毛泽东思想,对外国文学斩尽杀绝,摧残 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妄图使我们的文学队伍目光 短浅,愚昧无知。我们这本书的再版,正如当前在社会主 义文化战线上出现的许多令人欢欣鼓舞的事物一样,标志 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正在大踏步地走向繁荣。 这次再版,限于水平和时间,译者除赶写这篇前言外 ,对译文只略作改动。译者诚恳地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指 正,以便日后把它进一步修改得流畅些。 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参考了朱生豪的那套较完整的译 本,个别地方曾参照了曹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日本 坪内逍遥的译文。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原剧,全书篇目及人 物均采用朱译。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译新校本对 原译专名词的音译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我们也根据新校 本重新统一了一下。 原作者在序言一开头就指出,这部作品是作为年轻读 者研究莎剧原作的初阶而写的。这当然也是中译本的旨趣 所在。 内容推荐 本书基本囊括了莎翁的悲剧和喜剧,如《无事生非》《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由英国兰姆姐弟改写,萧乾先生译,强强联合。内容是在保留莎剧经典台词的前提下,针对特定读者——青少年进行的改编。兰姆姐弟的改写重视的就是如何把原著的精华和神韵,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向孩子呈现,考虑到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情节上他们也做了一些删减选择。由于莎士比亚戏剧本身的文学价值及影响力,再加上兰姆姐弟二人在改写作品时采用的语言淡然隽永、叙事风格优美,所以,该书被公认是普及莎士比亚戏剧的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书中的人物很单纯可爱简单,爱得简单,相许简单,嫉妒得简单,决斗简单,原谅得也简单。特别适合小升初或者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书中收录的插图为欧洲原著中使用的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著名石刻家、历史画家的名作,增加了图书的文本价值。该书的译者萧乾,是一代翻译大师,选择的文字版本为1979年的再版,是译者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大踏步走向繁荣的大背景下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