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私奔/走向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海飞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海飞,1971年生于浙江诸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花雕》《花满朵》《向延安》《惊蛰》等,小说集《麻雀》《青烟》《看你往哪儿跑》《像老子一样生活》等,散文集《丹桂房的日子》《没有方向的河流》等,以及影视作品多部。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贝塔斯曼全球华人大赛散文奖”等。作品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书评(媒体评论) 海飞关注底层人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将日常生活 的平凡性与戏剧性结合起来,展现了细腻微妙的把控 能力与出色的叙述技巧。 ——作家、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 员会副主任李云雷 目录 自己 蝴蝶 战栗 医院 手相 私奔 金丝绒 遍地姻缘 我少年时期的烟花 城里的月光把我照亮 海飞主要创作年表 精彩页 自己 如果不是李小布和瑞岳师太会偶尔地眨眨眼,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一幅画。画中一老一少两个安静的女人,坐在屋檐下半明半暗的光线里。她们的视线能触及院里那小池塘里的锦鲤。阳光正好,锦鲤搅起一闪一闪的绚烂波光。风一次次拂起李小布的刘海,她感到额头有些微的酥痒。春天其实已经很远,桃花早就谢了,只有那一小片罗汉竹仍然是青翠的。那些奔跑的略略带着初夏热意的风,夹带着菠萝或者糖纸、冰棍纸的清香,从桃花庵的上空轻柔地掠过。 李小布是来给瑞岳送茶叶的。她和瑞岳同样喜欢着绿茶,即便一万种茶有一万种茶的好,但是却不可能有绿茶那绿到人心里去的色泽。目光和心灵,有时候需要这种色泽的抚摸。在之前的时分,她们轻声地谈话。李小布在阳光底下细数着瑞岳师太令人温暖的笑纹,光泽的皮肤上,有细小的沟壑。她戴着一顶灰色的帽子,眉目依然清秀。李小布想,要是在自己八十二岁的年纪,也有这副模样的话,就该知足了。 瑞岳会掐骨算命。她掐李小布的人中、后脑、指骨,她把李小布掐来掐去,仿佛拿捏着的就是李小布一段又一段的人生。瑞岳师太是从四川过来的,她的普通话里,仍然残留着大片四川的气息。李小布喜欢这样的气息。在瑞岳的房里,有文房四宝,有袅袅的清香,地上铺着的是大块的青砖,阴凉却不潮湿。后墙的雕花木窗开着,可以看到很小的一方风景,那是瑞岳师太的菜园。这是一座一个人的庵堂,李小布却把这当成了她在诸暨的娘家。 李小布和瑞岳师太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桃花庵在乌衣巷的东头,张园在乌衣巷的西头。李小布就住在张园,一座墙门大院里。从张园到桃花庵,不过数百步的距离。李小布就常在这条乌衣巷里走过来,走过去。乌衣巷的中间地带,有四方小井,连在一起组成四角形,被称作四眼井。井边有一些居民洗衣淘米。李小布经过四眼井的时候,总会看到不远处立着的两层小楼。这是四眼井旅社,李小布喜欢这样的称呼。宾馆,酒店,都显得太俗了些。只有旅社,才让人觉得亲切。经过四眼井的时候,李小布会在井里照自己的影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她一共能照见四个影子。她就像一个孩子,会因为突然多出四个自己,而开心长长的一天。 在这个漫长的初夏的下午,李小布和瑞岳师太没说多少话。她们的谈话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李小布在这样的谈话里,替瑞岳师太梳理了一下人生。瑞岳师太没有嫁过人,在她十七岁的时候,父母给她定下一门亲事。过门那天,大雪飘飘,穿着红装的瑞岳师太,却从后门跑了。瑞岳师太告诉李小布这些的时候,总会脸含笑意。那不是私奔,那是逃婚。逃婚在瑞岳师太渐渐模糊泛黄的记忆里,很像是从水中捞起了一张底片,倾斜,略略的失真。瑞岳师太说,她不喜欢那个男人。那是一个十三岁就出道的,在南货店里学生意的小伙子。瑞岳师太说,为什么要和一个不相干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李小布和赵光明却是相干的。李小布想,她和赵光明之间,就像是布鞋上的两粒搭绊,在合适的时候,遇上了,就搭在了一起。瑞岳师太的记忆里,遥远的花轿没有追上她,没有追上她,就等于是成全了她的另一段人生。她在桃花庵剃度的时候,师父劝过她。师父叫妙灯,妙灯说,你就什么都能抛下吗? 瑞岳笑了,说,为什么就不能抛下呢?如果抛不下,又会怎么样? 李小布把瑞岳师太当成自己的亲人,她就是喜欢瑞岳那像烟一样淡的笑容。李小布让瑞岳掐一下自己的婚姻,瑞岳说,你自己都不知道,别人又怎么会知道?瑞岳见过赵光明,那天赵光明来桃花庵接李小布回家,很礼貌地向瑞岳行礼。那是李小布故意设计的章节,想让瑞岳说句话。你觉得怎么样?李小布在另一个午后这样问瑞岳。 瑞岳说,他是一个男人。 李小布说,师太,你说具体点,他怎么就是一个男人? 瑞岳说,他和别的男人没什么两样。如果你蒙上他的脸,你就知道,他的一切模糊了以后,只有男人这一点不会变。P1-3 导语 朴素而闪烁的语言,像一把刀,锋利地切入真实而虚空、理想却残酷的生活。有一个声音再次响起:我叫茯苓,我喜欢黑夜。70后作家是过渡的一代,也是坚守理想的一代:他们是独特的.他们完成了自己,正走向经典。 序言 70后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位置 ——“走向经典丛书”序 70后作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文学界,到现在 已经20年了。20年间,他们从当初文学的“新生力量”, 到现在已经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现在70后作家已 经占据了重要文学刊物的半壁江山,也有一些70后作家推 出了重要的长篇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与 此同时,他们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学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变化,这为他们的成长与“经典化”带来新的挑战,也带 来新的机遇。 变化之一是网络文学的崛起。20年间网络文学从无到 有,到蔚为大观,已经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但70 后作家大多没有加入网络文学创作,而仍延续着“新文学 ”或“纯文学”的传统,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的 创作在网络文学的视野中被称为“传统文学”,这固然有 着轻蔑与意图超越的因素,但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 70后作家可以说是处于“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夹缝中 的最初一批作家,他们的理想主义让他们的坚守带有悲剧 色彩。 变化之二是市场机制的出现。市场经济在90年代初出 现,对于中国是一个新事物,也对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市场机制不仅影响着文学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外部 环境,也影响到文学的内在评价标准。什么是文学,什么 是好的文学?在单纯的市场逻辑中,只有能够畅销的文学才 是好的文学,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异军突起便借助 了无坚不摧的市场逻辑。但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商品,而 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精神产品,这样特殊的商品如何进 入市场?可以说至今我们仍在探索之中。但70后的创作处于 市场机制带来的最初震荡时期,这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 要影响。 变化之三是文学位置的改变。在80年代,中国文学在 社会领域中处于先锋位置,那时文学一方面通过率先提出 并讨论社会与精神议题,引领社会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 也对文学自身的形式、语言、叙述方式进行探索,拓展了 文学的表现力。但进入90年代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 起,文学在整体社会领域中的位置迅速边缘化,在影视、 网络等强势媒体的压力之下,文学只能固守一隅,这为70 后作家的成长造成了重重阻碍。 这种种不可预料的重大变化是70后作家的成长背景与 环境,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 史上所没有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与50后、 6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身上延续了他们的文学理想,将 文学视为一种精神或美学的事业;另一方面,70后作家普 遍接受了高等教育,这让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系统,但在 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上他们则不如50后、60后作家更加曲 折、复杂与宽广。而与80后、9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则 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大多是非独生子女,没有受到社会 与家庭过多的关注与宠爱;但是他们也不像80后、90后作 家普遍受到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影响,并不将文学视为 娱乐、消遣之物。在多个层面的意义上,70后作家可以说 是“过渡的一代”或者“独特的一代”。“过渡的一代” 是指在70后作家身上,既有50后、60后作家的理想气质, 也有80后、90后作家的务实品格,在文学的气质与观念上 有一种“过渡”性质;“独特的一代”是指70后作家的经 历与经验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他们置身于巨大的文化 断裂带之上,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内心世界都经受了巨大 的冲击,而他们的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中所绽放 的花朵。 70后作家内部也是丰富复杂的,他们成名有先后,但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70后作家的成长与经典化之路并不顺 利,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文学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 旧有的文学机制已经失效,而新的文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 来,他们与中国文学一起处于困顿与摸索之中。如果与前 后时代的作家比较一下,这一点将会看得更清楚,在60后 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篇小说或一首诗歌就可以全国闻 名;在80后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一部作品就可以畅销全 国,但是70后作家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大多在写作之路 上摸爬滚打了许久,才以自己的实力获得文学界的认可。 现在年龄最小的70后作家也已迈入40岁的门槛,他们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了自己,或者至少“完成”了 自己的第一阶段,但相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他们“经 典化”的程度尚嫌不够,尚未得到文学界与社会各界的足 够关注。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走向经典丛书”的主要原 因,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向社会展示70后作家所取得的 成就,也希望这套丛书能有助于他们“走向经典”。在70 后作家中,我们选择了付秀莹、魏微、石一枫、弋舟、李 浩、海飞、刘玉栋、吴君八位作家作为第一辑推出,以下 我们对这些作家的创作历程与特色简要做一些介绍与分析 。 付秀莹最初以《爱情到处流传》《旧院》等小说为文 学界所熟知,其后推出长篇小说《陌上》《他乡》,引起 了更多关注。其小说继承了《红楼梦》等中国文学的美学 传统,但又融入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质感与内心波动,语 言灵动,叙述自然,娴熟地运用白描、留白等古典小说技 巧,她的作品表达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细节,及其情感 与心灵的隐蔽幽深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 理想,以及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她对传统中国美学与 现代抒情小说传统进行了创造性继承,不断探索着新的中 国美学的表现形式。 魏微是70后作家中较早成名的,她早期的小说《化妆 》《大老郑的女人》《乡村、穷亲戚与爱情》等已成为经 典。魏微也是70后作家中较早推出长篇小说的作家,她的 《流年》《拐弯的夏天》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 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心隐秘心理的挖掘,文笔细腻深刻,挖 掘人性入木三分,其小说似乎是萧红小说与张爱玲小说的 结合,既有张爱玲式的对人性幽微的洞察,又有萧红式的 大气与孩子气,魏微将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属于自己的风格。 石一枫以《世上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等小说引 起了文学界的集中关注,他的长篇小说《心灵外史》《借 命而生》也受到了广泛欢迎,石一枫早年的小说受到王朔 、朱文等作家影响,行文犀利,语言幽默,但近年来的小 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他善于在时代的变迁中 观察与塑造人物,在人物的成长与变形中突显时代的奥秘 。石一枫重新回到了老舍和茅盾的传统,老舍对底层小人 物命运的关注,茅盾的社会分析与经济学眼光,在他笔下 融为一体,不断探索着现实主义新的可能性。 弋舟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探索气质,他的《所 有路的尽头》《而黑夜已至》等小说深刻细腻,对时代的 精神氛围有着出色的把握,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既是精 神性的存在,又是病态性的存在,他们的病态隐喻或突显 了时代的精神病症,但在另外的小说如《随园》《出警》 《李选的踟蹰》中,弋舟又将探索的笔触指向小人物与边 缘人物,在他们的生存与精神困境中,探索着时代与人物 的精神边界。弋舟小说的独特气质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界不 可或缺的人物。 吴君通常也被归于70后作家来讨论,她的小说擅长表 现深圳新移民的经验,她对深圳打工者的生活与精神困境 有着深刻而细腻的体察,在《深圳西北角》《樟木头》《 福尔马林汤》等小说中,她描述了底层生活的艰难与尴尬 。而在另外一些小说中,她则对新的都市现象与新的都市 人群有着独特的观察。吴君的小说坚持现实主义的笔法与 精神,她以自己的小说关切着都市中不同阶层的人群,并 在他们生活的对比中发现独特的戏剧性,对都市新经验、 新现象、新人物的发掘体现了吴君的敏锐,也显示了她的 现实关怀。 以上只是对这八位作家创作特色极为粗略的描述,我 们期待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对他们的创作有一个整体 的了解。这八位作家只是70后作家的代表,在他们之外, 还有一些70后作家值得关注,比如鲁敏、乔叶、徐则臣、 张楚、田耳、李宏伟,等等。如今,70后作家正是年富力 强的年纪,也是最富创造力的年龄,现在的创作成就可以 说完成了他们创作生涯的“第一阶段”,我们也期待他们 在今后的创作中不断超越前人,不断超越自我,在一个更 高的层面上“完成”自己。 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卷,都是每位作家自选的 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为了让读者对他们有更深入地 了解,我们在每一卷后都附有作家的创作年表,有兴趣的 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对他们的更多创作广泛涉猎。70后作 家在一个大的转型年代,通过自己的创作突显了时代的精 神特色,他们的创作既是一个时代的重要表征,也是一个 时代的重要收获,他们的创作正方兴未艾,他们的前途不 可限量。我们希望能以这样的形式从整体上展示他们目前 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此呈奉于读者朋友,请读者朋友不 吝批评教正。 2019年5月2日 (李云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家、评论家, 现任职于《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解剖人性与情爱的小说集。有粗糙的人生,细腻的情感,来不及回头的过往。也有纠缠疼痛的虐恋,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短暂人生中果决、畅快和不伦的私情。这些排山倒海的人间各式情爱,如刀锋,刀刀切割在灵魂深处,字字是血。若火焰,熊熊燃烧在情爱之地,寸草不生。特别是小说中那些在爱恨中张望与徘徊的女子,在人生大剧中如欢喜的鸟雀,也如惊惶的小兽。她们不知道方向,深陷在自以为是的情感大潮中,被瞬间吞没。但是,纵然是千帆过尽,她们的眼神依然清澈坚定。大雪封山,明日私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