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代大儒王阳明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路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力图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并结合历史,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清晰可辨。 作者简介 王路,生于1983年,陕西西安人,自幼喜爱传统文化,现为陕西省西咸新区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一 源远流长 二 状元之子 三 迷茫岁月 四 初入仕途 五 心霾散去 六 蒙受大难 七 贬谪途中 八 龙场悟道 九 留任京师 十 为官南京 十一 临危受命 十二 坐镇南赣 十三 初次征战 十四 提督军务 十五 披荆斩棘 十六 智擒巨寇 十七 平定叛乱 十八 风雨欲来 十九 暗流涌动 二十 内圣外王 二十一 赋闲时光 二十二 经略广西 二十三 永垂不朽 古今名人评阳明 后记 序言 今年暑假前的某日,国学同道即之文友告知,他的公 子王路著了本《一代大儒王阳明》文学传记,希望我写点 话。初闻便有点讶异。此前已知小王高中毕业即参军,复 员后进到公交公司开车,业余爱好文学创作,常有一些作 品见诸报刊。即便这样,这本传记能写好吗?阳明先生那可 是何等的大人物啊! 实话实说,本人多年研习古圣先贤思想文化,孔孟荀 、董朱张均有涉猎,也都能赏读,唯在阳明先生这儿有点 止步。为此,几年前在贵阳开会时,还与国学同道专程前 往龙场,拜谒阳明先生悟道之地。此后又听读了一些阳明 先生评传,实无一本令人满意。当然,如此这般,就对阳 明先生有了较多的了解。因了这一经历,我对阳明先生始 终有一种高山仰止与神秘感,不敢相信谁能把阳明先生传 记写好。 其实,阳明先生的事功故事很多,与他之前的大儒相 比,这一点非常突出,如果写好了也很精彩。但阳明先生 既以事功传史,更以思想立世。同时,阳明先生的事功总 与他的思想不能分开,先生也不允许分开,是谓“知行合 一”。这就有了相当的表达难度,难就难在再精彩的故事 也要辅之以深邃思想相伴,写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文学写 作功底,更要对阳明先生思想有深刻的理解,高度的提炼 ,这就不是那么好办的了。 带着这种先验的预设,抱着对小王作品的好奇,利用 这个难得的清静暑期,我郑重地打开小王的这部书稿,仔 细地阅读起来。读前便想,只要写得差不多就写点文字, 要是写得勉强也只能放弃。但当我读了前几章后,手就不 能释卷了,甚至忘了与友人的电话之约,忘了近年来为防 止眼疾复发而不能长时间看字的医嘱,直读得天昏地暗, 视力模糊,实在看不清字迹时才暂休一会儿。 如此这般,两天两夜一口气读完,掩卷回味,深长思 之,便慎重地概括出四个字:一本好书!既是好书,就愿与 更多的读者分享,同时也该进行一点评析。 首先,此书的语言采用半文言半白话式,于我就特别 上眼。尤其是半文言并非20世纪20年代那种生涩半文言, 而是当下国人都能理解的晓畅半文言。因为半文,所以语 言极其精练,避免了近些年因弃纸而就屏所流行起来的, 凡文章皆哕嗦注水的毛病,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读 出大量的信息。 写到此点,便想起当初听即之说书稿不到十万字时, 我还提示字数有点少,书印出来薄,外观欠分量的问题。 后来即之转告说实在不好加了,便作罢。至我现在读了书 稿,才知字数精少的原因是用的半文半白语。假如用现在 的市井大白话,按此书的内容再加上三分之一字数都不为 多。 写好晓畅半文言文却并非易事,既需要相当的文字功 力,也需要有为公众着想的读者情怀。近些年笔者与国学 界联系较多,眼见一些所谓“新儒家领袖”著述基本不考 虑读者怎样接受,其文章居然又复古到了20世纪20年代那 种生涩半文半白语,动不动便“之乎者也”,使当代人读 起来很是别扭。为此,我曾当面建议某位国内有大名的“ 新儒家领袖”,为了使儒学得到有效传播,希望他呼吁同 道写文章尽量考虑当代人的接受问题,没想到他自己都全 不以为然,更勿说呼吁别人了。看来他们显然是有意为之 ,以证明自己“更传统”吧。 生涩半文半白语的确不行,但晓畅半文我则喜爱有 本书对阳明先生的管理与治理进行了细节记述,从中 可以看到阳明先生的确是一位思虑周全,务实干练,做事 妥切,举措必当的职业型官员。此点对我们国人尤为重要 。 并且,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必会成为现时 中国青年的丰厚精神资源与强大的思想动力。 本书的出色之处还有很多,本文却己太长,不能再枝 蔓下去。唯对本书不足还须指出一二。笔者以为,本书的 最大遗憾在于没有充分地展开,许多地方太过简略,让人 意犹未尽。比如阳明的心性论,已经对此前占统治地位的 程朱理学有了革命性超越,内含了丰富的近代启蒙思想, 即个性独立、思想自由、科学意识、不迷信权威等的精神 价值,由此成为中华文明自发产生启蒙思想的先觉者。对 此甚至有学者以日本为例认为,阳明思想在日本得到传播 发扬后,一度成为知识界的主流思想。日本的明治维新运 动正是因为内有阳明精神,才能外引西方启蒙思想而发动 起来,整个改变了日本的国运,并不仅仅只影响了日本的 某几位人物。遗憾的是本书对此未能涉及。所以在笔者看 来本书是完全可以写成一部大部头著作的,现在却相当于 一部简本了。当然,简本也自有简本的好。 笔者完全同意本书作者转述的对阳明先生的评价:中 国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仅与孔子同在的两位完人之一;中 国历史上三位最杰出的可与毛泽东同在的文人军事家之一 ;中国传统主流精神儒家文化的最后一座思想高峰。 这样称颂阳明先生,自是必然,但关键还是作为阳明 先生后学,务在继承光大阳明思想。笔者以为,作者所奉 献的这部阳明先生传记,必会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此,笔者愿以己之绵力,支持本书的出版发行,并力荐 给决心今生能有所作为的青年才俊们,希望给大家以思想 的激发,智慧的启迪,同时也能具使命的担当意识,行动 的执行力度! 2018年8月16日于终南观山居 (刘家全,陕西省国学研究会主席、陕西省孔子学会理 事长。) 导语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 后记 在我少年时代,一次偶然在街边书摊翻阅了一本书, 书名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里面提到过一个人和这个人说过 的一句话,至今尚确凿无疑记得这个人叫王阳明,他说的 那句话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当时读过也就读 过了,只是觉得这句话境界高深,然对王阳明此人亦无什 么特别的感觉。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年过去,大约;2014年前后,我 从一本讲述明代历史的书中又一次“遇”到了王阳明。这 一次方引起我对这位古人的关注,并提起了研究阳明先生 的兴味,因为时值国学复兴的热潮期。 我最先是从《传习录》入手研究阳明先生思想的。此 书是先生和弟子的对答录,内容包罗万象,刚一入目,我 便着了迷,常常读着读着就拍岸而起,叹道:一代奇书也! 我不禁被先生高妙的思想及看待问题的独特眼光所折服, 开始对先生顶礼膜拜了! 我尤其感佩先生的“致良知”学说。良知是人立世的 准绳,它发源于本心,人人生而具有,若人人能致良知, 这个社会该是多么和谐啊!而当今之世,物欲横流,在利益 的诱导下丑陋阴暗之事极多!为了金钱,有些人己丧失了做 人的底线,所以毒奶粉、注水肉、假疫苗等丑事便层出不 穷,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相互信任和社会的共识准则,令 人痛心!所以这个时代,更需要阳明先生的思想,更需要所 有人去“致良知”! 理解先生的思想后,我便开始研究先生的生平过往。 除思想外,先生的事功也是人生一大亮点,研究了先生的 军事生涯后,我发现先生用兵如神,文武兼修,不论多么 复杂险恶的局面都能被他迎刃而解,所以我得出结论:文 人用兵,先生和毛泽东是两座巅峰! 无奈,这样伟大的人物,市面上竟无其一本像样的传 记!要么内容失于支离破碎,不够连贯完整;要么语言嬉戏 随意,毫无逻辑和文字的美感;再或者作者对阳明的思想 一知半解、甚至全无理解,竟然就下笔用近年流行的调侃 语言著述先生的生平,这也是当前浮躁的社会在文化界的 一个缩影! 于是,我生起雄心,欲写一本先生的传记,只求无愧 己心,无愧先生的英灵!动笔之前,我就思谋好了:一定要 用严谨的文笔将先生的生平叙述完整,并要能让读者看懂 。先生的思想和事功也要合二为一交代清楚,不能各自分 离,互无联系。我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一定要让 今人知道,五百年前的中国曾有过一个伟大的人物! 先生经历复杂,既有思想,又有事功,如何将它们串 连起来,既能完整又能让读者看得明白呢?所以在线索结构 的处理上,我是费过一番苦心的。当把这一切都理顺后, 我便开始动笔了,这一稿是在手机上写的,时间是2016年3 月。 不想,动笔十分不顺,仅一个开头就把我难住了,在 连开了五个头都不满意的情况下,我变得心灰意冷、焦躁 难安,便索性搁置了此事。 虚度了一个月,4月29日,传来噩耗,我极其敬仰的陈 忠实先生病故了。我心中一颤,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心 想:老先生当年写《白鹿原》时,受的是怎样的艰辛啊!我 这一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我鼓起劲头,重新梳理头 绪,又开始了此书的写作…… 几个月后,9月3日下午, “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 幕式”在杭卅I举行,当时我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习近平 总书记作了发言。当“知行合一”四个字从总书记口中说 出时,我兴奋得竟然呆愣住了!知行合一,是阳明核心思想 之一,最为后世称道。不想总书记竟在全世界面前将它宣 扬出来,以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有了总书记的鼓舞,我下定决心誓将此书完成1 2017年2月,我将初稿完成了。从春节开始,我便开 始修改初稿,做法是将手机上的初稿在纸张间再抄一遍, 以对内容、病句、错别字进行调整和修正。我一直敬佩我 省老一代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的时代没有电脑,仅 凭一支笔在纸间苦苦耕耘,所以我也想效仿先辈这种精神 ,于是便有了第二稿在纸上进行的打算。这项工作当年十 月完成。 由于出版社要的是书稿的电子版,所以我便将纸张上 的第二稿再往电脑上敲打,顺便再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这就是我的第三稿了。2018年5月第三稿完成,这也是本书 的终稿。 这本书的字数,我定在十万字左右。因为今人为了生 计忙碌,无空读书者甚多,若字数多了,读者望而生畏, 不敢开卷,反而不利于阳明思想的传播,于我而言也就适 得其反了。基于如此考虑,故我定下这个字数,以便读者 无有阅读的畏惧心理,易于将书读完,从而了解阳明先生 以及他的思想。因为字数少,所以我摘取的都是阳明思想 的精华,以及阳明生平的大事,绝不注水,绝无废言,力 求短小精悍,让读者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 本书内容,皆按《阳明先生年谱》而行,大事件上绝 无作者杜撰之处,但凡先生阐述思想,也都是先生的原意 ,只不过语言上被作者稍作处理,以为今人领悟方便。由 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到之处,还望方家和读者 批评指正! 在此我真诚地感谢尊敬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创始校长 、陕西省国学研究会 精彩页 一 源远流长 “书圣”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人,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生于江南。 他的六世祖王吉,西汉末年曾为谏议大夫。王吉之子王仁,东汉时做过青州刺史。王仁之子王融,为人淡泊名利,一生中屡拒朝廷的任命,在乡间隐居生活。王融之子王览,历仕汉、魏、晋,晋初官至光禄大夫,到达了人生的巅峰。王览有六子,第四子名叫王正。永康元年(300年),王正的次子王旷要去丹阳担任太守,遂携家眷迁至江南。三年后,他的儿子王羲之出世。 此时,八王争雄,天下刀兵四起…… 公元三一七年,王旷的堂兄王导、王敦辅佐“琅琊王”司马睿登基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因功绩显赫,王导领中书省、行丞相事;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掌六州兵马。兄弟二人,一内一外,一文一武,与司马氏平分秋色,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至此,琅琊王氏——这个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望族——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代! 因家门庇佑,王羲之仕途顺遂。先后做过秘书郎、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职。但他不喜欢这些,他喜欢的是兰亭红叶、西湖碧波……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五十三岁的王羲之称病致仕,隐居在山阴一处名叫达溪的山水幽静之地。在这里,他建书楼、植桑果、吟诗作画、放鹅弋钓、颐养天年! 八百年后,南宋时代,王羲之官居迪功郎的二十三世孙王寿,将家从达溪迁至了余姚。自此, “书圣”的一支血脉便在余姚定居下来。 余姚地处浙东,秦始皇时置县,是一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境。 元末,乱世,王寿的五世孙王纲,携引家小避居五泄山中。 王纲,字性常,精《易》理,善鉴人,有文武长才。早年喜往来山水之间,是当地一位奇士! 深秋的一个黄昏,青田刘伯温踏着山间黄叶,进山拜访好友王纲,二人月下坐于草窗前。一阵儿寒暄过后,刘伯温说: “如今天下大乱,正是英雄立业之时。弟欲下山择一明主,把平生所学施展一番,也图个名垂竹帛。兄之才在我之上,故弟今来特邀兄长一起下山。” 王纲沉思了一会儿,言道:“愚兄久居山林,身心都懒了。况老母年迈,身边离不得人。贤弟前程高远,白去不妨!” “那可惜兄长大才哕!”刘伯温叹道,“素知兄长识人,临别之际,能否赐教一二?” “伯温”,王纲严正地说道,“你确有王佐之才,只是相貌卑陋,恐不合主公之意,故日后行事要厚舍而薄得!” 刘伯温告辞下山了。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荡平群雄,建立大明,于南京登基。 刘伯温因辅佐有功,又兼为人谦和,极受朱元璋的赏识,被封为“诚意伯”,成为大明开国元勋。 一日,刘伯温突然想起王纲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便向太祖朱元璋举荐了好友。终于洪武四年(1 371年)太祖要在南京召见王纲了。王纲时年七十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一派仙风道骨。太祖见之大喜,遂以军国大计问之。王纲剖析明确,对答如流,思维十分敏捷!太祖大悦,当下授予王纲兵部郎中之职。 于是,隐居泉林了一辈子的王纲,在古稀之年竟无奈地做起了一名京官! 不久,广东苗民叛乱。王纲身为兵部官员,带着儿子王彦达随大军一同出征。临行前,他预感不妙,便给亲友一一去了书信,以示诀别。 在广东增城的一次军事行动中,王纲父子中了埋伏,均被俘获。酋长仰慕王纲才德,想让他留下做军师,并筑好了一座拜将台。王纲初时还宣谕朝廷之恩威,后来便干脆一言不发、一粟不食了。头领见他态度坚决,知道再无回旋的余地,便将他杀了。 十六岁的王彦达,亲睹了父亲的被害,哭骂不绝,也求一死。头领叹道:“父忠子孝,杀之不祥!”便给了他一张羊皮让裹着父尸回乡去。 二十年后,洪武二十四年(1 391年),御史郭纯在一次朝会上提起了王纲旧事。太祖感念故臣之忠勇,便在增城给他立了一所祠庙,四时祀之。不久,朝廷欲录用王彦达入仕,但被他谢绝。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