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喧哗与骚动》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普遍悲剧的缩影。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整日怨天尤人。长子昆丁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投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全书通过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这部小说不只是描绘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也反映了一个巨变时代的整体面貌,其中展现出的某些人类普遍的困境一直持续到今天。 目录 1928年4月7日 1910年6月2日 1928年4月6日 1928年4月8日 附录 康普生家:1699年—1945年 序言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 是美国20世纪最有 成就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 (WilliamFaulkner,1897—1962)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 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 著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 有任何意义。”(原文为:“it is atale told by an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nothing”“soundandfury”如直译,应为“ 声音与狂怒”。拙译沿用了朱生豪、袁可嘉先生的译法。 杨周翰先生则主张宜径用直译。书名与莎翁原文不同之处 是在sound与fury之前加上定冠词the。)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 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 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 ,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 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1912年病逝的。他在世时算是一个 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 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 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 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 家闺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 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 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 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 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 规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会出现浪荡子女。用一位外国批 评家的话来说,“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①。凯蒂 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 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 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她只得把私生 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哥 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 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这个“簪 缨之家’’的孑遗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 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妹妹的贞 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结婚 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对昆丁来说,“未来”是看 不见的,‘‘现在”则是模糊不清的一片混沌,只有“过 去”才是真实清晰的。昆丁本也想与妹妹“一起进地狱”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与蔑视、鄙视他们的世界隔绝开来 。这一点既然办不到,他只得采用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 免得自己看到事态朝他不喜欢的方向发展。表面上他是为 妹妹而死,实际上则是为家庭的没有前途而亡。归根结底 ,康普生一家的种种不幸都是庄园主祖先造孽的恶果。蓄 奴制固然损害了黑奴,它也给奴隶主阶级及其后裔种下了 祸根。 杰生是凯蒂的大弟。他和昆丁相反,随着金钱势力在 南方上升,他已顺应潮流,成为一个实利主义者,仇恨与 绝望有时又使他成为一个没有理性、不切实际的复仇狂与 虐待狂。他一无资本,二无才干,只能在杂货铺里做一个 小伙计。昆丁对凯蒂的感情是爱,杰生对她的感情却只有 恨。因为他认为凯蒂的行为使他失去了本应得到的银行里 的职位。他恨凯蒂,也连带着恨她的私生女小昆丁,恨关 心凯蒂母女的黑女佣迪尔西。总之,他恨周围的一切,从 他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仿佛都含有酸液,使人听了感到 为之发作并不值得,强忍下去又半天不舒服。除了钱,他 什么都不爱。连对自己的情妇,也是戒备森严,仅仅看作 是做买卖交易的对手。他毫无心肝,处处占人便宜,却总 是做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他玩弄了一系列花招,把姐姐 历年寄来的抚养费据为己有,并从中吮吸复仇的喜悦。书 中描写得最令人难忘的一个细节,是康普生先生殡葬那天 ,凯蒂从外地赶回来,想见亲生女儿一面的那一段。凯蒂 丧魂失魄地追赶载有小昆丁的马车那一情景,感染力极强 。使人认识到凯蒂尽管有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本质 上还是一个善良的女子。而对比之下,杰生的形象愈益令 人憎厌。另外,他用免费的招待券捉弄黑小厮勒斯特,对 外甥女小昆丁的扭打(不无色情动机)与“教育”,也都 是使人物性格显得更加突出的精彩的细节。杰生是福克纳 笔下最鲜明、突出的形象之一。作为恶人的典型,其鲜明 饱满,达到了莎士比亚笔下经典式恶人(如埃古、麦克白 夫人)的地步。然而,对杰生的揭露,却偏偏是通过杰生 的自我表白与自我辩解来完成的。这正是福克纳艺术功力 深厚的表现。杰生和“斯诺普斯”三部曲中的弗莱姆一斯 诺普斯一样,都是资本主义化的“新南方”的产物。如果 说,通过对康普生一家其他人的描写,福克纳表达了他对 南方旧制度的绝望,那么,通过对杰生的漫画式的刻画, 福克纳又鲜明地表示了他对“新秩序”的憎厌。福克纳说 过,“对我来说,杰生纯粹是恶的代表。 …… 无太大区别。他的别的作品若是用意识流,也总有其 特殊原因。如《村子》中写I。O。,斯诺普斯对一头母牛 的感情,那是因为这个I。O。斯诺普斯是一个半白痴。读 者们如果有点耐心,在最初的不习惯之后,定然会通过这 些不平常的思绪活动逐渐看清一系列相当鲜明、丰满的人 物形象。这些形象的外貌我们不一定说得清(直到读了“ 迪尔西的部分”我们才知道班吉的模样),但是我们却能 相当准确地把握他们的精神状态。书中的主要人物如此, 一些次要人物形象也莫不如此。如赫伯特·海德,只出现 在昆丁的几次意识流里,但是那一副庸俗、无耻的嘴脸便 已跃然纸上。其他如杰拉德太太、毛莱舅舅,形象也都相 当鲜明突出。即使像勒斯特这样一个黑人小厮。我们掩卷 之后,也不容易把他那既调皮又可怜巴巴的形象从我们的 脑子里排除出去。 “神话模式”是福克纳在创作《喧哗与骚动》时所用 的另一种手法。所谓“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文学 作品时,有意识地使其故事、人物、结构,大致与人们熟 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套 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神话模式,艾略特的《荒原 》则套用了亚瑟王传说中寻找圣杯的模式。在《喧哗与骚 动》中,三、一、四章的标题分别为1928年4月6日至8日, 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的1910年6月 2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 家历史中的这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有关联。 不仅如此,从每一章的内容里,也都隐约可以找到与《圣 经》中所记基督的遭遇大致平行之处。但是。正如乔伊斯 用奥德修斯的英雄业绩反衬斯蒂芬·德迪勒斯的软弱无能 一样,福克纳也是要以基督的庄严与神圣使康普生家的子 孙显得更加委琐,而他们的自私、得不到爱、受挫、失败 、互相仇视,也说明了“现代人”违反了基督死前对门徒 所作的“彼此相爱”的教导。 福克纳运用这样的神话模式,除了给他的作品增添一 层反讽色彩外,也有使他的故事从描写一个南方家庭的日 常琐事中突破出来,成为一个探讨人类命运问题的寓言的 意思。这个问题离题较远,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后想就译文所加的注作一说明。为了帮助中国读者 理解本书,译者根据有关资料与个人的理解加了几百个注 ,可能有理解不妥之处,也可能过于繁琐。读者初次阅读 时可以先不看注,以免破坏自己的第一印象。 李文俊 写于1983年8月6日 订正于2012年12月8日 导语 本书是威廉·福克纳代表作,是福克纳创作成熟期的开端,也是他花费了大量心血,自己特别钟爱的一部作品,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与《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 《喧哗与骚动》的故事从美国南方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开始,每一个家庭成员出来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作品内部逻辑纷杂,时空交错。大量的场景转移,极富跳跃性的叙述时间,先后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意识流手法和现实主义叙事手法相结合,从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辨的领域,为故事提供了不同视角认知的可能性,展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独特魅力。 福克纳的作品对博尔赫斯、萨特、加缪、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库切等文学大师影响巨大,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余华等也都受到福克纳作品的滋养。读懂福克纳,对于了解中外现代文学都有重要的帮助和启迪。 书评(媒体评论) 十几年前,我买了一本《喧哗与骚动》……我首 先读了该书译者李文俊先生长达两万字的前言……我 立刻感到受了巨大的鼓舞,跳起来,在房子里转圈, 跃跃欲试。 ——莫言(中国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得主) 福克纳对小说结构有很大的创造,他的小说结构 非常细腻、复杂,他把不同的叙述者组合在一起,使 内容更紧凑。他是一个让我一边看小说一边记笔记的 作家。 ——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福克纳是我的精神导师。 ——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百年孤独 》作者) 精彩页 1928年4月7日 透过栅栏,穿过攀绕的花枝的空当,我看见他们在打球。他们朝插着小旗的地方走过来,我顺着栅栏朝前走。勒斯特在那棵开花的树旁草地里找东西。他们把小旗拔出来,打球了。接着他们又把小旗插回去,来到高地上,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他们接着朝前走,我也顺着栅栏朝前走。勒斯特离开了那棵开花的树,我们沿着栅栏一起走,这时候他们站住了,我们也站住了。我透过栅栏张望,勒斯特在草丛里找东西。 “球在这儿,开弟。”那人打了一下。他们穿过草地往远处走去。我贴紧栅栏,瞧着他们走开。 “听听,你哼哼得多难听。”勒斯特说,“也真有你的,都三十三了,还这副样子。我还老远到镇上去给你买来了生日蛋糕呢。别哼哼唧唧了。你就不能帮我找找那只两毛五的镚子儿,好让我今儿晚上去看演出。” 他们过好半天才打一下球,球在草场上飞过去。我顺着栅栏走回到小旗附近去。小旗在耀眼的绿草和树木间飘荡。 “过来呀。”勒斯特说,“那边咱们找过了。他们一时半刻间不会再过来的。咱们上小河沟那边去找,再晚就要让那帮黑小子捡去了。” 小旗红红的,在草地上呼呼地飘着。这时有一只小鸟斜飞下来停歇在上面。勒斯特扔了块土过去。小旗在耀眼的绿草和树木间飘荡。我紧紧地贴着栅栏。 “快别哼哼了。”勒斯特说,“他们不上这边来,我也没法让他们过来呀,是不是。你要是还不住口,姥姥就不给你做生日了。你还不住口,知道我会怎么样。我要把那只蛋糕全都吃掉。连蜡烛也吃掉。把三十三根蜡烛全都吃下去。来呀,咱们上小河沟那边去。我得找到那只镚子儿。没准还能找到一只掉在那儿的球呢。哟。他们在那儿。挺远的。瞧见没有。”他来到栅栏边,伸直了胳膊指着。“看见他们了吧。他们不会再回来了。来吧。” 我们顺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缺口那儿,从那里钻了过去。 “等一等,”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地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还是猫着腰吧。猫腰呀,班吉。像这样,懂吗。我们猫下了腰,穿过花园,花儿刮着我们,沙沙直响。地绷绷硬。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只猪在那儿嗅着闻着,发出了哼哼声。凯蒂说,我猜它们准是在伤心,因为它们的一个伙伴今儿个给宰了。地绷绷硬,是给翻掘过的,有一大块一大块土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的。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 “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要出去了吧。” “这又怎么的啦。”母亲说。 “他想到外面去呢。”威尔许说。 “让他出去吧。”毛莱舅舅说。 “天气太冷了。”母亲说,“他还是待在家里得了。班吉明,好了,别哼哼了。” “对他不会有害处的。”毛莱舅舅说。 “喂,班吉明,”母亲说,“你要是不乖,那只好让你到厨房去了。” “妈咪说今儿个别让他上厨房去。”威尔许说,“她说她要把那么些过节吃的东西都做出来。” “让他出去吧。卡罗琳。”毛莱舅舅说,“你为他操心太多了,自己会生病的。” “我知道。”母亲说,“有时候我想,这准是老天对我的一种惩罚。” “我明白,我明白。”毛莱舅舅说,“你得好好保重。我给你调一杯热酒吧。” “喝了只会让我觉得更加难受。”母亲说,“这你不知道吗。” “你会觉得好一些的。”毛莱舅舅说,“给他穿戴得严实些,小子,出去的时间可别太长了。”(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