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寻记忆的痕迹(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埃里克·坎德尔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恐怕没人能像坎德尔那样在细胞和分子的层面上
推动人类记忆机制的研究。他破译大脑记忆密码的激
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在这本书中,我
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并带动了
科学的发展。
——蒲慕明,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埃里克·坎德尔的这本书别人写不出来。他通过
毕生的视角透视科学,跌宕起伏、硕果累累。我们受
到了坎德尔持久的激情和坚定的决心指引。我向所有
那些正在寻找有关大脑和记忆知识的个人观点,以及
那些正在考虑开启科学生涯的读者推荐此书。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美国科学院院士,著
名神经科学家
我向所有对一位重要科学家的人生和工作,或者
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进程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
……坎德尔优雅地做出的这些研究,会极大地诱惑有
天赋的学生将他开启的这些令人难忘的工作向前推进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心理学会威廉·詹姆
斯奖得主,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融自传、科学史和基础生物
学于一炉,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才华横溢之作。它令人
信服地展示了何谓一流科学,以及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E.O.威尔逊,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社
会生物学之父”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
1 个体记忆与记忆存储的生物学
2 维也纳的童年时光
3 美国的求学生涯
第二部
4 每次一个细胞
5 神经细胞在说话
6 神经细胞之间的交流
7 简单与复杂的神经系统
8 不同的记忆,不同的脑区
9 寻找一个理想系统来研究记忆
10 学习的神经性模拟
第三部
11 增强突触间的连接
12 神经生物学与行为研究中心
13 即便是简单的行为也能被学习修饰
14 突触随经验而改变
15 个性的生物学基础
16 分子与短时记忆
17 长时记忆
18 记忆的基因
19 基因与突触的对话
第四部
20 回到复杂记忆
21 突触保留了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22 外部世界的大脑图景
23 必须付出注意力!
第五部
24 红色小药丸
25 小鼠、人类与精神疾病
26 治疗精神疾病的新路子
27 生物学与精神分析思想的复兴
28 意识
第六部
29 通过斯德哥尔摩重新发现维也纳
30 从记忆中学习:展望
术语表
注释及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名对照表
精彩页
1 个体记忆与记忆存储的生物学
记忆总是让我着迷。想想吧,你随意就能回想起自己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第一次约会、第一次坠人爱河。回忆这些往事时你不只是记起了一件事,你还感受到了这件事发生时的氛围——景象、声音、气味、社会环境、时间、谈话内容,以及情绪基调。回忆过往就是一趟心理时间旅行,我们得以摆脱时空的束缚,在完全不同的维度里来去自如。
心理时间旅行让我在写这句话的时候,能够从望得到哈德逊河的家中书房离开,将时间往回拨转67年,向东越过大西洋,到达我的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我的父母曾经在那里经营一家小玩具店。
那一天是1938年11月7日,我的9岁生日。父母刚刚送给我一个梦寐以求的生日礼物:一台电池驱动的遥控玩具车。这是一台闪耀着蓝色光芒的漂亮小车。它的马达和方向盘用一条长电缆连在一起,这样我就可以控制小车的行驶方向,开到我想开到的地方。接下来两天,我把这台小车开遍我家小小公寓的每个角落,穿过客厅,开进餐厅,钻过父母、哥哥和我每晚吃饭的餐桌,抵达卧室再兜出来,这样做让我感到莫大的欢乐,玩起来愈发得心应手。
然而好景不长。两天后的傍晚,我们被梆梆梆的砸门声给吓到了。至今我仍记得那砸门声。父亲在玩具店还没回来,母亲去开了门。两个人走进来,自称是纳粹警察,命令我们收拾行囊离开公寓。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地址,告诉我们得在那儿寄宿,等待下一步的通知。母亲和我只带了一套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而我哥哥路德维希则很有先见之明地带上了他最宝贵的邮票和硬币收藏册。
我们带着这么点东西,走过几个街区来到一对素昧平生且更富足的年长犹太夫妇家里。这间装潢上佳的大公寓在我看来非常优雅,男主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睡觉时穿着一套装饰华美的睡袍,和我父亲穿的不一样,他还戴着睡帽以保护自己的头发,上嘴唇还围着一个维持八字胡造型的护罩。尽管我们是不速之客,他们对我们仍然非常体贴大方。虽然他们很富裕,但他们也同样感到害怕,并对有人把我们赶到他们家这种状况感到不安。给主人添麻烦也让母亲感到窘迫,她意识到他们可能和我们一样,由于三个陌生人闯进他们的生活而感到不自在。住在这对夫妇精心布置的公寓里的这段日子,我感到困惑和害怕。但最让我们仨感到焦虑的还不是住在陌生人家里,而是担心我父亲——他突然就消失了,我们完全不知道他身在何处。
几天之后我们终于获允回家。但眼前的这个家已经面目全非。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母亲的裘皮大衣和首饰、我们的银质餐具、花边桌布、父亲的几套西装,以及我的全部生日礼物,包括那台闪亮的蓝色遥控小车。让我们非常欣慰的是,在我们返回家里不久,11月19日那天,父亲也回来了。他告诉我们,他和其他数以百计的犹太人一起遭到围捕,关在一个兵营里。因为能够证明自己曾在奥匈帝国的军队当过兵,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德国而战,他才得到释放。 对那段日子的记忆——愈发得心应手地遥控小车满屋子跑,听到梆梆梆的砸门声,被纳粹警察命令住到陌生人的公寓里,发现家里遭人洗劫,父亲的失踪和重现——已成为我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事情是与“水晶之夜”同时发生的,那个不幸的夜晚不仅敲碎了我们犹太会堂和我父母玩具店的玻璃窗,更毁掉了整个德语世界无数犹太人的生活。
回过头来看,我们一家是幸运的。与那些别无选择只能继续生活在纳粹统治下的欧洲数百万犹太人相比,我们的遭遇不值一提。在羞辱与恐惧中过了一年之后,当时14岁的路德维希和我得以离开维也纳前往美国,与纽约的祖父母住在一起。6个月后父母也和我们在一起了。虽然我们一家只在纳粹政权下生活了一年,但我在那一年经历的惊慌、穷困、羞辱和恐惧,决定了我之后的人生。
要把一个人成年生活中复杂的兴趣和举动追溯到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特定经历是很困难的。但我还是不得不将我后来对心智的兴趣——人们的言行举止、动机的不可预测性以及记忆的持续性——与我在维也纳度过的最后一年联系起来。大屠杀后幸存的犹太人有一个主题叫“永志勿忘”,这是告诫子子孙孙要对反犹主义、种族主义和仇恨等引发纳粹暴行的思潮保持警惕。我所做的科学工作就是研究这句箴言的生物学基础,即让我们能够记忆的脑机制。
我在美国读大学时还没对科学产生兴趣,但维也纳那一年的记忆已经开始显露出它对我的影响。我痴迷于奥地利和德国的当代史,打算成为一名思想史学家。我竭力去了解那些灾难性事件发生时的政治及文化背景,思考一个在前一刻还热爱艺术和音乐的民族为何会在下一刻就犯下野蛮而残暴的罪行。我就奥地利和德国历史写了一些学期论文,其中包括一篇讨论德国作家对纳粹崛起之反应的荣誉论文。
接下来,在大学的最后一年(1951—1952),我渐渐对精神分析着了迷,这门学科通过层层揭开个人记忆和经历的帘幕来理解人类动机、思想和行为的非理性根源。20世纪50年代早期,大多数执业精
导语
作者以清晰易读的文笔,从研究者本人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了最好的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从确定题目,到提出假说,寻找实验对象和方法,结识最合适的合作者,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并使之进入商业领域的整个过程,为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学生提供了行动的指引。
坎德尔的职业生涯,恰逢现代科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在他进入医学院后不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给整个生物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变。神经科学——对记忆、情感、判断等心智活动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在此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浮现出来,而坎德尔就全程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新学科从无到有的整个经过。
序言
五年了。
在我提笔撰写这篇序言时,脑海里正经历着一次心理
时间旅行,围绕本书翻译工作的种种记忆及情绪涌上心头
。这些往事对我个人来说很有意义,却没必要与读者分享
。作为一名把这本书通读过许多遍的“资深”读者,我试
图站在读者的角度,分享这部笔酣墨饱之作的吸睛之处,
并迫不及待地把它推荐给大家。
正如作者埃里克·坎德尔在前言结尾所总结的,这部
自传的独到之处,是它把几个不同维度的“历史”精妙地
交织在了一起。我把作者的总结做了一点延展,在我看来
,本书包含了两段“大历史”和两段“小历史”,环环相
扣又并行不悖。据此我画了一幅并不准确却颇为直观的示
意图,接下来将逐一展开阐述。
首先,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正在为生活而打拼着
的广大读者。跟其他名人传记一样,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
个人生活史。我们跟随作者,从逐渐长大到慢慢变老,看
他懵懂童年遭遇苦难,看他考入大学确立志业,看他追求
爱情经营家庭,看他专注科研走向巅峰,看他转化成果造
福大众,看他功成名就继续奋斗。从最世俗的角度,我们
读到了一个优秀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并保持成功
的故事,还在字里行间真切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与人格魅
力。考虑到作者原本是一个出生在平民家庭的犹太难民,
这个故事就更具有激励意义了。名人传记之所以受到很多
读者关注,是因为从名人毕生的经验教训里,我们总能学
到些什么。
接着,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
的专业读者。每一个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其毕生志业都是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坎德尔
作为科学家,其科研生涯无疑构成了本书讲述的重点。我
们会读到,身为学生的他如何辗转寻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
点,作为初出茅庐的科研新手,他又如何力排众议选择自
己认为合适的实验对象,由此奠定了成功的基石。我们会
像读一部引人人胜的侦探小说那样,缩身潜人大脑,在作
者的引领下,剥丝抽茧般地揭开隐藏在大脑深处的记忆之
谜。对普通读者,这会是一趟酣畅淋漓的智识之旅,而对
专业读者,更会从中学到如何做学术。贯穿全书,作者充
分展示了还原论对其研究的指导作用,强调了与各路高手
通力合作的重要性,他还给出了一些宏观且具体的对于做
科研乃至如何经营整个学术生涯的建议,袒露了自己在年
轻时困惑惶恐的心路历程,这些内容合在一起,可以说是
一部当代版的《对年轻科学家的忠告》(这是诺奖得主彼
得·梅达沃于1979年出版的一本书),甚至科研老手也会
从中大受启发。此外,我一贯认为,做学术所需要用到的
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很
多非学术事务,能给后者带来新鲜的视角甚至意想不到的
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我相信普通读者同样能从这趟科
研之旅中获益。
然后,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想了解神经科学和心
理学的读者。坎德尔写作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非
常喜欢而且擅长对知识进行追根溯源。一个没有相关知识
背景的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会遇到要另行查阅资
料来帮助自己理解的情形,因为每一个主要知识点,作者
都把它的来龙去脉讲透了。为了让读者理解他对记忆所做
的前沿研究,他把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史上关于记忆的重要
研究成果都做了介绍;而为了让这些重要成果易于理解,
他又对数百年沉淀下来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了传授,读者
有如在聆听由一位诺奖得主领衔的《神经科学导论》公开
课。本书可谓群星璀璨,光是登场的诺奖得主就有几十位
之多,正是他们的卓越贡献和薪火相传,共同编织出呈现
在本书中那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我相信,本书不仅会让
读者掌握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丰富自己的
知识体系,提高日常生活中“防忽悠”的本领,它还为很
多对这些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门,使他们未来可
以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最后,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不了解奥地利不光彩
历史的读者。以往我们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作
为第一个被纳粹德国吞并的国家,一直是以受害者的面目
示人。提到奥地利和维也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莫扎特、
薛定谔、弗洛伊德、克里姆特这些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者
。但事实上,奥地利纳粹在“二战”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
角色,坎德尔即是无数受到奥地利纳粹迫害的犹太人中的
一员。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这段令人感同身受的童年遭遇,
揭露了奥地利纳粹的暴行并分析其成因,到了晚年,面对
奥地利方面仍然消极对待历史的态度,他也公开予以批评
和抗争,坚持不懈地投入到相关公共事务中,体现了作为
一名知识分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在这里我们
看到,不单单是社会大历史影响了个人小历史,反过来,
个人的力量聚在一起,也能撼动社会、改写历史。作为同
样是“二战”受害者的中国人,这些表达和思考可以说对
我们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
此外,我认为它还是一本“赴美留学指南”,能给那
些打算赴美留学的学子及其家长提供绝佳的参考。翻译出
本书初稿之后半个月,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旅,如果说在
此过程中我没有感受到任何不适应,那真的是拜本书所赐
。因为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已经代入作者的视角,把
他在美国经历过的求学和科研生涯预演了好几遍。于是,
我会在见到导师的第二天就直呼其名,如同诺奖得主阿瑟
·科恩伯格的研究生所做过的那样(第442页);在结束了
第三次面谈,从导师办公室走出来时,我立马想起了坎德
尔的导师格伦德费斯特与他首次面谈时的情形(“[他]耐
心地听完了我那颇为浮夸的想法……”,第59页);某次
参加学术会议时,正巧诺奖得主理查德·阿克塞尔就坐在
我前排,看着他紧致的脸庞,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阿克
塞尔综合征”(第264页),诚不欺我!可以说,本书如实
地反映了美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文化氛围。我在留学
时深切感受到了作者所说的美国学术界的平等主义和对年
轻人的鼓励,也在饭桌上听过各种学术八卦。甚至当我在
科研中遇到一些状况时,也常常会首先回想起坎德尔在书
中给出的建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坎德尔就是我的精神
导师。
推荐完毕,容我对本书的翻译工作做几点交代。
第一,本书成稿于13年前,而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中
保持其生命力,据此,我循着作者的叙述,在正文适当的
位置,以加注的方式补充了新近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包
括出自坎德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最新一项发表于今年年
初(第448页)。更有几项新成果否认或修正了书中提到的
某些说法,科学正是在推翻错误中一路前行,本书的翻译
工作同样应该与时俱进。
第二,对于原书中存在的若干事实性错误或疏漏,我
都在仔细查阅资料后加注予以澄清。这也提示了读者,即
便是如诺奖得主这般杰出的科学家,仍然会犯错误,在阅
读他们的著作时,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把权威说
的话都当成真理。在我把这些内容整理成表,通过邮件发
给作者后,他当天就回复了我,对我表示感谢,那一刻我
实在是高兴极了。
第三,本书的翻译得到过不少人帮助。我曾数次把疑
难词句发布到网上,通过与热心网友交流,探索出合适的
译法。比如第167页提到的一句对棒球比赛的描述,就先后
得到过多位棒球爱好者的指教,他们的智慧凝集在了页脚
的注释里。再比如第525页的作者注释里出现的那处错误,
是我托好友在香港大学图书馆借出作者所引的那本书,进
行核对后修正的。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对此我深有感触,很多细节处理读者未必会在意,但其
背后却饱含着译者心血。
犹记得五年前接下本书的翻译工作时,张鹏编辑在邮
件里写给我的一句话:“我希望这本书到你这个译本就没
有再翻译的必要了。”这五年间为了本书的翻译出版,发
生过许多曲折和艰辛,但我一直以这句话作为我对待这项
工作的准则,不揣浅陋,勉力译成。如果读者看完这本书
,觉得此言不虚,那么这份美誉应该与本书特约编辑刘漪
一同分享,她的贡献实在不小。只是囿于译者的经验及学
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不吝赐教。我的电子邮
箱是:yuboya@live.com。
最后,我要将这部译著献给我的母亲。在翻译本书的
过程中,我还时常会想起你。
喻柏雅谨识
2019年5月4日
内容推荐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