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刘守英,湖北洪湖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经系与土地研究中心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国务院发展中心城乡统筹基础领域负责人。中央政治局31次集体学习土地问题讲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合作的旗舰项目《中国:2030》以及《中国高效、包容、可持续城镇化》专题负责人。国土部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人。 其代表性论文有《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翻译著作主要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等。近年出版的有影响的土地专著有:《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直面中国土地问题》等。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当代知 识分子,他以平实隽永的文字,记录了从落后农村贫 困家庭的长子到全国几个*重要的智库及大学院所掌门 *的奋斗历程和内心求索。《撞城》是这个大时代的缩 影,读来感人心肺,难于释卷!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 刘守英教授与土地研究结缘,历三十年而不辍, 从内地乡村到边疆大漠,缕缕风尘穿行在历史与现实 的隧道里,目睹神州大地千年沧桑巨变与朝代制度鼎 革。以古鉴今,在史实中求史识,寻找历史的经验与 教训,使作者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具有历史穿透力 和熔铸现实于新规范的强悍力量。 ——岳南(作家、《南渡北归》作者) 尽管守英与我在复旦同窗七年,但我对他的真正 了解则始于他这几年所写的有关乡土情怀的那些文字 。他离开乡土求学于上海,游学于世界,立足于北京 并成长为经济学家的“撞城”经历,感人至深,会撞 击读者的心灵深处。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 究中心主任) 守英是一位有着底层情结的学者。他的观察来自 真实世界,又回归真实世界。他始终以问题为核心, 以提供解决方案为目标。这使得他的学术、他的文字 都带有人道主义的情怀。 ——张进(财新传媒编委,《中国改革》执行总 编辑,“渡过”平台创始人) 古人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 仁莫近焉。”这是一个经济学家以天下国家的胸怀反 思生命历程的文字。诚身强恕,莫大于此,莫近于此 。 ——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目录 引言 上篇 撞 城 1. 撞 城 2. 眼 界 3. 过年的滋味 4. 一家子教我的“改革” 5. 跑不完的真实世界 6. 理解农民 7.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乡土社会”的特征|转型期十大变化|村庄的未来走向|农业战略需要重大转变 8. 心中的那块高地 9. 以知识实事,以逻辑求是 10. 以个人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下篇 哈佛笔记 11. 哈佛大学何以一流 自由、包容的空气|人文精神的浸染|全球视野与人类责任|一流教授研究一流的真问题|聚集全球最聪明的年轻脑袋 |最充沛的捐赠和资金池 12. “讲中国故事”的时代 强大的中国研究气场|“中国通”说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 13. 从“有限政府”到“国家能力” 何谓“国家能力”?|国家能力的平衡 14. 国家基础性权力不是政府强权 何为国家基础性权力?|国家能力的分析方法 15. 福山的现代国家三要素 哪里出了错?|现代政治秩序三要素 |所有好事不会总凑在一起 16. 政治衰败的根源 政治衰败的根源|美国的难题|得势精英阻碍变革 17. 如何衡量“好政府” 现代社会需要政府|“好政府”如何衡量|怎么提高政府质量 18. 腐败之癌 腐败成因|腐败的危害|改革与治理腐败 19. 鼻烟壶的诱惑 划清与旧世界的界限|三个鼻烟壶和一匹马|以宪法规制收礼 20. 美国制宪会议上的反腐议题 以史为鉴|制宪会议重任|权力制衡设计 21. Yazoo土地案留下的问号 轰动全国的丑闻|是权利还是腐败?|不圆满的判决 22. 铁路腐败案遗产 资本与权力联姻|贿赂、腐败与法律|反腐是永恒的斗争 23. 给贿赂定罪 各行其是的年代|反腐范围扩大|法律实施困难 24. 镀金时代的腐败 加菲尔德被刺与《彭德尔顿法》|选举贿赂与投票改革|财富与政治联姻 25. 罗斯福的反腐战争 向官员开战|明线规则|开启反腐新时代 26. 水门事件与美国反腐框架重构 水门丑闻与《联邦选举法》|巴克利诉瓦莱奥案|巴克利案之后的腐败
精彩页 与许多在城里长大的研究者不同,我对城与乡之间的敏感完全来自亲身经历。各种切肤之感使自己往往对一些关于城乡问题的高谈阔论嗤之以鼻,对大量堆砌城乡差距的冷冰冰数字不以为然,对一些隔靴搔痒的政策建议报以一笑。对于一个无论以什么方式、什么目的进到城里的农村人来讲,城与乡之间立着的是一堵难以逾越的墙。要翻越它,一方面必须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人的制度性歧视,另一方面也需要个人从里到外积蓄足够强大的能量。 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我算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幸运儿。与许多从名中学考取大学的学生不同,我当时在湖北洪湖一所普通中学就读。这里的学生不认命,老师也想帮助来这里的孩子改变命运,于是就一起拼命,使这所中学在当时的高考成绩每年能排洪湖第三位,在全县甚至周边县都很有名。由于这所中学位于公社一隅,“城”还没有进入我的视野,当时支撑自己在这所学校苦读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后“吃上粮票”,在我们公社供销社门市部站个柜台,像里面的人一样卖烟酒、布料、煤油。也就是说,当时的最高理想按学术术语讲顶多也就是“农村商业化”,绝没有当城里人的奢望! 当然,想通过高考“鲤鱼跳龙门”来摆脱农村的贫困,也绝没有那么轻而易举!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由于所在的公社未设考场,我们是被拉到相邻的公社去考的。记得我们几十个人满满地挤在一辆解放牌敞篷卡车上,个个表情凝重。没想到自己第一次坐汽车就是去干人生如此重大的事。我站在敞篷前边,扶着栏杆,有着一种奔赴战场的悲壮!那两天考完后,我们已不再聊答题的对错,晚上围着煤油灯,谈着各自考完后的去处。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考不取,就在老家找一个师傅学半年木工,然后到深圳打工,帮人家盖房子。也就是说,当时已拿定主意,即便考不取,也不想跟父母一样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怎么也得去当一个“农民工”。 高考结束以后,我除了农忙时帮父母做一些田里的活(这实际上也是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干过的十分有限的农活),心里当然也惦记着有一天能接到那份能改变命运的录取通知书!盼啊盼的,终于在一天午后,我正在河垸捕鱼的兴头上,我们校长摇晃着那张录取通知书,远远地喊着向我跑来:“录取啦!复旦录取啦!”在我们洪湖老家,复旦那时的名声是与北大齐名的,当地老乡无论识字还是不识字的,都有句口头禅:“北有北大,南有复旦。”那几天,全村的乡亲围在我家,所有老乡的激动与兴奋是我长那么大从未见到的,我父亲绝对是那天最幸福、最扬眉吐气的人!也就是从那天起,我知道了中国有所学校叫“复旦”,她就坐落在上海!环顾几天几夜未合眼陪我聊天的乡亲,我也隐约感到,自己要与这些淳朴、勤劳的人们告别了!要与这片生我养我的乡土告别了!我要进城了! 当我背着重重的行囊离开家乡,踏上去往上海复旦的征程时,路途的奔波对我们农村人还不算什么,最大的不适应是,从熟人社会闯入非人际的陌生人社会后的惶恐与不安。先是村里乡亲用一辆手扶拖拉机把我送到公社,在公社搭上去县城的汽车,然后再从县城搭上去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在武汉一下长途汽车,整个人就陷入木然和不知所措,第一次进到城市的那种陌生和绝望啊!出长途汽车站后,向行色匆匆的城里人一打听才知道,搭去往上海的轮船,我要过的第一关是从新华路长途汽车站抵达王家巷码头。当地人十分热情地告诉我坐几路转几路车可以抵达码头。问题是,我从未坐过这玩意儿,每一路车的去处也不一样,拉远了怎么办?于是,我决定步行着向去往上海的码头进发!我一边问路,一边扛着重重的行李走着,足足花了近四个小时方抵达王家巷码头,买了最便宜的票,登上了沿长江而下去往上海的轮船。 经过五十多个小时的乘船,终于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一上岸,就找到了组织—复旦新生接待站,很快被我们经济系几个学生接到寝室。我们七个人一间寝室,三个上海本地同学,还有三个是外地同学。最让我窒息的,是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那种在我当时看来一辈子甚至两辈子都消除不了的鸿沟!在寝室里,城里学生聊的话题,农村孩子根本不明就里,他们聊得起劲,笑得翻掉被子,我们却无动于衷;在教室里,除了上课老师或浓或淡的上海口音的困扰,更主要是知识贫乏产生的阻隔;在图书馆,城里学生看报纸杂志津津有味,我这种靠背题做题考进复旦的,一张《文汇报》从头看不到尾;听讲座时,城里学生听黑格尔、康德、尼采津津有味的,农村来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发问:这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当然也有让我们农村学生自豪的。记得进复旦后,我们的文艺委员——同样是来自大城市天津的一位高挑女生,组织我们去长风公园划船。看到小小的划子、窄窄的桨,还几个人坐一条小船上一起用力划,我很好奇,城里学生为什么好这个?我们在洪湖用一根竹竿一使劲就让船跑老远,那什么劲啊!后来才明白,人家玩的那叫情趣! 对于进城以后的农村人来说,最让人感 导语 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经济学人,亲历了“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大转型,这不仅是一个家族城乡生存方式的大碰撞,更是经济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大碰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发展经济学家刘守英至情讲述三十年来乡城碰撞的心路历程。 序言 辑结于这本小册子的文字,从写作风格到内容都差异 较大。一部分是我零零碎碎写成的一家人乡城变迁史片段 ,一部分是我在哈佛访问期间的异域思考和读书笔记,还 有几篇是入高校后给学生的演讲。这些文字汇在一起基本 串成我半生为人的“撞城”轨迹。 每个人的一生都面临一堵又一堵的墙,人生就是将这 一堵堵的墙翻越过去。 我翻过的第一堵墙是从贫寒的洪湖考进海派味十足的 复旦。文学笔法者们常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我们这些 以高考寻求命运改变的农家子弟,但他们何曾想到这些进 了“龙门”的骄子们内心的煎熬、自卑、反差、窒息与扛 不过去的缴械!有的甚至逆反和反叛。我在复旦的七年, 就时时咬着牙给自己鼓劲,一定要翻过去!我知道很多人 在翻这道墙时倒下了。农村孩子的这种尴尬和不幸,在我 步入高校后接触到的学生中并非个案,这也成为当下教育 的一大难题。 我翻的第二堵墙是一家人从老家奔向首都北京寻求生 活改善的爬坡。中国农民从乡到城最配用“可歌可泣”来 形容,这一史诗般的悲壮历程是几亿农民不认命的集体翻 墙。他们中的很多人翻了一半就倒下了,很多人仍然不甘 心地趴在墙上或蹲于墙脚等待。我曾以“一家子教我的改 革”一文作为对中国改革四十年的纪念,收到许多老友和 同事的共鸣与感概。试想,如果我们一家在中途倒下,又 有几个人会看到或介意我一口气写下的那段文字! 我翻的第三堵墙是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一个研究者。很 多人以为农村出生就天然能做乡村研究。实际上,这两者 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到现在也没有真正翻过这堵墙。当农 民不易,做研究也不易。后者所应具备的不仅是良好的训 练和知识认知,更需要一种自我超越、悲天悯人、非凡眼 界和胸怀天下的态度,这是好的研究者与将其作为职业甚 或单纯学术热情的专业学者的差别。如果以这把尺子来量 ,对一个研究者来说是多么苛刻!但是,以我的体会,一 旦内心缺了这种要求,你可能热情一阵子,但很难长期保 持那种“白天思考中国、晚上操心世界”的神经质状态。 我选择了做一名研究者,实际上近三十年就在翻这堵墙。 我正在翻的一堵墙是到大学从事教育。在很多人以为 我处于人生高峰时,我却在对大学教育基本无知的情况下 一厢情愿地翻上了这道墙。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将过 去政策咨询中累积的观察转化成思想,给所经历的伟大时 代留下点东西。但是,接触和介入得越深,就越感到大学 乃大学问也!如何做教育、如何做学问、如何为人,是大 学多么厚的一堵墙啊!入校三年,此墙之面目初现,我一 定要翻越。 收入此集子的每个字都是我用心写成的。十分感谢帮 助我写出这些文字的我的家人,感谢一路帮助过我的几个 我最为信赖的贵人,感谢我成长阶段供职过的几个重要组 织,还要感谢《财经》、《中国改革》、《澎湃新闻》等 媒体朋友的督促,最后要感谢为此书出版一直保持热情、 执著和辛勤奉献的译林出版社的朋友,尤其是顾爱彬社长 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刘守英 2019年5月27日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收录了经济学家刘守英关于城乡改革思考的随笔文章,作者以家族成员的亲身经历,感性阐释了改革开放给其家庭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与此同时,作者凭借其几十年的中国土地研究经历及其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的思考,更从学理层面分析了改革开放给整个农村和城市带来的改变,提升了整部著作的学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