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自选集限量精装珍藏版(套装共9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季羡林自选集限量精装珍藏版(套装)》共9册——《我的小学和中学》,是作者季羡林对自己小学和中学生活的回忆;《清华园日记》,是作者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留德十年》,记述了作者1935年至1945年赴德求学的经过;《因梦集》,包括散文集《因梦集》和《小山集》;《天竺心影》,包括散文集《天竺心影》和《万泉集》;《牛棚杂忆》,是作者亲历“文化大革命”的纪实文章;《朗润集》,包括散文集《朗润集》和《燕南集》;《新生集》,收录作者自2001年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后撰写的多篇文章,有他的人生各阶段的回忆录,也有一些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集外集》,包括《千禧文存》和《新纪元文存》两个集子,收录了作者在2000年和2001年所写的除了《龟兹焉耆佛教史》以外的散文、杂文和序跋。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我的小学和中学》
《清华园日记》
《留德十年》
《因梦集》
《新生集》
《朗润集》
《集外集》
《牛棚杂忆》
《天竺心影》
序言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佛学家、印度学家、
翻译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专家,作家,在佛
经语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
等众多领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数几位被誉
为“学术大师”的学者之一。
2007年,我社取得了出版《季羡林全集》(以下简称
《全集》)的授权。在季老的亲自指导下,2008年开始正
式启动《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2009年7月11日,就在《
全集》前六卷即将付梓之时,我社惊闻季老仙逝的消息。
就在两个月前,我社于春迟社长还前往北京301医院拜访季
老,专门汇报《全集》的出版进展。为告慰季老的在天之
灵,我社在2009年年底前推出了《全集》前十二卷。我们
将遵循季老生前的谆谆教诲,兢兢业业,继续做好中外文
化学术的交流与传播工作,努力做好《全集》余下的编辑
出版任务。
同季老的学术成就相比,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很
容易被忽略。其实,季老的文学创作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
,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老的文章,尤其是散文
,文笔清新、平实又饱含深情。所以《全集》在分类时,
把散文排在前面。《全集》出版后,很多读者来信来电,
希望出版社把季老的散文(包括回忆录和部分序跋等)编
辑成普通读者方便阅读的单行本。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
,并征得季老的儿子季承的同意,我们把季老所有的散文
类作品单行本汇集成册,编选了这套“季羡林作品珍藏本
”,每册命名大多取自原单行本,以保持季老作品的原貌

本套丛书共分九册——
《我的小学和中学》,是作者对自己小学和中学生活
的回忆,2002年在《文史哲》杂志发表时,被分为两篇,
分别冠名为《我的小学和中学》与《我的高中》,现合为
一篇,恢复原貌。另加《故乡行》一文,是作者2001年回
故乡临清所作。
《清华园日记》,是作者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
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曾分
别出版过影印本与排印本(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
本册以排印本为底本,注释为作者的学生高鸿所加。
《留德十年》,记述了作者1935年至1945年赴德求学
的经过,原有若干种不同版本的单行本行世,这次则依据
东方出版社1992年初版排定。另加《二战心影》一文,亦
为作者对留德岁月的回忆。
《因梦集》,包括《因梦集》和《小山集》两个集子
。20世纪30年代,作者曾应约准备编一本散文集,命题《
因梦集》,因故未果。后来作者特意将新中国成立前的作
品纂为一集,仍以“因梦”冠名。《小山集》收录作者从
1991年至1994年所写的散文。
《天竺心影》,包括《天竺心影》和《万泉集》两个
集子。《天竺心影》是作者正式印行的第一部散文集,
1980年9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作者1978年第三
次访问印度后所写的见闻。《万泉集》最早编于1987年12
月,收作者1986年、1987年所写散文,因故未能出版,作
者后又增补了若干新写散文,于199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出版单行本。
《牛棚杂忆》,是作者亲历“文化大革命”的纪实文
章,本次所收以排印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
为底本,核以手稿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
《朗润集》,包括《朗润集》和《燕南集》两个集子
。《朗润集》1981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收新中国
成立后所写的部分散文。《燕南集》收《朗润集》出版后
至1985年写的散文。有几篇是《朗润集》出版前写的,因
为没有入过集,也补收在《燕南集》中。
《新生集》,曾以《病榻杂记》为书名出版,收录作
者自2001年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后撰写的多篇文章。书中
有他的人生各阶段的回忆录,也有一些回忆父母、老师和
亲友的文章。
《集外集》,包括《千禧文存》和《新纪元文存》两
个集子。原均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在2000年
和2001年所写的除了《龟兹焉耆佛教史》以外的散文、杂
文和序跋。
在丛书编选过程中,得到了各单行本原出版社的大力
支持,谨此致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12月11日
导语
《季羡林自选集限量精装珍藏版(套装共9册)》汇集了季羡林老先生所有的散文类作品单行本,包括《我的小学和中学》《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因梦集》《新生集》《朗润集》《集外集》《牛棚杂忆》《天竺心影》。
精彩页
我的小学和中学
小引
最近几年,我逐渐注意到,校内外的许多青年朋友对我的学习历程颇感兴趣。也许对我的小学和中学更感兴趣。在这方面,蔡德贵先生的《季羡林传》和于青女士的《东方宏儒季羡林》,都有所涉及,但都由于缺少资料语焉不详。我自己出版了一部《留德十年》,把在哥廷根大学的学习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另一部书《清华园日记》即将出版,写的是四年清华大学读书的情况。至于小学和中学,前后共有十几年,都是在济南上的,除了在一些短文里涉及一点以外,系统的陈述尚付阙如。这似乎是一件必须加以弥补的憾事。
我现在就来做这件事情。
我在济南共上过五所中小学,时间跨度是从1918年至1930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军阀混战时期,最后两年多是国民党统治,正是人民生活最不安定的时期。我叙述的主要对象当然会是我的学习情况,但是其中也难免涉及社会上的一些情况。这对研究山东现代教育史的学者来说当然会有些用处,即使对研究社会史的人也会有些参考价值。
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写这样的文章呢?
原因就在眼前。我今年已经是九十晋一。查遍了季氏家谱,恐怕也难找出几个年龄这样老的人。可是我自己却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我还正在“老骥伏枥,志在万里”哩。从健康情况来看,尽管身体上有这样那样的病——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如果一点病都没有,反而反常——但没有致命的玩意儿。耳虽半聪,目虽半明,但脑袋还是“难得糊涂”的,距老年痴呆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自己就有点忘乎所以了。总认为,自己还有很多题目要做,比如佛教史上的大乘起源问题,稍有点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但是,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研究佛教史的学者无虑数百人,却没有哪一个人对大乘起源问题能讲出一个令人信服的道理来,多数是隔靴搔痒,少数甚至不着边际。我自己想弥补这个缺失有年矣,已经积累了一些资料。最近我把资料拿出来看了看,立刻又放下,不由地叹上一口气,好像晚年的玄奘一样,觉得办不到了。再像七八年前那样每天跑上一趟大图书馆,腿脚已经不灵了;再看字极小的外文参考书,眼睛也不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有废书兴叹,即使志在十万里,也只是一种幻想了。
可我又偏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不写点什么,不读点书,静夜自思,仿佛是犯了罪。现在,严肃的科研工作既然无力进行了,但是记忆还是有的,而且自信是准确而且清晰的。想来想去,何不把脑袋里的记忆移到纸上来,写一写我的小学和中学,弥补上我一生学习的经历呢?
这就是我写这几篇文章的原因。以上这些话就算是小引。
2002年3月3日
回忆一师附小
学校全名应该是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我于1917年阴历年时分从老家山东清平(现划归临清市)到了济南,投靠叔父。大概就在这一年,念了几个月的私塾,地点在曹家巷。第二年,就上了一师附小。地点在南城门内升官街西头。所谓“升官街”,与升官发财毫无关系。“官”是“棺”的同音字,这一条街上棺材铺林立。大家忌讳这个“棺”字,所以改谓升官街,礼也。
附小好像是没有校长,由一师校长兼任。当时的一师校长是王士栋,字祝晨,绰号“王大牛”。他是山东教育界的著名人物。民国一创建,他就是活跃的积极分子,担任过教育界的什么高官,同鞠思敏先生等同为山东教育界的元老,在学界享有盛誉。当时,一师和一中并称,都是山东省立重要的学校,因此,一师校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在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眼中,校长宛如在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命运真正会捉弄人,在16年以后,在1934年,我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来教书,王祝晨老师也在这里教历史,我们成了平起平坐的同事。在王老师方面,在一师附小时,他根本不会知道我这样一个小学生,他对此事,决不会有什么感触。而在我呢,情况却迥然不同,一方面我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一方面又是同事,心里直乐。
我大概在一师附小只待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换过一次教室,足见我在那里升过一次级。至于教学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则一概记不起来了。唯一的残留在记忆中的一件小事,就是认识了一个“盔”字,也并不是在国文课堂上,而是在手工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用纸折叠东西,其中有一个头盔,知道我们不会写这个字,所以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这事情发生在一间大而长的教室中,室中光线不好,有点黯淡,学生人数不少。教员写完了这个字以后,回头看学生,戴着近视眼镜的脸上,有一丝笑容。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