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罗马,曾是古代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帝国。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庞大政治实体,它曾将大半个欧洲纳入疆域,把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湖;作为西方文明的基石,它的政制、法律、军事思想影响至今。现代西方多数国家的文明基因可追溯至古罗马,美国的国父们以罗马共和作为建国的理念;古代地中海的居民,既畏惧罗马所向披靡的武力,又仰慕罗马精致典雅的文明体系。 从台伯河津渡上的小城,到横扫三大洲的疆域,罗马民族的精神铭刻了国家的崛起之路:他们自认为特洛伊的重生、阿喀琉斯的后代,根植于民族起源神话中的复仇信念,督促他们倾其所有去征服希腊宿敌;罗马人崇尚勇敢的美德和公正的法律,志在追求荣耀,并将它撒播到每个殖民地与盟邦;但他们也灵活变通,实用利己,化敌人当作朋友,也不会拒绝给神谕加上矫饰,作为发动正义战争的借口。 以传说—故事—历史为轴线,借用罗马人的笔墨,书写罗马帝国扩张的原点,寻找罗马精神历久弥新的源头。 目录 译者序 自序 序曲 第1部 传说 第1章 新特洛伊 第2章 国王与僭主 第3章 驱逐暴君 第4章 那么到底发生何事? 第2部 故事 第5章 土地与人民 第6章 终获自由 第7章 大罢工 第8章 罗马沦陷 第9章 在轭门之下 第3部 历史 第10章 冒险家 第11章 茫茫大海之中 第12章 “汉尼拔在门口!” 第13章 无尾翼的鸟 第14章 变化与衰败 第15章 光彩亮丽的东方 第16章 流血的兄弟 第17章 胜利与灾难 第18章 结语 大事年表 致谢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缩略表
序言 一个民族之所以是一个民族,因为他们是一群聆听有 关自己的故事,述说有关自己故事的人,而这些故事随着 时代的推移不断出现,不断被创造。罗马人便是一个听、 说关于自己故事的民族。罗马城在建立时罗穆路斯杀死亲 弟弟,罗马人集体抢夺萨宾(Sabine)妇女,以及推翻王政 、建立共和,都起因于一位罗马贵族少女被塔克文家族的 人强暴而蒙羞自杀。不能仅仅认为这些故事是荒诞不经或 可随意解释的,因为这是他们理解自己过去的说法。安东 尼·艾福瑞特所著《罗马的崛起:帝国的建立》便是从这 种角度来叙述罗马人如何建立西方史上伟大帝国的故事, 讲述罗马人是谁,他们是怎样的人。尽管在罗马做人质的 希腊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约公元前200—前118 年)在分析罗马向外扩张成功时认为原因是其混和政体,他 的理性论述强调罗马社会里不同组成部分在政体里选出代 表,彼此以包容妥协的态度来面对政治危机,并且以建立 意大利联盟的方式,来邀请被罗马击败的小城邦或王国, 成为罗马下一阶段扩张的伙伴。但这种结构性的理性分析 其实很少,不容易在其他作者的论述中见到。我们能获得 的大多数罗马史料仍是故事。 这种以故事为主的历史亦见于希腊史。所以在希腊的 一些关键发展时刻,常会出现神谕这样的东西。这并非否 认希腊人在做重大决策时会征询神谕,但对他们来说,神 谕是解释惊天动地巨变的适当概念工具。例如决定第二次 希波战争结果的萨拉米斯(Salamis)战役,便和德尔斐“ 长墙”的神谕有关。这或许是因为希腊人或所有古代人普 遍缺乏分析长期趋势及复杂状态的抽象概念,所以会采用 故事来解释,而这常将整个问题变得戏剧化。大概是出于 这个原因,古代的历史往往读起来充满趣味。但这并不意 味着我们不可以用现代发展出的概念去了解过去。只是我 们仍先应尽量以当时人所拥有的概念工具来了解他们的决 定和作为。这样的方式或许才不会出现“吾道一以贯之” 的自满,更能体会古代人与我们的不同。而我们与他们之 间的差异,常会是我们创造灵感的来源,因为我们可以变 得和现在不一样。 艾福瑞特以这种说故事的方式来了解过去,将《罗马 的崛起》所涵盖的时代(公元前753—前79年,苏拉过世那 年)分为三段,分别代表早期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前509 年),共和初期(公元前509—约前300年),共和中晚期(约 公元前300—前79年)三个断代,将相关史料性质归为“传 奇”、“故事”与“历史”三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 清晰感受到,艾福瑞特在“传奇”部分里,不断耐心地探 讨在传奇背后究竟为什么是这样;这在“故事”部分仍可 见到别出心裁的见解,试图拨云见日。这两部分时常会带 来令人惊喜的洞见,解释当时的罗马人为什么如此思考和 论述。我觉得这些是本书最有趣的部分。但到“历史”部 分,艾福瑞特似乎接受大部分流存下来的史料,如波利比 乌斯和李维,依据主流说法来述说有关罗马人的故事,仿 佛罗马人究竟是谁,随着有关罗马人的史学作品的出现, 答案越来越透明,越没问题。读者刚开始好像跟着艾福瑞 特在进行“地毯式搜索”,逐渐开始“重点式轰炸”,随 着艾福瑞特觉得“历史”部分没那么多“故事”的性质, 整个阅读从高密度的解谜,变得平铺直叙。 由格拉古兄弟流血改革启动的晚期共和历史,在艾福 瑞特的呈现下似乎流于“群众派”与“贵族派”的巨人之 争,而后苏拉宰制罗马“恢复共和”,在他身故之后则由 后起之秀庞培整顿东方,完成罗马崛起的使命,至此本书 结束。但是这些中晚期共和国的史料常是站在保守的元老 阶层立场出发,所以对格拉古兄弟的改革评价,艾福瑞特 接受他认为是“历史”的故事,似乎站在负面评价的一边 。一方面承认这对兄弟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更强调其 利用政制漏洞,以护民官的立法权,忽视共和国到目前为 止由元老阶层所享有的政治威望和他们所经营的共识政治 ,而这凝聚的共识是目前罗马政治得以大致和谐的主因。 另外,元老院又是如此成功的领导阶层,共和国实在没道 理不继续接受其领导。这保守立场其实便是主流史学的立 场。当故事说得像是“历史”或“史学”一样,不见得其 中的故事成分就少一些。这些仍然需要艾福瑞特在处理“ 传奇”与“故事”这两部分时所展现的耐心和谨慎,虽然 这时候的分析与处理会有不同的着重。 因此我对艾福瑞特那种基本上保守的立场有不同见解 。由于海外征服,种种资源迅速流入,造成国内经济失调 ,进而影响国力,导致屡战屡败,如果这便是元老院共识 政治要解决的问题,那他们也同时是整个过程最大的受益 者,实在无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伤害自己的利益。 艾福瑞特似乎应该问这种“共识”究竟是“谁的”共识。 他隐含的逻辑似乎是:“共识一和谐一强大”。但罗马只 有少数人有共识,只是少数人有和谐,而现在罗马管辖的 人民如此众多,土地如此广袤,共和国可以强大,元老可 以富有,但人民很不快乐。常被赞誉的罗马共和时常被忘 记就只是那一小撮人的共和,或是那少数人的权力分赃。 罗马共和绝非我们现在所在世界的共和,因为我们绝不乐 见一小撮人来决定我们的命运。 这指出格拉古兄弟依据宪制挑战既有体制的必要性。 但就像现在的世界一样,国家或社会乱到何种状况,造反 才会有理?这便是公元前133年起格拉古兄弟所提出的问题 。这对兄弟接连被政治暴力除去,其实这表明元老院除了 诉诸暴力,没有其他解决方法,更没有解决的决心。这结 果更证明他们的造反有理。当“最后一位共和主义者”苏 拉在“恢复共和”,径自以屠杀政敌、剥夺公权和抄没家 产来安顿“他的”老兵时,这只透露出元老贵族共和意识 形态的窘困和破产。这也表明那公忠体国、顾全大体、每 个罗马人(遑论罗马元老)都是爱国者的时代已经过去,只 成为存在于“传奇”与“故事”时代之中的夙昔典型。唯 一可能提出方法解决“贵族派”大难题的人是那满腹政治 良心却无实力的保守主义者西塞罗。他在公元前63年担任 执政官,面对喀提林(Cataline)叛变时,提出所谓结合“ 国内较好的成分”(即元老和骑兵阶层),鼓吹他们的“阶 层和谐”料,来对付如喀提林之属的革命分子与那些与日 俱增的“数人头者”——对现状极为不满的无产者。这似 乎是“贵族派”唯一理性的回应,但仍是偏狭的,注定失 败。格拉古兄弟被谋杀之后,护民官开始与军官联合,进 而与控制法庭的骑兵阶层合作,甚至与在罗马横行的暴民 帮派携手,形成“群众派”在政治上的必胜组合,最后出 现如恺撒之流的独裁者。结果如恺撒在公元前44年巡视希 腊北方法萨卢斯(Pharsalus)的内战战场看见战败的敌对 贵族派元老尸首时所说:“这是你们要的!”罗马共和国 在自己埋葬自己。学罗马史的学生最大的诱惑是常将自己 想成元老,无论是共和时期还是帝国时期的元老,他们也 跟着元老、想象自己是元老的史学家一起指责暴民与皇帝 。 艾福瑞特慷慨地邀请我们继续研读他有关西塞罗与奥 古斯都的著作,这的确有助于更全貌性地了解罗马共和的 结束。但还有一点可以一提。在“西方史上最强大帝国的 建立”时,艾福瑞特强调罗马疆土的完整为罗马帝国奠定 基础,而在这点上庞培的确贡献良多,至少在东方的部分 是这样。我们很难否认庞培是绝佳的行政人才,在这方面 厥功至伟。但是帝国更是种“心态”,没有人比庞培更能 代表那种政治上的犹疑不决,他在参加“前三头同盟”与 希望被贵族派元老院笼络接纳之间的撕裂挣扎。或许不太 理会元老院的恺撒更适合为帝国奠基,而且恺撒的征服及 整顿高卢,对罗马帝国而言,在重要性上丝毫不输庞培的 东方。此外,恺撒曾批评苏拉自愿退休,让恢复的共和自 行运转,其实是不懂政治,因为正是苏拉领军进攻罗马, 树立了毁灭共和国的榜样。或许因为苏拉是“最后一位共 和主义者”而且他发动了内战,这也可以成为另一个结束 故事的适当时机。无论如何,我想代表人物绝不是艾福瑞 特看重的庞培。庞培是行政人才,不是政治家,我们很难 去推崇这位见风使舵、缺乏政治信念的人物。至于西塞罗 ,这位充满良心的真正的共和主义爱国者,却在当时的政 治上充满着无力感。 抛开这些补充的意见,任何熟悉罗马共和史的读者在 阅读完艾福瑞特《罗马的崛起:帝国的建立》时应该会如 我一样,觉得这是种享受,因为在过去这段历史不是常常 充满技术性的纠结,就是容易成为陈腔滥调的道德教训合 集。艾福瑞特在流畅得甚至有些悠闲的叙述中,始终标记 着明确的编年架构,集中在重点事实和就一般而言相当持 平的诠释上,在上述的两难之间取得一种细腻的平衡。我 相信结束阅读之后,这本书会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罗马这 个伟大民族的政治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建立这西方史上最 强大的帝国。 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 翁嘉声
导语 本书用故事展现缔造罗马共和制度的多重品格,展现罗马人丰富精神世界罗马的崛起历程中不可忽视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罗马的国王与僭主、元老与护民官、政客与将军,他们野心勃勃,向往权力,无论这是为了崇高的公共利益,还是为追求个人的荣耀。这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全方面展现古罗马的市民生活、信仰习俗、爱恨情欲罗马城也是我们故事的主角,神殿、雕塑、广场和仪式中包含着500年来罗马人的集体记忆。如今作为旅游胜地的罗马,其中的建筑街道乃至河流山丘,都曾是罗马人流血争执、胜利游行的历史现场。用纪录的视角将残存遗迹与鲜活的故事相连,从此罗马对我们不再是陌生的古城,而是让人像罗马人一样生活的地方。扎实的文学功底,小说的笔法讲述罗马建城以来500年的故事艾福瑞特注定要像他崇敬的荷马那样,续写英雄的史诗故事。从被母狼收养的罗穆路斯兄弟开场,到庞培完成帝国崛起之路后谢幕,无论是罗马民族起源的神话,还是有据可靠的古代史家著作,恢宏而残酷的陆战海战,血腥斗争间歇的欢乐和平,都被他编织到“传说—故事—历史”的时间线中。 书评(媒体评论) 迷人的历史,值得一读。 ——《芝加哥太阳报》 一座纷争不断、熙熙攘攘的城市,在走向帝国的 500午间引人入胜的历史。 ——科克斯评论 杰出人物群像的罗马历史……艾福瑞特以轻松活 泼的文风,向那些熟悉或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大众读者 娓娓道来,又保持着师疑和探究的现代态度。 ——《达拉斯晨报》 生动而易读的一本书……罗马史具有神秘的魅力 ,映射出我们当代发生的事件。 ——麦考林
精彩页 第1章 新特洛伊 罗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木马中的一位巨人。 一群希腊统治者组织的联军围攻特洛伊长达10年。特洛伊位于达达尼尔(Dardanelles)海峡南侧,今土耳其西北。这支远征军之所以会出现在该处,是因为三位神明的设计:众神之王朱庇特的妻子朱诺、以智慧见长的密涅瓦(Minerva)、掌控情欲的女神维纳斯(Venus)。她们一起竞争一颗金苹果,上面刻着“给最美女人的奖品”。即使是她们的神明伙伴,也不敢在这些强大且容易动怒的神明之间进行裁判,所以,这害人的工作被交给了凡人,一名叫作帕里斯(Paris)的年轻牧羊人,他在特洛伊几千米之外的艾达(Ida)山的山坡上照顾牧群。他唯一的裁判资格似乎是那惊人的俊美面容,因为他个性中没有一样品德会使他在众人之中出类拔萃。 女神适时下凡,不着一物。她们无法免俗地去进行贿赂,于是分别提出权势、知识以及获得与这世界中最美丽的女人即斯巴达王后海伦一亲芳泽的机会,作为不同的礼物。帕里斯无能但好色,接受了第三项礼物,并将金苹果颁给维纳斯。输家盛怒之下离去,开始计划报复。 帕里斯其实出身王室。他的父亲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当他母亲怀他的时候,她梦见他所要生出的不是婴儿,而是火炬。这梦是神明的严厉警告,他将是未来的祸害灾难。于是这对夫妇安排一位牧羊人将这婴孩丢在山腰上,暴露于荒野中(在古典世界里,这是一种处理不想要的婴孩的惯常做法),让禽兽吃掉。牧羊人不忍遵守这样残酷的命令,自己将男孩养大。 这男孩身份一揭开,他的双亲便将噩梦抛诸脑后,承认他们是其父母。普里阿摩斯派遣他率领一支舰队到希腊诸岛进行友好访问。但帕里斯有更好的想法,他径自前往斯巴达,光顾国王墨涅拉俄斯(Menelaus)和他妻子海伦的宫廷。海伦甚至比他所能想象到的还美。当墨涅拉俄斯因造访克里特岛而离家时,帕里斯携海伦一起私奔,带着这奖品驶回特洛伊。 虽然普里阿摩斯知道他的儿子因偷取人妻而破坏待客之道,但他还是不明智地接受了这对男女,并将他们引入城内。他本应意识到,他正在欢迎一支点燃的火把进入他的城市,正如他妻子之前梦境所预言的。 这被戴了绿帽的丈夫墨涅拉俄斯,其兄长阿伽门农(Agamemnon)是无数希腊小国组成希腊联盟的霸主。这对兄弟齐心协力赢得这些小国统治者的支持,一支希腊联军随即出发前往特洛伊,旨在夺回海伦,并惩罚接纳她的城邦。经过十年鏖战,双方各有胜负,但均未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围攻的第九年。起因是希腊人中最伟大的军事统帅、年轻但脾气火暴的阿喀琉斯的一段积怨。 根据一种传统说法,这英俊红发男子是在一群姐妹中当作女孩子来抚养的。因为他的母亲忒提斯(Theris),海神波赛冬[(Poseidon),即罗马神话中的尼普顿(Neptune)]的孙女,预知他的命运不是赢得永世名声后英年早逝,便是在默默无闻之中度过冗长一生。因为她是慈爱的母亲,所以选择孩子能够长寿。阿喀琉斯被给予一个女性名“皮拉”(Pyrrha,希腊文的“火焰颜色”,因为他的发色)。他俊美到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察觉他男扮女装,一直到这男孩让一位少女同伴怀孕。阿喀琉斯刚一获准恢复男儿身,便拒绝他母亲的心愿,决心选择荣耀。他很快便以最伟大的战士而闻名于世,高兴地前往特洛伊作战,并充分意识到他将永远不能返回家乡。 根据荷马等史诗诗人的记载,这英雄世代的战斗并非由一群训练有素的团体来进行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同时发生在国王及贵族之间的个别战斗或对决构成的。行伍士兵完全依赖他们领袖的成败来行事。阿喀琉斯在与希腊联军统帅争执一番之后,便留在营帐中,拒绝参战。然而他允许他的朋友和(有些人说)爱人普特洛克勒斯(Patroclus)借用他的武器装备,代表他出战。普特洛克勒斯被杀,而他的死亡使得这位英雄愤怒地重返战场,并在战场上解决了特洛伊最勇敢的领袖、普里阿摩斯的长子赫克托(Hector)。 很快,阿喀琉斯自己也被帕里斯射出的箭杀死。随后,作为所有这些悲哀伤痛的源头,帕里斯自己也被杀死,成为另一名弓箭手手下的受害者。战争陷入僵局。 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