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生的世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伟希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胡伟希,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l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日本爱知大学访问教授,2004一2005年任韩国中央研究院访问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与重大横向合作课题多项,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与图书出版奖。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后记
虱子与知识分子
王子今教授在其博客上发表的《名士扪虱》,实乃一
篇妙文。其中旁征博引,对历史上“名士”们“扪虱”的
掌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殊觉有趣。然读罢此文想想,“
名士扪虱”不应当只成为一种历史。这不是说在日常生活
中,要今天的许多读书人因衣着脏兮兮生了虱子而去“扪
”,而是说:从究竟义上说,真正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
”,其实就是一种“虱子”。
这里,我要是把一般意义上的读书人与真正的读书人
或“知识分子”区分开来的。社会上有许多人都读书,也
有不少读书人,但这些人读书是追求“知识”,即要求“
开卷有益”。此所谓“开卷有益”,可以是有利于个人前
程,也可以是有益于世道人心。总之,大到兴邦济世,小
至个人谋生或学会搞人际关系,读书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
事,可以从中获得个人成功或在社会上立足的本领。此即
《大学》所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事吧。但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书,是专门写给那些无所事事,或者个人生计
问题解决了的人读的。而社会上不仅有人读这些书,而且
还专门有一批人去写。我以为,这些似乎“饱食终日”,
或虽未饱食,却不去讲究营生,而以写作这类供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的人去读的书的人,才是我这里所定义的“知
识分子”。
由于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这些知识分子不是跟我们
人类身上的虱子十分的相似么?由于食饱了,它们懒洋洋
的,整天也跟懒洋洋的主人一起在晒太阳。但与主人不同
,它们除了晒太阳以外,还经常地或习惯性地骚扰主人,
以便让主人觉得它们的存在。由于主人从本性上是与它们
同一类的,所以,主人非但不觉得它们讨厌,反而觉得它
们的可爱与可亲。这就是古代名士们之所以“扪虱”的来
历。可见,并非什么身体上被咬了发痒的生理本能反应,
而是要与身体上的虱子们共乐的心理上的本能反应,才让
这些名士们想到要去扪虱。所谓独乐不如众乐,己乐不如
与虱同乐也。此乃因为本是同类,同类才能有共同的感应
,才能交换共同的感觉与信息。要知道,要是名士们身上
没有了虱子,他们的生活不知会少了多少的雅兴!故对于
真正的名士来说,食可一日无鱼,而身不可一日无虱。
由此观之,虱子给名士们的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这
种乐趣与其说是物质生活上的,不如说是精神生活上的。
唯其如此,《世说新语》以及其他记叙古代读书人逸事的
书,才会以如此的笔调留下来这么多关于扪虱的美谈。其
实,古代的这些名士,或者说今天的知识分子,就是人类
社会中的虱子。假如说魏晋名士们在扪虱之际发出了那么
的妙语,是因为“虱子附身”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要庆
幸的是:在我们忙忙忙碌碌的日常世界中,至今还有像虱
子一样的一群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依赖于或者吸附在
人类社会这个躯体上;它们唯一的乐趣,就是想方设法地
刺激一下这个躯体。这种刺激不会对躯体造成太大的危害
。而它的好处是使人清醒:人终于发现了自己还有个躯体
。这时,假如受刺激的人还不太忙,并且头脑有思维兴趣
的话,也许还会由此而去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躯体”
的问题。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还有一句前提
语:“虱在故我思。”由此看来,人类躯体上的虱子,对
于人类精神之发育,尤其是形而上学之思考,功莫大焉!
就个体而言,由于虱子的存在,才引发或激发了一些
有形而上学兴趣的人对于人生终极问题,以及形而上学问
题的思考,这点可以魏晋名士们的“扪虱”为证。而纵观
一切人类文明的进化,尤其是高雅艺术的发展,亦无不有
赖于这些人类躯体上的“扪虱”——知识分子。由此看来
,无论是就个体而言还是就人类总体而言,都应当允许“
虱子”的存在。“虱子”对于个体人以及人类总体的要求
甚少,而对于生命个体与人类总体的贡献实大。但是,长
期以来,人们对于“虱子”总存在一种误解:它是一种“
寄生虫”;而大凡是寄生虫,都应当在消灭之列。呜呼!
人类之不宽容,无乃以此为甚。人类对一些有益于人类生
存的鸟兽早就有意保护并且“豢养”;对一些虽然无功、
却也无害人类的动植物也加以保护,唯独对像虱子这样于
人类精神发展甚为有功的功臣,却反倒在清除之列。这是
人类之幸耶祸耶,智耶愚耶?
但是,平心而论,虱子终究是一种“寄生虫”。由于
是寄生虫,它们不可生长得太多太快,尤其不能多到遍布
主人周身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虱子作为一种寄生虫,其
前提条件是要有寄主,而这寄主还要有点“闲心”。如果
主人缺少这份“闲心”,或者不宽容的话,那么,即使主
人身上只有一只虱子,他也必欲将它除之而后快的。而此
观之,“虱子”的存活还需要某种适合生长的客观条件。
而“扪虱”之成为美谈或美俗,更依赖于某种社会氛围与
环境。
“虱子”不可太多,但绝不可无。历史证明:它已成
为人类精神生活之点缀或象征。
当人们都“扪虱而谈”的时候,这是一个思想宽松、
充满思想生机的时代;而当人们“闻虱色变”的时候,就
目录
第一篇 品书录
一代历史文化托命之人
评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士之史中国思想史的线索
评余英时三书
形而下的现代儒学
评余英时、杜维明、成中英的儒学研究
大智若愚,返璞归真
评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
做人与做士
潘光旦教育思想评述
儒学解读的创新
《中国儒学百科全书》简评
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哲学
评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
走向全球的多元现代性
评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在思想与德行互动的每一瞬间
评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
激进主义的政治文化
评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
寂寞王国维 无聊才读书
评王国维《红楼梦研究》等
“国学”一个逝去的时代
评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青春之魂
重读《新青年》
境界与休闲
古德尔等《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读后
罗素有深刻人文关怀的思想家
钟声悠扬话剑桥
读金耀基的《剑桥语丝》
第二篇 学术·教育
清华国学研究院与中国现代学术
作为思想史的学术史的个案研究
《清华人文学术年谱》读后
清华哲学谱系(1926—1952)
北大学派与清华学派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学研究
历史的叙事、评判与信念
思想史的定位对观念的观念
哲学可教吗,哲学可学吗?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评析
论大学的人文教育
大学中的环境教育
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谈清华大学的环境教育
为大学“博雅教育”一辩
第三篇 思潮·人物
从王国维纪念碑所想到的
最后的知识分子?
读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有感
生命的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傅伟勋与“生命的学问”
欧阳竟无与《孔学杂著》
潘光旦学术思想一瞥
《潘光旦图传》序
中国现代哲学人物剪影
哲学究竟是什么
对冯契先生的怀念
学术千古事 悠悠赤子情
读徐远和论著兼追念其人
师承冯契印象
第四篇 经济·社会
儒家经济文化思想漫谈
海外学者关于东亚“经济奇迹”的文化探讨
“时代呼唤儒商”
访清华大学教授胡伟希
经济哲学从“理性经济人”到“理性生态人”
环境保护的制度与伦理
全球生态问题与儒家生态学的建立
休闲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云南社区生态文化类型
休闲与环境伦理
思想自由与民主政治
知识分子如何参政
第五篇 人文·人生
现代大都市中的人文风情
休闲与城市文化
现代社会中的知识女性
人文知识与生命空间
书评之“痒”
人生观与人生哲学
主编《中国人生哲学丛书》感言
人生是一种选择
谈《中国人生哲学丛书》
闲适与现代化
论“休闲”
生命与休闲
人是做梦的动物
《中国人生哲学丛书》总序
代跋 虱子与知识分子
精彩页
一代历史文化托命之人
——评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由现代小说研究进入思想史领域的学者在当代中国学界不乏先例,但是能将学术作为生活方式,特别是能将寂寞而枯燥的学术做成“特殊的诗意”的,怕就罕见了。独特的人生阅历、学术背景与研究旨趣,使得赵园先生的这一转变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也使得这一部学术作品焕发出特殊的魅力。
明清之际是治中国思想史者关心的一个历史时期。提起明清之际的思想,我们首先想起“思想启蒙”的话语,——这是过去治思想史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告诉我们的。的确,像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之际的大儒,其对社会问题观察思考之深刻与对封建专制政治批判之深入,前无古人,他们开辟了思想史的一个新时代。但是,这些思想史上的巨人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除了这些思想史上的巨人之外,当时整个思想界的潮流又是如何?这却是以往的明清之际思想史研究所忽视的。可以这样说:以往大多数思想史家,只关心或只注意到明清之际浮现于水面的冰山;事实上,冰山至少有五分之四的体积是淹没于那海水之下的。——这个比喻只是说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史研究远未穷尽,还有待于向深处挖掘。从这个比喻我又联想起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来。也许,只有深入到那海底,像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人等大儒到底言说什么,其真相才最终会得以破解和做出合理的说明。
一反时下不少研究明清之际思想史著作的“高调”方式,此书对这段通常被冠以“启蒙时代”的历史时期的思想史资料的处理是低调的。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低沉”的才对。因为在作者看来,明代是一个政治异常暴虐的时代,这种政治暴虐的后果,还不只造成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贪赃枉法和种种的腐败,更重要的是造成一种“士”的人格的扭曲和畸形。因此作者用力所在,与其说是明清之际士人对有明一代专制政治的批判和反省,不如说重在这一代士人对“士”本身生存处境的反省和批判。这一指向的深刻之处在于:明代政治固然残暴昏暗,毕竟已经过去;但历史会不会重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这一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士”,以及由这个时代因袭下来的“士风”。肉体的伤残容易恢复,精神的创伤难以抹平,而灵魂的扭曲几乎无法医治。因此,一个时代政治的残暴和不人道,还不只加害于这一代人,而且会通过“士风”的畸变而加害于后人,会“祸及子孙”的。
也只有从这一角度解释才明白,作为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群体自觉意识,并非是对从高压政治下解脱出来的放言高论,而是事后“痛定思痛”感到的屈辱和苦楚,以及对“士”的人格被摧残以后的感喟和浩叹。书的一开篇就提出:“我注意到了王夫之对‘戾气’、对于士的‘躁竞’‘气矜’‘气激’的反复批评。以‘戾气’概括明代尤其是明末的时代氛围,有它异常的准确性。而‘躁竞’等等,则是士处此时代的普遍姿态,又参与构成着‘时代氛围’。”(第4页)初看起来,以“戾气”来概括有明一代的“士风”似不可解。但当我们读到书中所引钱谦益的一段话,就知道何谓“戾气”,以及其作为一种“士风”与社会风气之可怖了。书中说:“钱谦益以其文人的敏感,也一再提到了弥漫着的戾气。他在《募刻大藏方册圆满疏》中描述他对于世态人心的体察:‘劫末之后,怨对相寻。拈草树为刀兵,指骨肉为仇敌。虫以二口自啮,鸟以两首相残’。他说到普遍的‘杀气’,说‘刀途血路’,说毁灭人性的怨毒和仇恨。他另由一时诗文,读出了那个残酷时代的时代病。‘兵兴以来,海内之诗弥盛,要皆角声多,宫声寡;阴律多,阳律寡;噍杀恚怒之音多,顺成蝉缓之音寡。繁声入破,君子有余忧焉。’‘噍杀’是他常用的字面。以降清者作此诗论,你得承认,是需要点勇气的。由此不也可见钱氏的气魄?无论开的是何种药方,钱谦益是明明白白提到了‘救世’的。他所欲救的,也正是王夫之顾炎武们认为病势深重的人性、人心。”(第4页)依我看,这种“戾气”就是人与人相残;人与人之间除了争斗之外,毫无信任和同情可言。这也就是明清之际人们一再提到的“上下交争”“人与人交争”“上与下异心,朝与野异心”。呜呼,专制政治造成的恶果与恐怖最后还是加诸自身。明王朝实不为清所灭,而亡于自身。早在清兵人关以前,这个王朝就由于整个社会风气的糜烂而气数已尽。然而,最可怖的还在于:这种糜烂的风气并不因旧王朝的瓦解而消失,它作为亡灵还施虐于新朝和后来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是深刻的。书中说:“王夫之不斤斤计较辨别正义与否,他更注重‘争’这一行为的破坏性,近期与长期效应,尤其于士本身的精神损害,自与俗见时论不同。”(第9页)这种“戾气”是如此深重,以致即便是对这种士风加以批判与反省的明清之际思想家们都难以自拔和不能避免。当我们读到书中这段话:“不妨认为,明代的政治暴虐,非但培养了士人的坚忍,而且培养了他们对残酷的欣赏态度,助成了他们极端的道德主义,鼓励了他们以‘酷’(包括自虐)为道德的
导语
书生的世界亦大。虽然占地不广,却可以上天人地;与古人对话穿越时空隧道,且精神极度膨胀。六合之内,他无所不窥;人间日月,他无所不晓。他将天地宇宙之精气尽吸于内;著文纵横捭阖,漫说古今中外,历尽沧海桑田。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随笔与思想文字结集,内容涵盖学术、教育、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人生问题各个方面。
序言
书生的世界
书生的世界很小。房间顶多十几平方米,四周尽是书
架。剩余的空间本来不多,书桌却几乎占了大半。主人整
天端坐桌前,不是看书就是打字。岁月就这样在书与文之
中悄悄度过,及至鬓角渐白。周围发生的许多事情他不是
全然不觉,就是懵懵懂懂。有时放下书本还两眼人定,简
直就像是个“外星人”。——书生的世界是小。
书生的世界亦大。虽然占地不广,却可以上天人地;
与古人对话穿越时空隧道,且精神极度膨胀。六合之内,
他无所不窥;人间日月,他无所不晓。他将天地宇宙之精
气尽吸于内;著文纵横捭阖,漫说古今中外,历尽沧海桑
田。——书生的世界真大!
书生的世界,小耶大耶?主人冷暖自知,外人不足道
也。就主人个人感受来说,也可以说其大则大,说其小则
小。然而,无论是大是小,这终究显得次要。主人与书籍
为伴,以文字为业。此中本无所谓大小,只有兴味存焉:
其读书不求其精,只为养神益目;其著文不求闻达,只是
兴会所至,信手拈来。故而,其读书无甚计划,作文更难
有用心。而书房十多平方米于他来说,常常也是多余;要
紧的只是那区区不到一米见方的书桌,这才是他的日常世
界。他尽可以在这里笑傲江湖、吐纳古今。而宇宙洪流种
种、人问烟火万象,亦在这小小书桌上成就。故书生的世
界虽小实大,似容一人而实穷极八荒。古人曾著《陋室铭
》,今改其文,仿其体例而作《书室铭》以自娱。其文日

屋不在大,有书则行;身不在富,有文即品。斯是书
室,惟吾德馨。著文易走火,翻书常狼藉。每逢有心得,
不思饭与寐。可以视八方、说古今。无人际之喧哗,无仰
人之鼻息。夏时可放假,冬日自休眠。主人曰:何劳心之
有?
又及:本书收录的文字大多成于公元2000年前后十年
,多数是应各种报刊的约稿之作,故从本书所辑内容亦可
以一睹时代及社会风气转移之迹也。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学术随笔与思想文化的结集,内容涵盖学术、教育、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生问题等各个方面。
作者从一个『读书人』或者说『书生』的角度,将其对学术、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观察与思考娓娓道来,文字通俗而内容不失睿智,为当代日益繁忙的社会生活与诸多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边缘人』的视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