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艺术--从古代走向现代/艺术学理论文丛/中国艺术学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高建平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主要著作有《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The Expressive Actin Art:From calligraphy to Art)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一百多篇。译著有《艺术即经验》《先锋派理论》《西方美学简史》《弗洛伊德的美学》等。主编“现代美学经典译丛”“新世纪美学译丛”“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等。主持大型多语种辑刊《印迹》的编译工作,担任《外国美学》执行主编,以及《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当代美学》《国际美学年刊X东方研究X国际汉学X美学》《中国美学》《意象》等多种中外文杂志编委。 后记 本书收入我从1983年起到最近所写的一些关于艺术美 学的论文,时间跨度有三十五年,内容也多样。 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段,也相应具有三个时 段的特点。 第一时段的两篇文章,包括《“美”字探源》和《论 “以类相动”——〈乐记〉体系初探》,这是两篇课程作 业。我是“七七级”在扬州大学读的本科。从1982年春到 1984年底,在天津跟随鲍昌先生读硕士研究生。在他的指 导下写了这两篇课程作业,后由姜东赋老师交给《天津师 范大学学报》发表。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大约都是1983年 ,是我学术起步时的习作。这两篇文章留有许多那个时代 的痕迹,但其基本观点,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特别 是《“美”字探源》一文,由于所发表的杂志影响不大, 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学术界后来常有人谈到这个话 题,仍局限于对字形的猜测。我感到,当时我所采用的字 在使用中的意义分析和文化人类学的分析方法,仍是有价 值的。这篇文章当时发表时,限于条件,许多图片都没有 能印上,这次发表仍照原样发表了,希望将来有机会将此 稿再加以丰富,补上图片再次发表。《论“以类相动”— —〈乐记〉体系初探》一文,此后改过几次,都不太理想 ,这次结集就保持了原样。这只是一个思想的框架,将来 要在进一步研读一些汉代哲学著作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扩 充。 第二阶段,是我在瑞典读书时写的几篇文章。当时我 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约然·索尔本教授 的指导下,阅读了一些美学和西方艺术理论著作,例如恩 斯特·贡布里希(EnstGombrich)、诺尔曼·布瑞森 (Norman Bryson)、瓦迪索奥·塔塔凯维奇(Wladyslaw Tatarkiewicz)、迈克·巴格桑达尔 (MichaelBaxandall)、阿诺德·豪塞尔 (ArnoldHauser)等人的书。在20世纪90年代初读那些书 ,对我的思想具有解放的意义。当时,在乌普萨拉大学美 学系,有一个研讨班,要求系里的老师和博士生自愿报名 提交论文,供系里讨论。我几乎每学期都提交一篇论文写 中国艺术,心存一个与系里的老师和同学对话的意识。这 些论文大都是在那个情境下写的。有时先写英文,后来发 展成中文;也有时先写中文,后来改写成英文。文章曾结 集以《画境探幽》的书名,在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过。 原来的书名是《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出版社说,书名 感性一些好,听说是李泽厚先生给拟了这个名字。《画境 探幽》是一部论文集,但其中的观点体现了一些系统性的 思考。后来,这些观点在《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一书 中就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表述。《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 一书是用英文写的,1996年在瑞典出版,前些年在国内又 出版了一个中英对照本。那本书展开了《画境探幽》中的 一部分的观点,特别是《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 造》一文中所提出的一些见解。其他如《气势和气韵》和 《中国绘画中的隐逸精神》等文章,则与《中国艺术的表 现性动作》一书无关。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编辑本书 时,我对《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一文作了 一些删节以避免重复。 第三阶段,是我1997年从瑞典留学回国以后,在中国 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所写的几篇文章。从1997 年至今,又是20年过去了。最近我在给另一本书写自序, 取名为《过了二十年,又过二十年》。意思是,从大学入 学,到从瑞典学成回国,是2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所工作,又有了20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再想今后的 20年做什么。过去的20年,我所做的研究,内容涉及当代 西方美学、20世纪中国美学,以及文学理论。关于绘画美 学,只是这诸多工作的一部分。这里所收的几篇文章,主 要是将《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中的一些观点作进一步 展开。 《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一书是在国外,用英文写 的,当时无论是资料还是语言,都受一定的限制,写得不 够尽兴。当时主要的资料来源于斯德哥尔摩的东亚图书馆 。在北欧五国中的各种图书馆中,那个图书馆的中文藏书 应该是最好的。但是,涉及中国古代的画论,相关的书还 是不够丰富。我用得最多的,还是俞剑华编著的《中国画 论类编》和黄宾虹、邓实编的《美术丛书》。用英文写作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当时能得到的画 论翻译,有卜寿珊、喜仁龙和林语堂编译的三本,我用得 比较多的是卜寿珊的那本。但每用一条,都要找到原文, 仔细核对,并常常作一些修改。例如,黄休复的《益州名 画录》中有“拙规矩于方圆”一句,卜寿珊把“规矩”一 词译成规则一类的现代汉语的意思,而我则要修改成“规 ”与“矩”在古汉语中所具有的“圆规”和“矩尺”的意 思。这样写来,很费气力。常常为一条引文,要费一两天 ,甚至更长的时间。回国后,用汉语写画论,就可以将更 多的精力放在论点和论据本身上来。 从1997年开始,在各项研究工作之余,我写了诸如《 寻找美的线条》《“书画同源”之源》《“描写之辨”与 从“ 目录 引言 中国绘画像什么? 第一部分 线性美的追求 第一章 寻找美的线条 第二章 “书画同源”之源 第三章 “描写之辨”与从“描”到“写” 第二部分 艺术的动作性 第四章 论绘画表演的理论意义 第五章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 第六章 从棋理看画理 第七章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 第八章 《芥子园画传》与《命运之轮》:中欧绘画之比较 第三部分 意、气与韵 第九章 “意在笔先”论 第十章 气势与气韵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隐逸精神 第四部分 艺术与美 第十二章 植根传统直面现代——论潘天寿的艺术之路 第十三章 仿造的根源 第十四章 “以类相动”——《乐记》体系初探 第十五章 “美”字探源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三十年来有关艺术理论的重要文章,并依照一直贯穿其中的学理线索加以统合,呈现出以探讨绘画艺术为主的整体面貌。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线性美;第二部分由线性进而思考动作性;第三部分进入艺术创作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阐释意、气和韵,以及隐逸精神在艺术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四部分涉及一些相关的艺术问题,如传统与现代、仿作等,并收入作者早年有关《乐记》和“美”之源的两篇文章。本书承继了作者的另一本书《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的理路,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意义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