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是一名美国记者和作家,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被认为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其实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1935年,一个老渔民告诉海明威自己曾经捕猎到一条大马林鱼,但是后来被鲨鱼吃掉。老渔民的这段传奇经历引起了海明威的兴趣,他决定把老渔民的经历写成小说介绍给读者。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结果在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时间。1951年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友人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目录 《太阳照常升起(精)/海明威文集》无目录
精彩页 第一章 罗伯特·科恩一度是普林斯顿大学中量级拳击冠军。别以为一个拳击冠军的称号会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当时对科恩却是件了不起的事儿。他对拳击一点也不爱好,实际上他很讨厌拳击,但是他仍然痛苦而一丝不苟地学打拳,以此来抵消在普林斯顿大学被作为犹太人对待时所感到的低人一等和羞怯的心情。虽然他很腼腆,是个十分厚道的年轻人,除了在健身房里打拳,从来不跟人打架斗殴,但是想到自己能够把瞧不起他的任何一个人打倒在地,他就暗自得意。他是斯拜德·凯利的得意门生。不管这些年轻人的体重是一百零五磅,还是二百零五磅,斯拜德·凯利都把他们当作次轻量级拳击手来教。不过这种方法似乎对科恩很适合。他的动作确实非常敏捷。他学得很好,斯拜德马上安排他跟强手交锋,给他终生留下了一个扁平的鼻子。这件事增加了科恩对拳击的反感,但也给了他某种异样的满足,也确实使他的鼻子变得好看些。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最后一年里,读书过多,开始戴眼镜。我没见过他班上的同学还有谁记得他的。他们甚至记不得他曾是中量级拳击冠军。 我对所有坦率、朴实的人向来信不过,尤其是当他们讲的事没有漏洞的时候,因此我始终怀疑罗伯特·科恩大概从来也没当过中量级拳击冠军,也许有匹马曾踩过他的脸,要不,也许他母亲怀胎时受过惊吓或者看见过什么怪物,要不,也许他小时候曾撞在什么东西上,不过他这段经历终于有人从斯拜德·凯利那里给我得到证实。斯拜德·凯利不仅记得科恩。他还常常想知道科恩后来怎么样了。 从父系来说,罗伯特·科恩出身于纽约一个非常富有的犹太家庭,从母系来说,又是一个古老世家的后裔。为了进普林斯顿大学,他在军事学校补习过,是该校橄榄球队里非常出色的边锋,在那里,没人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种族问题。进普林斯顿大学以前,从来没人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犹太人,因而和其他人有所不同。他是个厚道的年轻人,是个和善的年轻人,非常腼腆,这使他很痛心。他在拳击中发泄这种情绪,他带着痛苦的自我感觉和扁平的鼻子离开普林斯顿大学,碰到第一个待他好的姑娘就结了婚。他结婚五年,生了三个孩子,父亲留给他的五万美元几乎挥霍殆尽(遗产的其余部分归他母亲所有),由于和有钱的妻子过着不幸的家庭生活,他变得冷漠无情,使人讨厌;正当他决心遗弃他妻子的时候,她却抛弃了他,跟一位袖珍人像画家出走了。他已有好几个月尽考虑着要离开他的妻子,因为觉得使她失去他未免太残酷,所以没有那么做,因此她的出走对他倒是一次很有利的冲击。 办妥了离婚手续,罗伯特·科恩动身去西海岸。在加利福尼亚,他投身于文艺界,由于他那五万美元还略有剩余,所以不久就资助一家文艺评论杂志。这家杂志创刊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卡默尔,停刊于马萨诸塞州的普罗文斯敦。科恩起初纯粹被看作一个后台老板,他的名字给登在扉页上只不过作为顾问之一,后来却成为唯一的编辑了。杂志出刊靠他的钱,他发现自己喜欢编辑的职权。当这家杂志因开支太大,他不得不放弃这项事业时,他感到很惋惜。 不过那时候,另外有事要他来操心了。他已经被一位指望跟这家杂志一起飞黄腾达的女士捏在手心里了。她非常坚强有力,科恩始终没法摆脱她的掌握。再说,他也确信自己在爱她。这女士发现杂志已经一蹶不振时,就有点嫌弃科恩,心想还是趁有东西可捞的时候捞他一把的好,所以她极力主张他俩到欧洲去,科恩在那里可以从事写作。他们到了她曾在那里念过书的欧洲,呆了三年。这三年期问的第一年,他们用来在各地旅行,后两年住在巴黎,罗伯特·科恩结识了两个朋友:布雷多克斯和我。布雷多克斯是他文艺界的朋友。我是他打网球的伙伴。 这位掌握科恩的女士名叫弗朗西丝,在第二年末发现自己的姿色日见衰退,就一反过去漫不经心地掌握并利用科恩的常态,断然决定他必须娶她。在此期间,罗伯特的母亲给了他一笔生活费,每个月约三百美元。我相信在两年半的时间里,罗伯特·科恩没有注意过别的女人。他相当幸福,只不过同许多住在欧洲的美国人一样,他觉得还是住在美国好。他发现自己能写点东西。他写了一部小说,虽然写得很不好,但也完全不像后来有些评论家所说的那么糟。他博览群书,玩桥牌,打网球,还到本地一个健身房去打拳。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位女士对科恩的态度是有天晚上我们三人一块儿吃完饭之后。我们先在大马路饭店吃饭,然后到凡尔赛咖啡馆喝咖啡。喝完咖啡我们喝了几杯白兰地,我说我该走了。科恩刚在谈我们俩到什么地方去来一次周末旅行。他想离开城市好好地去远足一番。我建议坐飞机到斯特拉斯堡,从那里步行到圣奥代尔或者阿尔萨斯地区的什么别的地方。“我在斯特拉斯堡有个熟识的姑娘,她可以带我们观光那座城市,”我说。 P3-6 导语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 小说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形象带有作者自传的成分,体现了海明威本人的某些经历和他战后初年的世界观以及性格上的许多特点。 序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 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经历相似,思想情绪相近 ,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 派。但这个流派既无固定组织和共同纲领,也没发表过宣 言,甚至初期连个名称都没有。一九二六年,海明威发表 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引用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 露德·斯坦的一句话作为小说的题辞:“你们都是迷惘的 一代。”从此,这个流派就正式被称作“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文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资本 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一派作家大多数亲 身经历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浩劫,他们非常关心战后欧美青 年一代的命运问题。他们往往把这个问题与帝国主义战争 联系在一起,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美青年一代精神悲 剧的历史根源,所以怀着无限的伤感和悲苦来描写被战争 驱逐出生活常规的、饱经沧桑的人们的不幸,努力挖掘主 人公的心灵创伤。“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主人公多是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军国主义狂热的驱使下,带着玫瑰色 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在战场上看到的是残 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充当垄断资产阶级的炮灰, 许多人白白地葬送了生命,侥幸活下来的也都身心受到严 重摧残。对他们来说,通行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人生 理想等等,全都被战争给摧毁了。他们憎恨战争,但又不 知道如何消灭战争,心情苦闷,感到前途茫茫。战后资本 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危机的加深,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 空虚和病态的桀骜不驯。他们远离人民革命,没有明确的 社会理想,只能逃避现实,躲进个人的狭小天地,想要用 爱情、友谊和寻欢作乐来解脱精神上的痛苦,企图在富有 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然而这种消极遁世的思 想和放荡不羁的生活并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反而使他们 更加离开生活的常规,陷入更深的悲观绝望而不能自拔。 “迷惘的一代”作家通过塑造这种社会典型,谴责了帝国 主义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深刻 的精神危机。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不仅是“迷惘的一 代”文学的命名者,而且也是这个流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市郊橡园镇的一个医生家庭,一九 一七年毕业于当地的中学,在《堪萨斯城明星报》当记者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关键时期,美国政府认为 时机已到,放弃了“中立”立场,宣布参战。垄断资产阶 级为了欺骗和动员群众参加这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 力范围的肮脏战争,打着“拯救国家和民主”的旗号,在 全国掀起了一股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狂热。未满十九岁 的海明威于一九一八年志愿参加红十字会救护队,开赴意 大利前线,不久就受了重伤。在野战医院里,医生给他做 了十二次手术,从他身上取出了二百多块弹片。而海明威 精神上所受的创伤更加深重。他后来回忆说,“我们这些 青年刚刚离开中学的课椅或者走出大学的课堂,就来到战 场”;“我在身体、心理、精神以及感情上,都受到了很 重的创伤”。战争结束以后,海明威回到大西洋彼岸的家 乡,可是战争的残酷印象却死死地纠缠着他,使他陷入彷 徨苦闷的状态。据他的亲属回忆,他参战归来后,“不想 找工作,不想上大学,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他成了一个没 有目标的人”。 一九二一年底,海明威应聘任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日 报》驻欧洲记者。他以巴黎为常驻基地,到许多国家去采 访,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和思想 危机以及笼罩着资产阶级知识界的悲观绝望情绪。与此同 时,海明威在巴黎结识了旅居欧洲的美国女作家格·斯坦 和意象派诗人埃·庞德,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第一部作品《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1923)明显 带有模仿的性质,出版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短篇小 说集《在我们的时代》(增订第二版)则标志着他的写作 学徒阶段的结束和独特风格的形成,于一九二五年问世, 为他在欧美文坛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这个集子包括两类 作品。一类是描写带有作者自传成分的主人公尼克·亚当 斯少年时期和战后的活动以及其他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日常生活的短篇小说。另一类是穿插在这些短篇小说 中间的无标题小品,类似新闻报道的片断,多数是客观地 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希一土战争的残酷画面。和平生活 的场景和战争中的厮杀场面不断更迭,交替出现:尼克少 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和战后在自然界中安闲的活动 ,经常被隆隆的炮声所破坏;密执安州的森林和舒适安逸 的家庭生活一再笼罩上战争的硝烟。这种对照式的结构提 供了打开人物精神世界的钥匙。尼克以及与他相类似的青 年,在战火中死里逃生,在战后心灰意冷,灵魂一片空虚 。这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一代人摧残的结果,于是产生了“ 迷惘的一代”。不过海明威在《在我们的时代》里还只是 描绘了一个雏形。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体现 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这个流派的 宣言,塑造了“迷惘的一代”的典型。 小说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 、美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形象 带有作者自传的成分,体现了海明威本人的某些经历和他 战后初年的世界观以及性格上的许多特点。他是个美国青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了重伤,战后旅居法国,为美 国的一家报馆当驻欧记者。他在生活中没有目标和理想, 被一种毁灭感所吞食。他热恋着勃莱特·阿施利夫人,但 负伤造成的残疾使他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即,不能与自己所 钟情的女人结合。他嗜酒如命,企图在酒精的麻醉中忘却 精神的痛苦,但是这也无济于事。巴恩斯的朋友比尔对他 说:“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你变 得矫揉造作。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你嗜酒如命 。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 高谈阔论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吗?你在各家咖啡 馆来回转游。” 小说卷首的引语“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是针对作 品中所有的人物而言的。其他一些人物也都是“和土地失 去了联系”的“流亡者”。女主人公阿施利夫人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当过护士,在战争中失去了爱人。她在战后侨 居巴黎,过着纸醉金迷、恣意放纵的生活。因为“在这种 地方谁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她和一些男人在一起鬼混, 在咖啡馆里酗酒调情,为的是忘却“人间地狱般的痛苦” 。巴恩斯高出于这群放荡成性的青年之上,不愿意在寻欢 作乐中浪费生命,企图寻找“和土地的联系”。于是他和 朋友一起到比利牛斯山区去旅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悠 然自得地垂钓,想以此求得精神解脱。而即使是像勃莱特 这样的放荡女人,也并不甘心自暴自弃和堕落到底,她和 巴恩斯一起参加巴斯克人的节日狂欢,在潘普洛纳观看斗 牛,从中得到了精神刺激。勇敢的斗牛士和疯狂的公牛搏 斗,使他们欣喜若狂。巴恩斯和勃莱特在斗牛士身上看到 了敢于单身鏖战、对痛苦无动于衷和蔑视死亡的“硬汉子 ”精神,自以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谛。海明威也认为这才是 永恒的人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他从《圣经·传道书》 中摘引一段话作为小说卷首的第二段引语,与小说的标题 相呼应,进一步肯定了这番意思:“日头出来,日头落下 ”,但“地却永远长存”。 巴恩斯也好,勃莱特也好,都是人生角斗场上的失败 者。但他们不是逆来顺受的“小人物”,而是有着坚强的 意志,从不抱怨生活对他们残酷无情,从不唉声叹气。然 而他们都只相信自己,只依靠自己来进行孤军奋战。他们 对现实的反抗是畸形的,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逃避。 他们从不去追究造成自己不幸的社会原因,更不去寻找消 灭这种不幸的正确途径。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凭着直觉经 验同残酷的现实相抗衡,或是把优美宁静的大自然当成精 神避难所,或是在酒精的麻醉和爱情的欢乐中寻求精神解 脱,或是在节日狂欢和观看斗牛中求得精神刺激。天下没 有不散的筵席,没有过不完的节日。这些个人主义者无力 摆脱困境,终究遭到悲惨的结局。七天圣福明节的狂欢活 动过去之后,巴恩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怅惘,在生活 中失去了最后的寄托。勃莱特出于一时狂热,爱上了年仅 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可是冷静下来之后,终于发现两 人年龄相差悬殊,不得不把他打发走,只身一人困在马德 里的旅馆里。巴恩斯向她伸出友谊的手,但这两位彼此钟 情的男女却永远不能结合在一起,因此更加孤独和苦闷, 感到前途茫茫。小说的结尾笼罩着浓重的悲观主义和哀伤 痛苦的情调: “唉,杰克,”勃莱特说,“我们要能在一起该多好 。” 前面,有个穿着卡其制服的骑警在指挥交通。他举起 警棍。 车子突然慢下来,使勃菜特紧偎在我身上。 “是啊,”我说。“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 他们注定是孤独的,不能结合在一起,只能在幻想中 求得安慰。 海明威曾一再把自己的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洋上的冰 山:“看得见的部分只是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 则是八分之七。”他从不直接披露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态 度,甚至对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也很少进行解释和 说明,而只是“客观地”、“照相式地”描绘出人物在某 种感情支配下本能的乃至下意识的活动,造成富有实感的 画面,使读者从这种直接经验中去体验隐藏着的思想感情 。这就使海明威的小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具有意 在言外、“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太阳照常升起》的 主要价值就在于它的“潜台词”,亦即潜在“水下”的主 题。小说中的人物过着病态的畸形生活,没有理想,没有 光明。他们回顾过去感到一片漆黑,展望未来看到的是满 天阴霾,只能在昏暗中沉浮,在绝望中挣扎。巴恩斯和勃 莱特作为资产阶级青年一代的代表,既是帝国主义战争的 受害者,又是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产物。因此 小说的“潜台词”就在于对帝国主义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 危机的揭露。但是海明威在早期创作中过分追求这种“潜 台词”和“照相式的客观主义”,也曾造成不良的效果。 他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只摆出“迷惘的一代”的生活现 象,不挖掘产生的原因,脱离了社会生活去孤立地描写他 们的寻欢作乐、酗酒调情、钓鱼斗牛。不管他如何声明他 并不想歌颂“迷惘的一代”,但客观上所讴歌的却是醇酒 和美女、狂欢和遁世,所肯定的是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 思想。小说的“潜在主题”并不体现在情节发展的逻辑之 中,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生活画面之外,因此比较隐晦, 不易被读者所体会。 《太阳照常升起》发表以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的 影响剧增,迅速扩展到许多欧洲国家。一九二九年是这个 流派大丰收的一年,问世的长篇小说有海明威的《永别了 ,武器》、英国作家理查德·奥尔丁顿的《英雄之死》和 德国作家埃利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这些作品是 “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永别了,武器》对海 明威个人来说,标志着他的创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在 这里着重解决的是“迷惘的一代”形成的历史条件问题, 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的问题。如果说海明威在 《太阳照常升起》中竭力回避人的命运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的问题,那么在《永别了,武器》中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 这个问题提到首位,把揭露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战争 。但这部作品跟《太阳照常升起》一样,也不免宣扬消极 遁世的思想,流露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这是“迷惘的一代 ”文学不可克服的矛盾。进入三十年代以后,这种矛盾更 加尖锐,终于导致这个流派的没落消亡。海明威在三十年 代中期接近左翼文艺运动,并且参加了西班牙人民保卫共 和国的斗争,因此在话剧《第五纵队》(1938)和长篇小 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中把主人公引上了“为世上 所有的穷人”而战斗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从 进步人类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写出像 《老人与海》(1952)这样比较乐观的作品,尽管他至死 也没能克服悲观主义情绪。 海明威是位风格独特的艺术家,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 、凝重浑厚的文体,为千千万万读者所称道。他从日常口 语中提炼出来的语言既朴素无华,又具有新的生命,放射 着异彩。写景状物鲜明突出,生动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刻划人物往往只是客观地再现他的外部言行,不加 任何概括和渲染,但却深刻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有时看 来似乎枯燥,甚至近于干涩,但细加琢磨,就会发现其深 邃含意。冷静客观的描写表面上不露声色,内里却饱含着 强烈的感情,寓不尽之意于言外。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 大西洋两岸曾经拥有大批追随者和模仿者,在欧美文坛上 的影响至今不衰。译者力求忠实原作的风格,但水平有限 ,难免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该书讲述了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