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曾在战后的英国发起大规模的社会和政治改革,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她的性格密切相关。 作者乔纳森·艾特肯是传主家族四十多年的老朋友。作为深度知情者,很善于讲述关于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故事,并特别善于挖掘她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政治戏剧生涯中所呈现出来的非常突出的、甚至是执拗的性格特征。从20世纪60年代作为影子内阁成员与撒切尔夫人初次相见,到后来在她作为反对党领导人时期成为她的亲密朋友,再到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成为议会成员,艾特肯一直得以在私人和公开场合对玛格丽特进行近距离观察。 利用这一优势,艾特肯对“撒切尔主义”的很多关键问题予以了全新的阐释,其中包括撒切尔接替特德·希思成为保守党领袖以及她与她的内阁之争,马岛战争和矿工大罢工,撒切尔与罗纳德·里根、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等其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导致她后来下台的保守党内部政变等。 《撒切尔夫人(权力与魅力)(精)》一书以艾特肯私人日记为基础,同时也包含艾特肯为撰写此书对戈尔巴乔夫、亨利·基辛格等国际政治家以及撒切尔夫人私人秘书和好朋友等九十余位人士进行访谈整理而成的访谈资料。可以说,该书对战后英国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进行了全新的引人入胜的刻画。 作者简介 乔纳森·艾特肯(Jonathan Aitken),现居伦敦,英国著名作家、政治家,??曾任国会议员长达23年之久,??在内阁中曾担任过财政部总秘书和国防部长,出版过12部著作,其中《Nixon:A Life》(尼克松:一种生活)获得过1993年度“丘吉尔政治传记奖” 。近年作品有《Pride and Perjury》(傲慢与伪证)、《Nazarbayev and the Making of Kazakhstan》(纳扎尔巴耶夫和哈萨克斯坦的形成),《John Newton: From Disgrace to Amazing Grace》(约翰·牛顿传:从耻辱到奇妙恩典)等。 目录 致谢 序言 1 早年岁月 出生地 家庭矛盾 快乐(或许没有快乐) 第一所学校 父亲的鼓励 回顾 2 战争,文法学校,与女校长的分歧 战争期间的格兰瑟姆 凯斯蒂文和格兰瑟姆女子文法学校 自己的路 回顾 3 牛津,男朋友,政治抱负 牛津最初的不快 浪漫情事 在保守党协会从政成功 回顾 4 初涉政坛 年轻的保守党员 议员阿尔弗雷德·博瑟姆的指导 年轻的候选人 三个受摆布的男人 1950年大选 沮丧,振作,奋战 回顾 5 结婚,生子,芬奇利 结婚 生子 通往芬奇利的崎岖道路 当选 回顾 6 议会的早年岁月1956—1964 幸运的立法委员 进入下院 政务次官 在选区 家庭生活 回顾 7 反对党前座议员 入职反对党 伊恩·麦克劳德的发言人 加入影子内阁 亲美远苏 准备进入政府 回顾 8 教育大臣 最初的系列举措 抢奶贼撒切尔 首相相助 不只是教育 回顾 9 日暮西下的希思 保守党的曙光 党内一场虚伪战争 基思·约瑟夫爵士的成与败 回顾 10 获选党魁 决定参与竞选 权贵对撒切尔的支持以及其他惊喜 与爱德华·杜坎的协议 艾瑞·尼夫的加入 第一轮投票结果惊人 11 反对党领袖不确定的开端 赢得最后一轮选举 不确定的开端 私生活掠影 回顾 12 三年挫折岁月 政党会议和外事访问 被詹姆斯·卡拉汉挫败 新的政策和哲学 回顾 13 离选举一步之遥 “三个开心果” 不满寒冬 不信任投票 回顾 14 入主唐宁街10号前最后一搏 就任之前的等待 波澜不惊的竞选活动 掌权前夕 胜利 回顾 15 就任首相后的初步举措 开始 应对内阁 挑战政府行政部门 回顾 16 学习过程 在唐宁街10号 沟通桥梁的搭建者和不同的声音 “旧条纹”文件盒和首相的倔脾气 对鲁伯特·默多克施以援手 工作和生活中的性格特质 艾雷岛上的度假 回顾 17 外交事务的初步举措 向卡林顿勋爵学习 罗德西亚 欧洲 特殊友谊的缓慢启动 回顾 18 经济领域和内阁之中不祥的征兆 暴风前夕 打压吉姆·普莱尔 有魄力的“1981年预算案” 脆弱的首相 受打击决定重组内阁 回顾 19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之一:序曲 蓄意破坏回租权 议会之战 送别黑格 回顾 20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之二:开战 军事政治准备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和“谢菲尔德号” 更多的政治动荡 回顾 21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之三:胜利 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 胜利 回顾 22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之后 政治版图变化 经济和工会 私有化改革初始 反对党自取灭亡 大获全胜 回顾 23 艰难连任 塞西尔·帕金森和下院议长 其他早年过失 难题 她的财政宠臣 回顾 24 恐怖主义、爱尔兰和香港 挫败恐怖主义 英爱协定 接受香港的现实 回顾 25 在沙特阿拉伯为英国而战 世纪协议 与法国为敌 丹尼斯秘密信息通道 克服万难 首相的动力 回顾 26 工会与矿工 解决问题的敲门砖 亚瑟·斯卡吉尔的挑衅 大卫·哈特:她的“紫蘩蒌” 罢工运动的惨败 没有胜者只有败者 回顾 27 深化与罗纳德·里根的特殊关系 黄金矿层和断层线 个人的化学反应 群岛和矛盾 利比亚空袭 回顾 28 逐步赢得冷战 铁娘子为何转变 契克斯别墅与戈尔巴乔夫初谱友好序曲 为莫斯科和华盛顿牵线搭桥 与里根的分歧 在莫斯科的明星表现 回顾 29 不满之声 与内阁大臣的矛盾 与赫塞尔廷决裂 韦斯特兰事件爆发 血腥女人 回顾 30 进入第三任期 接近1987年大选 第三次赢得大选 大胆但有瑕疵的开端 没有怀特洛的岁月 回顾 31 与奈杰尔·劳森之间的矛盾 性格爆发点 因汇率机制爆发的第一次冲突 紧跟德国马克的相对汇率 成败在此一举的预算案 豪爵士激化汇率机制矛盾 回顾 32 倾向欧洲怀疑主义 一直是个怀疑主义者 被《单一欧洲法案》欺骗 对杰弗里·豪深感失望 布鲁日演讲 回顾 33 欧洲问题爆发 布鲁日演讲的余波 马德里危机 将杰弗里·豪免职 回顾 34 财政大臣退场,掩护性候选人登台 试图稳定政府 艾伦·沃尔特斯引发的问题 劳森失控 掩护性候选人 重大事件 回顾 35 政变倒计时 入侵科威特 人头税的毒害性影响 欧洲问题的最后一战 豪准备出击 回顾 36 终局 豪直击要害 海瑟尔丁参与竞选 彼得·莫里森过于乐观 巴黎漫漫长夜 回顾 37 退出 初探 内阁倒戈 华丽的告别演讲 新领袖选举 回顾 38 下台之后的痛苦 创伤和愤懑 旅行、演讲和写作 作为议会议员的最后岁月 蓄意阻挠继任者 回顾 39 退休生活剪影 战略性想 序言 通常,掌声的肯定之后便是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 掌声是玛格丽特·撒切尔葬礼上最感人至深的一幕, 当英国皇家礼兵肩抬灵柩走出圣保罗大教堂,教堂唱诗班 吟唱着斯坦福爵士所作“西缅之颂”G大调,美妙的歌声震 撼人心。送葬队伍走出教堂的刹那,人群中即刻爆发出一 阵阵掌声。 这是始料未及的。我们这些安坐在克里斯托弗·雷恩 所设计的基督教会大教堂穹顶下参加葬礼的人对此感到震 惊。多日来,伦敦媒体确已预料到必然会有敌对势力的抗 议。此时此刻我和正在参加葬礼中的许多人都在猜测,这 是否会是我们听到的反对撒切尔的最后的声音。 真实情况远非如此。情况很快变得明朗,这巨大的喧 嚣声绵延路德门山和其他临近圣保罗教堂的街道数英里, 其中无疑掺杂着人群洪亮的欢呼声。 人们究竟为什么欢呼?他们中的有些人太年轻,不会 切身了解撒切尔时代的含义。更多的人可能并不认同她倡 导的价值观和所做出的政治决策。但是,在她葬礼当天, 绝大多数人似乎是特地前来向她致敬,对于她一生的功绩 、重大的成就和她在时间这广袤的沙滩上所留下的足迹给 予肯定和赞扬的。 在葬礼场合,掌声通常是不合时宜的,然而这掌声却 与玛格丽特·撒切尔不断打破传统探索极限的一生不谋而 合,因此在她的葬礼上再打破一项葬礼习俗反倒使人感觉 并不突兀。如果她在世,想必会为这掌声感到欣慰。这掌 声不仅代表着她的支持者对她的真挚感情,也意味着她与 她的政敌较量的最终的胜利。 作为领袖人物,撒切尔政治立场分明。有推测称,她 军方左翼的政治敌手必然会在送别这位老政敌的最后时刻 喧闹起哄。我在去往圣保罗大教堂的路上遇到了他们之中 的一些人。这些潜在的捣乱分子态度很不友善,嘲讽挖苦 我和其他一些身着礼服参加葬礼的人。但是同一人群中一 个面颊红润的女人态度友好地对我们说:“你们不必太担 心这些人,”她说话带着独特的西部地区的颤音,“我们 的声音会盖过他们的声音的。”他们也的确做到了。 玛格丽特·撒切尔性格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细致和 精细,然而这部分却在很多时候都被掩盖了。她自己掩藏 了很大一部分。她政治态度谨慎,但表述语气倾向于傲慢 极端。她对于个人隐私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她从政一生从 不谈及个人情况,将不安全感、私人情感及一些会引发社 会不良影响的真相藏匿在她精心树立起的果敢自信的面具 之后。高调率直的政治风格使她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女人 。然而在她性格中不为人所知的方面,她比人们所预想的 更加复杂,有时会难以相处。长久以来我对玛格丽特·撒 切尔性格当中的矛盾性很感兴趣。见她第一面大约是在50 年前,我当时便意识到她顽强的性格是她最重要的特性。 正是这种性格的力量促使她不断前行,克服行进路上的种 种障碍,也正是这种力量影响了她对于英国未来前景的规 划,并使她连续三次赢得了大选。她在英国国内和国际政 治上的成功从未对她好辩的本性产生影响,也未磨平她性 格当中锋利的棱角。她激怒了很多政治同僚,得罪了大部 分的政治对手,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对大家一致认可的社 会现状提出质疑。对她远距离欣赏比与她近距离共事要容 易得多。她私下里对于她的团队成员态度友好,但对于无 法使她产生情感共鸣的观点或不幸,她态度冷淡,置若罔 闻。她从来就不是一个随和的人。 因为以上这些以及许多其他的复杂性,我希望一部关 注玛格丽特·撒切尔性格特点的传记作品能够对于她的历 史评价有所帮助。但是如果对于她的刻画不是基于她如何 追求、获得、行使以及失去权力的叙述,那这部作品必定 会流于一种心理学空洞而毫无意义的絮叨。因为权力是她 生活的前提背景。 人生的阅历改变了她的性格。她从一个格兰瑟姆杂货 店女儿成长为一位高贵的首相,从谦逊的卑微转变为傲慢 的自恃,从维护自我利益的现实主义的勇敢无畏的少女蜕 变为骑着骏马在天空中任意驰骋无所顾忌的瓦尔基里女战 士。 莎士比亚剧本中所描绘的天谴式的政变发生在她身上 ,给她造成了极度的痛苦,这从之后她所流露出的痛苦和 愤恨便可见一斑。这些重大变故所引发的性格的变化在这 部传记中也会有所阐释,有时带有批判性,有时会赋予其 同情。
导语 撒切尔夫人曾引用一句名言:“一个秉持信念的人,敌得过千军万马。”如今,终于要为您奉上这本精装的《撒切尔夫人(权力与魅力)(精)》,相信您会从这本书里获益良多。 本书以乔纳森·艾特肯私人日记为基础,同时也包含乔纳森为撰写此书对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亨利·基辛格和卡灵顿勋爵等国际政治家,以及撒切尔夫人私人秘书和好朋友等九十余位人士进行访谈整理而成的访谈资料。 后记 玛格丽特·撒切尔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伸出援手,表达 善意的事例很多。这个故事碰巧涉及我。从历史的角度来 看,这个故事还因为另外一个原因而值得人关注:它标志 着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健康状况急转急下,出现疾病症状 、记忆丧失以及老年痴呆的症状,而这给她晚年的生活投 下了一层阴影,使其越发艰难。 我因为伪证罪被判处18个月的有期徒刑。2000年1月 ,在服刑7个月之后,我被获准出狱。在开始呼吸自由空气 的48个小时之后,我的电话响了。“我是丹尼斯·撒切尔 ,”电话线路另一端传来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声音,“你 能帮帮我的忙,下周抽个时间到我的俱乐部和我一起共享 午餐吗?” 一时之间我想一定是有人冒名顶替,想要开我的玩笑 ,但是这却真的是丹尼斯。他在东印度俱乐部请我吃了一 顿丰盛的午饭,并和我畅聊了4个小时。他的殷勤好客给我 带来了温暖,和他的谈话使我心情愉快,这对于因为连连 遭受打击而萎靡不振的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让我重新振 作起来。当我们蹒跚着脚步走出去,来到圣詹姆士广场的 时候,他说:“玛格丽特很担心你。她想要找个时间悄悄 地见见你。我会再联系你的。” 在这场会面还没发生之前,撒切尔家的其他成员也联 系了我。我之前跟马克并不是很熟,但是他也同样约我一 起吃午饭。他举止有些拘谨,不善交际,但言行间透露出 慷慨和大度。他主动提出要在经济上资助我,邀请我到他 距离南非首都开普敦很近的康斯坦蒂亚的家中度假,由他 来支付全部的费用。他还提出要借给我一问办公室和一个 秘书;他还特地回来见我,就是为了再一次督促我接受这 一帮助。 因为我正打算重返牛津,成为一名成人学生,所以我 没有接受马克的帮助,但是为此我非常感激他。他发自内 心的同情令我深受感动。我从这次与马克的交往中了解到 在他人遭受到困难处境的时候,马克·撒切尔会成为最善 良也最有爱心的好朋友。 在我获释出狱之后几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也经常见到 卡罗尔。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我表达了关爱、支持和友 谊,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 按照卡罗尔的习惯,她对我表现的善意很可能与她家 里其他成员完全没有关系。但是我本能地感觉到如果没有 受到玛格丽特的鼓励,也许甚至是精心安排,丹尼斯和马 克不会有意接近我,对我表现出如此的善意和慷慨。 几个星期之后,她进一步表现出了对我的善意。她请 求她的前任议会私人秘书迈克尔·艾利森在他位于切尔西 的家中组织了一次晚餐宴会,并说道,“我想要和乔纳森 谈谈”。这次宴会发生在2000年6月的上旬,参加的人只有 玛格丽特和丹尼斯·撒切尔、迈克尔和西尔维娅·玛丽· 艾利森,担任将军之职的迈克尔·罗斯爵士(艾利森的一 个表亲)和我自己。 晚会气氛愉悦而放松。在和我一对一的交谈中,玛格 丽特想要知道监狱生活的每个细节,我还记得她曾一度说 道:“我的确早就应该对刑事司法制度的这个部分实施改 革。我听到威利太多次讲过被他称作是‘玻璃暖房’的话 了。” 席上有人在讨论教堂生活的有趣话题。丹尼斯将自己 描述成是“中间一根门柱的英国圣公会教徒”;迈克尔· 艾利森(一个教堂执事)负责防守门柱,而玛格丽特快速 投球击中他们。她谴责英格兰圣公会“普遍太过懦弱”, 说道:“现在要听到一场观点鲜明、措辞强烈的教义布道 真是太难了。我想要听到讲道者花25分钟的时间,发表一 篇激情洋溢的布道,关注一些能引起人兴趣、引发人思考 的话题,比如‘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这样的话题。 ” “如果神父们布道的时间超过10分钟,你就会让他们 心中怀有对耶和华的敬畏”,丹尼斯说道。 因为迈克尔·罗斯最近开始负责统率联合国在波斯尼 亚的维和部队,他的大脑在广泛和精准地吸收着关于巴尔 干半岛地区最近的局势发展情况。像往常一样,玛格丽特 ·撒切尔对于种族灭绝、战争犯罪、暴行以及这一地区难 民动向的细节了解得非常清楚。她满怀激情,充满着道义 感。“我多么希望你仍然是我们的首相啊”,西尔维娅· 玛丽·艾利森感慨道。 “不论需要多少的武装力量,我都会去做的,只要能 够解决这些问题,阻止这些罪恶的行为”,这位贵宾回答 道。 两天之后,玛格丽特和卡罗尔母女二人在俯瞰海德公 园的文华东方酒店的咖啡厅里共享午餐,这种场合很少见 。因为之前我曾经跟卡罗尔描述过在艾利森家举行宴会的 一些细节,因此她问她母亲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将军迈克 尔·罗斯爵士的情况。卡罗尔回忆说: 我满心期待着她会对我发表一篇关于波斯尼亚局势的 长篇大论,因此我舒服地靠在椅子上,等待着她像往常一 样滔滔不绝的自说自话。但是她刚说了一会儿,就开始有 些语无伦次了,几句话之后,话题就从波斯尼亚跨越到了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因为她把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和南 斯拉夫战争弄混了。你还不如直接把我从椅子上摔下来。 看着她挣扎着想要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努力和记忆抗争, 我简 精彩页 出生地 玛格丽特.罗伯茨的童年生活印刻着六个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严格自律,它成就了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职业生涯,而另五个则各有优缺。 五个特点中,优点包括性格坚毅、说话直率、信仰坚定。另两个缺点则因为玛格丽特的刻意掩饰而不那么明显。这两个缺点是,缺乏安全感和对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尤其是她的母亲)难以苟同。 如果以上种种特点看上去有些奇怪或狭隘,没有涉及童年生活本应有的一些特点,比如愉快、欢笑、轻松、家庭生活和父母的疼爱,那也是因为玛格丽特的成长过程本就是极其不自然和严苛的。童年时她的生活拮据,父母古板。 1925年10月13日,玛格丽特出生于林肯郡格兰瑟姆市北帕拉德路一号她父亲街角小店楼上的房间里。从外观看,这座三层小楼还算不错,但其实里面居住环境拥挤,仅有最基本的生活设施。 小店差不多就是家里的全部财产。起居室在二楼,只能从柜台后面的楼梯爬上去,穿过主卧才能到达。玛格丽特和姐姐穆里尔(出生干1921年5月24日)在顶楼各有一个小房间。家里没有自来水和集中供暖设备。但最尴尬的是没有独立洗澡问,全家人都得在铁制的澡盆里洗澡。这个所谓的底楼洗澡间位于小店后院,同时也兼做室外厕所。家里没有花园和室内厕所。 即使以20世纪20年代的标准来看,玛格丽特的成长环境也算是清苦节俭的,但节俭并非因为贫穷。玛格丽特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在格兰瑟姆拥有两间杂货店,完全有能力为家里安装当时房地产代理商所说的“现代化便捷设施”。但他是个坚持原则的人,认为家庭生活应当勤俭节约。他信奉省钱而不是花钱,并对自己的女儿说,从第一次工作在商店当伙计起,他就一直信奉这条原则。那时,他一周赚14先令,其中12先令用于食宿。至于余下的钱,“省下多少钱,才有多少钱可以花”。玛格丽特的父亲以经济为重,严格管理财政,所以才不愿意花钱在家里安装自来水。 玛格丽特的一个同学玛乔丽·李解释说:“罗伯茨议员之所以能发财,是因为他不需要操心诸如自来水管之类的生活细节问题。” 玛格丽特却十分关注这些生活设施。担任首相六年后,在一次采访中,她语出惊人,告诉米里亚姆·斯多帕德:“当时家里真的很小,没有任何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我还记得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住在一个漂亮的房子里,嗯,房子里的设施要比我自己家多得多。” 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是阿尔弗雷德·罗伯茨不愿意花钱改善家庭基础设施的另一个原因。马尔科姆·克纳普与玛格丽特是同时代人,是当地一位历史学家,至今仍在格兰瑟姆镇居住。他回忆说:“玛格丽特童年那会儿,格兰瑟姆人的生活都很困苦。1930年,我们这儿的失业率高达40%。到了1933年,肯特公爵曾探访过的贫民施食处数量只多不少。阿尔弗雷德先生那时一定经常担心他的顾客口袋里没钱付账。” 大萧条时期的艰苦生活迫使住在小店楼上的这一家人必须努力不懈地干活儿。 “你总是肩担责任。”玛格丽特回忆往事时说的这句话既适用于小店老板,也同样适用于政客。尽管阿尔弗雷德·罗伯茨在两家杂货店雇了三个伙计帮忙,他的店很大程度上还是家族生意。他是个亲力亲为的老板,常常在柜台后面切熏肉。他的妻子和岳母负责招呼客人;两个女儿也要在店里帮手,特别是学校放假的时候。玛格丽特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曾在店里帮忙称糖:把批发来的装在大袋子里的糖散称成一磅或两磅的小袋装。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