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隔壁的上海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轶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沈轶伦,80后,上海人。《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专注人物报道和城市题材非虚构写作。散文作品散见于《文汇报·笔会》 《新民晚报·夜光杯》《档案春秋》《北京青年报》《瞭望东方周刊》 《上海纪实》等。
后记
在上海的边缘
在上海这种现代化城市里,竟然看到野生鹿。
比邻黄浦江上游这一片树林下的草丛中,竖起一对褐
色的耳朵。
等到我走近,耳朵跳出来,变成一只机敏小鹿。其实
严格说,不是鹿,是鹿科的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们
见面时,它们不是被关在动物园里,也不是被关在实验室
里,而是就这么自由自在地在香樟、栾树和栀子、毛茛组
成的林地里跳来跳去。
上海的这个边缘地带,也是一个实验林地。这些野生
动物兼具两种身份——是初来上海的新移民,又是久别重
逢的故友后裔。
早在新石器时代,獐就广泛分布于上海市郊。在距今
4000年的松江的广富林遗址中,就有獐的骸骨。但随着上
海城市化的进程,獐的栖身地盘不断缩小。到上世纪初,
獐于沪上绝迹。
它们曾早于任何先民、作物、建筑而出现在上海,但
现在它们成了后来者着意从周边省市引进的物种。
我一路从市中心外滩区域驱车到松江,差不多50多公
里一个小时的车程,也是一段沿着黄浦江逆流回溯上海历
史的旅程。
窗外风景,从高楼林立人声鼎沸,过渡为房屋渐疏,
田野和天空出现,直到再无人迹、密林合拱。时光倒流,
种种城市的痕迹如潮水退去,露出自然的原样,獐在这里

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獐是归去来兮。站在绿荫深处
,看着它们呦呦觅食的样子,就好像一个人偶然穿越时光
,看到自己曾祖在襁褓时的样子。
而这一切,都藏在这上海的边缘。
有时候以为,在上海,城市化的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浪
潮是无孔不入的。但原来也有浪潮未能拍湿的。比如在上
海的边缘,我也曾不期而遇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
几年前和摄影记者去拍过一组照片,是一个蜗居松江
火车站西侧,林立楼房遮掩住的“小岛”上的水上人家。
连很多土生土长的松江本地人,都完全不知道,这里有个
岛,上面还住着100多户人家。
只有熟悉情况的基层干部绕着小道指引我们走进去,
外人才晓得,这个河流打弯留下的小岛叫“保养场”。得
追溯到上个世纪,在货运依靠水上往来的年代,这个小岛
是货船们往来苏浙沪航道上的一个中转点。
货船来到松江卸货装货,也在这个小岛上建场维修船
只。岛上的房屋全是原先摆放修理工具的库房。最热闹的
日子里,这里也是有过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成堆成捆的南北
货物的。但当水路交通开始式微,这个渐渐冷清下来的场
院里的小屋被作为住所分配给了船民们。
然后这里,就像桃花源一样与世隔绝地存在着了。
岛外面的世界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沧海桑田变化
,而岛上依旧保留上个世纪的格局。居民,都清一色是船
民和船民的后裔。待到子女成家时,也多半嫁娶了彼此的
孩子。这就像是个自我运行的世界,100余户居民共用一个
公共厕所,鲜少人家里有现代化电器。甚至由于船民多不
识字,这里连个邮筒都没有,信箱也没有。真正“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
船民们把木材打桩入水,依着水面又搭出吊脚楼。吊
脚楼的通道外种着莱蔬,河堤上就势养着鸡鸭。到了炊饭
时间,家家所用燃料都还是最原始的柴火。夏天的时候,
家门口流过的人民河还清澈,男孩子们脱了衣服“扑通扑
通”跳进河浜里游泳,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鱼虾来为家
里的晚餐桌加菜。一切是自给自足的。
我在小岛上走了一圈,像瞻仰前商业化时代的古城遗
迹。而明明与之一桥之隔,就是现代化的商品房小区,极
热闹的商铺和街道。
我一直以为被动或者主动,上海场域内一切人事物早
被同一种力量裹挟前行,无一遗漏的。但走到上海的边缘
却发现,生活原来也可以是这样不为所动的。
也是世博会那年,联系了一位开公交车的驾驶员。
他驾驶的世博家园专线的车,从南浦大桥外马路出发
,经过卢浦大桥、济阳路、浦星公路,横跨浦江终点站是
浦江镇。浦江镇,坐落于浦东,却隶属于闵行区。新辟的
大型住宅区,配套颇滞后,举目颇荒凉。当时,小镇人口
多为原先的市中心居民。城市扩容,他们被迁出城中心,
但原先的工作单位却在城内,只好日日坐这班车为生计奔
波。
因为一站路,就要长达22公里。所以在起始站争抢到
座位,是一件极要紧的事。我要跟车采访一次,因此预先
被安排坐在司机背后的座位,等着车门一开,烈日下等得
早不耐烦的乘客便涌了上来。完全是挤兑黄金争抢大米那
样的姿势冲锋陷阵般冲到车厢内。
后来者没抢到位子的,就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甚至
径直挨着我的脚背坐在车厢内的台阶上,均是做熟稔的样
子。想来是日日如此惯了。
听其言语,都是老上海。年纪大多在50岁上下。工作
了一天了,都一脸疲累,手里还带着晚饭要用的菜蔬。稍
有拥挤碰撞,马上争吵起来。从对方祖宗照顾到对方生殖
器,最后大家一起骂衙门里做官的,于是都取得了和谐的
共鸣。
车一开动,老爷叔和阿姨们均摇头晃脑打起瞌睡。我
看着他们的脸,我熟悉的父辈的脸。不是电视剧里常见的
十里洋场旗袍西装少
目录
01似是故人来
宝庆路三号
上方花园
如果你曾见过吉米·金
少爷
阿姨的愚园路
时髦
闪亮的日子
开往绿杨邨的轮船
十字街头
似是故人来
02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饮食男女
解剖台上
日课
沙威警长
刀锋
种下两百万棵树的女人
三十站路外的虹镇老街
吴侬软语的晚上
03没有方言的街道
没有方言的街道
看不见的春运
卖花小孩
鸭司令
美岑
姐姐,你有一张上海女人的脸
保姆娜姐
单身父亲
流浪汉与歌声
04巧克力的滋味
琥珀里的琴房
阴差阳错
没上太平轮的人
愁容骑士与葱油饼
在地铁里
离爱情远的地方
小白龙
漫漫回家路
母与女
献血者
老夫老妻
过去的日子
匮乏感
稳妥的生活
领导来了
少年不可欺
一对夫妻的八个爸妈
情人节来信
巧克力的滋味
05只是朱颜改
只是朱颜改
田埂尽头
情绪
羊与鸭和猫
12平方米里的院士
夫妻
灯台守
牡丹花下
相思始觉海非深
饥饿的门德尔松
合上秘密的拉链
全中国美的女人
逢春
夜行
晓玫与云美
跋·在上海的边缘
精彩页
宝庆路三号
2014年12月,朋友来微信告知,宝庆路徐元章在郊区去世。寒冷冬夜,我似乎又一次听见徐元章用软糯的上海话说:“离开宝庆路,我走走忒算数了呀。”
其实很多次我都想写写徐元章和他的老房子,但几次动笔又不了了之,直到这次听说他去世的消息,上网翻看纪实频道的节目时才发现,宝庆路的豪宅已经易主。而徐元章,离开宝庆路,被安排去了闵行。像被拔离了泥土的植物,根筋寸断。
他小小的个子,曾身处豪宅一角,靠着门框,发嗲着说:“叫我离开宝庆路3号的话,我是连外面东南西北也分不清爽的呀。”一位老年男性,用这种口气说话,或许会叫人掉一地鸡皮疙瘩。但是在那样的场景里,我听着他双眼湿濡地说出来,知道是其肺腑之忧。
1957年,徐元章的外祖父——上海滩做染料起家的资本家携一众亲眷和细软远走香港,膝下13名子女自此各奔东西。留在上海的母亲,带着13岁的徐元章搬进外祖父留下的这幢豪宅。就此一住,徐元章的命便和这幢房子长在了一起。
宾朋来了又走,人生几经起伏,他却几乎足不出户。世界在洋房外变化着,时间在洋房外翻腾着,而他一直在房子里。
2005年,我在做媒体实习生时想写一篇关于画上海建筑的画家的报道。一位非常年长的本地朋友推荐我:不妨去看看徐元章。“他画水彩,而且他只画老洋房。”给我的地址一看,就是宝庆路3号。
循着地址按响门铃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从小到大,其实很多次走过宝庆路时都路过这里,也曾留意篱笆墙里的洋房。没想到现在门开了,女人一般矮小的徐元章站在我面前,虽是初见,却犹如已经认识我十来年那样熟络而随意地说:“你来得正好,我正在煮咖啡呢,赶上下午茶时间了。”这便是开场白。
去采访对象家里,我从来只是空手带着笔记本去。但不知道为什么去宝庆路之前,我觉得见老派的上海人家应该有点作客之仪,便特地买了一盒红宝石小方才去敲门。带着这盒奶油小方,我跟着徐元章穿过一间低矮的杂物间,转过看上去快要塌了的楼梯,再穿过一间厕所,然后是一条甬道,突然豁然开朗,一间方正明亮的跳舞厅赫然在眼前。大约有一百多平方米的厅,铺着黄色的地板,朝南一侧是一色落地窗,窗外白色的台阶下,便是那五千平方米的草坪。尽管屋内四壁墙纸剥落,堆砌的家具一看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但是这间阔朗的舞厅和这排窗户,依旧不失气势。
舞厅西侧,是一间小画室,暖气开得很足,这才是徐元章平日待客的地方。有几个中老年人慵懒地各自占据一个座位,一看便知是熟客。其中一位自称是律师,自我介绍说兼职徐元章画作的经纪人,主职是为老徐打房产官司。还有一位看上去足有80多岁的老爷爷作猫王打扮。他坐姿笔笔挺,对自己的装扮安之若素,好像他就是穿这细格子三件套西装和香槟色皮鞋诞生到这世上来的。 我用红宝石奶油小方交换到一杯盛在塑料杯子里的咖啡,一碟奶油曲奇和一通关于绘画的访谈。只记得老爷子说着说着开始跑题,半路拿出自己妻女的照片一张一张翻给我看。他的老婆异乎寻常地漂亮,我看到照片的时候,就知道不是寻常男人能留住的那种。
果然徐元章轻描淡写地说:“改革开放后她出国了,后来把我们女儿也带去那边,再也没回来了。”正说着,猫王探头进来问,周五放什么音乐,老徐想了一想,报了一堆英文歌名。上海话夹英文。后来我仔细想想,在所有徐元章对我说过的话里,竟从来没夹过一句普通话。
徐元章学画,拜过张充仁和俞云阶为师。少年时代,徐元章学画的过程并不是去大师家登门求艺,而是这些大师来他家手把手教他。这似乎成了徐元章后来大半生的写照——外部的世界是到这幢房子里来找他的,至于他,却几乎足不出户。
他不画人物,也不画别的景物,一幅接一幅的作品里,唯一的主角是上海的老洋房。徐元章画的是上海,是上海市民见惯的街景与建筑,但他画的又不是上海,不是这个热闹的时髦都会,而是画家内心世界里的上海,洋溢着梦幻般抒情的气氛。
报道出来后,徐元章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周五晚去参加他的舞会。那个时候我在大学学生会里刚刚学会一点点“慢三”,在有人带我的情况下,勉强能跳恰恰。想到老人家的舞会不外乎是公园里老人跳舞角的那种,应该足够应付,我便欣然赴约。
舞会差不多是7点开始的。一群年过古稀的老人已经陆续就位,找到他们熟悉的沙发和椅子上一一坐定。据说他们当中有医生有退休教师,但是绝大多数人的身份是后裔——昔日上海滩资本家、大班、洋行买办、留美律师医生们的后裔,住在上海滩上只角洋房和花园公寓“好人家”里的后裔。白天斑驳陈旧的地板,夜晚灯光一打,竟然泛出上好柚木的颜色。由于玻璃的镜面效果,这舞厅又显得比平日大了一倍。
“猫王”开始放音乐,作为舞会的伴奏带。我一听旺住,这不是公园里老人家跳舞时听的那种《血染的风采》或者《康定情歌》,而统统是英文歌,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美老歌。他们开始步入舞池,自称的时候不说“阿
导语
这是一部非虚构的真实展现上海历史变迁的集子。作者文笔细腻,节奏明快,不仅讲述了上海地标性花园洋房的“主人变迁史”,书中更是聚焦了几十位或有名、或默默无闻的上海人物,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小见大地描绘了上海从20世纪初期一直到现如今的世事变迁。除此之外,作者也花了不少笔墨讲述了当今在上海生活不易的外乡人,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和因没有归属感而淡淡燃起的怅然若失,随着炊烟袅袅升起。
序言
2006年开始我在《解放日报》担任时政记者,此后八
年间,借由记者身份,我得以结识这个城市里备受尊重的
一批精英名流、各级政府官员和教授学者,同时也深入街
巷里弄,认识许许多多生活在这城市的普通人。记者这个
身份是一种特权,也是一种魔法,让陌生人愿意把自己的
生活打开,像打开一扇窗一样,让我窥见里面的风景。原
来恰恰是这里面的风景,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向我展示了
上海之所以是上海的奥秘。
名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亮,但幕后生涯里,内
心也有一段段往事和种种困惑无处可诉。普通人在平凡的
日子里安分守己,却也会在某个时刻进发出令人叹服的巨
大力量而感天动地。采访中,我收集的许多“边角料”难
以汇入报道在版面见报,但我却视若珍宝。它们回答了我
关于“人是什么”的意涵。因此在日常工作之余,我将这
些故事记录下来,并以个人名义开设微信公众号“依时
(yishiwriting)”。从2014年至今,我在这个平台上以
约两周更新一篇的速度原创发布128篇文章,每篇文章篇幅
在两千到一万字,每篇的阅读量平均保持在两千至五千次
左右,部分“爆款”篇目的单篇阅读量超过十万次,后台
拥有固定的忠实粉丝五千名左右。
我在这里所写的每一篇,都讲述了一个上海人的故事
,每一篇,都是切切实实的非虚构的文章。我将这种记录
视为向“契诃夫手记”的致敬。将自己的文字视为一支炭
笔,用一种“抓拍”的速度和“素描”的方式勾勒出这些
上海人展示给我的闪光瞬间。
我有幸遇到过老“法租界”宝庆路三号里那个为旧时
代遗老遗少营造最后梦幻之舞会的老人徐元章(这篇文章
在微信公众号两次发布,两次均取得十万次以上的阅读量
),我也听过中国昔日最大的女装公司鸿翔时装店小开向
我诉说人生的起起伏伏。我听过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的
乐手向我描述1948年百乐门舞厅的盛况,我也记录了曾为
邓公掌勺的国际饭店第一位女主厨见证的海上秘闻。我采
访到1949年差点乘坐“太平轮”离开上海的商人后裔,我
也知道了写下划时代话剧《于无声处》编剧宗福先的童年
艰辛。我听到了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讲述自己笑对坎
坷命运的知青岁月……这些名人的故事令人喜闻乐见,但
更多普通人的故事更值得记录——
这其中,有每日去黄浦江边义务捞垃圾至死的孤老,
他不发一言从不解释这样做的意义,但在他去世后,当地
却有无数志愿者接过他的捞杆,为他生前的行为赋予了崇
高的意义;有虽然家境贫寒却执拗着要捐款捐物献血的老
阿姨,她将捐献这件事看作在“没什么特别可说的”日常
生活中唯一能博得他人敬意的方式;也有养育白化病弃婴
的母亲,让自己的一对亲生孩子早早去工作,却供养养子
读大学,她从来不说些“母爱无私”的话语,却私底下相
信这个弃婴是“天降白龙”的祥瑞。
有许多感受,我能察觉,却未必能完全表达准确。数
年采访经历,我遇到的许多故事令人心碎——有在大城市
屡屡得到上升机遇却一次又一次被意外打回原形的剃头师
傅,有连一双旅游鞋都舍不得买却卖房捐款给希望小学的
离休干部,有常年游走在城市和犯罪边缘的卖花的孩子,
还有费尽心力卑微地渴望着回归正常生活的戒毒者,以及
为他们奔走到几乎放弃自己生活的志愿者。
形形色色的人,林林总总的选择,背后折射的是这城
市的时代精神。当我作为一个记者去报道他们的时候,他
们是主题先行的正能量:各自代表无私、奉献、忘我等等
光荣美好的概念。但人性之复杂又岂能用这样标签化的词
汇来限定?这些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真
真切切地生活在我身边,与我交谈,对我欢笑或者流泪,
他们各自的诉求、各种幽微的情绪、他们对外界肯定的追
求,和对幸福以及终极意义的渴望的层次是如此丰富。他
们身上并非全然是阳光的一面,并非全然是无畏无私的一
面,但他们对良善和正义的渴望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和心中
的犹豫、畏缩、甚至卑劣交战。
在这样的战争中,人有时输有时赢,但关键是,人们
从来不离开战场——这样的搏斗,无声无息,却发生在每
天每个人的日常抉择之中。将这种选择放到时代的变革浪
潮中,最终呈现出的,是多彩多样的关于上海人的图卷。
我愿意作为一个忠诚的记录者,而不是带着报道任务的记
者,将这些故事写下来,为这座城市留住一点记忆。
我从不认同外界强加于上海人身上的吝啬、小气等恶
名,也对上海人都是“旗袍小资喝咖啡”的腔调的描述敬
谢不敏。这座城市见证过最血腥的屠杀,感受过多元治理
的混杂,见证过最光辉伟大的革命斗争,经历过各种运动
和饥馑,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虽然具体到个人也许只有短
短百年生命,但无不经历翻天覆地的生活的改变。能从这
种变化中幸存下来的人,无不具有生存的智慧和待人处事
的机敏。你说上海人什么都可以,但你不能说上海人没见
过世面。他们见过太多的风景和无常。上海人内里的骨气
——这里的人们,不管被捧得很高,或者被压得很低很低
到尘埃里,也不会狂妄,他们从不屈服,始终抱有勇气。
任何对上海心存幻想和好感,或者任何对上海存有偏
见误会的人,应该走入上海的街头,看一看这些生活在上
海的人们。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老土地还是外来者,
之所以让上海与众不同的,不是高楼大厦灯火灿烂的地标
建筑,而恰恰是身处其中的人。关于人的故事、人的无奈
、人的奋勇、人的善良,使得这座城市变成传奇。
上海是写不完的。有时我走在路上,觉得扑面而来的
人们带着扑面而来的故事,坐在地铁里,看满满一车厢的
人,他们也带着满满一车厢的故事。但是,单纯讲述故事
或者猎奇他人生活是毫无意义的,我感兴趣的,是人背后
组成的城市性格共性——上海之所以度过如此漫长的岁月
,经历起起伏伏之后,魅力更甚,无可取代,不是因为它
包含了一两个传奇人物的跌宕经历,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
一个容器,可以让个体的人在这里发挥各自命运的无限可
能性。
关于上海的这种城市特性的描述,有许多作家和专家
进行过专门的阐释和分析,我在这里不赘述。我只能描写
我目力所及的这一点空间,感性地写一下遇到的这些人所
构成的世界。他们和我生活在一起,但又生活在我隔壁,
我称他们为隔壁的上海人——他们拓展了我对上海的理解
、纠正了我对上海的偏见、打破了我对上海的迷思、也组
成了我对上海的爱。如美国作家福克纳一辈子致力于描写
他的故乡,“我的故乡像邮票那样大小,但它是写不完的
,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我也
用同样的话,献给我的故乡——上海,我在这里出生长大
,有时以为自己无比熟悉了解这座城市,有时又觉得对它
捉摸不透,有时我总想离开这里,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但
每次回来,都会由衷感到这里无可取代,不论从经济意义
上还是发展潜力上,这座城市可以被发掘的空间还是很大
,但对我来说,这座城市更多是感情层面上的魅力无穷—
—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与众不同,如果有机会,我
会不断地写它。
在此鸣谢所有与我分享过人生见闻的采访对象,感谢
解放日报社的领导和同事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我的
家人,感谢我的先生朱珉迕。
2019年3月13日
沈轶伦
内容推荐
任何对上海心存幻想和好感,或者任何对上海存有偏见误会的人,应该走入上海的街头,看一看这些生活在上海的人们。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老土地还是外来者,之所以让上海与众不同的,不是高楼大厦灯火灿烂的地标建筑,而恰恰是身处其中的人。关于人的故事、人的无奈、人的奋勇、人的善良,使得这座城市变成传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