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力,藏书家。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唐、五代、宋、辽、金之亦有可称道者,明版已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数架。”可谓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多的人。
著有《书魂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初集》《古书之美》(合著)《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古书之媒》(合著)等。其作品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和追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觅经记(上下)(精)/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韦力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韦力,藏书家。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唐、五代、宋、辽、金之亦有可称道者,明版已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数架。”可谓中国民间收藏古籍善本多的人。 著有《书魂寻踪》《鲁迅古籍藏书漫谈》《鲁迅藏书志》《中国古籍拍卖述评》《芷兰斋书跋初集》《古书之美》(合著)《失书记?得书记》《古书之爱》《古书之媒》(合著)等。其作品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和追捧。 目录 序言 孔子:修订“六经”,始有经学 左丘明:春秋三传,唯此古文 曾子:儒门宗圣,孝闻天下 子夏:为《诗》作序,弘传六经 毂梁赤:《春秋》之传,唯此弱传 子思:思孟并称,疑作《中庸》 孟子:力推孔学,以善为本 伏生:珍护儒典,今文《尚书》 张苍:传承《左传》,规范章程 毛苌:不以国名,独传《诗经》 韩婴:《韩诗》之祖,以《易》解《诗》 辕固:《齐诗》之祖,最先结束 董仲舒:大一统论,天人感应 匡衡:师从后苍,弘传《齐诗》 戴德、戴圣:纂修《礼记》,兼汇古今 石渠阁:论辩五礼,《毂梁》得立 许慎:统研汉字,以驳今文 自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 马融:以《颂》罪主,精博注经 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 赵岐:力举孟子,唯传《章句》 何休:三科九旨,黜周王鲁 卢植:文武兼备,尤重《礼记》 何晏:集解《论语》,首开玄风 王弼:义理解《易》,得意忘言 束皙:翻译汲冢,补亡((诗经》 刘炫:隋北通儒,被诬伪经 孔颖达:《五经正义》,定于一尊 王通:志臻孔圣,欲并二氏 徐铉:校补《说文》,序刊《系传》 孙爽:注疏《孟子》,疑窦终解 郝敬:通解“九经”,批驳朱子 张尔岐:独擅《仪礼》,善解《周易》 顾炎武:汉学开山,国初儒宗 阎若璩:千年经典,一朝推翻 胡渭:精研《禹贡》,明辨《易图》 江永:标准古音,初辟汉宋 惠栋:三代治易,吴派之祖 庄存与:复兴今文,兼采汉宋 戴震:皖派终成,以经翼理 段玉裁:说文四家,茂堂居首 桂馥:说文四家,《义证》独罕 任大椿:长于治《礼》,拙于人际 王念孙、王引之:广雅述闻,超迈今古 汪中:贫不移志,终为通儒 焦循:开方解《易》,正义《孟子》 阮元:学界山头,乾嘉殿军 黄式三、黄以周:浙东殿军,《论语》《礼书》 仪征刘氏:四世《左传》,守古驳今 宝应刘氏:专注《论语》,两代始成 魏源:力继今文,视经治术 俞樾:花落春在,《诸子》《群经》 康有为:古文全伪,疑袭廖平 曹元弼:精研《礼经》,最重《孝经》 章太炎:汉学殿军,独驳今文 吴承仕:广研群经,最重三礼 精彩页 关于经学的起源,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明确地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这句话明确地说,自从孔子修订了“六经”,于是才有了经学。然而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的《中国经学史》则称“中国的经学形成于西汉。其孕育阶段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六经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所独尊的经典,却是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之事。” 由以上两段叙述可知,对于经学的起源,两者在叙述方法上有着一定的区别。而马宗霍、巨所著《经学通论》一书则称:“虽然六经之中只有《春秋》一经勉强堪称孔子所作,称孔子为经学之创始人却未尝不可。” 皮锡瑞是站在今文经学家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马氏父子并不完全认可皮锡瑞所言,但也认为孔子应当就是经学的创始人。为了佐证这个观念,其在专著中给出了三条理由:“其一,先孔子之经文极可能经过孔子编辑、删节、修改。其二,先孔子之经文经过孔子的传授之后,方才成为一门系统的学术。其三,后世之经学家,无论流派为何,皆尊孔子为其鼻祖。在这三项理由中,最后一项最为重要。即便日后有证据推翻理由之一、之二,依旧不能动摇孔子之为经学创始人的地位,因为这种地位的历史意义并不来自事实,而是来自认同。” 看来孔子跟“六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经学的起源。而最早把孔子和“六经”联系在一起的是《庄子·天下篇》:“孔子谓老聃日:‘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一’孔子对老子说自己很长时间都在治“六经”,但是“治”并不等于“作”或者“撰”,因为这个字可以翻译成攻读或者研习。那也就是说,孔子并没有说“六经”都是他的个人作品。那么孔子对“六经”有没有著作权呢?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了这样一大段话: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太师: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嗷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日“《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细读司马迁的这段话,他说孔子序次了《书经》、订正了(《礼经》和《乐经》、删削了《诗经》、写订了《易经》、撰作了《春秋》。他用了这么多的动词来描绘孔子对“五经”的著作性质,因为《乐经》失传了,故而“六经”中缺了此经。这样的叙述准确而形象。然而后来的今文经学家却不承认司马迁所言,这一派认为孔子就是“六经”的作者。作为今文经学家的皮锡瑞虽然也承认“五经”中的有些著作是孔子删订而成,但他还是认为孔子享有著作权。其在《经学历史》一书中称:“古诗三千篇,书三千二百四十篇,虽卷帙繁多,而未经删定,未必篇篇有义可为法戒。”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诗》《仪礼》《尚书》如果不是孔子的删订,就不能称为“经”。而未经删定,未必篇篇有义可为法戒: ……《仪礼》十七篇,虽周公之遗,然当时或不止此数而孔子删定,或并不及此数而孔子增补,皆未可知。观“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则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犹之删《诗》为三百篇,删《书》为百篇,皆经孔子手定而后列于经也。《易》自孔子作《卦爻辞》《彖》《象》《文言》,阐发义、文之旨,而后《易》不仅为占筮之用。《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王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此二经为孔子所作,义尤显著。 而《易》与《春秋》如果没有孔子的笔削,则更不能称为经,所以后两书可以认定为孔子所作。P17-19 导语 韦力传统文化寻踪系列,以历史上为中华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希求保存中华文明留在当代的样貌,传播中华文明,尤其是重新发掘那些为人所忽视部分。 《觅经记(上下)(精)/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是其中一册,收录《孟子:力推孔学,以善为本》《郑玄:遍注群经,三礼始名》等作品。 序言 本书记述的乃是对中国经学遗迹的寻访之旅,关于经 学的价值所在,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在其专著《中国经学史 》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经,乃是在宗教、哲学、政 治学、道德学的基础上加以文学的、艺术的要素,以规定 天下国家或者个人的理想或目的的广义的人生教育学。” 由此可知,经学涉及了多个学科,为此,也就成为中 国人文学科的最高标准所在。它几乎涉及了中国思想界的 方方面面,并且成为中国古代学术的最高标准。为此,本 田成之在其专著中又作了如下的解释: “总之在中国, 一说到学问,第一指屈的就是经学。总括中国古来书籍的 《四库全书》,第一库就是经学。历代帝王或者宰相,其 经营天下的第一理想标准,必得是从经学上来的。评价人 物甲乙的标准,也是以合于经学上的理想为归。作为中国 人日常风俗习惯的规范,大部分在经学上也有其根据。在 中国,不问其为国家与个人,其生存的目的、理想,如果 不是在经学上有其根据,即不能承认其价值。这样看来, 经学实是中国的最大权威者,从其内容来说,它是中国哲 学、宗教或政治、文学的基础。” 既然经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故而在 此首先要澄清一些概念,也就是经与经学、经学与儒学之 间的关系。 一、何为经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就是“织”,而“织 ”又是什么?许慎又称:“织从丝也”,这里的“从”字当 为“纵”,乃是与“纬”相对而言者。段玉裁在《说文解 字注》中称: “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如此说来,经的 本意乃是纵丝。班固在《白虎通》中则把“经”字解释为 “常”:“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日五经。《乐》, 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 也。”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结合了这两种说法:“ 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孝 经序疏》中引皇侃所言: “经者,常也,法也。”由此 可知,经乃是指万古不变的法则。可见能够成为经的书, 在典籍中有着何等崇高的地位。 然而后世所见“经”字最早之出处却并非专指儒家经 典,《国语·吴语》中有一句:“建旌提鼓,挟经秉袍” ,这句话中有一个“经”字,关于此字的意义,韦昭在《 注》中称:“经,兵书也”,由此可见,这里的经乃是指 古代的兵法典籍。除此之外,古代的医书中有《黄帝内经 》,另外还有《扁鹊内经》《难经》《道经》等等,看来 在上古时期,经乃是指各行各业的名著,而并不单指儒家 经典。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称: “圣人制作日经,贤 者著述日传。”但什么人才能称为圣人,他未作解释。 对于“经”字,后世还有一种解释:“经”乃是指古 代的官书,因为这样的官书尺寸最大,每一根竹简的长度 为二尺四寸,而“传”的长度则为八寸或者六寸。而这些 竹简需要用线或者皮绳连缀起来,因此这种大尺寸的简牍 就被称为经。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称:“案经者,编 丝缀属之称,……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多罗者,直译 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贯也;此以竹 简成书,亦编丝缀属也。” 章太炎的这段话,也是指的经之本意。到了何时经才 专指儒家经典呢?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先秦著作中, 已经常引用儒家经典——《六经》的具体名称,此至少说 明:“经”虽然并非专指 “经学”一词的最早出处为《汉书·公孙弘卜式兄宽 传》:“(宽)见上(武帝),语经学,上说之。”何为经学? 郑杰文、傅永军主编的《经学十二讲》一书,其第一讲乃 是董治安、郑杰文的《经学的产生》,该书在谈到“经学 ”一词时称“经学,即治‘经’之学,是以诸经为研究对 象的学术。” 对于“经学”一词的解释,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 主编的《中国经学史》称: “经学是解释、阐明和研究 儒家经典的学问。”而马宗霍、马巨所著《经学通论》中 则称: “所谓经学,简言之,即传授与研究儒家经典之 学。” 关于经与经学之间的关系,李源澄在其所著《经学通 论》中称: “经学之经,以‘常法’为正解,不必求‘ 经’字之本义。然经学虽汉人始有之,而经之得名,则在 于战国之世。故常法为经学之本义,而非经之达诂。近世 释经义者皆释经字之义,而非经学之经之义也。” 既然经学是专门研究儒家经典之学,那么,何为儒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 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 其言,于道最为高。” 班固在这里的所言乃是指儒家的出处,他认为儒家出 于司徒,道家出于史官,而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则出于清 庙之守。对于这样的说法,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一文中提出了质疑,而钱穆则认为儒乃是术士,他在《古 史辨》第四册的序言中称:“儒为术士, 这样的遗憾可作两分法,一者是因为,这些重要人物 的确没有遗迹留存;二者,也有一种可能,是因为我见闻 不广或者用心不细,未曾查到、找到这些先贤的遗迹。如 果真是后者,我倒觉得这是一种值得庆贺之事,因为这些 大学者为了中国典籍的传承,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只要他 们还有遗迹留存于世,那就有继续寻到的可能,而后成为 本书的补编。即使,我没有这样的运气,而被其他人寻得 ,这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也同样是一件幸事。 因为我的传统文化寻踪系列有多个系列,而不少的经 学家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因此部分经学家 的事迹及寻访过程,已经被我写入了其他的书中。虽然如 果从贡献而言,重复地写入《觅经记》不会有什么问题, 然而我的寻访过程却完全相同,我觉得这样重复地收录, 有悖自己寻访之初衷,故只好将其舍弃之。比如河问献王 刘德,他虽然不是古文经学家,然而他却首次将古文经学 列为博士,这样的人当然对经学史十分之重要。然而关于 刘德墓的寻访我已经写入了《书魂寻踪》一书,故在此只 好忍痛合弃。 虽然有这么多的遗憾在,但我翻看自己的寻访之文时 ,还是有一丝的幸运之感:毕竟我还找到了这么多的经学 大家,而他们为经学史所作出的贡献,我已写入了本书之 中。有兴趣的读者可从书中看到我对他们事迹的描述。囿 于个人能力,我的叙述没那么完整,就这点而言,欢迎师 友们批评指正。 七、本书编排体例 按照传统的经学研究著作,大多会按古文经学与今文 经学分别叙述,但为了能够看出一个时代的竞争情况,本 书合弃这样的编排方式,而是以时代的顺序进行递延,同 时也没有按照十三经的体系,分文予以表述。这么做的原 因,是因为经学家的历史遗迹留存太少,无法按照十三经 的体系一一予以排列。 关于本书收录的上限,我将其定在了孔子,这是因为 儒学的产生与经学的产生,都跟孔子有着重大的关系。虽 然说,在孔子之前,有些经典已经存在,但是对于那些经 典的编纂者,有着不同的争议。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 等人对儒家经典的产生都有着重要贡献,但既然把孔子断 为经学的起源,故只能将这些人物予以放弃。 除此之外,孔子的一些著名弟子我也访得了遗迹,比 如子路、颜子、子贡等等,虽然这些弟子对于儒学的传承 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然而他们却没有经学著作传世,故 只好也将其放弃。虽然这样的放弃,让我也感到痛苦,但 有体例在,也只好对这些人的叙述另想他法。 因为个人水平有限,因此书中的叙述肯定有不少的错 漏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韦力 丁酉秋日序于芷兰斋 内容推荐 《觅经记(上下)(精)》是系列中第六部,以时间为序,对历代经学家的梳理和遗迹寻访。作者历时数年,以文字与照片记录探访所见风土景物和人情轶事,行文论述平易,尤其是实地寻访游记部分,文字活泼风趣,令人读来有亲切之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