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南纪行/旧版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钱桐荪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西南纪行》收录了作者抗战期间辗转西南各地写就的二十余篇散文。他的散文、随笔往往透着童真,内容质朴,文字洗练。本辑文字,不论描摹黔地的风情,还是三迤的风光,抑或巴蜀民情都给人予干净、澄澈之感,真切体现了作者的赤子情怀。 作者简介 钱桐荪,浙江绍兴人,1892年生,人文学者,抗战期间随南迁学校辗转各地,在多所大学兼职,毕生潜心学术研究。 目录 书前 杜叙 自叙 南京空袭 离京赴汉 转往长沙 南岳小住 奔驰大冶 由湘人滇 昆渝往返 空袭声里应秋闱 重来重庆 歇马场受训 陪都法院学习 胜利还都 离京来台 序言 书前 周良沛 从本书原版的得知,这本一九六二年由台北正中书局 出版的《西南纪行》,是作者钱桐荪先生“播迁来台,瞬 届十二载”之际,“吾侪怀念大陆,人同此心,斯编所述 ,虽系个人观感,亦足为旧游者写照回忆,借供异日重临 故土之导游”之作。作者记述的,是“抗日军兴,故乡沦 陷,在暴敌绛镝之下,转辗流徙,长征万余里”,而“萦 萦于怀”的,数十年的往事,也是心事。此中的忆旧,是 “借供异日重临故土之导游”,还是作者为这“萦萦于怀 ”,所不绝之心游和梦游呢?这是无需多用文字推论而不 言而喻的。“床前明月光”,是游子,不,此处不宜统称 “游子”,是被诱骗、裹胁到岛上沦落乃至落魄者的低头 所思;此时的“人同此心”,要我们怎样来读这些文字啊 。 这篇序文说到他们“怀念大陆”的“际兹反攻复国” 时,有的同志认为不妥,建议是否请钱桐荪先生的公子钱 南章音乐教授予以考虑,另作处理。我认为完全无此必要 。历史的真实就是这样,保留原貌的历史唯物态度,就在 于历史唯物,并无别意。在“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的今日,梳理两岸关系的种种,那也是不容忽视,今日 仍当牢记的历史。 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之际,被蒋介石从大陆诱骗、 裹胁,逃退到台湾的大陆同胞,是多少个百万。在岛上叫 嚣“反攻大陆”时,这些大陆同胞思乡、回乡的梦,若寄 托在当局所谓“复国”的“反攻大陆”上,真是痴人说梦 ;是诱骗后的再次诱骗,裹胁后的再次裹胁。这时,谁都 看得很清楚,不仅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就是这些被诱骗、 裹胁来的,也曾和新区的群众一样有过城市解放的经历。 或许由于被某种观念误导,他当时还不能相信新的政权, 但也目睹咱们部队打到哪儿他们就逃到哪儿,很多时候是 逃的还没有追的跑得快,逃的逃到他的所在时解放军已在 那儿等他们来被俘和投降。虽然他们的误判、糊涂成了被 诱骗、裹胁的原因,可在岛上所困的愁苦使他们不会再相 信当局新的骗局。后来,同志们热传毛泽东主席说蒋介石 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只认“一个中国”。蒋介石 所谓的“复国”,还是要“复”炎黄子孙的中华民族,原 先他所专制的“中华民国”之“国”。 那时,还没有“台独”和“两个中国”之说,近七十 年后来看毛主席的话,他看得有多远、想得有多深呵!那 时,蒋介石死死抱着美国的大腿,求生挣扎的可怜相,绝 对是惨兮兮的。但有一股不知道应该叫什么的反动势力, 翻腾要台湾划为美国这个“合众国”的一个洲的声浪时, 蒋介石是从不附和;他绝不弃此去当儿皇帝,他要的,还 是要“复国”,重获他的“中华民国”。不然,我们眼中 的这个“反动头目”欲“反攻大陆”肯定是痴想,但搅和 这些烂事,同样肯定能推波助澜,使出他本性的能耐。这 时,毛主席实事求是地给他鉴定下这一条“好处”,现在 想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在蒋介石“反攻”不了“大 陆”时,作者为“人同此心”之情,以个人对故土所恋的 记忆,以抚慰那么多被当局诱骗、裹胁到海岛的大陆同胞 之乡愁。六七十年过去,我们还得感谢作者的这番好心, 那种温暖游子心田的亲切,是“一个中国”很强烈的愿望 ——温暖于人永远的天性,也是今日两岸分割不了的、天 性于永远的一家亲。 这些唤起亲情的文字,当年在台湾也是一种时尚,铺 天盖地。连小学的作文,也是反反复复地以“乡愁”为题 ,叫孩子们都腻烦得越来越不知道这个“作文”该怎么写 了。当局,当时,想以此煽动人们思乡之情,做他“反攻 大陆”精神的原动力;比之此前,光以“共产共妻”的咒 语叫人仇恨共产党的政工,真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可是 ,真的思乡之情,若套在这种政治活动的公式里,原有的 真情也要被异化为非他等的所想了。仅以“乡愁诗”来说 ,从配合当局政治任务的舆论阵地到青少年的作业,真的 不知道有多少多少万了;可是到后来,能留下来的,可能 也就是那么几首诗,只为它的真情动人。当局可能也曾借 它为他们的“政治任务”服务,可思乡的真诚,在这特定 的政治背景、特定的已痛于被诱骗、裹胁的人群中,怕很 难,甚至不可能叫他们寄希望于“反攻大陆”吧。这是真 正的乡愁,由不同的人之不同的所想,愁苦于隔岸的海岛 ,为两岸割断不了的一家亲。 这本“吾侪怀念大陆,人同此心”的忆旧之作,既有 它共同于当时当局的政治宣传所需要的内容,又绝未沦于 当局的宣传工具,此中没有任何奥秘,全在作者没有一笔 为那种宣传所有的宣传文笔。如行至丹池公路,“山高坡 陡,盗匪出没,黔境时有覆车劫车之危,故雇向导伴行, 冀免不测。饭后续行,再越凤凰山脉,坡度既高,山势绵 亘,车行山间,计达四十余公里,而以七里坡为最大”。 记述平实,并无渲染、夸张,直至之后见“丹池公路殉职 工题名塔”,才有“足见昨日所经河池至南丹公路建筑之 艰险”的感叹。这样写来,有时也有些像流水账,可是平 实写下的现实又很不平实,如:敌机频频的轰炸中,已经 炸乱了生活秩序,人们要循人生活的轨道,凌晨三点起床 去考场考试,法院也在夜间开庭。哪怕只是就事写事的一 笔带过,它也具有很高的典型环境的典型性。以此的一切 ,它真实于作者乡愁中的回忆,朴素于往事历历的再现, 真诚于自己不言愁的烦忧,驰骋于笔墨横扫西南为寄其愁 之所托。 作者战前在中央电工器材部门,既非官员也非一般的 人物,从本书所涉及的细节,在各地都有这个部门直属的 或相关的单位,是全国这一行当的权威。从途中有一车的 车轮陷入泥坑,车上推出为之垫路救援的钢板,在战争年 月,拥有此种物资者岂能一般?抗日战争自“九一八”始 ,现在已经不是八年,是十五年;但在日军进关后的八年 ,作者不仅本人,并携夫人及三个孩子随行,千里、万里 。从他后来成为音乐教授的公子看,他们从小受教育的条 件在当时也是不一般的。在来去的押送中,他负责的都是 公文,也是重任。我们也无需知道他有个什么头衔,有了 他的活动空间,才有他行文之中为读者提供的空间。 看来,它不仅为海岛的乡愁者,同样也可以为大陆的 读者所动心。书的开卷就是日本侵略军在“九一八”强占 了我国东三省后,又继续往关内扩张它的侵略,往一些内 地的中心城市空袭烂炸,为它后面的陆军部队向内侵犯开 路前行。强敌施威,敌机疯狂对百姓示威时,人们只能在 警报声中惶惶不安地“躲警报”、疏散、钻防空洞以逃命 求生。书中有一细节,是作者在鼓楼寓所的一位同事,当 “敌我空军激战,屋面枪声密集,急躲至床下,迨停战后 ,发现背上棕绷内嵌有子弹一颗,弹透入屋顶砖瓦,又穿 帐被而下,为绷孔夹住,竟未受伤,可谓万幸”。就是在 此“幸”中讨得一命,所受的惊恐,同样催命。比之今日 的现代战争,那还是较原始的。可是,不论它是“现代” 还是“原始”,战争的挑起,都是对一方的欺侮、侵占, 都是对生命的残害,都是流血的悲剧。至于一颗原子弹死 伤千万人,和用一根刺枪活活捅死一个人,虽然是很不相 同的方式,要论两者谁更见战争的残酷,这就很难说了。 不论怎么说,过来人是不容忘记的,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 新一代,也该从它知道和平是怎么来的。历史,对我们都 是生动、深刻的人生教科书。作者写到他当年流亡到昆明 所见的黑龙潭,昆明人,除了白痴,无有不知者;然而, 潭内独有千秋的“薛尔望先生全家殉节处”,知薛尔望者 、知其全家怎么“殉节”与“殉”的何种“节”者,寥寥 无几,只能望亭额“秋水为神”、睹其联“寒潭千载洁; 玉骨一堆清”而仰其人的洁清。作者所见的翠湖,我本人 就在当年的东陆大学、现今的云南大学正大门的对门,过 去推窗就见湖、出门就是湖的英国领事馆,解放后拆迁前 为文艺工作者的宿舍住了几十年。为此,总不放过有关资 料的阅读,可是,钱桐荪先生所记述它的种种,许多都是 我对翠湖所知的盲点:不仅不知道翠湖俗名“菜海子”, 乃昔日的“九龙池”,为“明沐氏别业枊营故址”;亦不 知原面积甚广,明末镇压李白成农民起军、引清兵人关的 辽东总兵吴三桂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一六五九年进入云 南拥兵割据,原有的翠湖就被他填去过半,为他儿子建豪 宅府第。从破坏生态讲,由此贻害世代千年,杀了他父子 也不足抵罪。可是在封建王朝下,封地为王,他就可以一 手遮天,无法无天;芸芸众生,怎能营生?人于此时,既 可庆幸我们身在一个埋葬了封建王朝的新时代,可它遗毒 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如某些地方的地方主义、农村政权有 的家族式的构成,都是很地道的封建。而且,日常生活、 人际关系中,并不泛轻重不一地抹有此种色彩者;也许还 得多少年,并不是我等仍能在世时看到它的肃清,这也促 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该忘记的担当。 由此来看这本《西南纪行》,不论随它穿过那么一段 历史的隧道,或旁观、闲听那过往的故事,都能受益。它 绝不是教师爷,可总有它客观予以对那些历史的认识作用 。 导语 这本《西南纪行》,不论随它穿过那么一段历史的隧道,或旁观、闲听那过往的故事,都能受益。它绝不是教师爷,可总有它客观予以对那些历史的认识作用。 本书中的一切,它真实于作者乡愁中的回忆,朴素于往事历历的再现,真诚于自己不言愁的烦忧,驰骋于笔墨横扫西南为寄其愁之所托。 精彩页 南京空袭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为沪战爆发之第三日,适逢星期日,下午一时半,余正在中正路一小餐馆午饭,一盂既竞,空袭警报吼起,食客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一客以镇定之姿态告众日:“勿惊,此非昨日通告之防空演习耶?”余乃再进一盂,而紧急警报继发,马路上行人奔窜,情势严重,急付值离店,趋步至办公处,与诸同事避人防空壕内。此壕系往昔军训时所筑,深丈许,顶无遮盖,惟藤草滋蔓,交织壕面;旋闻机声轧轧,已达上空,全城枪炮声大作,仰望银灰色敌机三架,机身庞大,假秋云掩蔽,低飞掠顶而过。一小时后警报解除,始悉敌机九架,突来袭击,被我空军击落二架,一架堕落城郊湖熟镇附近,有同事曾往目睹,系木更津支队之巨型轰炸机,盖自台湾飞来。事后调查城区市民,颇有伤亡,余所处防空壕邻近,亦有三人被机枪击伤;壕旁草际,当时似闻索索落弹之声,则余等在露顶之壕内,实深危险。并悉一同事在鼓楼寓所,因敌我空军激战,屋面枪声密集,急躲至床下;迨停战后,发现背上棕绷内嵌有子弹一颗,弹透人屋顶砖瓦,又穿帐被而下,为绷孔夹住,竟未受伤,可谓万幸。 京城经初次空袭后,情势顿觉紧张,公务员眷属早由政府通告疏散,市民纷纷搬家,居城北者往城南迁移,以城北多机关,易为敌机轰炸目标;而城南居民亦有往城北者,则谓城南房屋栉比,城北较空旷冷落,固各有理由。次日敌机自清晨至下午,接连来袭五次之多,但不似昨日之低飞,已有所警戒。余等在办公处平房内躲避,我防空部队对敌机仅发高射枪炮,步枪经当局禁止射击。自后,日间必有数次空袭,我空军于城外截击,惟空袭时间,辄停止办公。全城住宅及沿马路之防空壕,竞相赶筑,屋顶及墙壁均改饰黑色,以避敌机目标。 十九日下午六时左右,敌重轰炸机十余架,来京任意轰炸,竟投巨弹炸我首都最高学府中央大学,理学院大部被毁,其他亦有被炸起火者,当时有数同事寄宿该校,一同事躲于图书馆楼下,馆房所隔木板折拗成S形;另一同事于礼堂下之防空室内,因距爆炸地点过近,炸声震耳欲聋,室内灰泥四溅,致满身泥污,叙述当时情况,有谈虎变色之慨。 余寓自眷属离京后,即集同事数人合住,原于室内以二方桌相并,上铺厚絮五六层,人躲桌下,冀避枪弹及炮弹片,后觉房屋亦易震塌,乃于寓后园地建筑简单防空洞一所,遇有空袭时,日间在办公处新筑之防空壕,回寓则至自筑之防空洞内。敌机于白日连续袭击一周后,忽改变时间,乘月色于夜晚来袭,余等相戒于洞内勿吸烟、勿高声谈话。于洞外行走,勿穿白色衣服,勿用手电筒,免敌机察见。在洞口可窥探敌机有红绿二灯,于星光下疾驰,纷掷照明弹,照耀如同白昼。我方以探照灯搜索敌机,宛若长虹,迨发现后先放探照弹,炮弹即随之而上,火花进发,于高空成黑烟四团,历久不散,机枪弹密如连珠,火星成串,尤为伟观。余渐增空袭经验,可辨机声及落弹之远近,心理上较前镇定。 二十六日午夜一时许,于睡梦中为空袭警报声所惊醒,急自床上跃至棉被桌下,隐闻机声及疏落之炮声,旋复人梦,迨被解除警报声所醒,起视时计已午夜三时余。次晨始悉昨夜敌机二十余架,其中竟有自敌本国起飞者,分两批来袭,轰炸“中大”附中,毁屋甚多,立法院亦被炸,八府塘草棚中弹起火,无辜平民死伤綦众,断头残肢,惨不忍睹,传闻路旁一黄包车夫头已不见,仅剩身躯于车上。邻近立法院一住宅,全家躲人防空壕内,弹适中壕,人全毙,只一老妪以行动迟缓,不及人壕,得免于难,亦有幸有不幸。此项消息传遍全城后,市民离京日多,商店大半歇业,娱乐场全停闭,饭店减少,黄包车夫及女佣亦纷纷返乡。余寓所多方觅雇一女佣,洗衣煮饭,所索工资超出平日一倍;日用各品,因来源渐稀,价格趋涨,香烟尤昂贵。余等因警报频频,不敢远出,每于洗浴、理发、进饭甫半,而警报倏发,致行动不能自由,生活亦失常态。惟防空建筑日见巩固,组织民众防护团,将各店壮丁加以训练,平时照常营业,空袭时立即易服站岗,就近指挥行人、维持秩序、防备汉奸、急救罹难市民,故空袭时京中秩序至佳,除军警外,以得防护团之力为多,并捕杀野犬,敌机来袭时,五分钟内市街即肃静无声、防护周固,虽敌人亦加钦佩。 自二十六日夜间敌机大肆轰炸市区平民后,各国政府向敌方提强硬抗议,敌机亦知所顾忌,自后大都至机场轰炸,市民亦陆续归来,市容稍稍恢复,中秋节左右,渐形热闹。敌机屡屡袭京,被我击落不少,遂将残骸陈列中山公园,任人参观,机身庞大,可容七八人,设备齐全,莫不惊叹,当局检得敌机内地图,始悉轰炸地点,系指鸡鸣寺、飞机场、中华门及太平、中山两路,以红线划成一长圆形,目标处则有粗细红色之点,鼓楼一带因有外国使馆,画成一白圈,表示不炸,市民既知该处安全,迁往颇多。 九月十九、二十两日,敌机忽复在城区大肆轰炸,日必四五次,二十一日报载:敌人扬言,劝告驻京各使馆人员及侨民撤退,限至该日中午十二时为止,即大举轰炸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