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纬,原名李书伟,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02年以来已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专题性文章、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百余篇,代表诗作《大地的鸣唱》被多家媒体刊载。现出版有《晚清民国众生绘》《微历史·纷繁民国》《微历史‘生猛元朝》等书。
第一章 试水“借师助剿”
1.上海危急
1861年上海发生的危机,清廷被迫同意“借师助剿”可以视为晚清帝国与列强开展妥协外交的历史见证。
1861年,英法联军占据京师的危难局面在恭亲王奕诉等人的外交交涉下,虽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总算摆脱了危机,保住了朝廷的地位。可是,让刚刚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感到头疼的是,江南的危急形势并没有结束,与天朝皇帝叫板的太平天国经历了一场内讧之后,却以更加凌厉的攻势威胁着大清的江山。
从11月到次年的2月,短短的三个月间,两江官员就不断地上奏折,条陈江南的危急形势。慈禧太后虽然年轻,但是她也明白,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后,对大清造成的冲击是震惊中外的。特别是随着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的崛起,太平天国在1860年又迎来了一个兴盛时期。1861年春夏之交,太平军再度逼近武昌。当年底,太平军又乘胜攻克宁波、杭州,上海也岌岌可危。
根据《南京条约》,上海成为开放口岸,列强纷纷在此开辟租界地,使得上海迅速成为中外贸易与外交广泛接触的重要地点;再者,上海处于长江口,在战略地位上有重要性,从而使曾经“一口通商”的广州失去了原有的优越性。道光帝在世时,很少关注上海,一来是因为他反对与外国通商,二来当时的上海还很小,是一座“既小又不重要的城市”。而到了同治初年,清廷被迫对外开放,上海的面貌与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语,清廷也认识到了列强盘踞的上海在军事、外交与经贸事务中已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清廷上下虽然很反感洋人在上海的各种活动,但迫于条约规定再加上吃过洋枪洋炮的苦头,不能不心有忌惮。
当面对太平军攻破苏杭所形成的危急形势,不管是慈禧太后还是恭亲王奕诉都明白,上海的地位极为重要,绝不能拱手让给太平天国。而当时上海的英文报刊《北华捷报》也曾在报道中说:上海是对外贸易的心脏,其他港口则不过是血管。这说明上海的贸易港地位在列强的心目中也是非常重要。
对于这样一座城市,即便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也充满渴望。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在上海的对外贸易中,武器、弹药、轮船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太平军正需要通过贸易来补充自己的军备。
再者,上海的战略地位也很难让太平天国忽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认为,不占领上海,那么驻守在上海的清军和外国军队就会对太平天国占领的苏州甚至南京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因为苏州对保卫南京所具有的战略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太平军不能控制苏州、上海,那么南京的水上交通的货物供应就有可能被清廷切断。在太平天国看来,控制上海、苏州甚至之间的水陆交通就显得特别重要,正如《十九世纪中国的常胜军:外国雇佣兵与清帝国官员》一书中所说的:
有城墙的城市作为合法政府的象征与行政中心,对太平天国反叛者一向是重要的。在江苏东部,由于与纵横于长江三角洲的运河交通网相连,这些城市更具有特殊意义。这些运河的宽度10~100英尺不等,有时扩展为湖泊。狭长的小径作为拉纤路常伴随着主河道延伸,运河上小桥处处可见。有城墙的城市就建于两条或多条运河的交汇处,其规模取决于运河的宽窄与深浅。占领这些城市有利于控制附近水道,因此这样的交汇点具有明显的战略价值。
基于这样的认识,后起的太平天国青年将领李秀成、李世贤所部仅用半年时间便于1861年10月占领了苏、杭等地,包括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府县,使之形成拱卫太平天国首都南京的重要基地。P13-15
外交篇
引子 北京城闯进的不速之客
第一章 试水“借师助剿”
1.上海危急
2.该不该借师助剿
3.华尔与洋枪队
4.“干涉政策”与“中外会防局”
5.常胜军的“继承者们”
第二章 常胜军的“戈登时代”
1.常胜军里的“新班长”
2.戈登的多事之秋
3.苏州杀降风波
4.溺毙者白齐文
5.戈登的收官之战
第三章 修约是个难题
1.“利益均沾”下的隐忧
2.英国物色谈判代表
3.被羞辱的“外交能手”
4.威逼利诱下的谈判
5.皇帝的面子大于一切
第四章 又是无法回避的修约大事
1.大清需要蒲安臣
2.“合作政策”开创契机
3.首航美国
4.蒲安臣外交的成败得失
5.功亏一篑的中英修约
第五章 赫德与“滇案”
1.大清的新危机
2.站在英国一边的“调停”
3.与英国人唱双簧
4.“滇案”顾问的商务报告
5.上海调停与李鸿章“和平”外交
6.促成郭嵩焘出使英国
第六章 中法海战前后的外交转圜
1.暗潮涌动的越南问题
2.李鸿章眼前红人德璀琳
3.无可奈何的赫德
4.金登干与“枪手外交”
5.勘界谈判中的“赫德影子”
第七章 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牌”
1.朝鲜问题的旁观者
2.赫德调停中日冲突的尝试
3.“旁观”中日议和
4.德璀琳的外交插曲
5.大贷款行动与海关保位之战
6.李鸿章访俄的智囊团
第八章 “助力”庚辛议和
1.牵动“国际神经”的义和团
2.赫德读到了自己的讣告
3.丁韪良的抢窃与“罢黜”慈禧之议
4.庚辛议和的中间人
5.又是战争赔款问题
6.中英商约中的“权益会办”
改革篇
第一章 “助剿”后的改革
1.常胜军,散了的“宴席”
2.作为军事改革顾问的戈登
3.戈登再度出山
4.常捷军与左宗棠
5.左右为难的洋监督日意格
6.船政局的改革与军事留学
7.变身为技术掮客的马格里
第二章 进入“狗逮猫宁”时代
1.不通外文吃大亏
2.从同文馆起步
3.一个有想法的传教士
4.同文馆的洋教习们
5.转型新式学堂
第三章 “洋首长”和中国海关
1.海关监督李泰国
2.赫德抓住了好机会
3.改革下的海关
4.金登干:赫德在伦敦的代理人
5.海关出了个德璀琳
6.总税务司继位人选风波
第四章 洋务事业中的赫德
1.洋务运动与“局外旁观论”
2.破灭的“总海防司”美梦
3.一手操办大清邮政
4.“胁迫与协助”中国创办实业
5.大清的财政该整顿了
6.中国的改革还会前行
7.谋划“重建中国”
第五章 军事变革中的“洋大人”
1.海防“洋老师”琅威理
2.“争旗事件”与琅威理去职
3.汉纳根的北洋际遇
4.暗争的触角伸向了大清海军
5.马吉芬:投奔龙旗下
第六章 工矿实业有“鬼子”
1.大清洋务实业变奏
2.金达与中国运煤铁路
3、被盗卖的开平煤矿
4.翁婿二人的“珠联璧合”
5.蔚霞:一个充满争议的洋员
第七章 骚动的“西风”
1.传播西学的金楷理
2.傅兰雅的“中国心”
3.呼吁改革的“洋大人”
4.同情维新的莫理循
5.林乐知的“儒学教育”与“释放妇女”
在“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时代,刚从天朝大梦沉睡中觉醒的中国迫切需要了解和学习西方。外国人在晚清官场任职成为一个奇特现象,活跃于晚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洋大人也应运而生。《晚清官场的洋大人》分为外交篇、改革篇两部,分别讲述了赫德、日意格、丁韪良等外国人在参与中英滇案、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及庚子议和等晚清重大外交事件和推动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局、创新海关体制等洋务运动中的作为。
外交篇以“借师助剿”登场,以晚清外交为背景,展现列强与洋大人们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立场和行为以及清廷被动开展外交后,赫德、德璀琳等洋大人在外交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调停活动;改革篇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改革运动为主线,展现了洋大人们所参与的改革事件。
全书采用海内外第一手史料,视野开阔;作者在遍览史料的同时剥茧抽丝,将故事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第一次全景再现了洋大人们在晚清中国的历史全貌,生动再现了“洋大人”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近代历史长河中的活动轨迹,也展现了晚清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及世界融合的艰难历程。
《晚清官场洋大人》所要给读者展示的是在当时那个大动荡时代背景下,洋人如何走向大清官场的,有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洋人在体制、观念自封的大清王朝,人生命运又是怎样的?《晚清官场洋大人》分为2部,通过洋员在大清官场的得与失,困惑与希望的交织刻画了大清王朝官场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以及洋员渴望改变大清甚至还有些投机的心态。本书史料详实,内容轻松愉悦。
在这本书里,我想让读者真切地走进晚清那宏大的历
史现场,感悟那动荡、纠结、妥协而又渴望强大起来的王
朝。
之所以说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纠结的王朝,是因为王
朝中的大多数人都惬意地抱持着“天朝上国”的自大感,
还在延续着千年迷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早晨,一个叫“
坚船利炮”的劲敌,轰然的洞开了天朝的大门。两次鸦片
战争以及后来的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等诸多的事件,大清王朝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签订了一
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既割地又赔款的,颜面丧失殆尽。
战争的失败,外交上的屈辱妥协,因而自第一次鸦片
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一批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自强中国的呼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
军一把火焚烧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更成为帝国永远
的痛。
这是怎么了?噩梦中惊悚而醒的晚清士大夫们惊呼:天
朝可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老大”啊!曾几何时,当英
国人提出,希望与中国开展贸易、外交、政治、文化等方
面的往来,可自大的清皇帝和官场大老爷们自感,中国什
么都有,什么都是优越的,不需要与外人“互通有无”。
当列强的愿望难以实现,便凶相毕露地动用了“洋枪
洋炮”。战争的失败,当中国人面对被掠夺、被奴役、被
屠杀、被动外交的局面之时,延续千年的虚骄感短时间内
是难以被洋枪洋炮征服的。但大清却不得不同近代资本主
义先进的生产力打交道,强烈的华夏正统优越感、被动挨
打的挫折感,便使大清王朝形成了惯性的纠结心态。
但是,一次次的失败,被动挨打,面对国家、民族存
亡绝续的严峻现实,大清帝国又不得不有所反思,也试图
寻找一条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强国之路。因此,积极地
开展外交,学习强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军事、文化,引进
先进文明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的设立。就有纠结、被
动的成分。但在这种矛盾纠结的背后,也有积极进取的成
分,总理衙门的设立,清廷以国家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的开展,以此为分水岭,开始了外交接轨,在心态上仍然
是纠结的,但较之道光朝与咸丰帝的闭关锁国有了很大的
进步。
开展外交、开展洋务运动,大清就像一个懵懂的小学
生,军事、科学技术、外交、教育,很多方面都要向外国
学习。从此,在大清帝国的官场舞台上活跃着一群洋人,
他们来自英、美、德、俄、法等国。这些人中有传教士、
商人、外交人员、军官以及中国洋务运动、新政改革等历
史进程中雇佣的各种来华人员,他们的活动涉及中国的政
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在固步自封的
王朝时代以“中国官员”的身份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群
体,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洋大人”。
在洋务运动之前,已经有海关税务司的洋人以局内人
的身份活跃于中国官场,但对中国的影响力并不大,而到
了19世纪60年代,自清廷祺祥政变后,以慈禧太后、恭亲
王奕訢为首的统治集团要推行洋务运动以及镇压太平天国
的需要,出现了洋大人在中国官场日益增多,并对王朝统
治产生影响的局面。
晚清引进洋员,既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既得利益占
有过程中的附属产物,又是近代中国人求强求富的必然举
措,应该说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总体上适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内在需求。
在大清朝野普遍把外国人视为“蛮夷”的时代,洋大
人在大清官场所处的境遇是尴尬的,他们既被王朝委以官
职,又常常有所提防和限制。在当时,许多人把与洋人接
触视为很危险的事情,认为西方都是“蛮夷之邦”,在民
间甚至有谣言说,外国人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
上”,然后在大街上展览,这种以讹传讹的观念对人们的
思想观念影响颇深,以至于在当代,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还对洋人存在一种偏见,一种负面影响。至此,便有了洋
大人们在传统与近代文明之间尝试着改变中国或者愤然离
开的诸多趣事。
老实说,在当时,大多数洋员受雇于中国的各个领域
,他们还是能够躬行职守,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尽心尽力
的。因此,如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历史原因
成为消极因素的环境中挖掘积极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活跃在晚清官场的洋大人不在少数,但由于史料
的局限性,关于他们的记述并不多。因而,要在历史史料
中剥茧抽丝,寻找他们的影子就显得相当困难,但洋员作
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中国新式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启迪和转变,无疑又功
不可没。同时,积极地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晚清官场中的
洋员,也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不是唯心的历
史观的需要。正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让正确的
历史说话,涵养智识,这也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基础。
在对洋员服务晚清王朝这一段历史的研究中,作者产
生一种感慨,错误的历史不是公正的历史,直到今天,这
种错误的遗产仍在继续。因此,作者想,如何打破传统的
历史观,让读者更多的看到晚清洋员在服务清廷中真实的
一面,纠正错误的遗产,让客观还原真相。
历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对历史的歪曲甚或遗忘都是
在割裂传统、割裂文明,掩盖历史真相更是对文明的背叛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以重塑历史真相为依归,全方位
展现洋大人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最真实、最贴近时代的一
面,就是要告诉读者:白就是白,黑就是黑,廓清真相,
以正视听,历史才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镜鉴。
本书以“借师助剿”为开端,洋大人在帮助清廷镇压
太平军后,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这些中外混合编队先
后解散,担任指挥和训练的人一般都返回了该国军队,但
又有如戈登、德克碑、日意格、马格里这样的人,或改籍
或易服,置身清朝官场,推动了清朝的近代化变革。
清朝中央和地方在各个领域不断聘用洋人进入官场,
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然,晚清洋
大人的出现也是顺应了中国早期近代化运动“洋务自强”
的兴起应运而生的。从力图维持王朝统治秩序到睁眼看世
界的变化,也使得纠结的清廷在合作中有了“请进来、走
出去”的开端。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聘请外国人来华
担任教练教习,等等。
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时代命题,就要做一个学习型大国,敬畏历史,捍卫真相
。坚守记忆。让历史的灵魂成为我们走向世界文明的导航
,这既是时代赋予的神圣责任,也是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密
码。
李书纬
2017年9月20日
于北京平西王府
本书所要给读者展示的是在当时那个大动荡时代背景下, 洋人如何走向大清官场的, 有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洋人在体制、观念自封的大清王朝, 人生命运又是怎样的? 《晚清官场洋大人》分为两部分, 通过洋员在大清官场的得与失, 困惑与希望的交织刻画了大清王朝官场的黑暗, 统治集团的腐朽以及洋员渴望改变大清甚至还有些投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