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的故事(共6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自传体纪实长篇小说,共分为《遥远的年代》《动荡的青春》《未知世纪的开端》《满怀希望的时期》《投身南方》《漂泊的篇章》六卷。书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溯回望、对创作历程的思考探索,亦有对大自然空灵淡远的诗化描绘,作者更是艺术化地书写了与之同时代的作家,诸如布尔加科夫、巴别尔、谢维里亚宁等人的生平轶事。此外还着力刻画了船夫、马车夫等普通人物群像,行文间流溢着生活的厚重感和纯美诗意。从中可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可一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沙皇俄国到苏联时期的社会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苏联抒情散文小说家。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1912年首次发表了短篇小说。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参加过红军,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使他一举成名的是中篇小说《卡拉一布加兹海湾》(1932)。后来他还写了一系列画家、作家的传记小说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伊萨克·列维坦》(1937)、《塔拉斯·谢甫琴柯》(1939)、《北方故事》(1938)等。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后期他致力于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1945-1963),反映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他的经历,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精神内容的思考、探索的总结。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他的短篇小说写得优美如诗,艺术水平很高,如《雪》、《雨蒙蒙的黎明》、《一篮云杉果》等。
目录
第一部 遥远的时代
父亲的死
向祖父马克西姆·格里高利耶维奇
鲫鱼
胸膜炎
琴斯托霍瓦之行
粉红色的夹竹桃
接骨木小球儿
斯维亚托斯拉夫大街
冬景
海军准尉候补生
天堂什么样
布良斯克森林
小不点儿
林波波河的水
第一诫
椴树花
我当然还是一个小孩子
红色小灯笼
荒凉的塔夫里达
灾难
火炮专家们
伟大的悲剧演员基恩
独自走上大路
荒野巷
秋天的战斗
“活的”语言
“中学生先生”
鹰钩鼻子国王
无用功
布拉金卡河岸边的客栈
外祖母花园里的梦
“黄金拉丁语”
人文学科的教师
剧院里的枪声
拉兹古利亚伊
没有内容的短篇小说
中学毕业证书
雷电交加的夏夜
一小份毒药
第二部 动荡的青春
“此处凡人居”
前所未有的秋天
铜线
战争之外
百元大钞老头
列福尔托沃之夜
卫生员
雪中的俄罗斯
司号兵和碎纸片
喀尔巴阡山麓的雨
浑浊的桑河对岸
维普日河上的春天
大骗子
“葡萄牙”号海轮
沿着被轧坏的道路
小骑士
两千卷书
科布林镇
背叛
沼泽林中
在幸运星的庇护下
斗犬
潮湿泥泞的冬天
悲伤的忙碌
切切列夫卡郊区
可惜仅仅一天……
“大不列颠”旅馆
关于笔记和记忆
粉刷农舍的艺术
潮湿的二月
第三部 未知世纪的开端
旋涡
蓝色的火炬
记者咖啡屋
喷泉大厅
寂静地带
叛乱
莫斯科公馆史的资料
几点说明
里加一奥廖尔铁路线上的取暖车
中立地带
“我们浪荡鬼的黑特曼”
紫色光线
“我的丈夫是布尔什维克,而我是海达马克”
带镶条的深红色马裤
多层馅饼
夜半惊叫
结婚礼物
鲱林卡鱼、供水设施和微不足道的危险
最后一发榴霰弹
第四部 满怀希望的时期
奥斯塔普·本德尔的先祖
胶合板迷宫
大麦粥
封锁
错综复杂的情况
“和平起义日”
奥地利海滨浴场
甘油肥皂
劈家具
亚麻布证件
被盗的演讲稿
关于画家科斯坦季之死的假消息
“年轻人,您想要什么?”
“我向您保证会出现莫泊桑的”
“那个”男孩子
苦役股的工作
近的和远的
出于高尚目的的闹剧
缓慢的时光
“再见,我的敖德萨,光荣的卡兰金!”
十一级
塔夫里达的卫城
黑夜深处
第五部 投身南方
简短说明
对读者的致谢
烟草共和国
“传奇”一词的双重含义
一座被钉死的房子
邮车
疟疾药
阿姆特赫尔一阿赞达湖
在平坦的港口
巴统的声音和味道
“这不是妈妈”
海岸住所
战俘乌里扬斯基
灯塔看守人
快乐的旅伴
主要方向
几千发信号弹
阴沉的冬天
重物搬运工
摔跤手多夫格洛
对茶炊烟味的思念
新年之夜
最后一抹斜阳
冬天的迹象
普通的漆布
备有其事
又是一个春天
千年迷雾
这一切都是虚构!
第六部 漂泊的篇章
最后一次相见
田野上的寂静
“第四版”
夜行列车
严寒
雪帽
欢送教练舰
免费的烟草
捕鸟人
并不轻松的事业
森林猎手
铜鞋掌
泥盆纪石灰岩
“小科诺托普”
“行不通!”
一张旧地图
荷兰奶酪的包装纸
沙漠的考验
与地理有关的故事
火炮厂
火热的科尔希达
韦尔图申卡小河
要像开始时那样去生活
译后记
序言
通常,一个作家比批评家和文艺学家更了解他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同意出版社的建议,给我自己的作品集写
一个简短的序言。
但是,另一方面,一个作家谈论自己的事情,其可能
性是有限的。他会受制于诸多困难,首先,就是羞于对自
己的书做出评价。
此外,期待作者对他自己的东西做出解释——这是徒
劳无益的事情。契诃夫在此情况下曾经说过:“你们读我
的书吧,书里面都写着呢!”我很高兴能够重复契诃夫的这
句话。
因此,我要表述的只是关于自己创作的一些想法,简
略地传达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详谈个人的生平没有意义。
我的整个一生,从童年早期开始一直到三十年代初期,都
写在六卷自传体的《生活的故事》当中,就收在这个作品
集里。至今,我仍在继续《生活的故事》的写作。
一八九二年五月三十一日,我出生在莫斯科石榴巷的
一个铁路统计员家里。
我的父亲出身于扎波罗热的哥萨克,他们在谢奇’被
取缔之后迁徙到罗西河畔,在白采尔科维附近。我的祖父
——前尼古拉时代的士兵——就住在那里,还有我的祖母
也住在那里,她是一个土耳其女人。
尽管统计员需要用冷静的目光看待事物,但是,我的
父亲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幻想家和新教徒。他自己的这些
品质使得他不可能在某个地方生活得太久。继莫斯科之后
,他先后在维尔诺、普斯科夫供职,最终在基辅定居,这
一次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我的母亲——一个糖厂职员的女儿——是一个爱发号
施令的、很严厉的女人。
我们的家很大,而且多姿多彩,所有人都爱搞艺术。
在我们家,大家经常唱歌、弹钢琴、争论,极度虔诚地热
爱戏剧。
我在基辅第一古典中学上学。
当我读六年级的时候,我的家分崩离析。从那时起,
我就开始自己赚钱供自己生活和学习。让我勉强赖以为生
的是相当繁重的活计——所谓的补习教师。
在中学的最后一个年级,我写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并
且将它发表在基辅的文学杂志《灯火》上。这件事我记得
是在一九一一年。
中学毕业后,我在基辅大学待了两年,然后转入莫斯
科大学,并且搬到莫斯科。
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我做过莫斯科有轨电车的司机
和售票员;之后,做过后方和战地救护车的卫生员。
一九一五年秋天,我从救护车转到一个野战救护队,
并且和他们一起走过漫长的撤退之路一从波兰的卢布林到
白俄罗斯的小城涅斯维日。
在救护队,我从偶然得到的破报纸的残片上得知,我
的两个兄弟同一天在不同的前线上被打死了。我回到母亲
那里——当时她住在莫斯科,但我不能在那里待很长时间
,于是,我又重新开始自己漂泊的生活:我去了叶卡捷琳
诺斯拉夫,并且在那里的布良斯克村社的冶金厂工作,然
后,我又转到尤佐夫卡的新俄罗斯工厂,从那里又去了塔
甘罗格的涅夫一维尔戴锅炉厂。一九一六年秋天,我又从
锅炉厂离开,去了亚速海的渔业合作社。
在塔甘罗格,我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写我自己的第一
部长篇小说——《浪漫主义者》。
后来,我搬迁到莫斯科。在那里,我赶上了二月革命
,并且开始了记者的工作。
我长大成人,以及成为作家,都是在苏维埃政权时期
,这也确定了我整个未来的人生之路。
在莫斯科,我经历了十月革命,成为一九一七年至一
九一九年问诸多事件的见证者。我曾经几次聆听列宁的演
说,也经历过报社的紧张生活。
我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着不同年龄、民族、职业、性格
、行为的人们的总汇。因此,一些批评家的指责让我有些
惊讶,他们说我写人的时候总是仓促且不情愿的。显然,
对人的浓缩式的描写就成了仓促。
好吧,这一切都很容易检验。为此,可以随便拿一本
书看看,在它的字里行间我们将会遇见谁。
名人们的生活总是让我感兴趣。我试图找到他们性格
的共同特征——那些能够使他们跻身于人类最优秀的代表
行列之中的特征。
除了关于列维坦、基普连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柯的
单行本,我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特写
中的一些章节是写如下人物的:列宁、高尔基、柴可夫斯
基、契诃夫、施密特中尉、维克多·雨果、勃洛克、普希
金、克里斯蒂安·安徒生、莫泊桑、普里什文、格里格、
盖达尔、查尔斯·德·科斯特、福楼拜、巴格利茨基、穆
尔塔图里、莱蒙托夫、莫扎特、果戈理、爱伦·坡、弗鲁
别利、狄更斯、格林、马雷什余。
但是,我最经常和最喜欢写的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手艺人、牧人、艄公、护林巡查员、浮标管理工、看
门人和乡下孩子——这些我诚挚的朋友。
在我自己的创作中,很多方面都归功于不同时代和不
同民族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在这里,我就不列
举他们的名字了,从《伊戈尔远征记》的佚名作者和米开
朗琪罗到斯丹达尔和契诃夫。不胜枚举。
但是,我最多地还是将其归功于生活本身——普通且
有意义的生活。我很幸运能成为它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最后,我想再重复一下,我是在苏维埃制度下成为一
名作家和长大成人的。
我的国家,我的人民,以及他们建立起来的新的、真
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都是至高无上的,我用我写下
的每一句话为它服务,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导语
《生活的故事(共6册)(精)》是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经典作品典藏版,全新译本,函套包装,适合收藏。作者为高尔基、伊·爱伦堡、普里什文等名家推崇的俄罗斯作家,其代表作《金蔷薇》至今长销不衰。长篇自传体小说,耗时17载的压卷之作,展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苏社会历史图景。记录当时当地的普通人,对文坛巨匠离世(契诃夫、托尔斯泰)、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等事件的真实反映。书写俄国诸多作家的生活侧面:巴别尔怎么对付家里的熊孩子?中学时代的布尔加科夫总能在打群架时获得胜利?普里什文日记中的两三行字,足够别的作家扩写成一本书……抒情散文大师笔下的俄罗斯风景:犹如田野里洋甘菊般素朴的北方之美,有着宛如褪色之梦的运河的中部地区,敖德萨光辉灿烂的秋天,高加索散发着含羞草味的海风……
后记
在苏联时期的作家中,帕乌斯托夫斯基以善于歌颂美
好生活、摹写奇妙的大自然、塑造普通民众的艺术形象而
著称,他的这种写作风格即使是在苏联时期的主流艺术倾
向中也显得独树一帜。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在战争的艰
苦岁月和苏联时期的日常生活背景下创造了一种不同寻常
的“温馨叙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人们遭遇了现实的
残酷,渴望逃入文学世界以寻求精神抚慰,正是在这样的
境况下,帕乌斯托夫斯基拥有他独特的历史价值。
然而也正是他的这种风格,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尤
其是当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回顾那个特殊时代的时候。
《生活的故事》写作时间大致是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六三年
,全书六卷是相继发表的。这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转型阶
段,包括了人们说的“解冻”时期,因此,与帕乌斯托夫
斯基此前的作品有所区别,这部作品出现了读者可以明显
感觉到的反省色彩。即使如此,仍有人表示不满。众所周
知,持这种批评态度的代表人物就是索尔仁尼琴。他在其
回忆录中写道:“在此之前只是令我发笑的现代文学出版
物,现在又引得我大动肝火。正好是发表了爱伦堡和帕乌
斯托夫斯基的回忆录,我于是给编辑部寄去了措辞尖刻的
批评文章,当然是没有人会接受的,因为我当时还是一个
无名之辈。从形式上看我的论文似乎是一概反对回忆录作
品,实际上我是感到气愤:这些目睹过巨大阴暗年代的作
家仍然想要一溜而过,不告诉我们主要之点,而只是说些
鸡零狗碎,想要用舒缓的油膏粘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今
后也不能够看到真理。他们,这些有地位的作家,不受威
胁的作家,干吗这样胆小怕事?”。当然,索尔仁尼琴的话
未必公允。实际上帕乌斯托夫斯基有自己的创作原则和创
作风格,而且他也明确地宣称:“对于所有的书,尤其是
自传体的书,都有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只有到作
家能够说真话的时候,方可动笔。”(见本书开头的(《几
句话》)
问题也许应当这样来看。帕乌斯托夫斯基写这部作品
的目的不是“批判”,而是客观地,或者如他所说,真实
地记录他在那个特殊时代的自我体验。帕乌斯托夫斯基并
不是先知,他像大多数人一样,被那个时代的话语所控制
,会产生不同于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所感受到的特殊体
验,而把这种体验忠实地记录下来,也就是帕乌斯托夫斯
基所说的“说真话”吧。即使写到在今天看来较为敏感的
历史事件,作家所记录下的也是当时的感受,而非当今的
评判。因此,我们说,他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用自己
的笔为处在迷茫中的人们寻找生命中的亮色,激发他们对
生命意义的感受,为他们增添生活的勇气。如他自己所说
:“无论将来我的写作计划能否实现,我此刻都希望这六
部小说的读者能体会到在全部逝去的岁月中左右着我的那
种情感,这就是对我们人类存在的重大意义和生活的深刻
魅力的情感。”(本书《几句话》)当然,或许也是因为他
在生活中不曾像索尔仁尼琴那样遭遇过由于政治因素而形
成的生命危机性事件,所以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生活中
美好的一面。
如果从史料的角度来看,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回忆录显
然遮蔽了某些重要的历史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某些代表历
史本质的内容,比如,他写到的许多人物,甚至与他十分
亲密的人物,如巴别尔,是在那个时代被迫害致死的,但
他对此往往只字不提。这就是一个接受角度的问题。如果
从一个异域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则不会把一个艺术片断
与什么历史背景做联想,因为那既不是他可以理解的,也
不是他愿意去理解的,他面对的是一个仅仅与自己的心灵
发生共鸣的艺术对象。我想,大概更多的中国读者是从这
样的角度来阅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这也是帕乌斯托夫斯
基在中国拥有广大读者的一个原因。当中国进人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之后,当人们厌烦了某些肤浅的颂歌体式的时候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出现便成为一股清新的水流,立刻荡
涤了我们干涸的心灵,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中国的
这种帕乌斯托夫斯基热,连许多俄国人都觉得是一件难以
想象的事。
那时我的写作更像是绘声绘色却无人需要的研究论著
。其中没有整体感,却有着大量轻浮而杂乱无序的想象。
比如,我能花上好几个小时描写不同的闪光,不管它
是出现在哪里的——瓶子碎片上的、轮船舷梯铜扶手上的
、窗户玻璃上的、杯子上的、露珠上的、蚌壳上的,还有
人的瞳仁中的。这一切汇聚成了让我意想不到的图景。
真正的想象,需要清晰、精确,而我很少能做到。这
些图景大多是模糊的,那时我很少下功夫赋予它们现实的
明确性,也常常忘却粗粝的生活。
最后我自己形成了一条雷打不动的描写规则。然而不
久之后我把它们找出来连起来重看时,却发现这些文字甜
腻腻的、无聊透顶。我感到吃惊。散文必需的力度和严整
在这里变成了果子露、美味糕一类的甜食。这些文字非常
黏腻,这就是些文字的果子露。它们是很难清洗掉的。
我曾下狠心要洗清这种云山雾罩、辞藻华丽的散文,
虽然不是总能如
书评(媒体评论)
我要感谢他大师般的技巧,他的严谨、灵感,以
及罕见的纯洁。这个温柔和善的人对自己却出奇地苛
刻,以此捍卫作家这个崇高的称谓。
假如我今天想要去读帕乌斯托夫斯基,那不是因
为赶上了他的某个纪念日,而是因为他是我始终不渝
的爱,是我们的爱,我们共同的骄傲。
——伊·爱伦堡
精彩页
那时,我还是基辅中学最高年级的学生,一封电报来通知我,在白采尔科维附近的戈罗季谢庄园,我的父亲将不久于人世。
第二天,我坐车来到白采尔科维,住在父亲的一个老朋友、邮政所长费奥克蒂斯托夫那里。这是一个留着长胡子、眼睛近视的老头儿,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破旧的邮政部门的制服上衣,铜领章上有交叉的号角和闪电的图标。
已是三月份的月末。下着毛毛细雨。光秃秃的白杨树矗立在雾霭之中。
费奥克蒂斯托夫跟我讲,夜里,在汹涌澎湃的罗西河上有浮冰漂过。我父亲行将去世的那个庄园位于这条河流中间的岛上,距白采尔科维有二十俄里’远。河上有一条石砌的坝埂通往庄园。
春汛时分的河水现在正波涛汹涌地经过坝埂,显然,任何人都不愿意送我到岛上去,哪怕是胆子最大的马车夫。
费奥克蒂斯托夫一直在考虑,在白采尔科维的马车夫当中,有谁最敢于冒险。在昏暗的客厅里,费奥克蒂斯托夫的女儿——中学生济娜正在用心地弹钢琴。橡皮树的叶子由于这音乐声抖动着。我看着小碟子里一片发白的、已被挤干汁水的柠檬,默不作声。
“那好吧,我们叫布列格曼来,不怕死的老头儿!”最终,费奥克蒂斯托夫做出了决定,“他是个神鬼不怕的人。”
很快,马车夫布列格曼来到费奥克蒂斯托夫的办公室。办公室里堆满一册册硬封皮上压着金色花纹的《田地》杂志。马车夫布列格曼是白采尔科维“最不怕死的老头儿”。这是一个身体结实的矮个子犹太人,留着稀疏的胡子,长着猫一样浅蓝色的眼睛。被风吹粗糙的脸庞红红的,就像是天堂的苹果。他一只手抡着小鞭子,带着嘲笑的神色听费奥克蒂斯托夫讲话。
“哎哟,不幸!”他最终假模假式地说,“哎哟,不幸,费奥克蒂斯托夫老爷!我的车是轻便的敞篷马车,马也不壮实,是茨冈马!它们不可能把我们拉过坝埂。马会淹死的,还有马车、年轻人和老车夫。谁也不会哪怕在《基辅思想》。上报道一下这个死亡的事。这让我受不了,费奥克蒂斯托夫老爷。去,当然啦,是可以的。为什么不去呢?您自己也是知道的,马车夫的命总共值三个卢布,——我不会对天发誓,说是五卢布,或者假设,十卢布。”
“谢谢,布列格曼,”费奥克蒂斯托夫说,“我知道您会同意的。您可是白采尔科维胆子最大的人。就看在这件事的分儿上,我为您订阅《田地》杂志,一直到年底。”
“嗯,既然我这么勇敢,”布列格曼一边冷笑着,一边尖声尖气地说,“您最好给我订《俄国残疾人》。在那里边儿,我至少可以读一读关于世袭兵和乔治十字勋章得主的事儿。一个小时后,马就到大门前台阶旁,老爷。”
布列格曼走了。
我在基辅收到的那封电报里写着这样一句奇怪的话:“从白采尔科维带一个司祭或司铎来——随便谁都行,只要他同意过来。”
我了解父亲,因此,这句话使我惶恐和担忧。父亲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和我的外祖母之间永远都在发生冲突,原因就是他嘲讽司祭和司铎;而我的外祖母是波兰人,几乎和所有波兰女人一样是狂热的信徒。
我猜是我父亲的姐姐坚持要教士去的,她叫费奥多西娅·马克西莫夫娜,或者像大家都称呼她的那样——多济娅姑姑。
除了恕罪礼,她否定教堂里所有的仪式。对她来说,合甫琴柯的《科布扎歌手势就可以取代《圣经》了,这本书藏在一个大铁皮箱子里,就像《圣经》那样,纸已发黄,而且滴上了蜡油。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0: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