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才女风景(兰气息玉精神)/闺秀笔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鱼丽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闺秀笔记》系列丛书以民国时代的闺秀才女为主角,讲述这些大家闺秀的才情和往事,以优美流畅的语言、精致细节的图片、独具特色的审美角度为读者解读闺秀背后的风雅,引领人们去追寻逝去时代的流风雅韵,感受传统文化浸染的诗书风华。全系列共三册,本册《才女风景(兰气息玉精神)/闺秀笔记》写的多是民国女作家、女学者,如杨绛、张爱玲、苏雪林、袁荃猷等,有几位虽属当代,但身上却有着民国闺秀的气质,如程乃珊、扬之水等。
作者简介
鱼丽,生于七十年代,安徽人。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现居上海。先后在香港商务印书馆驻沪编辑部、上海远东出版社任职,现为文汇出版社副编审。上海作协会员、李清照协会会员。曾获“上海市第二届文学新人佳作奖”“雁荡山散文游记一等奖”等各类奖项。有古典随笔集《胭脂聊斋》等作品五种。
目录
闺秀心语录 卢润祥
笔墨沉香
沈祖棻 民国女作家的春愁
王兰馨 乱世中的笔墨沉香
唐筼 也同欢乐也同愁
赵清阁 清阁里的一枝红梅
温文书香
苏雪林 百年人瑞栖霞梦
凌叔华 清芬典雅蕴画情
方令孺 犹忆那一抹新月
杨绛 温文守静有书香
绝版风景
张爱玲 旷世才华,旷世苍凉
庐隐 民国女性的绝版风景
施济美 凤仪园的寻梦人
葛福灿 闺秀的精致与感伤
红蕖留梦
袁荃猷 淡泊谦恭的闺秀教养
程乃珊 追忆海派旧风情
叶嘉莹 红蕖留梦,谈诗忆往
扬之水 女学者的更衣记
后记 旧痕新影话闺秀
序言
鱼丽是上海一位女作家,—直心细如发,一身清气,
情怀高洁,念想的是女性世界的那些佳人逸闻与昔时旧事
。她把目光投向众多奇女子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努力搜寻
珍贵的资料,用生花之笔为取得精湛成就的闺秀们(主要是
在文学、书画、戏剧等方面做出成绩者)一一书写传奇。鱼
丽呕其心、沥其血,倾其素心与关爱,在纸上复活了一个
个贤淑、勤奋、圣洁、鲜活的灵魂……读来亲切而令人动
容!而且一读之下就有广我见闻、增我知识收益之感!
在我看来,凡闺秀必是女中佼佼者,温厚,优雅,贤
惠,大度。她们是谦和有礼、学识丰厚、心灵圣洁、性情
敦厚且又讲究精致生活的女子!她们秀外慧中,又具有关
怀世情冷暖的美德。历史烟云和岁月风霜不能消磨她们的
天生丽质,不能消泯她们高尚、宽容而超凡脱俗的性情。
在做人上,她们讲究规矩,坚守原则,却因而被人误解为
有点“守旧”。实际上,闺秀最能守住底线,决不会做“
出格”的事!这套丛书一共描摹了48位闺秀,她们是女中
人杰,可称为在文林艺海之探索实践中做出贡献者,今举
要略述之:
《蔼蔼岁月有沉香》中的张充和温润,典雅,秀丽,
其笔墨轻盈软和,“有做梦的味道”。张充和擅绘事、工
笔小楷,可我不知道的珍闻是她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曾
以各种笔名发表小品、散文乃至短篇小说,文笔清丽,韵
味深长。
《清阁里的一枝红梅》一文让我们看到冰雪聪明、充
满才情而又有着不凡经历的赵清阁。文中说她曾主编一本
小说集,将陆小曼、苏雪林、冯沅君等12位女作家的作品
集于一书;又说其生活情趣高雅,曾采雪存储备置,用雪
水烹茶,且她的画作《泛雪访梅图》诗意盎然,极富文人
画韵味。
《闺秀的精致与感伤》一文说:“民国闺秀的故事有
繁有简。她们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
仍清澈如水。闺秀的幽婉娟情、精致气质,是无法用语言
来形容的。”这段话就是对闺秀的确切评价。本文说葛福
灿虽已八十高龄,但是肤色白净,仍然可见年轻时的清秀
美质,美人迟暮而高雅依然。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她古文底
子也很深厚。正是这些传统的古典优雅涵养造就了闺秀的
美丽芳华,至老不泯。
《一代画师沧桑事》记录王叔晖在画艺上的精湛与不
同凡响。她画《西厢记》人物前后历时30年,精益求精下
曾经三易其稿。后被选中作为特种邮票的《西厢记》,其
画面上文雅的张生、美丽的崔莺莺仿佛走下画幅迎面款款
而来,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她也因此享有“大师”盛名

《杏芬旧影痕》中,光绪年间海上女画家吴淑娟亲得
自然界山水灵秀之浸润,故其画“气韵万千,花卉秀润欲
滴”。且其人关怀民瘼,曾将画润之资悉数捐作赈灾款。
我还欣赏书中美丽的文字,文笔清丽秀气,时见神来
之笔,如“她们憩在时光水墨深处,风俗画般意味深长…
‘云为诗留,山随画活”……这样饱润诗性之语甚多,是
滋养人的文字!鱼丽作品的语言沉浸在浓浓的人文情味中
,笔下自然会流出胸中的清气,感染读者。语云“美意滋
文”,此言非虚!
我一直对闺秀们的才学修养心怀敬意,她们的外表一
般端庄高贵,冷峻而不冷漠,她们在做人上品格高尚、气
度不凡而波澜不惊。从容、淡定、谦和、知足、惜福、随
缘、有温度是她们人格魅力所在。虽然,她们的内秀实在
不是一般女性所能企及,但是在以往的岁月里,实际上,
很多闺秀是不难发现且亦非凤毛麟角的,她们往往就在我
们身边。
鱼丽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我作为她的一位“书友”,
知道她本人一直全身心浸润于书业之中,勤奋读书,坚持
创作,她本人就是一位“大家闺秀”!唯此,方有此雅怀
与锦绣文字写出闺秀的多才艺、真性情、高格调与不凡的
气度。这位饱含对生活之爱心的文士,更以女性独具的锦
心、独步的文心、独特的关怀、独到的视野,完成了这充
满清芬书香的著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弘扬闺秀
精神,提升文明高度,也许正是鱼丽写作之初心。她为这
些闺中女杰立传,也为芸芸众生树立了标杆!
导语
民国闺秀的故事有繁有简,她们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
她们是女中人杰,可称为在文林艺海之探索实践中做出贡献者。
本书讲述了杨绛、叶嘉莹、张爱玲、方令孺等才女的故事。
后记
旧痕新影话闺秀
江南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沉浸式的写作,令
我深深体味到人生的简洁与厚重。让人感慨的是,十多年
前,有一段时间,我烦琐的编辑时光里,充满旧时风味,
也是属于编书的况味。
当时,我所在的出版社想做一套选题,是有关旧时闺
秀方面的。也许是时代风气使然,现代社会的节奏日益加
快,人的内心却不可避免地浮躁了起来。所以,吸引人转
而关注过去的闺秀,关注她们曾有的端庄文雅、诗闺礼仪
。而关于女性研究方面,南通大学的陈学勇教授和陈子善
的学生王羽博士,在这一领域颇为擅长,于是,便策划了
一套“伊人丛书”,有学术论文集,有传记,有小说选编
等,旨在展示当时闺秀作家多姿多彩的人生。
一套书编完,那时的女性影痕,便淡淡上了心头。在
编辑这些闺秀作家作品的过程中,有时会翻阅一些资料,
偶然瞥见旧时闺秀的情绪种种,心里有种莫名感动。记得
在那些单调沉闷的琐事里,还会有闺秀作家的家属找到编
辑部,谈及这些大家闺秀后来的人生经历。日积月累,不
免会有些感想,于是涉笔成文,也借此纪念那段编书时光
。说来也巧,有一篇名为《闺秀笔记》的文章,发表在《
苏州杂志》上。北京一位篆刻家在冷摊上购得这本杂志,
读到这篇文章,颇为感怀。于是,他辗转在博客上寻到我
,鼓励我就这个题材继续写下去。
一切都是文缘。于是,就闺秀这个主题,我进行了一
番深入的阅读探索,有了闺秀系列的写作。并且,由于阅
读范围的逐渐扩大,阅读兴趣的转移,写作对象逐渐由女
作家领域扩展至女画家领域,进而是文化领域内的杰出女
性。闺秀诚然是一个小众话题,但这种情怀仍鲜活地在人
们心中蕴藏。我自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一个追寻者
、仰慕者,只是想尽可能地写好一些,语言也力求简洁雅
致、生动有味一些。
《才女风景——兰气息,玉精神》写的多是女作家、
女学者,有几位是当代学者,但身上却有着过去时代的旧
昧。这一领域内的人物,有的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如杨绛
、苏雪林、张爱玲,有的则显得略微小众,如王兰馨、葛
福灿、袁荃猷等。她们身上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女性端庄、
婉约的特点,有的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带有现代女性
个性解放、思想活跃的特征。无一例外,她们都优雅知性
、落落大方……关注她们,是因为她们有一种穿梭古今的
清雅气质,让人重温一个时代的别致与精雅。
《闺秀风雅——书画情缘惜红衣》所写全是女画家,
而且多是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女子书画会相关的一些闺秀
画家。有的是当年的主力人物,如冯文凤、陈小翠、顾飞
、谢月眉等人,有的是后期加入的,如江南、厉国香、
贝聿王召等。但无一例外,她们的岁华才情、风华画缘、
风致旧影、素心沧桑,都曾经牵动我的心结,也就使我颇
为关注她们的一举一行,对她们的诗词、画作,一有心得
,即援笔成文。本书中钩沉的女画家,自成一格,是萧条
异代里存留下来的清芬佳人。
《佳人风华——幽兰独抱真香色》里,有词人吕碧城
,画家陆小曼,曲人樊诵芬;有社会活动家严幼韵,刺绣
大师沈寿、杨守玉,教育家黄绍兰……可谓一代佳人,寂
寥传奇,风华人生,一一再现。这些闺秀都是传统文化孕
育出来的女文人,诗书画乐几乎无所不通,而且造诣颇深
,符合传统意义上闺秀的标准。不仅如此,在这些女性身
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引起了人们关于那个时代的无限
遐想。
关注这些闺秀才女,或许和自己的家族身世有关。读
过父亲多年前写的日记,得知祖上原是安徽寿州(今安徽省
淮南市寿县)一个旧式大家庭,四代人居于一处,那是怎样
的一种情形,可以想见。父亲从小追随叱咤风云、官至鄂
豫皖边区总指挥的伯父行游他方,在北平、成都、开封、
阜阳、安庆、芜湖等地都留有踪迹,年轻时候的经历不可
谓不丰富。他讲述的一些旧事,他年轻时在四川、上海闯
荡求学、工作的经历,时而会予我以心影留痕。家族里那
些若隐若现的女性,有时也会在我心头泛起涟漪。如我的
大姑母,一位典型的知识女性,身世坎坷,经历传奇,是
一个典型的地方闺秀,如今已寿达九十余岁,还是那么端
庄,有韵味。因而,我怀恋旧时闺秀的意味要复杂深厚一
些。
但我的创作冲动或许更多萌发于那些难忘的亲历、行
走、阅读、聆听的记忆。有些事情虽经多年,但仍历历在
目:葛福灿女士讲述往事时眼角沁出的泪花;沈扬老师一
讲再讲赵清阁的故事,对她的人生充满了别样的关注;曾
经住宿中山大学,访陈寅恪故居,见唐篑与家人的合影照
,旧日影痕刻于心头;与程乃珊老师会面的场景,一直在
记忆里回放;珞珈山下,访苏雪林、沈祖棻、凌叔华旧事
,也切切难忘;在苏州九如巷,似乎总能听到张家四姐妹
的欢声笑语;宋路霞老师语爽情真,她讲述的参加严幼韵
生日派对的故事,确实难得;江南祯女儿江琦老师对母亲
的回忆,充满了温隋;裘因老师的眉眼灵动,与母亲顾飞
很像,她对母亲的怀念也令人动容……
文史画界尽风流,
精彩页
沈祖棻 民国女作家的春愁
“六朝松”下结词社
1932年的春天,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的一节诗词课上,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汪东先生布置学生填词。有一位女生所赋《浣溪沙》引起了他的注意: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填词的女生,是苏州才女沈祖棻,她性情沉静,平时不大言语。这首词以细腻传神的笔调,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危难。民族危机被一位少女写得如此委婉深刻,这让汪东先生忍不住拍案叫绝,也为沈祖棻赢得了“沈斜阳”的称誉。
沈祖棻修身玉立,清秀白皙,又兼具出众的才华,很引人注目。当时的中央大学名师云集,学风蔚盛。散学后,她就直奔梅庵处,这里是她心灵放飞之所。梅庵是为了纪念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所建,在六朝松旁。她刚到那儿,游寿、曾昭熵、尉素秋等一群女学生也到了。大家纷纷围聚在六朝松周围,一边用双手拥着这株1500多年前的六朝遗物,一边商议着能否结个词社。彼时沈祖棻对填词兴趣正浓,当然赞同。于是大家商定每两周于梅庵六朝松下集会一次,写好的词作,除互相研究观摩,还须抄录起来呈给老师们批改。既有了词社,就该起个社名。叫什么好呢?有同学说,不如叫“梅社”吧,象征着梅花五瓣。大家听了,都觉得贴切。于是,沈祖菜与十几位女生组成梅社,闲暇时吟诗作词,一时传为佳话。她们努力作词的方向,是在作品中寄托国家兴亡之感,而非吟风弄月式的个人愁思。
结社女生,有游寿、曾昭燏、尉素秋、徐品玉、王嘉懿、龙芷芬、胡元度、杭淑娟、章伯瑶等人,同属吴梅、胡小石、汪旭初三位名家门下。她们常作雅集,词作先后由吴梅、汪旭初两位先生评点,又常与授业诸师作文酒之会,用词牌名作为各人的别号。因为沈祖棻是苏州美人,明眸皓齿,且当时在校女生很少使用口红化妆,而沈祖棻以唇施胭脂为特色,因此得别号“点绛唇”;其他成员有“西江月”尉素秋、“霜花腴”曾昭燏、“齐天乐”游寿等。
后来,她们有的成为文物鉴定专家,有的是善识奇字的高手,有的所作著作发行至数十万册……而年轻的沈祖棻作为其中一员,也在金陵留下了雪泥鸿爪。
苏州才女的小说遗珠
沈祖棻有一套文集,共四本——《涉江诗词集》《微波辞》《唐人七绝诗浅释》《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薄薄四册,真切勾画了沈祖棻的创作全貌。
其中颇引起我注意的是《微波辞》。这个集子曾在1940年,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原来只收有新诗。现在的《微波辞》,收有她的新诗、散文、小说和信札,体裁是丰富的。她的新诗,已给我新奇之感,而小说,更让人耳目一新。小说一共有八篇,加上一篇散文,辑为《辩才集》。其中五篇历史小说使她在文坛获有较高声誉,有不少学者高度赞扬了她的这部分作品。但我颇为感兴趣的,却是她的三篇新文学小说,笔底漫延的轻愁和深情,使人犹如重温了她的一段青涩岁月,也聆听到她曾有的那绣枕边的私语。其中的一篇《洋囡囡》,以自叙式的口吻,抒写一位青春少女失去洋娃娃的惆怅,生活气息浓郁。《神秘的诗》写一位诗人在月光之下吻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并以此作诗,认定这就是世上最神秘的一首诗。语言趋于华丽,富于修饰,有着浓浓的抒情味道,表现出别致的爱情观。《暮春之夜》语言清新淡雅,写一位年轻女子漱玉的微妙恋爱心理。这篇有明显的少女情怀风格,其中的心理描写曲折、微妙。三篇小说虽写于同一年,但风格各不相同。三篇中,我尤其喜欢《暮春之夜》,似一篇珠玉小文,适合有暇豫情绪时闲读。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年轻的沈祖棻那点闲闲情趣,那点萧寂心绪:
晚饭后,漱玉和漱芳都回到了卧室。婢女阿红早已在梳妆台
上放好了两盆面水,她们各自忙着修饰。(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