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对苏联东欧和俄罗斯、独联体工作,对有关国家情况和中国与其关系及相互政策有透彻了解,是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发展的亲历者、亲为者、见证者。 该书从作者如何成长为一位外交官写起,总结了40多年外交生涯中亲历见证的外交案例和人生感悟。它阐述了作者主要与苏联、俄罗斯相关的外交经历,包括历次中苏、中俄边界谈判的始末真相,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来龙去脉,苏联大厦轰然倒塌的前因后果,与欧亚十五国建交谈判的决策过程等,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别样特色和俄罗斯文化的独有魅力,也折射出中苏、中俄关系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书中“两度申博”“桑拿外交”“汗血宝马”等鲜为人知的故事,更体现了中国外交官的家国情怀和聪明睿智。 作者简介 周晓沛,1945年生,浙江乐清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雷文学系。1973年3月到外交部工作,曾任苏欧司苏联处处长、参赞,欧亚司副司长、司长;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现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 目录 总序 原国务委员戴秉国题词 序 第一章 从山娃子到外交官 1.中考状元名落孙山 2.备取生蒙上北大 3.乡下佬进京逸事 4.蚂蚁啃骨头精神 5.军垦储备再教育 6.北外进修的惊喜 第二章 刀光剑影下的文斗 1.边界问题历史悬案 2.谈判变成政治论战 3.两国总理会见生波折 4.谈判桌上唇枪舌剑 5.谈判僵局峰回路转 6.棘手难题终于破解 第三章 历史性的高级会晤 1.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 2.中苏关系“半正常化” 3.策划在异国他乡穹庐 4.柬埔寨问题又卡壳 5.只握手,不拥抱 6.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第四章 苏联大厦倾塌瞬间 1.最先同波海三国建立关系 2.中俄不存在建交问题 3.同中亚五国建交顺利 4.同乌、白建交略有波折 5.同外高三国建交滞后 6.平稳实现历史性过渡 第五章 超级大国解体之谜 1.红旗落地 2.见仁见智 3.独到见解 4.演变过程 5.历史必然 第六章 独特的俄罗斯民族 1.不可理喻之国 2.“诗与剑”的民族 3.别样风土人情 4.崛起势头不会逆转 5.战略伙伴的三次过渡 6.重大的战略举措 第七章 老朋友的不解缘分 1.稀里糊涂爱上俄语 2.电影渠道传递信息 3.桑拿外交息息相通 4.聚会“话疗”其乐融融 5.俱乐部聚会新内涵 6.老朋友金秋再相会 7.一封来自俄罗斯的告别信 8.中俄老朋友理事会年会 9.俄罗斯老朋友代表团访华 10.传承两国人民友谊 第八章 命运多舛的边陲地 1.乌克兰人的母亲河 2.俄罗斯诸城之母 3.第聂伯河明珠蒙阴影 4.特有的黑钙土和腌猪油 5.异乎寻常的乒乓球比赛 6.久违的保尔又回来了 第九章 美人鱼的盾牌利剑 1.坎坷历史及民族特性 2.按自己意愿投神圣一票 3.友好的平等竞争 4.接待残疾人艺术团 5.美与爱的使者 第十章 悠悠驼铃丝路情深 1.丝路精神绵延千年 2.见证建交谈判 3.能源外交重大突破 4.滚滚石油注入中哈管道 5.丝绸之路新驿站 6.不想说再见 7.千年丝路再谱新章 第十一章 穿越时空的汗血马 1.国宝阿哈尔捷金马 2.天马传奇及汗血之谜 3.“马踏飞燕”的原型 4.传统友谊的象征 5.马年送马增情谊 6.现代丝路新使命 第十二章 外交官的苦乐人生 1.外交无小事 2.将军当大使好 3.外交官的天职 4.仕而优则学 5.言有尽而意无穷 6.严师出高徒 7.不能轻易说“不” 8.广交深交顶用朋友 9.魔鬼存在于细节 10.红色反修战士的句号 后记
序言 周晓沛同志是我敬重的一位老大使,我俩同为外交部 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故本人在过去的10多年间时常 同他见面请益。日前,周大使要我为其回忆录《别样风雨 情缘》作序时,本人深感为难,原因很简单,论资历、经 历和学识都并非合适。 从资历上讲,当周大使进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 系就读时,我刚踏进初中的校门。当他进入外交部工作时 ,我才进入大学校门成为当时的“工农兵学员”。更为重 要的是,周大使是位资深的外交官,曾任外交部苏欧司苏 联处处长、参赞;欧亚司副司长、司长;驻俄罗斯使馆公 使衔参赞、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现 为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 会老朋友理事会主席,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外交笔 会副会长,外交学院兼职教授等。 从经历上讲,周大使长期在外交第一线工作,曾亲身 感受到周总理的光辉榜样,聆听过邓小平的直接教诲,并 受命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委派的重任。 周大使在苏联/俄罗斯—中亚的国际平台上,代表国家从 事重要的外事外交活动,同各国领导人亲切互动,和各国 政府官员密切交往,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而且,周大使 还十分注意总结和提炼,强调要把自己外交的感性实践上 升为理性的行为和理论的自觉。 从学识上讲,周大使始于俄罗斯语言文学,但在外交 、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 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圈内同行都知道,周大使擅长于外交 调研和内参撰写,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 ”作用。周大使为人谦和,说话时娓娓道来,写的文章从 不咄咄逼人,达到了“不争是争”的高深境界,因而听众 和读者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既然如此,那我为何又不揣驽钝而作此序呢?主要原 因也有三点。首先,我为《别样风雨情缘》所深深吸引和 感染,因而我希望向更多的读者予以介绍和推荐。我是利 用周末拜读这十余万字原稿的。周大使深入浅出,把70年 来的苏联/俄罗斯—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及其个人的外 交生涯写得酣畅淋漓,使人欲罢不能,非得一口气读完。 回忆录既忌空洞,也忌细琐。但是,周大使在讲大道理时 站位高而视野远,给人以历史的总结和时代的引领;在描 述细节时又小中见大,使人在历史复原中温故知新。没有 周大使那样的经历、学识和功力,一般人是很难做到这点 的。 其次,《别样风雨情缘》可信度高、可读性强,读者 从中定能获益良多。实事求是和反复考证是本书的一大特 点。有关苏联/俄罗斯的内容占到全书的一半篇幅,这与 作者的经历是相吻合的。周大使以其亲身经历,剖析了中 苏/俄关系的风风雨雨,使人读来不仅有种亲历其境的感 觉,而且还会产生要总结历史和开创未来的意愿。周大使 回忆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交谈判及出使乌克兰、波兰、 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折冲尊俎,叙述时详略得体,分析时层 层递进,展望时方向明确。而且,回忆录中述及的“电影 渠道”、“桑拿外交”、“两度申博”(2008年奥运会和 2010年上海世博会)、“汗血宝马”等常人所不知的故事 ,体现了中国外交官的家国情怀和聪明睿智。此外,周大 使对于自己的不足也不讳言,其意在于吸取教训和“不二 过”。 最后,《别样风雨情缘》对于中老年读者是分享历史 经验,对于青年读者则是励志鼓舞。当今世界,人类社会 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正在中华民族复 兴道路上前进的中国人民,都在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 奋斗。在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合于整 个民族、乃至全人类之中,才有可能得以成为推动历史的 正能量。周晓沛同志由“山娃子”到“老大使”的人生奋 斗之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点,它对于包括本人在内的读 者朋友们都极富启示和激励作用。 是为序。 杨洁勉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博士,上海国际 问题研究院前院长) 2017年7月2日写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导语 《别样风雨情缘》回忆录,叙述了作者个人外交生涯中的亲历、亲见、亲闻,还原了中苏、中俄关系演变发展的别样风雨历程,以及两国外交官之间的真诚情谊,记录了外事工作者苦乐人生中的细节、花絮,展示了这个特殊群体忠诚爱国、不辱使命、甘于奉献的风范魅力。这对广大读者了解新中国外交工作的艰辛及外交官的价值,无疑会有所裨益。 该书文字平实流畅,集史料、知识、趣味和感悟于一体,值得一读。 后记 遵照五洲传播出版社和外交部老干部笔会对“外交风 云亲历记”丛书的要求,我对近十年来发表的文章和著作 进行了重新梳理,补充新内容及细节花絮,增加知识性和 可读性。 书中的故事多半与苏联、俄罗斯相关,包括历次中苏 、中俄边界谈判的始末真相,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来龙去脉 ,苏联大厦轰然倒塌的前因后果,与欧亚十五国建交谈判 的决策过程,俄罗斯民族的别样特色和俄罗斯文化的独有 魅力,以及作者四十多年外交生涯中亲历见证的外交案例 和人生感悟。涉及若干重大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查阅了双 方有关档案、资料,从亲历者(包括同事)的角度,力求客 观准确,基本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当然,有的也只能点 到为止。 我的老朋友、老同事、老领导田曾佩、王钢华、李景 贤、姜岩、汤世稼、贺国安、万成才、盛世良、王宪举、 杨晓明等同志帮助审读了书稿。令我感动的是,他们非常 认真,从提法到文字都做了修改、补充,提出了许多宝贵 的意见及建议。实际上,其中不少内容也都是吸纳参考了 诸位同仁的见解和史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大 家共同经历、集体研究的成果。 该书主要面向青年群体,同时也希望对中老年读者有 所裨益。书中不足乃至错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精彩页 1945年3月,我出生在浙江乐清雁荡山麓石门潭畔的大荆镇东门村一个鞋匠家庭。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但也望子成龙,很想让自己儿子长大后能进城念书当官。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听故事,也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无论升学过程,还是成长道路,都并非一帆风顺,而这恰恰磨炼、激励了自己。“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确有很深的哲理。 1.中考状元名落孙山 我六岁时,只读了三天书就罢学了。因玩捉迷藏撞倒了小伙伴,他的门牙被磕掉满嘴流血,我则挨了板子并被罚站墙角。一跨出校门,我就号啕大哭起来,阿妈看见我的小手都打红了,心疼得掉下眼泪。我闹着说,以后再也不去读书了,我爸不同意,可阿妈总是护着我,说明年再上学也不迟。这样,我就赖在家里又多玩了一年。要不是晚上这一年学,后来的人生命运恐怕就完全不一样了。 1952年,我重新开始入学。可能是有过血的教训,我变得特别听老师的话,从不与同学打闹,上课专心听讲,放学后认真完成作业。每天夜里,我无论学到多晚,阿妈都在油灯旁陪伴着,一边打瞌睡,一边挑油灯芯或往里加菜籽油。我爸平时不过问学习情况,只是每到期末要我念一遍成绩单,然后夸奖几句并赏给几分零用钱。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学校的条件很差,桌椅板凳都是临时拼凑的。我先在大荆小学娘娘庙里读书,后来搬到关帝庙,几年间一共换了五个地方。记得冬天尤其不好过,外面一刮西北风,我们在教室里就冻得直打哆嗦,手、脚和耳朵上都长了冻疮。教书的倒是乡下颇有名望的先生,对学生的要求相当严厉。 1958年考初中,我得了全区第一名,但因家庭出身不是贫农、下中农,未能进入公立学校,而被分配到民办中学,这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沉重打击。该校是“大跃进”中冒出来的,师资、设施不正规,加之半工半读,被称为“烂民中”。开始时,劳动时间较多,大炼钢铁热火朝天,白天到山里挑矿石,晚上在溪里洗铁砂;农忙时下地插秧、割稻,还参加全民打麻雀会战。原先在家什么活都不干,现在什么都得自己动手,倒是很好的锻炼。 因为被当作“另类”处理,同学们都憋着一股劲,学习非常刻苦。随着学校逐步规范,上课时间也增加了,每天都要上晚自习。教室里没有电灯,我们每人都准备了一盏小煤油灯,经常学习到深夜。读完初二后,根据上级通知,民办中学停办。我们年级共有四个班,除了一个班合并到大荆中学,其他三个班都解散回家,老师们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去向。大家的心情都很忧郁,见面也不说话,学校的整个节奏都停滞了。最后离别的那天,全校师生集中在操场上,校长表情凝重,含着眼泪宣读有关整顿民办中学的通知,并宣布合到大荆中学的55人名单。同学们都屏住呼吸,等待自己的命运安排。 这一次很侥幸,我有机会继续上学,但看到许多学习很好的同学不得不辍学,心里十分难过。 P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