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三低主义》是由处于全球第一线的建筑家隈研吾和日本消费型社会研究第一人三浦展发起的,关于城市、建筑、住宅和消费型社会的对谈。 经济通缩,政权交替,现代日本关于“进步”“近代”和“未来”的价值观一直在不停地摇摆。 当下,我们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全书的关键词是“三低”:低层、低成本、低姿态。 摩天大楼式的“三高”(高层、高造价、高姿态),以及乡村民宅式的“三低”(低层、低成本、低姿态),在现代日本城市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三低主义》从“三低”这个观点出发,对城市和消费型社会的现状作出分析,重新思索城市、建筑、住宅的存在方式以及日本社会应有的姿态。 目录 第1章 三低的城市,建筑为何物? 1.1 进步终结的时代 1.2 20世纪城市的生与死 1.3 购物中心化的世界令人难以忍受 1.4 超越高压式的建筑 1.5 仅是身处其中就倍感愉快的街道 1.6 柯布西耶的深层心理 1.7 城市的快速风土化 1.8 回归开怀感 1.9 辛德勒私宅的“三低”魅力 1.10 混杂氛围在城市逐渐消失 1.11 “三低”美学 1.12 连亚历山大都…… 第2章 移动与建筑 2.1 整修二手公寓 配备二手物品 2.2 隈研吾的“原风景” 2.3 现代愈发富于阴影 2.4 不旅行的建筑专业学生 2.5 移动开始变质为消极意义 2.6 普通民宅和商店更为有趣 2.7 “三高”又“三低”的宫胁檀 2.8 郊外住宅的界限 2.9 从白昼城市到夜晚城市 2.10 从私有主义式的郊外脱离 2.11 建筑创造的新型雇佣 2.12 简易族的居住方式 第3章 借用的建筑 借用的都市 3.1 要是有类似集体出租房那样的东西就好了 3.2 活用旧物 3.3 东京的风土,所谓土生土长? 3.4 私生活中不充实的生活方式 3.5 50年前认为现代化的东西好,现在却全然不同 3.6 向死而生的街道、弱势人群可以幸福生活的街道 3.7 隈研吾的租赁住宅计划 3.8 记忆丧失型街区损毁 3.9 郊外化对年轻人的影响 3.10 被舍弃的建筑 3.11 时间共享的居住方式 后记 导语 本书是建筑大师隈研吾与消费社会大师三浦展两位大师的对谈,讲述了低价格、低姿势、低依存的“三低主义”。 在台湾,我们所居住的核心都会城市,传统的、美好的三低城市的氛围在快速流失。而铲除原有生活纹理记忆,奖励无限上纲的粗暴都更戏码,却依然不停上演……所以,二十一世纪的都市应非“三高”而是“三低”! 后记 当三浦先生提出要与我进行关于“三低”的谈话时, 说实话,我心情有点复杂。三浦先生评价说,我20年前就 开始主张“三低”。这令我很欣慰,确实,20年前在我成 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时,我就一直想成为“三低的建筑师 ”。然而,两年前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三低与建筑 师,原本就是矛盾的不是吗?时至今日,我也没有打消这 样的想法。也可以说是,接手过形形色色的案子,建造过 许多建筑,那种想法反而更强烈了。 为了说明那种复杂的想法,关于这一代设计师所处的 位置以及来历,我想还是简要说明一下为好。我出生于 1954年,被归为“战后建筑师第四世代”。根据这种分类 方式,第一代建筑师是以1913年出生的丹下健三为代表的 。20世纪60年代的高度成长期与他自己人生的壮年期时间 吻合,以里程碑式的建筑象征着惊人的经济发展以及辉煌 的工业化进程,风靡一时。在城市规划方面,丹下先生的 代表作是“东京规划1960”。 将以皇居为基点的笔直轴线拉向东京湾,沿线建造巨 大的海上城市,这样出人意料的设计,这样出人意料、来 自上方的视角,令全世界的设计师为之震惊。 第二代建筑师有槙文彦(1928年生)、矶崎新(1931 年生)、黑川纪章(1934年生)。总结一下他们所做的事 情,就是对第一代进行了“修正”。模先生通过高水准街 道这样的视点着手,“修正”了来自上方的视线、来自天 空的视线那种丹下之流的城市设计。矶崎新通过欧洲传统 建筑和城市的设计手法,“修正”了第一代建筑师的粗暴 。黑川则推崇日本的传统,想要超越第一代建筑师工业主 义化的设计,但是那种大包袱皮式的自上而下的视角,不 仅最像第一代建筑师,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他是丹 下先生的弟子,却成为被丹下先生疏远的存在。这一代建 筑师通过“修正”,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高度经济成长 期后期,成为日本建筑的领军人物。在高度经济成长期后 期,丹下那种来自上方的视角已略显突兀,稍微温和一些 的“修正”反而与时代匹配。说一个题外话,有一回黑川 先生给了我这样的建议,他说:“小隈,在中国呢,反而 必须要果断地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否则谁也不会听你 的呐。”我想:“原来他不是想要显得了不起才装出一副 了不起的样子,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意识地摆出一副了 不起的样子。说不定这人比我想象的要聪明得多。”然而 ,在那之后,我也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因为无论怎么做我 也无法自以为了不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别处。在中国 ,我比较在意的是,只要酒满上了,即使我不舒服,也必 须得喝完这种事情。 …… 虽说如此,打着建筑师的招牌,在城市这个偌大的地 盘中工作本身就是“三高”性质的,只要这样做,就永远 也无法达成“三低”,我认为这也是事实。只要想让它以 较大的“音量”出现在城市中,哪怕只有一点,无论如何 向“三低”努力,也难免会带有“三高气味”。特别是对 我来说,多亏了我顽强而不懈地以“三低”为目标,因此 接到了很多保存方面以及和风类的住宅委托。关于严谨地 保存和再造古旧建筑的案子不断增加。然而,这类工作引 起了诸多议论。比如在庆应大学,我接到了委托,与建筑 师谷口吉郎和雕塑家野口勇合作设计万来舍的再造项目。 在原作已经损毁之后,虽然只是被委托再造新大厦屋顶上 的一部分,作为建筑的保存,这是否是正确的做法呢?也 就是说卷入了这样的争论,这是否是真正的“三低”呢? 我多次想,若是还有那样麻烦的想法,最好不要接触关于 保存或是和风相关的案子,那反倒比较轻松。 在最近的项目中,有一个案子是歌舞伎座的改建。 1951年建造的歌舞伎座,从构造上来说已经不符合现行的 基准,增强抗震能力也是一个难题。改建是不得已而为之 ,管理者松竹和演员们也都这样认为。这个改建的设计委 托给我,之后我改建的方法又会引发“三低”或者“三高 ”的争论。在这种保存与传统的周围,就像埋着很多地雷 的原野一样。 即使如此辛苦,想与保存和传统相关联的心理依然没 变。我相信那个领域,是值得挑战的领域,是值得劳神费 力的领域。对于重要的事情,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必回头 。比如“因为正在保存之中,会有埋怨吧?”“因为是经 济行为所以没办法吧?”“法律和行政人员是呆子,所以 没办法吧?”之类的。因为是“三低”,所以即使被埋怨 ,也不能回头。不要回头,继续保持谦虚态度,坚持自己 的“三低”。与三浦先生不慌不忙地进行了久违的谈话, 能够重新鼓起勇气挑战这个困难。这才是此番对话最大的 成果。 2009年12月 隈研吾 精彩页 进步终结的时代 三浦 前些天,国土交通部下属财团主办的杂志《城市与生活》(City & Life)来采访我。虽说是国土交通部下属财团主办的杂志,并且邀请了阵内秀信先生和小谷部育子先生作为编委,但却是一本时尚而通俗的杂志,这次找我取材的特辑主题是“可爱的城市”。 我接受了他们的采访。我碰巧在2009年出版了关于男性不受欢迎的书《无人气!一男性受难的时代》,书中叙述了受欢迎男性的标准从过去的“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个子)变化为如今的“三低”(低风险、低依存、低姿态)。因此,关于城市的特辑也被定名为“可爱的城市”,对于城市和建筑,也从热衷“三高”的时代走向了偏好“三低”的时代,我半开玩笑地说道。听我这么一说,编辑部的人喜出望外,我心想是否能就这个有趣的话题与隈研吾先生进行对话,隈先生会不会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呢?我太失礼了啊(笑)。 下面我为读者们详细说明一下“三低的城市和建筑”。过去的城市和建筑以“雄伟”为追求,因此是“高压式”的;到了近代,高层建筑受到好评;进入后现代时期,人们又开始偏好思想层面的“高尚”建筑。 然而,现如今,几乎已经没人追求那种所谓的“雄伟”“高层”或是“高尚”的建筑,也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建筑。30岁以下的年轻建筑师们也不再关注这类建筑,反而开始关注低层、低姿态(亲切可爱的)、低碳(减少环境负担),或者低成本(价格低廉)等方面,如袖珍住宅。车也是如此,从注重高速度、马力强的时代发展为青睐低速度、无公害的小型车。“三低”便是这样的含义。以前的“团地式”住宅小区浪潮以及“废墟”浪潮也是一种“三低”现象。 用更社会性的角度来表述,我想,与这部分的主题“进步的终结”有关联。在《简易族的叛乱》一书中,我曾写过这个话题,还有在杂志《中央公论》的2009年7月号上,我与社会学者兼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见田宗介先生的谈话主题亦是“进步的终结”。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工业技术层面进步的终结;也不仅仅是指:不要单纯追求物质的丰裕,也要追求心灵的充实。这种进步也意味着人际关系向着理想状态进步和发展。例如,有些人认为,相对冷淡的人际关系会更好呀,或者不愿意与公司的上司一起去喝酒呀,以及男女职责划分明确的夫妻是过时了呀等,也包含了这些社会认知。近些年来,大家渐渐不再认为这些是近代的优良思想,反而出现了逆转。例如,根据“日本人的国民性”调查,现在30多岁的人中,愿意与上司一起去喝酒的人与日俱增(笑)。 当今社会正处于巨大的转型时期,既出现了这方面的调查,价值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也走向了穷途末路,带引号的所谓“进步”,也包含着这样的意味。这些不也正逐渐走向终结吗?“终结”这个表达本身有语病,确切而言,它是指这种近代化的思考方式的接受范围渐渐不再扩大。“团地”等现象便正是如此,体现着近代化的、个人化的、私人化的生活方式被认可。因为这是进步思想的结晶,所以当人们对此抱有留恋心态时,或许就代表了进步思想自身的终结。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