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爱的教育》(或译《心》)是他的主要作品。 《爱的教育(精)/译文经典》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记录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实、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对父母、师长、朋友的小我之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启蒙孩子如何为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显得真实,富有亲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9岁至13岁的学生看的书籍,但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也是一部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本书问世后10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世界各地。 作者简介 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著名小说家。自幼深受爱国主义风潮的影响,酷爱写作,在军队当过军官,担任过随军记者和编辑。退役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主要集中于军队和学校生活的描写。其游历欧、亚诸国所创作的记录各国风土人情的作品也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旨。 亚米契斯创作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是其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也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畅销全世界。 目录 作者序 十月 开学第一天(十七日) 我们的班主任(十八日) 不幸的事件(二十一日)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二十二日) 我的同窗好友(二十五日) 宽容的表现(二十六日) 二年级时教过我的女教师(二十七日) 阁楼里的故事(二十八日) 学校(二十八日) 帕多瓦的爱国少年(二十九日) 十一月 扫烟囱的孩子(一日) 万灵节(二日) 我的朋友家罗内(四日) 烧炭工人和绅士(七日) 我弟弟的女老师(十日) 我的母亲(十日) 我的同学科雷蒂(十三日) 校长(十八日) 战士(二十二日) 内利的保护人(二十三日) 班级第一名(二十五日) 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二十六日) 穷人(二十九日) 十二月 小商人(一日) 虚荣心(五日) 第一场雪(十日) “小泥瓦匠”(十一日) 一只雪球(十六日) 女老师(十七日) 受伤老人的家(十八日) 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每月故事] 意志的力量(二十八日) 感恩(三十一日) 一月 代课老师(四日) 斯坦尔迪的藏书室 铁匠的儿子 愉快的聚会(十二日)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国的葬礼(十七日) 弗兰蒂被赶出校门(二十一日) 萨丁岛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爱国情结(二十四日) 嫉妒(二十五日) 弗兰迪的母亲(二十八日) 希望(二十九日) 二月 一枚沉甸甸的奖章(四日) 决心(五日) 玩具小火车(十日) 盛气凌人(十一日) 受工伤者(十三日) 囚徒(十七日) 爸爸的看护人[每月故事] 工场(十八日) 马戏团的小艺人(二十日)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二十一日) 盲童(二十三日) 探望生病的老师(二十五日) 街道文明(二十五日) 三月 夜校(二日) 打架(五日) 孩子们的家长(六日) 七十八号犯人(八日) 夭折的孩子(十三日) 三月十四日前夜 发奖(十四日) 吵架(二十日) 我的姐姐(二十四日) 费鲁乔的鲜血[每月故事] 身患重病的“小泥瓦匠“(二十八日) 卡武尔伯爵(二十九日) 四月 春天(一日) 幼儿园(四日) 体操课(五日) 我父亲的老师(十一日) 大病初愈(二十日) 工人朋友们(二十日) 加罗内的母亲(二十九日) 朱塞佩·马齐尼(二十九日) 公民荣辱奖章[每月故事] 五月 患佝偻病的孩子(五日) 牺牲(九日) 火灾(十一日) 六千里寻母——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每月故事] 夏天(二十四日) 诗歌(二十六日) 聋哑孩子(二十八日) 六月 加里波第将军(三日) 军队(十一日) 意大利(十四日) 三十二度的酷暑(十六日) 我的父亲(十七日) 郊游(十九日) 夜校毕业生的颁奖仪式(二十五日) 女老师之死(二十七日) 感谢(二十八日) 客轮失事[最后一篇每月故事] 七月 母亲的最后一页(一日) 考试(四日) 最后一场考试(七日) 告别(十日) 序言 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一八四六年生于意大利的 奥内利亚。在都灵上完中学以后,他进了摩德纳城的一所 军事院校继续深造。军事院校的训练方式对他的人生观、 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极大。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都认为 那是他步入社会之前,学习怎样自我约束以及如何与人相 处的一条必经之路。这一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窥豹一 斑。 德·亚米契斯的写作生涯也和他的军旅情结密不可分 。他的第一本书,一八六八年出版的《军旅生活》正是以 他在库斯托扎战役中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出来的。当时 ,他在战争中的身份是一名中尉,在战争的间隙,他把他 的见闻以故事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后来它们就成为了《军 旅生活》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本书的成功激起 了他极大的创作热情,使他在文学和新闻报道这条路上继 续走了下去,成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份刊物《国家》的 专业撰稿人。 《爱的教育》是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最著名的作 品。它与著名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约婚夫 妇》齐名,被誉为现代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同 时,在意大利人的心中,它也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 十本小说之一。 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 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 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 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爱的教育》都一直是整个意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 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的主人公恩里科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 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受了 父亲的影响,他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诚挚友善, 是一个优秀的中产阶级少年。在书中,他以一个孩子的视 觉角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整整一个学年中,他的 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虽然校园是书中绝大部分 的故事演绎的舞台,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样一个小小的 窗口看到当时整个意大利的一个缩影。品学兼优的德罗西 和骄傲自大的沃蒂尼同样出生在富裕的中产阶级阶层,前 者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后者却骄奢横溢,目中无人;而 作为平民学生的代表者加罗内和克罗西,一个是非分明, 敢于和邪恶抗争,是弱者心中的英雄;另一个活泼可爱, 小小的年纪就帮助父母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如果说加罗菲 的生意经和小聪明让人忍俊不禁,那么弗兰蒂的冷漠的内 心和丑恶的面目则会令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不齿。虽然作 者用简单而平实的笔触勾勒出这一个个孩子形象的时候与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相差了上百年,但是他们却仿佛 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几十年来都没 有被人们忘却的真实原因吧。 除了恩里科的日记,《爱的教育》一书中还穿插了恩 里科的父母和他的姐姐西尔维亚给他写的一些信以及九篇 老师让孩子们听写下来的每月故事。如果说这些信带着深 深的时代烙痕,让崇尚人文的现代人多少觉得有些教条, 有点空洞,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的话,那么那九个故事的 存在却包含着作者的许多匠心。聪明的读者,不知道您有 没有注意到这九个故事中的九个英勇的少年他们来自意大 利九个不同的大区(意大利的一个大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 省份),他们站在一起代表了整个新生的意大利和它的未 来。故事中的九个小主人公们是九个小英雄,为了他们心 目中崇高的目标,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有的甚至献出 了生命。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还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他 们在他们的事迹中表现出来的忘我和克己的精神,在我们 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人眼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都有些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但是它们却体现了意大 利著名的政治家加富尔(1810-1861)当时的治国理念, 是年轻的、刚刚统一的意大利所需要的奉献精神。 《爱的教育》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原来的标题 是“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用“ 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 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也是这本书最局限、甚 至可以说最“失败”的一个地方。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 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 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 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的 召唤能解决的,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真 实的想法讲出来,而只能采取逃避和迂回的办法来号召所 有的青少年都做一个有“心”的孩子。这一点,作者自己 也早就认识到了,所以,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 他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 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随着时代的变迁,《爱的教育》对于意大利青少年成 长的意义已经不像它刚出版时那么重大,近几年来,在意 大利本国的媒体上不断有文章抨击这本书存在的现实意义 。有人批评它“田园式的、牧歌般的”情怀与乌托邦社会 一样缺乏现实意义;有人抨击说那些每月故事中的英雄少 年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是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小 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人说书中恩里科的班主任 佩尔博尼老师采用的教育模式有煽情的嫌疑,已经不合时 宜,对待当代的青少年我们需要把他们当做朋友,坦诚地 与他们进行交流,等等等等。 但是,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 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在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中产生的伟 大的历史意义。大家都知道语言的统一是一个国家实现政 治上的统一的必要条件。在很长的时间里,“意大利”这 个名词一直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如 果说现代意大利语的开山鼻祖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用他的 经典著作《约婚夫妇》使现代意大利语实现了初步的统一 ,为意大利政治上的统一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在《约婚 夫妇》面市五十年之际到新生的意大利统一政权产生后的 二十五年里,我们说是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进一 步巩固了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成就,为意大利的统一大 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德·亚米契斯叙述故事时采用的朴 素、平实的语言使《爱的教育》成为了一部喜闻乐见的作 品,使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参与阅读。它对 文字统一、文化推广的作用几乎可以和二战后进入人们生 活的新型媒体——电视相媲美。另外,政治上的局限也并 没有阻碍《爱的教育》在广大民众中获得伟大的成功,它 提倡的奉献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甚至还对当时整个意 大利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就在今天,《爱的教育》也仍然是意大利的青少年们 学习写作、表达思想的“范文”。二〇〇一年六月十五日 《意大利晚邮报》的文化版上就有这么一篇文章,介绍意 大利诗人帕斯科利给一个孩子的一封信。诗人在信中说: “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堪称青少年学习写作的典 范。” 在谈完了《爱的教育》的写作背景以及它的历史和现 实意义之后,我们也不能忘记谈一下它对中国以及中国读 者的意义。自从著名教育学家夏丐尊老先生对照该书的英 文和日文译本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以后,《爱的教育》在 中国也风靡了几十年了。它之所以长期受到中国广大青少 年及其家长们的青睐和它的中文译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眼中,广大青少年是幼苗、是花朵,大家都 希望他们能沐浴着爱的春风茁壮成长,在阳光下盛开。另 外,这本以校园生活为主题,描写同窗情谊,歌颂友谊地 久天长的书同时也让成人感动。试想,谁又没有过恩里科 一样的童年,谁又不想拥有一个像加罗内一样的同学或者 朋友呢?《爱的教育》让孩子们读到了自己的生活,让成 人想起往昔;阅读者就像是沿着漫长的时光隧道,进行了 一次心的旅程,或者说爱的旅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译本是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过 来的。不敢有任何超越前人的想法,只希望译者笔下的文 字尊重了原作者的意愿。如果有谬误的地方,恳请读者纠 正。最后借此重译之际,再一次向广大读者隆重推荐这本 书。 导语 《爱的教育(精)/译文经典》是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最著名的作品。它与著名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约婚夫妇》齐名,被誉为现代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同时,在意大利人的心中,它也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十本小说之一。 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 精彩页 十月 开学第一天(十七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三个月的假期~转眼就过去了。日子在乡下过得飞快,简直就像做梦一样。今天早晨,妈妈带着我去巴雷蒂学校注册——我念小学四年级了!可是,我还留恋着美好的暑假生活,一点都不愿意去。通往学校的每一条路上都熙熙攘攘;两家文具店里生意兴隆,挤满了给孩子添置学习用品的学生家长。什么书包啦,本子啦,笔啦,都成了抢手货。学校的门口更是人满为患,几个门卫和校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大门才没有被堵住。在门口,我感觉到有人拍了拍我的宿膀——原来是我上三年级时候的班主任,他还是像从前那样笑嘻嘻的,一头红发怎么梳都还是乱蓬蓬的。他说: “瞧,恩里科,你长大了,我们就只能分开了。” 对于这一点,我早就有心理准备。可是,他的话,不知怎么,还是让我的心里感觉酸酸的。我们一起挤进了校门。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拿着孩子上个学年的成绩单陪孩子前来注册的有先生,也有女士;有的看起来像普通的工人,有的则像政府官员。除了孩子的父母,当然也有由爷爷、奶奶或者仆人陪伴的。整个门厅里都站满了人,连台阶上都没有空位了。教学大楼里充满了“嗡嗡嗡”的声音,人们就好像是走进了一个大剧院一样。重新看到底楼的那问大教室和那七宙通往不同的小教室的门,我觉得非常亲切,要知道,在这里,我整整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啊!老师们在人群里穿梭。二年级时曾教过我的一位女老师站在她的教室门口,看到我,就跟我打招呼: “恩里科,今年你就搬到楼上去念书了!我们在路上都很难碰到了呢!”她看着我,眼神里有一些伤感。校长的身边围着很多孩子的母亲,她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看上去大概是她们的孩子没有拿到名额。我仔细看了一眼我们的校长,发现他的胡子仿佛比去年又白了一点。我的同伴们,有的长高了,有的长胖了。在底楼,已经分好的一年级的班级门口,有些小孩子倔得像驴子一样,死也不肯进教室,抱着他们父母的腿不肯放;另一些进去了却不肯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到处跑来跑去;更有甚者,看见父母要走了,就开始放声大哭,后者不得不又折回去哄他们,安慰他们。看着这种情况,老师们心急如焚,不知所措。我弟弟被分到了德尔卡蒂老师的班级里;而我则被分到了佩尔博尼老师的班里。我的教室在二楼。十点钟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我们班有五十四个人。三年级的时候和我同班的大概有十五六个,其中包括德罗西,那个总是拿一等奖学金的模范生。坐在教室里,我不由自主地感觉到有些伤感,暑假里那些快乐的日子历历在目。比起蓝天下的高山和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子来,学校的空间是多么有限啊!同时,我也非常想念三年级时的班主任,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总是和我们在一起玩,一起笑;他又是那么的童心未泯,与其说他像我们的老师,还不如说他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他那头乱蓬蓬的红头发是那么的可爱,可遗憾的是,我可能再也不能经常看见他了。我们的新老师长得很高大,头发是灰色的,很长,没有胡子;前额上有一条笔直的皱纹;他的声音很粗犷;看我们的时候,眼睛紧紧地盯着每一个人,好像要看到我们心里去似的。他似乎从来都不笑。我自己对自己说:“这可才是开学第一天呢!还有整整九个月呢!还有多少功课,多少月考,多少辛苦在等待着我啊!”走出校门,我看到妈妈在门口等我,我突然觉得我还真的和那些刚进校门的小孩子一样,需要母亲的安慰昵!于是,我就跑过去,亲吻她的手。她安慰我说:“不要怕,恩里科!我们一起对付这一年。”于是,我还是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我再也不能和原来的老师在一起玩了,再也看不到他灿烂的笑容了。学校在我的心里也不像原来那么吸引人了。 P1-P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