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丁玲传(历尽磨难一生灿烂)/倾城才女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晓立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张晓立,作家,编剧。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文风蔚然而深秀,哲思妙笔绘千秋。已出版图书:《世间曾有林徽因》《秦淮八艳之陈圆圆传》等。 书评(媒体评论)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瞿秋白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 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 ——人民网 目录 第一章 蒋家有女,眉目如画 1 慈父病故 2 寡母不易 3 寄人篱下 4 九姨警予 第二章 少小离家,逃婚上海 1 痴迷文学 2 包办婚姻 3 求学上海 4 转投南京 5 少女情思 6 闺蜜辞世 第三章 转战北平,共许鸳盟 1 初识君颜 2 折戟而归 3 千里寻芳 4 比翼双飞 5 从文印象 第四章 结缘缪斯,笔耕不辍 1 素简生活 2 苦学日语 3 师生情缘 4 芙蕖红泪 5 重回上海 6 母女相聚 第五章 三尺讲坛,挥斥方遒 1 鸿雁传书 2 教书生涯 3 巧女愚夫 4 明星梦碎 5 潜心创作 第六章 情牵一生,缘散西湖 1 西子湖畔 2 天各一方 3 手足之情 4 再度相逢 第七章 痛失所爱,天人永隔 1 初为人母 2 喜得麟儿 3 浮世悲欢 4 天道无常 5 天人永隔 6 千里送儿 第八章 在世相逢,擦肩而过 1 上海散记 2 心悦君兮 3 造化弄人 4 左联中坚 第九章 风雨延安,苦乐人生 1 缘来错爱 2 抵达延安 3 千里盼儿 4 母子团聚 5 心灵追念 第十章 转角相依,岁月无恙 1 延安结缘 2 相忘江湖 3 喜结连理 4 创作巅峰 5 情迷芭蕾 第十一章 安然离世,浩气长存 1 晚年助手 2 嶂头岁月 3 念念不忘 4 安然辞世 精彩页 1 慈父病故 湘西。沈从文笔下的人文乌托邦,一片淳朴宁静之地。1904年,金秋之际,丁玲降生于距此不远的临澧。蜿蜒的澧水,从湘西一带的崇山峻岭中涓涓流出,润泽停弦古渡南岸。距此大约十多里,便是丁玲的家——余市镇黑胡子冲蒋家大屋。 新生命的降生,为蒋家添了几分欢喜,几分失落。欢喜的是,婴孩粉雕玉琢,生得很美,小小的胳膊、腿脚,如莲藕一般。然而,在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背景下,家族更期望出生的是个男孩。由此,丁玲虽是女儿身,却有一个男性化的名字:蒋伟,字冰之。 丁玲的祖父曾在朝为官。父亲蒋保黔,号浴岚,是一个天分很高的男人,自幼饱读诗书,十五岁的时候,便考中秀才。蒋保黔虽天资超群,但终其一生,碌碌无名,并未取得显著成就。他生性洒脱、热情,无意于官场仕途,淡泊名利。家中余财虽不多,蒋保黔却不吝挥霍,流连酒宴游乐,且不善理财。他喜爱骏马,曾花重金买了一匹好马。后来,这匹马被一个朋友看中,蒋保黔就豪爽地将骏马赠给了朋友,名曰:“神兵需人懂,宝刀配英雄。” 蒋保黔性情和善,对人对事都很包容。在丁玲模糊的印象中,父母之间从未有过争执。蒋保黔也不是“严父”,不像一般父亲,重视子女教育,且要求严苛。因而,丁玲自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像一株藤蔓植物一样自然生长着。 蒋保黔体弱多病,经常要看郎中开药方。蒋家虽家底殷实,长此以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幸蒋保黔生性洒脱,不喜麻烦,便慢慢摸索着自己开药方,凭借过人的才智,不仅久病成医,还开了一家药铺。日子久了,乡亲们生疮害病,都找蒋保黔诊治开方。蒋保黔心善,且处处为别人着想,无论酷暑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几乎随叫随到。 蒋保黔对中医、中药近乎痴迷。在他眼中,每一味中药都独具灵性,不同的中药结合,又会产生不同的功效。人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时间久了,蒋保黔的医术越来越高明,在十里八乡间,小有名气。蒋保黔医德也很高,诊治开方时,总是为病人着想。有时候,遇到家境贫寒的病人,蒋保黔常常将医药费减半,甚至为病人免费诊治。提起蒋保黔,方圆百里的人们无不交口称赞。 日子久了,请蒋保黔诊病开方的人越来越多。在丁玲的记忆里,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晚餐,母亲在厨房忙碌着,外面天色阴沉,似乎要落雨了。父亲却在收拾药箱,不顾母亲劝阻,饭也来不及吃一口,便出门了。 若回忆有味道,丁玲初的记忆一定是朦胧的、弥散着中药味儿。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丁玲常常见到父亲立在药柜前,一边抓药,一边念叨着:丁子香、七星草、八角枫、广白、川羌、川芎、干石斛、土木香、郁金、沉香、青黛……丁玲从未听说过这些中药的名字,却也能从中体会音韵的醇和、美好。或许,是父亲对中药的态度影响了年幼懵懂的丁玲。 闲暇时,蒋保黔也会教丁玲背背古诗。蒋保黔古文功底深厚,十五岁便考中了秀才,只是后来并未走仕途经济之路,平生所学,荒疏大半。想到能亲自教女儿念诵诗文,不用请教书先生,也算不枉当年苦读一场。 常有人说,母爱是天生的,父爱是后天形成的。蒋保黔对女儿的爱,确实如此。丁玲降生之前,蒋保黔也一度期盼能有个儿子,却偏生了个女儿。好在蒋保黔生性洒脱,很快就想开了,甚至忘了自己曾经有过企盼儿子的念想。 幼年时的丁玲,长相讨巧,颇为可人。圆圆的脸蛋,红苹果一般,大眼睛扑闪着,童真而清澈。她在母亲余曼贞的装扮下,像年画儿里走出来的女娃娃一样,长得人见人爱。 看着女儿在屋中跑来跑去,是蒋保黔那时平静、快乐的时光。 蒋保黔常常一伸手,将丁玲捞起,放在自己膝上,父女二人便嬉笑起来。蒋保黔挤眉弄眼,逗女儿开心。丁玲“咯咯”地笑着,伸手去捉父亲的鼻子,或拉扯耳朵。蒋保黔也从不见恼,父女二人戏耍够了,还会一起声情并茂地背诵古诗。 丁玲年幼无知,一派天真,对于口中念诵的诗文,只是懵懂。然而,父亲的教授却成了丁玲早的文学启蒙。及至成年后,丁玲深厚的文化底蕴,笔下瑰丽多姿的想象,皆出于此。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不知从何时起,蒋保黔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常常咳个不停,以前还能勉强支撑着,在桌旁坐下来,给自己倒一盏茶。后来,他连下床走动的力气都没有了,整日卧病在床。 此时,丁玲还不到四岁,仍是混沌无知的年纪。但父亲的一系列变化,使丁玲懵懵懂懂地感到,父亲生病了。她还没有生、老、病、死的概念,只是模糊地知道生病不是一件好事,乡里有熟悉的长辈生病后,就再也没见过。 念及此处,丁玲的内心忽然涌起一阵前所未有的茫然、无助、恐惧…… 而那时,在幼小的丁玲的眼中,母亲常常叹息,暗自垂泪。 母亲柔软而温暖的腹部日渐隆起,像一个小山丘。丁玲并不知道,母亲已有身孕数月。 蒋保黔精神头儿足时,余曼贞便坐在床边,拉过蒋保黔的手,放在自己的肚子上,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安慰蒋保 导语 丁玲的命运起落沉浮,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紧纠缠。看透丁玲,就明白如何去追求自由。 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既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她的坎坷一生,是现代中国知识女性命运的缩影。从丁玲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向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著名女性传记作家整理史料,妙笔生花,全面展现丁玲的厚重人生。 张晓立在女性名人传记创作领域成绩斐然,拥趸无数。作者能以女性情感去体会传主在所处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所以从她笔端所流泄出来的文字十分打动人。张晓立通过对丁玲的权威资料进行细致整理,细腻而真实地再现了丁玲多舛而又绚烂的人生。 特邀知名插画师绘制封面唯美手绘,版式采用清新花卉作为设计元素,内文采用双色印刷,装帧诚意满满。 封面手绘由知名插画师耗时半年绘制而成,六易其稿。正文采用80克进口纯质纸进行双色印刷,触感顺滑,质感绝佳。 序言 丁玲出生于一个被称为“安福蒋家”的大家族,但丁 玲出世时,这个家族已经走向没落。丁玲的父亲蒋保黔早 年曾留学日本,性情豪爽大方,丁玲四岁时,蒋保黔便英 年早逝。丁玲的母亲余曼贞思想开明、坚忍刚强、勤奋豁 达,丈夫去世后,她顶着各方压力,克服经济上的困难, 带着丁玲到常德、长沙等地求学读书,汲取新知,毕业后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给子女树立了榜样。 1919年,在桃源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读书 时,丁玲曾和同学一起,参加呼应北京“五四运动”的游 行和讲演,并到“贫民夜校”担任“小先生”。 1922年初,因向往“一个更遥远的更光明的地方”, 未满十八岁的丁玲,和好友王剑虹一起奔赴上海,就读于 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后辗转进入上海大 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3年,丁玲又到北京大学旁听,这 一年,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梦珂》。 五年后,思想和笔力日渐深厚的丁玲完成代表作《莎 菲女士的日记》,“好似在死寂的文坛抛下了一颗炸弹” ,一时引起热烈反响。 茅盾说,丁玲的首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她的名字“在 文坛上是生疏的,可是这位作者的才能立刻被人认识了。 接着她的第二篇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也在《小说 月报》上发表了,人们于是更深切地认识到一位新起的女 作家,在谢冰心女士沉默了的那时,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 于文坛”。 1930年,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第一部长 篇小说《韦护》。此年,丁玲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 主编,成为一名极具影响力的左翼作家。1931年,丁玲加 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囚禁于南京,失 去写作和活动的自由,漫长而艰苦的牢狱生活中,丁玲的 心志历久弥坚,始终不肯屈服。丁玲被囚禁期间,鲁迅、 宋庆龄、蔡元培、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积极为她 奔走。 1936年9月,丁玲在中共地下党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 南京,奔赴心中向往已久的那片热土——延安,由此成了 红色根据地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 导同志的欢迎。在解放区,丁玲积极投身根据地革命斗争 ,以文艺的形式反映斗争生活。 1948年,丁玲以半生积淀、三载心血,写成了《太阳 照在桑干河上》,并于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丁玲是新的人民文艺的重要代表, 也是新中国文艺体制的创建者之一,她活跃在国内外的文 学舞台上,并先后担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 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领导职务。 尽管有后来长达二十余年的个人磨难,生活被摧毁, 写作亦中断、受阻,但丁玲却从未因此沉沦。“文化大革 命”结束后,丁玲于1979年重返文坛。复出之后,丁玲在 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续篇《在严寒的日子里》的同 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文学评论。 老年时的丁玲,眼角有了密密的细纹,岁月的积淀使 她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淡然气度,她将著书所得和奖金几乎 都捐了出去。 她时常戴上老花镜,坐在院子里看报,或于夕阳的余 晖中远望静思。1986年春天,八十二岁的丁玲静静地走完 了自己的一生。 内容推荐 丁玲既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写作上,她凭《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名声大噪;在情感上,她不顾世俗争议,勇敢追逐爱情;在革命道路上,她坚定不移,为解放事业奋斗终身。对于这样一个既深受鲁迅赞赏,又被张爱玲崇拜的丁玲,作者钩稽史料,用细腻的笔触,全面而生动地描述了丁玲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和充满艰辛的创作生涯。读完此书,你会从丁玲身上深切地感受到她虽然饱尝风霜,但如飞蛾扑火般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精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