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区域经济新常态下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首先立足于中国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功能和角色,总结了地方政府在区域竞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演进中的一些特征事实。进而借鉴公共经济学中对公共主体经济行为的建模技术,构建了一个包含家庭、企业和地方政府三类主体的空间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这是一个建立在规模经济生产技术和集聚经济发挥作用的空间经济背景下,分析地方政府内生经济行为决策的框架。之后,利用这一框架,本书对地方政府间相互竞争的机制和策略选择;地方政府依托于土地等不可流动要素的财政政策工具的空间经济影响机制;产业结构和技术变迁对于地方政府的空间经济职能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区域就业率等要素投入结构的影响等论题进行了系统地理论分析,揭示了大量创新性分析结果,并与中国地方政府在这些领域的特征事实进行了相互印证和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梁涵,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经济地理、擅长构建经济地理模型。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概念框架 第四节 内容体系 第二章 要素流动及其市场转移对空间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松脚要素”模型 第二节 短期均衡分析 第三节 长期均衡和空间经济特征 第四节 两个特例(FC和FE模型)的长期均衡 第五节 总结 附录 第三章 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影响机理 第一节 模型设置 第二节 空间经济的短期均衡 第三节 不考虑地方政府竞争的长期动态分析 第四章 “中心-外围”格局下服务型地方政府与区际竞争 第一节 集聚状态下的空间经济 第二节 支撑“中心-外围”格局均衡的条件 第三节 地方政府竞争下的空间经济均衡 第四节 “门槛”税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五节 总结 第五章 纳入土地要素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模型基本设定 第二节 短期均衡下的空间经济 第三节 空间经济动态和长期均衡 第四节 总结 附录 第六章 纳入内生增长和不充分就业的空间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第一节 空间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 第二节 纳入内生增长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 第三节 内生增长机制的空间经济影响 第四节 纳入就业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 第五节 就业市场失业机制的空间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