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瓦尔登湖(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亨利·戴维·梭罗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极具世界影响力的美国思想家,美国精神和传统的奠基者之一,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文坛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1845年7月4日,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后记
病人去看医生,医生总是建议他换换空气、换换风景
。谢天谢地,这块地方不是整个世界。比方说,七叶木就
不在新英格兰这块地方生长,百舌鸟也不在这里呜叫,野
雁较我们更能四海为家:彼朝食于加拿大,午餐于俄亥俄
,暮宿于南方小河口。连那野牛,多少也知道与季节配合
,最初在科罗拉多河畔吃草,只等到黄石河畔青草长得更
绿更甜时,才迁徙过去。然而,我们人类却容易变篱笆为
砖墙,由田园而都市,轻易地定居下来,决定了自己的命
运。你若被选为镇书记,那么今夏你便真的不能去火岛旅
行了,却可能死而到地狱里去。宇宙要比我们坐井所观的
天大得多。
然而,要旅游时,为了达到旅游的真正目的,就应该
像富于好奇心、增广见闻的游客那样,多凭栏远眺,而不
要像愚笨的水手那样,没有事情时,只知解开旧麻绳做填
絮。地球的另一面住着的只是与我们通信的人家。我们旅
行也只是兜大圈子,医生的建议也是肤浅的。人急急忙忙
地赶去非洲,猎取长颈鹿,这当然不应是他追猎的目的。
人若想追猎长颈鹿,又能追猎多久7竹鸠与山鸡也可作为稀
有的追猎对象,但我相信,人若追猎自己,将更为高贵:
“转眼内省.
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
自我圆通。”
“让彼等去奇异邦国旅游探索,
我则更留意于精神,彼等更关切商路。”
为了无稽琐事去环游世界是不值得的。但人若能因此
而更明心见性,那就去环游一下吧,说不定最后还能找到
女娲氏未补的“天洞”而钻进去呢。英格兰与法兰西、西
班牙与葡萄牙、黄金海岸与奴隶海岸,都凸出在这私人的
精神海洋里。这虽是通往印度之路,却未见有小船冒险出
航,驶入茫茫大海,驶向印度。你若想学习万方语言,随
万国风俗;你若想较一切游客旅游得更远,那你就该使自
己适于万邦水土,能猜出狮身人面兽的谜底,拳拳服膺于
老哲人的训诲:明心见性,探索自己。而探索自己需要尽
心尽力尽意。只有在探索自己方面失败而逃脱者,才会走
向战争,这是些懦夫。现在就开始你心灵上的大西部探险
旅程吧,这条路不在密西西比河或太平洋停留,也不通向
中国或日本,而像地球的切线,一直前进,无论冬夏、昼
夜还是日升月落,直到地球消失也无止境。
……
我们身体里面的生命有如河里的水,今年可能涨得空
前之高,淹没了干透了的高地;甚或是多事的一年,淹死
了所有的麝鼠。我们住的地方并非永久干燥之地。我看到
深入内陆的河岸,是古时河流冲击而成的,是科学记载河
流以前的事。
每个人都听过这则传遍新英格兰的故事。故事说有条
又强壮又美丽的爬虫,从一张旧苹果木桌的干燥活动板里
爬出来,这张桌子在那只爬虫爬出来以前,已在一位农人
的厨房放了六十年,起初在康涅狄格州,后来在麻州,而
这虫子是从苹果树还未被砍伐前许多年产在里面的卵里跑
出来的:此点从下卵处开始,向外侧计算此树的年轮就可
知道。虫子爬出来以前,一连几个星期传出咬木头的声音
,可能是由罐子的热孵化出来的。听了这则故事,谁又能
感觉不到其对复活与不朽的信念加强了?谁又能知道从人
们辗转相赠的旧家具中,突然冒了出来,享受它完美的夏
天生活的,会是哪种美丽的飞虫?它的卵或许已在枯燥社
会生活的木质同心层下埋了很多年,起初是在活树的白木
质里,后来青木变枯木,而当人类围坐桌旁时,可能已听
到它咬木头的声音,听了许多年了。
我不敢说每个约翰或约拿单都懂得这道理,可是那个
不仅靠时间的流逝而破晓的明天,正巧具有此一特性。扰
乱我们眼睛的光对我们来说仍是黑暗。只有对那些清醒的
人,这个明天才会破晓。更为清醒破晓的日子就要来临。
我们的太阳,不过是一颗晓星。
目录
经济
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
阅读
声音
孤独
访客
豆圃
村庄

贝克农庄
更高的法律
动物做邻居
室内取暖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
冬天的动物
瓦尔登湖的冬天
春天
结语
梭罗年谱
精彩页
当我将下列篇章,或其绝大部分,写之于书时,我离邻居一里之遥,独自住在森林中一个小木屋里。小木屋位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畔,系由我亲自设计搭盖,而那时我也是靠着双手自谋生计的。我在森林中一共住了两年又两个月。而现在呢,我再次成为文明社会中的一位过客了。
若不是康镇居民对有关我在森林中如何生活之事竞相询问,我是不应将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唠唠叨叨地强加于读者诸君,要诸君留意的。提出的这些问题,或许有人觉得不太适宜,虽然我并不觉得有何不适宜之处,但是揆诸当时情境,未必是适宜而又自然的。有些人问我会弄些什么东西吃、寂寞不寂寞呀、害怕不害怕呀等:有些人急于想知道我把自己收入的几成献给了慈善救济事业;还有些苦于被大家庭拖累的人,想知道我资助了多少贫苦孩子。因此,在这本书里,如果我试着对以上某些问题予以回答,还得请那些对我本人并无特别兴趣的读者多加包涵。
在大多数书里,这个“我”字,也就是第一人称,常被省略,但在这本书里,则将予以保留,所以这一点,即作者老是我长我短个没完没了的这一点,正是此书跟他书最大不同之处。我们通常也不太留意,讲话者毕竟还都是第一人称呢。再者,如果能有那么一个人,我了解他就如同我了解自己一般,那我也就不一味地光说自己了。只可惜自己孤陋寡闻,便只能就“我”这个主题说说罢了。更何况我所要求于每位作者的,总还是他们对其自身生活,而非别人生活的真诚而又简单的陈述,真诚简单到就像他们要从外地给亲人遥寄书信似的。因为他所过的若是真实的生活,那也必定是在外地。下列篇章,也许是特别献给穷学生的。至于其他读者,只好以其胃口,各取所需了。我不相信有人会真的削足适履,因为只有于他合身的衣服,对他才会有好处。
我想说的事,与遥远的中国人或桑威奇岛人的关系,远不如与你们这些读这本书、住在新英格兰的人的关系那样密切。我要说些有关你们处境的事,特别是有关物资处境的事,也就是你们在世界上、在康镇上所处的环境:这处境的真相如何,是否要任其像现在这个样子发展下去,是否真的无法加以改善。我已遍游康镇,阅历甚丰。无论是在商店、在办公室还是在田间,所到之处,目所见、耳所闻,皆是人们以干奇百怪的方式,做着自我忏悔的苦行。我听说过印度人的种种忏悔方式:或置身于熊熊烈火之间而双眼望着烈日;或倒悬于熊熊烈火之上;或扭着脖子仰望天空,直到脖子变了形,只能让流质食物进到胃部为止;或终生捆绑在树根上:或像毛毛虫一样无休无止地以腹爬行;或以一足立于楹柱之上……即使以上这些形形色色的忏悔苦行,也不比我在康镇日日所目睹的景象更可怕、更不可思议。拿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的十二项艰险任务与乡邻们所从事的劳役比较,也令人有小巫见大巫之感。因为那毕竟只有十二项,总有个完了之日。可是,我没有看见乡邻们像赫拉克勒斯一样,抓住或杀死过一只怪兽,或完成过一项艰辛的任务。乡邻们没有依俄拉斯(赫拉克勒斯的忠仆)那种朋友,帮助他们,用热铁块将九头怪蛇的首级斩草除根,而只能斩去一头,霎时又冒出两个头来。
我看到我的年轻乡邻们,其之所以不幸,皆因承继了祖先的农庄、房舍、谷仓、牛羊和农具,这些东西得之易而弃之难。如果他们出生于旷野,哺育于野狼,反倒好些,因为那样,他们就能用更为明亮的眼睛,看清楚他们要去耕作的究竟是些什么田地。谁使他们成为土地的奴仆?人生本来吞食少许灰尘即可,他们何以偏要吞食六十亩田地7他们何以一出世就开始为自己挖掘起坟墓来?原来他们受着农庄、房舍的拖累,不得不过这样的生活,而且还要用尽一切力量去过。我遇到过许多这样可怜的灵魂,被其产物压榨折磨,匍匐在人生道路上,苦撑着七十五尺长、四十尺宽的谷仓,自己的奥吉亚斯牛棚也从无能力清洗,百亩农田林园,更需无休无止地耕耘、锄草、播种、收获。那些与祖产无缘、无须为耕耘祖田而劳苦而负重荷的人,仅仅克制并“耕耘”。其区区七尺之躯,已够辛苦的了。P1-3
导语
央视《朗读者》第二期朗读书目;清华大学送给新生的“入学礼物”;教育部推荐必读名著;与《圣经》一同被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本书”之一。
影响中国台湾中小学生的翻译界泰斗、知名文化学者、翻译家孔繁云先生倾情翻译,一部充满中文句读美、语感美的优雅译本。新增万字导读和作者年表,梳理作者一生,解密梭罗为何独划一只木舟行于宁静广大的瓦尔登湖。
清丽手绘彩插,还原梭罗湖畔居住场景,由画中走入瓦尔登湖的宁静天地。
序言
梭罗的生平和《瓦尔登湖》
当我们急于探索和学习一切的同时,我们总希望一切
都神秘而未被人发现,希望陆地和海洋永远原始,因为奥
秘,而使我们无法测度。
梭罗
康科德镇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
1862),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
,是约翰.梭罗及其妻子辛西亚的第三个孩子。梭罗在他的
日记中曾经这样写道:“每次我一想起自己在这个世界上
最有价值的地方,而且选在最难得的日子出生,总是不由
得感到吃惊不已。”(1856年12月5日)从懂事起到四十五
岁逝世前,他都一直住在这座位于波士顿西北方约二十里
处、人口仅有两千的康科德小镇上,一次也没有长期离开
过那里。
理由有如下数点:首先,康科德四周到处都是丘陵、
湖泊、河川、森林和牧草地,有许多动植物,自然资源极
其富饶。其次,那里是美国革命的发祥地,在美国人心目
中,可以说是革命圣地。最后,这座小镇是领先时代、被
称为超越主义运动的文学思想活动的摇篮之地,该运动的
核心人物爱默生、霍桑等无数优秀文学家和思想家不是定
居在这里,就是频繁造访该地。
梭罗出生时,一家人寄居在辛西亚的母亲米诺特夫人
位于维吉尼亚街的农场里。第二年,梭罗家搬到北方约十
里处的契尔斯福特,开了一家食品店,但是经营得似乎并
不顺利,于是1821年又迁往波士顿。梭罗四岁时,会经常
跟随母亲从波士顿返乡回康科德探望外祖母。出生以来第
一次亲眼看到的瓦尔登湖,给幼小的梭罗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1823年,梭罗六岁时,一家人再度返回康科德,父亲
约翰开始从事铅笔制造业。比起经营商店来,这似乎更适
合个性笃实、沉默寡言的约翰,不久他的事业即上轨道,
全家的经济状况逐渐稳定下来。
梭罗的父亲约翰是个身材瘦小、性格稳重的绅士,喜
爱看书和音乐。相对地,母亲辛西亚则身材高大、容貌秀
丽,喋喋不休得有时候几乎让人不知所措,是个活动型的
女性,在康科德由女性组成的慈善协会和反奴隶制度协会
中非常活跃。不过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包括梭罗在内,姐
姐海伦、哥哥约翰、妹妹索菲雅,梭罗家的兄弟姊妹也都
共同具有,甚至梭罗对自然的爱和关心,也可以说是继承
自双亲的精神遗产。
哈佛大学以他为荣
1833年,十六岁的梭罗进入哈佛大学就读,到二十岁
毕业为止的四年间,似乎并无特别值得一提的事件发生。
故乡康科德离大学只有二十多公里,可以经常返乡去享受
他最喜欢的大自然,另外为了补足学费,他也在课余做家
教的工作。日后虽然他常常语带讽刺地评论母校哈佛大学
的教育,但是成为他创作基础的希腊、拉丁文学的丰富素
养,就是在大学时代扎实培育起来的。从E.T.恰宁格教授
的修辞学课程中,梭罗也获益不小。作为课堂上的作业,
三年之间梭罗一共写了五十篇小论文,其中的二十八篇现
在也还保存着,这是研究他的大学时代的珍贵资料。梭罗
并非所有的科目都拿手,但绝对不是偷懒的学生。1837年
,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大学毕业后,梭罗返回故乡,成为自己以前就读过的
小学的教师。但是拒绝体罚学生的他,与强烈要求体罚的
镇教育委员会尖锐对立,两三个星期后就辞去了教职。
1839年夏天,他在自己家里开办私立学校,随后借用
康科德学院的建筑物,与哥哥约翰共同专心致力于学校的
教育和运营。镇上的很多有力人士子弟纷纷入学,后来以
《小妇人》蜚声文坛的露易莎.梅.奥尔科特也在那里就读
。梭罗兄弟的教学法走在时代前端,不但没有采用当时被
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体罚,而且注重户外教学和观察,将知
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瓦尔登湖》中,也可
以看出他们的这个教育理念。梭罗兄弟的学校经营得非常
顺利,然而1841年却因哥哥约翰病情恶化,不得不将学校
关闭。
……
梭罗生前常被人批评欠缺幽默风趣,在部分人的眼中
,他似乎不但太过于一本正经,有时候甚至难以伺候,爱
闹别扭。但是在《瓦尔登湖》中,他严肃认真,有时候会
呈现出安详温柔的神情,也会出现发自内心的哄然大笑。
尤其是他具有用幽默去捕捉人物性格的独特素质,莎士比
亚式的诙谐语“此起彼伏”。事实上,梭罗甚至可以说是
19世纪美国文学中首屈一指的幽默大师。
作者死后,《瓦尔登湖》好评如潮,1930—1940年,
被誉为美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杰作之一。这跟当初人们将梭
罗视为只不过是个擅长自然描写、行事怪异的地方作家的
看法相比,具有恍若隔世之感。的确,梭罗定居在新英格
兰的偏僻乡下,描写的始终是当地的自然和人的生活,但
是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和作者的关怀,绝对不是一个时代、
一个地方的,而是广大得几乎叫人吃惊的、地球规模的、
全人类的。他这部原本可以说是地方主义文学典型的作品
,到了今天,则成为诞生于美国的最普遍的、最现代化的
作品,在全世界获得了难以计数的赞美。《瓦尔登湖》出
版之初就对物质文明的弊害表明了好恶,而在这样的弊害
越发严重的现代,梭罗的文章和思想所具有的意义也就更
为重大,可以说是现代人必读的经典作品。特别是环境问
题已经严重到关乎人类存亡的今天,梭罗在美国被誉为生
态学和自然保护运动的先驱。
瓦尔登湖位于康科德镇外的森林,湖畔围绕着松树、
橡树、枫树、榆树和白杨,当年梭罗亲自在林内的斜坡处
盖了一间小木屋,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写
下了这本使他名垂千古的杰作。
《瓦尔登湖》和梭罗的其他作品产生的影响力,和他
生前的寂寞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从这点看来,时间
的秤砣是绝不含糊的,一个作家的地位由不得自己来界定
。像大自然一样保持沉默的梭罗,尽管时间流逝,他仍然
神情笃定,独划一只木舟扑入宁静广大的瓦尔登湖,身影
越发高大,凝聚为永恒。
编者序
内容推荐
28岁的梭罗,手执一柄斧头,只身走进瓦尔登湖,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他在湖边独自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又两天,日升月落,四季往复。这段独居经历被他写成这部享誉世界的自然散文杰作《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之所以经典,不仅在于它让人们看见了一种真实生活的可能,更在于它鼓励每一代年轻人不断追问自身,寻找真正的内心平静和生活的本质。
选择孤独的人,未必孤独。梭罗用自己的实践向人们证明了:人不要需要很多物质,依然能够活得快乐。 瓦尔登湖不远,它就在每个人心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