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附录和补遗(第1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德)阿图尔·叔本华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阿图尔·叔本华二十四年来对自己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人生观的继续思考和补充。文章包括《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论大学的哲学》《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人生的智慧》等。 作者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的思想对近代的学术界、思想文化界影响极深。 大叔出生于德意志但泽(今波兰格坦斯克)一个显赫的富商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逝世后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保证了他一生衣食无忧。尽管如此,大叔的一生却很不得志:他曾有过几次爱恋,但却终生未婚,也没有子女,只有一条卷毛狗伴其左右,并就此孤独终老;他虽然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专心从事著述,但却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出奇一致地对他的思想绝口不提,以致其学术思想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年才获得承认。换言之,如大叔般睿智之人,也忍受了长达六十多年的沉寂,才得以奠定自己的名声——因为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天赋使命。 与其他哲学家相比,大叔的不同之处在于——早在青年时期便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他说:“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他只写出他认定为真理的东西,其他一切完全被置之度外。大叔也是一个强烈意识到自己使命的人,他曾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早岁之时,便随时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并整理成著作。1813年,大叔发表著作《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迄今仍是认识论的名篇,年方25岁。1818年,大叔发表了核心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时年才30岁。该书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地系统论述了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直接奠定了哲学大厦之基。但很不幸的是,首版印刷的500册几乎无人问津。接下来,毫不气馁的大叔陆续发表《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年)、《论意志的自由》(1839年)、《论道德的基础》(1840年)等著作,从而完成了对其哲学大厦的局部扩充和装修之功。毫无意外地,这些著作出版后也都一一遇冷,没有引起什么回应。在这之后,大叔又花了六年时间,把之前积累的散论文稿进行了梳理和增删,并冠以《附录和补遗》之名,于1851年出版,时年已63岁。鉴于之前那些作品的滞销,出版商对大叔这部封笔之作只印了区区750册,且只支付10册赠书,稿酬为零。然而,正是这部著作得到了英国评论家约翰·奥森弗德的赞赏,大叔的哲学才墙内开花墙外香:从此一举成名,并给他带来了世界性声誉——大叔的话也终于得以应验:“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 目录 前言 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 哲学史散论 论大学的哲学 论命运 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 人生的智慧 序言 关于《附录和补遗》 先生们,你们的表彰迟到了几十年!叔本华70岁生日 之际,当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有意接纳他为会员时,这 位法兰克福公民却构思了一封回信,信中委婉地表达了这 个明确无误的想法。他的回答再次折射出一个人的智性性 格,这个人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深信不疑,终其一生都不曾 丝毫动摇。这一年是1858年,叔本华回顾着逝去的7年(自 1851年《附录和补遗》出版),这是满载荣誉的7年。他觉 得,这段光荣的岁月依旧短暂,因为它早在1819年就该到 来了。那一年,他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图 书市场上博得了数周的登场时间,读者可以发现一个全新 的哲学体系。当然了,如果那时有人读过的话。 出版商布洛克豪斯(Verleger Brockhatls)对叔本 华说,仓库里压了太多的库存(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销路很差。叔本华以为全世界都会阅读他的著作 的想法(Vorstellung)落空了,只剩下他自己的意志 (Wille)仍然坚强。叔本华后来出版的书也丝毫没能改变 这样窘迫的境地。至于他尝试在柏林的大学获得教席,借 此至少让年轻的学生能理解他的哲学的创新之处,这样的 努力也因为年轻人兴趣寥寥,终以失败收场。叔本华冲破 世界的冲动,似乎全部铩羽而归。1850年他再次找到了出 版商布洛克豪斯,商讨出版一部新的著作,并且暗示这是 他最后一次出书了,从此以后封笔。而且叔本华宣称这本 Parerga und Paralipomena(《附录和补遗》)比先前所 有的书都写得更通俗易懂,也会比先前的书卖得更好。但 是理性在布洛克豪斯出版社那里战胜了一切。因为他们出 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无论是第1版还是后来的 第2版都销路惨淡,所以,出版社已经没有兴趣继续出版这 位哲学家的什么作品了。于是,叔本华又询问了多家出版 商,都遭到了拒绝。 最后,柏林的一家小出版社对这部著作有兴趣。1851 年该书在德国出版,终于实现了阿图尔-叔本华自青年时代 起就深信会实现的事情:《附录和补遗》帮助他在极短的 时间内蜚声国际,享誉海内外。此时,叔本华已是63岁高 龄。这份叔本华经年不曾获得的成果,还要归功于英国人 约翰·奥克森福德,他在《威斯敏斯特与外国季刊》上撰 写了两篇文章,介绍这位在德国几乎默默无闻的学者。叔 本华的好友弗劳恩施塔特(Fmaenstfidt)也在柏林孜孜 不倦地推介他,而且不仅仅是以评论的方式为叔本华的著 作辩护,更是替他找到了柏林当地的哈恩出版社出版这部 封笔之作。事实上,《附录和补遗》出版后便售罄。叔本 华在给爱德华·布洛克豪斯的信中是这样评判这个现象的 :“是奇迹,自然要发生的。” 这部叔本华的晚期著作,现在第一次以完整的中文译 本的形式跟读者见面了。哲学家叔本华其他著作的标题都 没能像《附录和补遗》那样,直接佐证叔本华拥有一种多 方位的果敢才能,能用通透而逻辑自明的方式来述说,其 表达的内容更不仅仅局限于哲学现象。1853年美因河畔的 法兰克福,这位已经享受盛誉的哲学家在笔记中写道:“ 如果我被垂怜能看到自己所有著作的全集,那么主标题的 座右铭应该是朴实(non multa)。”与此同时,叔本华 认为他的哲学影响必定与那个唯一而连续的理论的影响联 系在一起,那个理论的中心就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所有在此之后出现的著作,要么只是针对这本书的深 刻补充,要么只是对他的理论中某些观点的进一步解释而 已。 那么,在这样的哲学体系中,《附录和补遗》充其量 就是些迟来补充的文章而已。这些文章并没有在主题的讨 论中出现过,人们也就只能在事后,追认这些文章与他的 严肃座右铭并没有相去甚远罢了。在叔本华的实际主义一 悲观主义式的哲学著作之外,成书于其创作晚期的《附录 和补遗》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转向,叔本华转向了面对世 界的实用主义观点。与叔本华其他的哲学补充文章不同, 《附录和补遗》被特别地点了出来,该书第1卷构思了下分 章节,并交代了如此构思的根源,是为了把人类的存在以 更优雅的方式呈现出来。正如叔本华所说:“我的判断不 是建立在推理链条之上,而是直接根植于直观世界。”读 者应当带着这句话来阅读第2卷中连缀起来的各篇文章,它 们都是关于“芜杂对象”的考察。 《附录和补遗》与叔本华其他所有先行的作品的不同 之处,就在于它是由各色各样的分析与评论文章构成的混 合曲,这些文章的旨趣不仅仅局限于哲学,更囊括了五花 八门的人生问题。这些问题由那位兴致勃勃且眼力十足的 观察者挑选出来,带给读者一份愉悦的享受。正如弗劳恩 施塔特在叔本华全集(已收录《附录和补遗》)第2版前言 中说到的那样,我们的那位哲学家很喜欢一逮着机会就来 观照自己最直接的现实状况,以古怪的方式,挖苦的讥讽 来鞭笞生活的现实。 尊敬的读者们,请来看看这本装着一个清晰精神的《 附录和补遗》,享受一下叔本华宽广的知识与卓越的洞察 力吧。如果您还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快乐,那么,请再去读 一读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了解一下他思想的 整体结构。 最后作为结语,请允许我再次引用叔本华的一段话来 向各位读者致意:“无论如何我都要求读者,为了明白我 的哲学,请阅读我的每一行字。” 衷心祝愿各位读者能达成心愿并喜欢上这部书。 斯特凡·吕佩(Stephen Roeper) 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叔本华档案馆(Schopenhauer- Archlyr an der Goethe- Universitat Frankfurt am Main) 2018年12月23日 (齐格飞译) 导语 本书是阿图尔·叔本华后续补充的哲学短文,是其更重要的、自成体系的著作以外的附带作品。里面既有一些探讨相当特别的、各自不同的论题的论文,也有对更加各式各样的题材的零散思考和想法。把所有这些文章结集在此,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由于其题材的缘故而无法收进作者那成体系的著作中去,而少数若干文章则因为写作得太迟了,以致不曾在那自成一体的著作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 精彩页 把笛卡尔视为现代哲学之父是合理的,首先和大概是因为笛卡尔通过教育人们要运用自己的头脑而让理性独立站了起来,而在笛卡尔之前,代替理性行使功能的一直是《圣经》和亚里士多德;但在特定和狭隘的意义上而言,则是因为笛卡尔首先让人们意识到了这一个难题——自此以后,所有的哲学思考就都主要围绕这个难题。这也就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难题,亦即在我们的知识中,到底哪些成分是客观的,哪些成分是主观的?因此,有哪些东西是属于与我们有别的事物,哪些东西又是属于我们自己?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头脑里面,图像的产生并不是基于内在的、随意的或说是联想的原因,而是基于外在的原因。这些图像是唯一让我们直接认知的东西,是给出之物。这些图像与那些完全分开的、独立于我们存在的,并且在某些方面是这些图像的原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真的可以肯定这样的事物是存在的吗?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图像给了我们有关这些事物的本质的信息和说明吗?这就是上述的难题,因这难题的缘故,自两百年来,哲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用一条正确划出的切割线,纯粹地分开观念的东西,亦即只属于我们的认知的东西,与现实的,亦即独立于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并确定这两者的关系。 的确,不管是古老的哲学家,还是经院哲学家,都似乎不曾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哲学的原始难题,虽然在普罗提诺的著作中,甚至在《九章集》(第3集,第7书,第10章)中可发现作为观念论,甚至作为时间的观念性学说的这一难题的某些痕迹。普罗提诺在那里教导说,灵魂创造了世界,因为灵魂走出了永恒而在时间中出现了。例如,他说:“对这宇宙而言,除了灵魂以外,别无其他的地方。”还有:“但我们却不要脱离了灵魂而假设时间,也不要脱离了存在而假设彼岸的永恒。”——这话其实也就已经说出了康德的时间的观念性学说。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这生命衍生了时间,所以这也意味着时间是与这宇宙一同产生出来的,因为灵魂是与这宇宙一同衍生了这时间”。但当所需的深思明辨在笛卡尔那里被唤醒了以后,那清晰认识到的和清晰说出来的难题就一直是现代哲学特有的主题。笛卡尔震撼于这样的真理:首先,我们是囿于我们自己的意识之中,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表象。他通过他那著名的“我怀疑,亦即我思考,故我存在”的观点,想要强调主观(主体)意识中唯一确切的东西(与此对照的是那大有疑问的所有其他一切),并表达了这_伟大的真理:唯一真正的和无条件给出的就是自我意识。仔细审视之下,笛卡尔的著名命题就等同于我所出发的这一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笛卡尔的命题强调主体的直接性,而我的命题强调的则是客体的间接性。两个命题从两面表达了同样的东西,是相互的另一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在《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序言所说的,也就是惯性法则与因果法则的关系。(《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分为两篇学士院的有奖征文,由叔本华博士撰写。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841,第24页;莱比锡,1860,第2版,第24页。)自那以后,笛卡尔的命题当然就被人无数次地重复,但人们只是感觉到了这命题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清晰地明白这命题的意义和目的(见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第2部分,第14页)口所以,笛卡尔发现了主体,或说观念与客体,或说实物之间的鸿沟。他把这深刻的见解包装为怀疑外在世界的存在,不过,他对这一问题没有解决答案,亦即亲爱的上帝肯定不会欺骗我们,以此让我们看到这难题是多么深奥和多么难以解决。与此同时,这种怀疑通过他进入了哲学,并必然继续发挥让人不安的作用,直至得到根本解决为止。从那时起,人们就意识到对那所说的差别没有透彻的认识和解释的话,是不可能有确切和让人满足的体系的。他所提出的疑问也再不能被拒绝了。 为解决这问题,马勒伯朗士首先想出了偶然原因的体系。他比笛卡尔更加清晰、严肃和深刻地看到这问题的全部(《真理的探求》,第3部,第2部分)。笛卡尔出于相信上帝而假定了这外在世界的现实性,所以,当其他一神论哲学家致力于透过这世界的存在以证明神的存在时,笛卡尔则是反过来首先透过神的存在和真确性以证明这世界的存在,那看上去当然就是奇怪的,因为这是把宇宙论证明倒了过来。在这一点上,马勒伯朗士更进了一步,因为他教导说,我们在上帝本身直接看到了所有的事物。这当然就是透过某一更加未知的东西以解释某一未知的东西。此外,根据马勒伯朗士的观点,我们在神那里不仅看到了所有事物,而且这上帝也是在所有事物中唯一发挥作用的,以致自然、物质的原因也只是看上去是这样而已,只是偶然原因而已(《真理的探求》,第6部,第2部分,第3章)。所以,在此我们基本上已经有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而斯宾诺莎似乎从马勒伯朗士那里学到的东西比从笛卡尔那里更多。 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