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谭志满,湖北巴东人,湖北民族学院教授。曾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现主要从事民族学、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历史与文化,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民间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旅游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运用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选择土家族、苗族、侗族作为个案研究的缘由 第四节 课题研究基础 一 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概述 二 苗族民间信仰研究概述 三 侗族民间信仰研究概述 第五节 有关概念阐释 一 民间信仰 二 武陵地区 第二章 武陵地区土家族的民间信仰 第一节 土家族族源 第二节 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历史状况 一 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内容 二 土家族民间信仰中的巫师 三 土家族民间信仰的主要仪式 第三节 土家族民间信仰的田野考察 一 田野调查点状况 二 田野调查点民间信仰状况 第三章 武陵地区苗族的民间信仰 第一节 苗族族源 第二节 苗族民间信仰的历史状况 一 苗族民间信仰的内容 二 苗族民间信仰中的巫师 三 苗族民间信仰的主要仪式 第三节 苗族民间信仰的田野考察 一 田野调查点概况 二 田野调查点民间信仰状况 第四章 武陵地区侗族的民间信仰 第一节 侗族族源 第二节 侗族民间信仰的历史状况 一 侗族民间信仰的内容 二 侗族民间信仰的主要仪式 第三节 侗族民间信仰的田野考察 一 田野调查点概述 二 田野调查点民间信仰状况 三 田野调查点民间信仰主要仪式 第五章 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的特征 第一节 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的长期性 一 民间信仰固有特征决定其具有长期性 二 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民间信仰的长期性 三 独特的社会历史进程制促使民间信仰长期存在 第二节 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的多元性 一 表现形式的多元 二 组织形式的多元 第三节 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的混融性 一 梅山信仰的混融 二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混融 三 历史人物与民间信仰的混融 第六章 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稳定机制 第一节 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 一 武陵地区民间信仰在民族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二 武陵地区民间信仰在民族社会发展中的消极因素 第二节 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的引导与调适 一 作为民族符号的民间信仰 二 作为文化资本的民间信仰 三 作为认识领域的民间信仰 四 民间信仰的调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对武陵民族地区各主要民族,如土家族、苗族、侗族的民间信仰尽量做到详细梳理,呈现出民间信仰的历史面貌和现实状况,厘清各民族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过程。 本书将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的横向比较分为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和综合,具体包括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三个民族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形式、结构形式以及信仰对象、信仰仪式,进而总结、归纳出武陵地区民间信仰的特征、功能以及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 本书通过具体案例对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进行研究,充分吸收弗洛伊德对个人宗教心理和信仰精神问题研究以及荣格对宗教社会性、集体性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成果,兼顾个人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以及民间信仰对个人和社会发挥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内容推荐 武陵民族地区主要位于湘鄂渝黔边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信仰习俗丰富多彩。著作以武陵地区土家族、苗族、侗族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探讨各民族信仰习俗的变迁及其与民族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具有长期性、多元性、混融性以及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但也不容忽视的是,武陵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甚至阻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武陵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