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例言 序 入蜀 由湖北省宜昌府至四川省万县 由万县至成都府 成都旅居记 四川省 成都城 成都的市区 外国商品 在成都的外国人 在省内的外国人 在成都的日本人 在省内的日本人 成都日本人的生活状况 省内日本人的生活状况 成都的教育 省内的地方教育 蜀人的气质 成都的报纸杂志 成都的汉书 蜀中的古碑 成都的古董 释奠 西藏人与巴塘人 成都军征巴塘 访四川总督 川汉铁路 城内史迹 蜀汉皇城 西楼 扬雄宅址 杨慎宅址 武担山 卜肆 江渎庙 文翁石室 石牛 大慈寺 诸葛井 文殊院 碧鸡坊 圣帝行宫 城外史迹 万里桥 锦官城 锦江 关羽衣冠墓 汉昭烈庙、丞相祠堂 回澜塔 望江楼 双孝祠 青羊宫 花市 神仙碑 草堂寺 少陵草堂 司马相如之故居 望乡台 驷马桥 女校书薜涛墓 宋濂墓 成都府领史迹 郫县方面 新都县方面 彭县方面 自蜀赴秦驿程 峨眉山游记 由成都府至嘉定府 由嘉定府至峨眉县 峨眉山 峨眉县至成都府 出蜀 由成都府至嘉定府 由嘉定府至重庆 由重庆府至宜昌
精彩页 由湖北省宜昌府至四川省万县 三月二日 抵达轮船航线的终点——湖北省宜昌府。从神户起锚以来至此已历时十三天。 船刚停靠码头抛锚,中国帆船就争先靠近我们的船,无数苦力、挑夫接踵而来,攀船舷而上,喧嚣不止。他们蜂拥至舱内,四处查看,任意动手。不分行李与皮箱,相争搬运。我曾读《杜编新书》一书得知,此种时刻趁乱抢夺或骗取钱物者常有之。所以叮嘱陈先生防止行李被盗。在最混乱之中我们被带上了一条帆船。帆船到了岸边,好不容易把行李卸完后,挑夫在前引路,带我们到一家名为“兴隆店”的中国旅馆投宿。首先我们为没有丢失任何财物、得以安全上岸而松了一口气,但又为其旅馆的肮脏而感到不快。前日我们在汉口上岸,在寻找日本旅馆之前就投宿于一家名为“名利栈”的中国旅馆临时落脚。其简陋、脏乱的程度令人气愤。而今此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哑然环顾室内,茫然许久。 如果是在汉口或者上海,那里既有日本旅馆,也有西洋旅馆可供挑选。然而此处,地处宜昌,不管愿意与否,也只有中国旅馆。事已至此别无选择。不过在堂堂有名的宜昌尚且如此,此次路程尚远,风雨几千里水泊山宿,我想其苦楚更多。别无选择,只有决心落驾于此。可在此不能不多尽一言,在到中国旅游的日本人中,说长城居庸者有之,记姑苏金陵者有之,俯仰古今、凭吊兴亡者有之,为得到进出口的准确数字,亲自前来考察贸易形势者有之;然而从未有人谈到这里旅馆的不完备。那么为何区区小事值得一提呢?因为我在旅行中与旅馆关系甚为密切,也是为了提醒将要到中国旅游的日本人,不得不尽一言。同时,在中国社会研究上也可做出一些贡献。所以在这里想提出兴隆一店,略加叙述。当然,只不过举其一隅,由此可略推知中国全国的情况。 在这个国家里,旅馆俗称为“客店”或“客栈”。“旅馆”反而被视为雅语。而“店”“栈”字上加上类似“名利”“高升”“泰和”一类意为吉祥的文字,便成其号。“兴隆店”便是其例。这里我来说一说“兴隆店”的概况。“兴隆店”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典型中国建筑。其规模不算太小。店内有十二三问客房。大房间,大约有十一二张日本草席大小,小房间也可铺上几张日本草席。两个房屋之间以板壁相隔。地虽是木板,却不可脱鞋进出,更不用说不是地板的土间了。天棚也是徒有其名,只不过是加上了一层竹席。这间还算可以。还有更甚之的,连一层竹席都没有,直接就是盖瓦。那瓦方五六寸、厚三四分,其价格估计不会超过二三文钱。是粗制品。由于排列不整,衔接处漏有孔隙,可用昼透日、夜漏星来形容。下雨的时候,更是不堪设想。房内放有一两张床,极其粗糙。每个房间里搭起几块长短不一的木板作为板凳,也可代替床铺。虽然我们住的房间是店里头等的大房间,可是房间内,除入口外,只有糊着红纸、大约三尺见方的一个拉窗,通风不良,更谈不上采光。卧室一角有一张桌子,油灯底座附着厚厚的污垢,很难分辨出是木制还是铁制的。摆在这里的椅子污秽不堪。我们住下不久,一个满身污垢的男子手端着木饭桶和猪肉、汤钵进来,手指浸入盛满汤的汤钵中。他把东西一一放在桌上后离去。这种粗鲁的做法像是在喂牛、喂马。因饥肠辘辘,我们还是吃了,但心中的不快无法言喻。住宿费一天二百文钱。在白米一升要七八钱的内地,这样的住宿费不能说便宜。当然,如果没有洗澡的设施则很难恢复旅途的疲劳,只有靠坐一坐或者是躺一躺来消除疲劳了,现在是“坐于涂炭之上”,不敢有非分之想。这里从投宿到出发,收拾寝具,整理行李,都由旅客自己动手,旅馆的人完全不闻不问。总之,中国旅馆,对我等来说,可取之处仅仅是可以避免卧露山野而已。无论如何也不要想在这里可以解除当日的疲劳。大臣总督以下的高官乃至豪绅商富在旅行时住的旅店将会如何呢?也得住这样的地方,只不过他们的室内贴满了作为装饰的红纸,用来掩盖四面之不雅。义和团事件的时候,天子幸免而逃到陕西时也一样,恐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住宿设备,御膳也不那么丰富,其苦可想而知。如果再要举出与我国旅馆的不同之处,不用上几千字是难以说尽的。以后每到一处再述之。想到中国内地来旅行的人,如果没有远征的准备,登程之后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便。 P2-5 导语 本书用一位外国人的眼光,描绘了百年前青羊宫、望江楼、杜甫草堂、峨眉山等名胜古迹,涵盖了巴蜀的市井生活、经济贸易和自然风光。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十分熟悉,故游记对沿途历史名胜不仅多有记载和感怀,还有一些考证和研究。如在宜昌对荆门、虎牙历史的描述,博采古史,古今融通;作者对南京范成大的《吴船录》和陆游的《入蜀记》十分熟悉,旅行中经常将七百多年前范成大和陆游记载的风物与当时的风物进行比较;如将陆游记载的黄陵庙卖茶妇女与清代的妇女进行对比,发现妇人肤色不像陆游记载的那样白,也不见缠着青斑布头巾。有时还对一些史迹进行考证,如在归州对秭归得名及与楚文化和屈原的关系的考证,也是有一定见解的。 序言 清末随着开埠通商,一大批西方人进入深处内陆的四 川考察,从西方人的角度开始观察深处内陆的巴蜀社会, 留下了大量游记,已经翻译出来的有英国人丁格尔《丁格 尔步行中国游记》、立德乐《扁舟过三峡》、莫里循《中 国风情》、阿绮波德《穿蓝色长袍的国度》、柏格理等的 《在未知的中国》、布莱基斯顿的《江行五月》、吉尔的 《金沙江》、汤姆逊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和法国人多 隆《彝藏禁区行》、美国人盖洛的《扬子江上的美国人》 等,没有翻译出来的关于四川的游记还有许多。但是由于 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人对中国内陆的了解,往往并不深 入和全面。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渊源深厚,在地理位置上又得天 独厚,往来中国较为方便,故清末以来,日本对中国内陆 的了解欲望一直很强。元代,日本人雪村就到四川进行过 考察,并留有记载。 但近代日本囿于明治维新前的闭关政策,对中国的考 察落后于西方国家,只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经略中国战 略的影响下,才开始像西方人一样进行考察。清代最早在 四川考察的日本人是竹添进二郎,他在明治九年(1876年 )对四川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写下了《栈云峡雨日记 》,对清后期四川的民风民情做了较多记载。随后,明治 二十五年(1892年)安东不二郎的《中国漫游实记》对四 川也有记载。 以上的游记相对于后来的《巴蜀》一书来看,考察时 间较为仓促,多流于表面,总体来看当时日本人对中国, 特别是对内陆地区的了解并不如西方人。不过,在明治三 十八年(1905年)到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日本人山 川早水对中国四川进行了一次长达一年零四个月的旅行, 撰写了二十多万字并配有一百多幅照片的四川游记——《 巴蜀》,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由日本东京成文馆出 版,将日本人对四川的了解推向了高潮。现在看来,这部 《巴蜀》不仅是清末国外最详细的四川游记,也是当时国 内最详细的四川游记。遗憾的是《巴蜀》一书原版在国内 典藏甚少,中译本初版时不见流传,国内学者知之甚少, 不仅不见引用,更谈不上对它的研究。 《巴蜀》作者山川早水为清末四川高等学堂日文教师 。《巴蜀》一书为作者在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三月至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七月在四川境内的考察日记。他 从宜昌开始,历经三峡归州、巴东入四川的巫山、夔州、 云阳、万县、梁山、大竹、顺庆、蓬溪到成都,再经眉州 、嘉定府、峨眉到峨眉山,再从眉州、青神、双流到成都 ,再从眉州、嘉定府、犍为到叙州府经南溪、江安、纳溪 、泸州、合江、江津到重庆,最后经长寿、涪州、丰都、 忠州、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入湖北巴东、归州到宜昌 ,对沿途的民生状态、风情风物、历史古迹、政治制度作 了十分详细的记载。另外结合当时中外游人的游记,对成 都到打箭炉行程和成都经新都、德阳、罗江、绵阳、梓潼 、剑州、昭化到广元的行程和郫县、新繁、灌县、彭县、 新都、自流井都作了记载。 现在看来,这部二十多万字的记述对于今天我们研究 一百多年前四川的社会风情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主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内容丰富翔实,重点突出 清代关于长江上游的游记并不少,仅《小方壶斋舆地 丛钞》收录的关于四川的游记就有《蜀道驿程记》《夔行 纪程》《游蜀日记》(吴焘)《康游日记》《雅州道中小 记》《蜀游日记》《游蜀日记》(黄勤业)《使蜀日记》 等。这些游记从总体上来看,文字相对较少,最长的也仅 万字,记载相对较简略。同时,对沿途的风物和古迹的记 载一般较翔实,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民生状态少有涉及。 清末民初记载四川社会风情的书十分多,如《成都通览》 《丁绍棠纪行四种》《芙蓉忆旧录》《蜀游闻见录》《重 庆城》《自流井》《蜀海丛谈》《边州闻见录》等,大多 由国内文人所撰,虽然各书体例取舍用材不尽相同,但其 观察的角度和所受的限制多有相似,即多有隐讳之处。 现在看来,这本二十多万字加上一百多幅照片的《巴 蜀》一书是目前流传至今关于清代四川最宏大的游记,也 是我国民国以前几千年来部头最大的一部关于四川的游记 。 其内容的翔实主要体现在: 一是内容全面,考察深入。 …… 从近代四川区域史的研究来看,在二十世纪初国内自 己还没有一本游记能如此细致和没有顾忌地记载当时四川 社会的真实风情,如关于旌表前贤的德政坊内幕、峡江民 妓、官场应酬,都是国内文献少有记载的,特别是许多当 时的照片,是当时国内游记完全不具备的,这些照片就成 为我们感性地了解当时四川社会风情的十分宝贵的资料。 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蜀》一书是我们研究清末民初四川 社会风情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同时,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一百多年前的巴蜀景观风 情描述,特别是一百多幅十分难得的景观风情照片,对于 热爱历史、热爱乡土、热爱旅游的人来说也是一本难得的 读物。对于我们今天的旅游者来说,如果能将此书带上, 循看前人的步伐,感受历史的脚步,面对岁月的沧桑,不 能不说是一件分愉快的事情。 《巴蜀》一书是2D02年我在西南师范大学图书特藏书 库中偶然发现的,之前虽然有一位老师借过,但并没引起 重视,而当时国内还没有见哪里有收藏,国内学者论著中 也没有提及,故引发翻译和研究这本书的想法。有赖于我 校外国语学院李密教授等对翻译此书很有热情,使这本书 能很快与读者见面。翻译过程中,万克民先生、蒋安敏女 士对翻译工作支持很大,在此表示感谢。我对其中一些涉 及历史文化、地理风物的问题做了一些校正,对一些价值 不大的诗文、碑刻作了删节。 此书初版仅印了三千册,出版后已经过了十五年的时 间,出版社、译者和我本人也仍不断得到读者想加印此书 的诉求,故出版社决定修订再版,李密教授再次为翻译稿 作了修订,故才有这个呈现给各位的《巴蜀》第二版。 蓝勇 2019年1月10日于西南大学
内容推荐 本书是清末四川高等学堂日文教师山川早水在川游历期间撰写的日记,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等,重现了百午前的巴蜀大地。 本书收录了百余幅经典老照片,读来趣味横生,让今人恍如走进了百午前的巴蜀生活。 让人惊叹的是,即使经历了百午时光,你仍会发现,那些风貌依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