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樗下随笔(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止庵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们究竟需要多坚强,才能像守住城堡似的为自己守住一个好的心境。《樗下随笔(精)》笔调沉稳从容,写尽人生的悲苦与得失。见解细腻独到,表达读书人的睿智哲思。
作者简介
止庵,本名王进文,随笔与传记作家。一九五九年生于北京。有《惜别》、《周作人传》、《神奇的现实》、《樗下读庄》、《神拳考》、《老子演义》等二十余部著作,并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周作人自编集》、《张爱玲全集》、《鲁迅著译编年全集》(与王世家合编)等。
目录
卷一
子在川上
戏剧人生
假如
来世与现世
熊掌与菜根
人类的群星□□时
七步诗
悲剧谈片
好事多磨
精卫填海
关于孔子
谈癖好
谈心境
关于写信
记旅愁
三思而后
幽默感
我与自然
故乡的话题
重读《变形记》
卷二
窗子里的文学史
谈才学
“好话好说”
春秋绝笔
谈真率
俞平伯的散文
关于废名
《顾随文集》
看张
说钱
杨绛的散文
《负暄琐话》和《负暄续话》
姑妄言之
改上田秋成的话
关于书名
格朗的故事
《燕丹子》
关于卧轨
不求甚解
老年之作
两首唐诗
《失恋者》序
《寻人记》序
读诗札记
野谷的诗
《凝望》序
卷三
西施东施
阳子之宋
臆想天籁
不可言说
谈日记
关于应试诗
也谈竹枝词
北京话
原壤孺悲
迂阔之论
女子故事
关于诗人
我的父亲
关于沙蕾
买书的瓜蔓
挑书
旅途读书
弃文从商
止庵说
后记
序言
《樗下随笔》上次面世,有读者抱怨不认识书名的第1
个字。这并不是故意要给别人添麻烦,盖因书中的文章都
是在我家原来北京城里的住处写的,那个院子的角儿上确
实有这么一棵学名叫做“樗”的树。樗就是臭椿。我家这
棵生得很晚,当然不是有意栽种,它不知怎么从地里冒了
出来,长得挺快,没几年已高过房顶。这种树不成材,就
连虫子都不生;有人还曾特意叮嘱切勿在树下练气功,好
在我们原本也不练气功。然而大概就在我写完这批文章后
不久,有年夏天雨水特别大,竟然把它浇死了。入冬一阵
大风,早已干枯的整个树冠都被刮到邻院去了。再过几年
那里拆迁,一切均已无影无踪。
话说至此,真用得上“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句老
话,而接下来或许当云,人都这样,就更别提文字了。所
以时隔二十几年《樗下随笔》得以重新出版,未必意味着
可以对这本书今后的命运过度乐观。树与人皆有寿限,书
籍亦然,对此作为作者所能做的,无非是写之前想清楚,
写完了改仔细,尽心竭力而后已。然则往往事倍功半,而
且如若方向不对,下的功夫越大反而越易于速朽。
《樗下随笔》是我的第1本随笔集,那会儿我在公司上
班,工作很忙,只能偶尔在周末写上一篇,所以前后花了
五年时间才完成。起手写时已经年过三十,回过头去看其
中有些题目,诸如“谈心境”、“谈癖好”之类,以后我
再也没有写过,可以说少年心事多少有所遗留,尽管没有
什么夸饰渲染。现在我想,年轻时候说年轻的话,年长时
候说年长的话,都没有什么不应该,只要前者别太肆意,
后者别太固执就是了,唯一可怕的是“秋行夏令”——这
常被误会为“老当益壮”,好像很了不起,譬如有人就曾
自诩“不失少年凌厉之气”,对此我不免看不顺眼,偶尔
也忍不住写篇小文章给扎上一针,泄一点气,虽然此举足
以显露我自己其实同样没有活到火候。《论语?季氏》云: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我应该已经到了孔子讲的后一段,却连前
面一段还没有做好,说来只能深自惭愧。
我写《樗下随笔》之前,曾经写过十几年诗和小说,
后来收手不干了,改写这种叫做随笔的东西,觉得路数应
该有所不同,想了个说法叫“诗文有别”。后来读废名的
《关于派别》,讲得更为精当,不能赞一词,这里再来抄
录一遍:“近人有以‘隔’与‘不隔’定诗之佳与不佳,此
言论诗大约很有道理,若在散文恐不如此,散文之极致大
约便是‘隔’,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学不到的,到此已
不是一般文章的意义,人又乌从而有心去学乎?”所以我
看那种时不时来点抒情、添点文采的文章,问题就在于“
不隔”,仿佛是想写的诗没有写完,随处泄露,在我看来
那样还不如继续去写诗好了。这是我从起头写文章就已抱
定的想法,自这本书迄于今,从未改变。当然人各有志,
文无一律,上面的话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以及与二三同好
互勉罢了。多年来承蒙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们鼓励帮助,
形容的话就是多有培植之恩,无如还得抱歉地说自家实在
只是樗材而已。
二〇一八年七月十三日
导语
《樗下随笔》是止庵的第一本随笔集,本书中大多是读书笔记,止庵读《庄子》、《论语》、张爱玲、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顾随、浦江清等。“樗”是庄子提过的一课大而无用的树,止庵家房后有一株樗树,俗称臭椿树,昔人有言:“黄连树下弹琴”,他在樗树下读书作文,而且用以名书:《樗下随笔》、《樗下读庄》,可见对樗树情有独钟。如今他已离开那座住了多年的平房,搬到高楼林立的楼房中,房后那株樗树却一刻不曾离开他,且时时荫蔽着他,因为樗树根早深深扎在书里了。
后记
编这随笔集时我总在想的一个词是“眼高手低”。不
是客气,但也与通常的解释有所不同:“手低”,出自自
家之手的东西确实不行;“眼高”却说的是这些年我所看
的差不多都是最好的文章。我有志于文(大范围的文,小说
与诗均在内)整整二十年了,关注散文随笔其实并不很久。
《三字经》云:“苏老泉,二十七。”说的是学犹未晚,
但多少也给求学定了一个时限,在我则比这还晚点儿呢。
此真可谓少壮不努力了,不过也许却是正好,过了抒情的
年龄再事文章,有如孔子之沐浴而朝也。那年我从大量读
周作人入手,寻流讨源,旁及左右,乃至于海外,由此大
致得见整个现代散文的脉络。倒也不是说要把自己局限于
某一家,两年前编《周作人晚期散文选》,在编后记中写
过一段话云:
“从文学史上看,周作人散文大概主要是作为对从唐
宋八大家到清朝桐城派这一路正统文学的反动而出现的。
直截了当地说,韩柳之辈怎么写,他就不怎么写;他别从
先秦、南北朝、晚明的散文,英国近代的小品文和日本的
随笔受到启发。”
这里最重要的还是非正统这个意思;可以自信地讲,
我读文章乃是走了一条正路。中国文章向来是非正统的写
得好,就文章本身讲即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那些正统文章
说是载道其实往往是不讲理,中了这个毒就坏了,而且难
以从中脱身。不妨举一个例:周濂溪那篇《爱莲说》总是
家喻户晓了罢,里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两
句大概算是所谓警句,其实我们想想看,凡生在水中的植
物如菱、慈姑、睡莲、水葫芦等开花哪个不是“出淤泥而
不染”,干吗非拿来说荷花,至于“濯清涟而不妖”就更
玄虚了。说来这乃是事先领了个观念强加给这荷花的,但
除了这两句,此文于荷花亦未告诉我们什么别的。这类文
章后来就太多了。我们再从《知堂乙酉文编·风的话》里
抄一节看:
“古诗有云,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这萧萧的声
音我却是欢喜,在北京所听的风声中要算是最好的。在前
院的绿门外边,西边种了一棵柏树,东边种了一棵白杨,
或者严格的说是青杨,如今十足过了廿五个年头,柏树才
只拱把,白杨却巳长得合抱了。前者是长青树,冬天看了
也好看,后者每年落叶,到得春季长出成千万的碧绿大叶
,整天的在摇动着,书本上说他无风自摇,其实也有微风
,不过别的树叶子尚未吹动,白杨柄特别细,所以就颤动
起来了。戊寅以前老友饼斋常来寒斋夜谈,听见墙外瑟瑟
之声,辄惊问日,下雨了吧,但不等回答,立即省悟,又
为白杨所骗了。戊寅春初饼斋下世,以后不复有深夜谈天
的事,但白杨的风声还是照旧可听,从窗里望见一大片的
绿叶也觉得很好看。”
这里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那么实实在在,人
情阅历又尽在其中,相比之下, “出淤泥而不染”云云
则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也。文章一不实在,便没得根,这就
叫做:“七宝楼台,眩人耳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但也不是说我们就一味玩性情而轻视思想,其实正相
反。一九三二年钱钟书在(《新月》第四卷第四期发表《中
国新文学的源流》一文,是对周作人同名著作的评论,其
中有一节云:
“周先生提出了许多文学上的流星,但有一座小星似
乎没有能‘swim雠o hiS ken’;这个人便是张大复。记
得钱牧斋《初学集》里有为他作的状或碑铭。他的(《梅花
草堂集》(我所见者为文明书局《笔记小说大观》本)我认
为可与张宗子的《梦忆》平分‘集公安、竟陵二派大成’
之荣誉,虽然他们的风味是完全不相同的。此人外间称道
的很少,所以胆敢为他标榜一下。”
过了三年多,周作人作《(梅花草堂笔谈)等》提及此
事:
“我赞成《笔谈》的翻印,但是这与公安竟陵的不同
,只因为是难得罢了,他的文学思想还是李北地一派,其
小品之漂亮者亦是山人气味耳。明末清初的文人有好些都
是我所不喜欢的,如王稚登吴从先张心来王丹麓辈,盖因
其为山人之流也,李笠翁亦是山人而有他的见地,文亦有
特色,故我尚喜欢,与傅青主金圣叹等视。若张大复殆只
可奉屈坐于王稚登之次,我在数年前偶谈中国新文学的源
流,有批评家赐教谓应列入张君,不佞亦前见《笔谈》残
本,凭二十年前的记忆不敢以为是,今复阅全书亦仍如此
想。”
所以更重要的还是思想。风雅或文学与思想,周氏尝
比之于瓜子和粮食,盖瓜子虽好却不可以当饭吃也。或许
此类说法乃至我的引述均不免要被讥为老派,但是我写文
章总是心里有意思要讲出来,若那种今人所谓“状态散文
”我是不愿意多写的。
也还可以在这里略说一下我对于文章的理想。文章自
有高下之分,心中有意思还要完整准确地表达在纸上,孔
子说是“辞达而已矣”,这便是技巧之所在了。我不喜欢
“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这类话,因为很容易被误解成“
无技巧是最高技巧”,就像嘲讽“死读书、读死书”的结
果却是不读书一样。理想的文章大概可用“老”、“淡”
、“拙”、“疏”这么几个字来概括。老是成熟洞达,沧
桑,汰尽青春气;淡是发
精彩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时之孔子,真是最具哲人的心境。这一声太息里也就融进了他的一生。我读书不多,但是杂些,至今还存留印象的,仿佛都与“生命”这题目沾点边儿。从前读《庄子》的时候就觉得,大约“求生”二字做成了庄子哲学的根本。他讲“不材之材”,是以无为求生;而孔子则说得上是把“生”落在有为之上。后人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亦可以看作是对子在川上一章的诠解罢,然而何以说得那么没有意味。倒是杰克.伦敦写过一篇《热爱生命》,我想意思就是那个意思;只是把人物命运放到那样极端的环境里展开以弘扬题旨,又未免有些张狂。
有一次和朋友谈起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廾同马》:
“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人寒窗。”
我说“残灯无焰影憧憧”与“垂死病中”有一种关系,可以说是个象征罢,所以末尾才说“暗风吹雨人寒窗”。先是“暗”,是感觉中的生命完结;然后是“寒”,是体会到了死亡降临。真是一首好诗。
小时候我每每觉得死特可恐怖,因为想到死后便什么也不再知道。活得渐渐久了,这份念头也就淡去了很多。后来读到知堂《(艺术与生活)自序》说的:
“我如有一点对于人生之爱好,那即是她的永远的流转;到得一个人官能迟钝,希望‘打住’的时候,大悲的‘死’就来救他脱离此苦,这又是我所有对于死的一点好感。” 这是再洞达不过的意见,但我有时也稍有难以企及之感。特别是有一次在张爱玲的小说《花凋》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然而现在,她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了,这可爱的世界也一寸一寸地死去了。” 那时她才只二十来岁,怎么能够对生命有如此异乎寻常深刻的感受。在《金锁记》中还有一个细节,是写主人公曹七巧苦斗一生之后: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青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
夏志清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称此为“小说艺术中的杰作”,认为力量不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里女主人公死了,苍蝇在她身上飞的细节之下。这不是溢美的话。此两者皆是把生命的河涉过了,知道深浅,由此泄露一点天机。
这几天我正在读梁遇春的随笔集《泪与笑》。书中生命的体验特別之多,这些体验又表现得特别之好。他在激动(如《救火夫》)及伤感(如《她走了》)的时候均不见佳,唯有仿佛一位智者那样观照人生时才最可令人赞叹,我也正是读了《泪与笑》、《天真与经验》和《又是一年春草绿》诸篇才想了这许多,以致忆起《论语》的那一章书,愈发觉得梁氏真是不曾白白活过,虽然他一共也只活了二十七岁。废名为此书所作序言说: “秋心这位朋友,正好比一个春光,绿暗红嫣,什么都在那里拼命,我们见面的时候,他总是燕语呢喃,翩翩风度,而却又一口气要把世上的话说尽的样子,我就不免于想到辛稼轩的一句词,‘倩谁唤流莺声住’,我说不出所以然来暗地叹息。我爱惜如此人才。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