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乌蒙战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樊希安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樊希安,出版家、诗人、作家,1955年3月生。河南温县人。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编审。现任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先后获第十一届韬奋出版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励。1973年6月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有《信仰的力量——双枪老太婆传奇》、《公木评传》、《社会与人生》、《笔端流痕》、《愧对芦荟》、《五松居新咏》、《五松居杂笔 》、《五松居论稿》、《总编辑手记》、《灯下虫草鸣》、《樊希安新古体诗》、《美丽三沙行组诗百首》、《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军歌的诞生》、《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书店改革发展亲历记》、《激情与梦想》、《樊希安散文集》等多部专著和作品集。 后记 这是我写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我是带着一种责任来写这部长篇小说的。为了写这部 长篇,我历时十年搜集资料。从2016年2月开始构思,到现 在完成书稿,用了三年时间。虽然真正写作用的时间并不 长,但加起来耗费的心血却很多。写作此书非干名利,实 出于一种责任。我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 部队一员,有十年军旅生涯。对于在部队那段生活始终难 以忘怀,尤其刚入伍在乌蒙山区参加煤矿建设那三年,给 我刻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1983年,国家战略布局调整, 基建工程兵部队撤销,我所在的部队完成了历史使命,我 也转业到地方工作。几十年过去了,但一想到过去为国家 建设拼搏的那些岁月,想到基本建设工程兵49万忘我奋战 的将士,想到我所在的“特别能战斗”的基本建设工程兵 煤炭部队,仍激情满怀热血沸腾。我要为基建工程兵立传 ,为49万将士立传,为在执行国家建设任务中牺牲的烈士 们立传。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稍感肩头的轻松 ,同时又忐忑不安,为未能充分展示这支部队的业绩和指 战员们的精神风貌而惭愧。 这篇小说所写的部队真实存在过,但书中的人物都是 虚构的。即使一些人似乎有生活原型,但这些人物也是经 过艺术加工的,是艺术中的“这一个”,而非生活中“这 一个”,这是要特别说明的,读者勿须对号入座。 在这部书写作过程中,参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 建设工程兵史》(军事科学出版社)、《基本建设工程兵 煤炭部队志》(煤炭工业出版社)等一些史志类图书,许 传播等战友提供了有关创作资料,一些熟识的领导和朋友 ,对这部书写作予以指导和帮助。我特别感谢我的妻子石 丽侠,她对这本书的写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江苏凤凰文艺 出版社张在健社长、本书责任编辑李黎先生鼎力支持、精 心运作,才使这本书得以完美的形式又快又好地出版。在 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限于思想认识水平和创作经验,本书尚有许多不足之 处,未达理想境界,敬请读到此书的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以使修订时力臻完善。 再一次感谢各位亲友对本书写作出版提供的帮助。 作者 2019年3月25日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新兵连惊现“逃兵事件” 第二章 初入熔炉的磨砺 第三章 支队文艺宣传队的俊男靓女 第四章 “小钢炮”成了“倒霉蛋” 第五章 棋盘坪上的祭奠 第六章 天上掉下个“老谷头” 第七章 难以愈合的伤口 第八章 孪生兄弟和一个女人的纠葛 第九章 “雷黑子”终于亮剑 第十章 一中队发生的离奇事件 第十一章 “丁不住”的伤心事 第十二章 挂在天空的“蓝月亮” 第十三章 最后两座坟茔 尾声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新兵连惊现“逃兵事件” 时序进入1973年,这支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的尖兵,已在乌蒙山区战斗了七个年头。煤海奋战七年,虽说捷报不断,已有数对矿井投产,但作为重点中的重点——老屋基、月亮田、火烧铺尚未完成施工任务,和攀钢配套的煤炭尚未充分涌流,部队指战员心中憋着一股劲,都在酝酿着打一场更大的攻坚战。 这一天是1973年1月5日,星期五。上午,支队司政办公楼二楼会议室,正召开总结1972年工作、研究197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党委会。 党委书记、政委肖红述和副书记、支队长戴兴泉坐在会议桌把头的位置。会议由党委书记肖红述主持。在肖红述、戴兴泉两侧,依次坐着副政委朱新夫、曲福刚,副支队长邢飞、总工程师冯福森、参谋长乔山田、政治部主任赵项文。按规定支队党委委员9人,缺席会议1人,缺席会议的是后勤部部长蓝贤春。蓝贤春担任今年新兵团团长。本年度部队从河南、甘肃招来5000名新兵,训练任务重。戴兴泉支队长不放心别人,就点将蓝贤春去担任新兵团团长,负责征兵、接兵、训练等事项。目前,新兵们才到部队两周时间,刚刚开始训练。新兵团放在盆县附近的浦安县,离支队部几十公里,回来一趟不容易,蓝贤春就请假缺席了今天的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确定1973年的工作重点、工作计划。1973年将召开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央、中央军委和基建工程兵办公室都发出通知,要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大召开。而部队负责的老屋基、月亮田、火烧铺三座大型煤矿建设都到了攻坚阶段,能不能按期投产,到了决战阶段,即使没有十大召开,部队施工、训练的任务一点儿都不能松懈。但是,外部的干扰太多了,内部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部队的两位主官,肖红述和戴兴泉两人深感责任重大,心里很不宽松,与会人员脸色都很凝重。 会议开得并不顺利。 会议刚一开头,就有秘书进来报告,说部队驻地发生了一起违反群众纪律事件。就在支队部驻地不远的龙硐村,村民抓住两个偷村里凉薯的战士。两个人正在地里扒凉薯,被群众逮了一个正着。凉薯,当地叫地瓜,也叫地梨,是一种从茎处撕开剥皮便能食用的类似水果的东西,食之清凉可口,又解渴又能充饥,盆县县城常见有摊贩卖这种东西。被抓住的战士倒也爽快,承认自己是部队警通连的。问两人叫什么名字?一个说叫“肖红述”,一个说叫“戴兴泉”。既然是部队战士,又报了姓名,村里群众就把两人放了,派几个村民代表找到了支队部,要求今后杜绝这种事件发生。 秘书说完,参加会议的人哄堂大笑。肖红述、戴兴泉正在参加会议,怎么会去偷村里的凉薯呢?肖红述气得把会议记录本“啪”的一声摔在桌上:“查,查个清楚,马上查清报告!”肖红述是江苏镇江人,1938年人伍,1939年入党,从淮河游击大队指导员做起,一直做思想政治工作,调41支队之前是铁道兵1师政治部主任。他历来重视群众纪律。现在有战士挖群众凉薯,还“栽赃”到自己身上,不由得怒火中烧。戴兴泉支队长比肖红述资历稍浅,是山东临清人,他是在反鬼子大扫荡中参加八路军的,一直在正规部队,养成军姿严整、说话办事一丝不苟的习惯,能带队打硬仗是出了名的。平时不苟言笑,今天却破例扯开了闲篇:“老肖,咱俩你是主犯,我是从犯,要处理得先处理你这个政委哟!”待气氛稍微缓和一些,参谋长乔山田说:“我让军务科查一下,确定是哪个战士违反了纪律,一定要严肃处理。”“涉及违反群众纪律,我让群工科出面去协调一下,把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政治部主任赵项文接着说。朱新夫副政委是不久前从昆明军区调过来的,过去一直在作战部队抓军务训练,他不无忧虑地说:“看来我们这支部队的纪律性得好好抓一抓了,否则下去不得了,今天偷凉薯,明天偷这偷那,非坏了部队的名声不可。”曲副政委在铁道兵部队时,就是突出政治的标兵,也是近几年适应政治气候提拔上来的政工领导干部,他说:“说到底是突出政治不够、思想教育不够,如果突出政治,干部战士都有一颗红心,不要说挖老百姓的凉薯,就一块金疙瘩放在那里,也没有人会去拿。我们的一切工作,还是不要忘记政治哟!”正议论间,王秘书进来报告:“政委、支队长,事情真相已查清,挖老百姓凉薯的不是我们的战士,而是村子附近工程处的两名工人。村里人顺着脚印,把他们追了回来。问他们为啥假冒部队战士?他们说前几年工改兵时,他们积极报名参军,却因政审不合格没被批准,于是怀恨在心,因而偷凉薯时才嫁祸部队。问他们为啥假冒肖红述、戴兴泉之名,他们说只知道部队政委支队长的名字,不认识别人。事情的真相就是这样,报告完毕。” P5-7 导语 1983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撤销,这支部队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支中外建军史上极为特殊的煤炭建设部队转战南北,在全国各地建成20座大型煤矿,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接近我国1949年煤炭生产总量,为国家三线建设和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了卓著功勋,付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地心深处的不朽战歌。虽然这支部队不存在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谨以此书献给已经消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献给曾经为国家建设浴血奋战的49万基建工程兵将士们!献给在和平年代为国家建设而牺牲的烈士们! 序言 本书叙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特殊部队在特殊年 代执行特殊任务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与已经成为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记忆的“大三线”建设密切相关。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际风云变幻,我国周边环境 急剧变化,毛泽东主席出于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准备打仗的 考虑,提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他提出:在原子弹 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 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进行一、二、三线战略布局,加强 “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毛泽东讲的一、二、三 线,是根据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一线指沿海和北部西部 边境地区;三线指云、贵、川、湘、鄂、陕、甘、宁、青 、豫、晋的全部和大部;介于一线和三线中间的地区,属 于二线。上述地区是指全国的“大三线”,沿海和中间地 区的省区也各自划分了“三线”,称为“小三线”。在加 强战备、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在党和国家强力推动下 ,大规模三线建设这一“国家行动”迅即在重点地区展开 。一时间,围绕加快基础工业、加强农业,重点解决人民 的吃穿用问题,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批工程陆续上马。 加强国防建设,建设“三线”后方工业基地,加强战略交 通、铁路、机场建设,增强大规模反侵略战争潜力的基本 建设工程也纷纷启动。300多个项目在西北、西南全面展开 ,数百万建设大军投入“三线建设”洪流。“好人好马上 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响亮的时代口号。 就是在这种宏大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新 的兵种——基本建设工程兵诞生了。1966年2月,中央书记 处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在会上提出把部 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实行义务兵役制。毛 泽东听了汇报后说:“这个办法我赞成。”2月28日,中央 书记处研究了施工队伍逐步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的问题 。3月11日,国家建委党组向中央写了《关于施工队伍整编 为基本建设工程兵试点意见的报告》。3月3日,中共中央 批转了这个报告。中央批示指出:“把施工队伍逐步整编 为劳武结合、能工能战的基本建设工程兵,是实现队伍革 命化,保证队伍不断更新,提高战斗力的根本措施,最能 适应边备战、边建设的需要。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正确的 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实现。”很快,中央军委同意 并转发了《国家建委党组关于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 程兵试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就部队的编制 序列和番号、征兵退伍、武器装备、军需用品等问题作了 具体规定。中共中央军委确定,基本建设队伍整编后,定 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简称基建工程 兵)。基建工程兵按照解放军工程部队的编组原则,结合 基本建设施工队伍的特点,按纵队(相当于军)——支队 (师)——大队(团)——区队(营)——中队(连)— —排——班的序列进行编制。支队和大队机关参照解放军 工程部队的体制建立,所属部队的番号,按顺序统一编制 。按要求设立了领导机关和指挥机构。 基建工程兵从1966年8月1日正式成立至1984年年底完 成撤销改编,经历了18年艰苦奋斗、建树辉煌的岁月。18 年中,49万指战员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将对 党、国家、人民的忠诚镌刻在祖国的山水之间,把青春与 热血奉献给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他们在全国 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担负着冶金、煤炭、石化、水电 、交通、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系统重大基建工程建设 ,以及北京地铁、城市建设,水文地质勘查,铀矿、黄金 勘探生产等任务,在国家基本建设和国防施工中发挥生力 军作用,做出了永载史册、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设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是基建工程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支中外建军史上极为特殊的煤炭建设大军转战南北,在 全国各地建成20座大中型煤矿,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 ,接近我国1949年煤炭生产总量,为国家三线建设和能源 基地建设建立了卓著功勋,付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 地心深处的不朽战歌。 我曾经是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一员。我服役的基建 工程兵第41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煤炭部队。它 承担的使命是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建设煤炭工业基地,与四 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龙配套,为其提供足够的黑色能 源,实现“用贵州的煤炼四川的钢”的战略布局。1966年4 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批示和西南局三线建设委 员会整编座谈会精神,煤炭部党组做出了在盆县矿区进行 整编试点工作的决定。中央军委从铁道兵部队抽调471名干 部作为整编建队的骨干。经过三个月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 ,部队全部组建编成。1966年8月1日在盆县瓦厂隆重举行 的授旗仪式,标志着这支队伍的正式诞生。 41支队下辖七个大队(401至407)和十个直属区队。 支队为师级,大队为团级,区队为营级。这支特殊的部队 是由“工改兵”整编而来的。原盆县矿区指挥部机关、直 属队整编为支队机关、直属队;77工程处整编为401大队; 第14、第44工程处整编为402大队;第78工程处整编为403 大队;第76工程处整编为404大队;第19工程处整编为405 大队;第74工程处整编为406大队;第75工程处整编为407 大队。通过整编列入部队系列的1万余人,当年招收新兵8 千余人,指战员总数一直保持在2万人左右。 从1966年8月1日成立,到1975年底撤离,这支部队在 乌蒙山区奋战十个年头,建成了老屋基、火烧铺、月亮田 、土城、大田坝五对大型矿井。我1972年年底入伍时,矿 井建设正处在鏖战阶段,地心深处的战歌仍在谱写中……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了国家大三线建设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在盆县地区担负大型煤矿建设任务,用贵州的煤炼四川的钢,让盆县的煤炭保证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的需求。这支特殊部队的指战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经受严峻考验,在完成战备施工任务的同时,也把自己锻造成为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新型人民军队。 本书描绘了这支部队在特殊环境中的成长发展经历,歌颂了广大干部战士的无畏牺牲精神,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物形象鲜活,故事生动感人,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我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记录了胸怀强国梦的一代三线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和报国情怀,读之让人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