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叶辛,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曾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和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海上文坛》等杂志主编。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曾引起全国轰动,成为中国电视剧的杰出代表。 著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三年五载》《恐惧的飓风》《在醒来的土地上》《华都》《缠溪之恋》《过客亭》等。另有“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等。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优秀作品一等奖;由本人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孽债》《家教》均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目录 文学记忆 时间不是空白的 顽童变成小书迷 书随我跋涉 读《红岩》的日子 我随身带个小本子 最初叩响文学之门的那些日子 遥远的猫跳河谷 让文学和生活一同前进 那是忘却不得的 笔记本和学习创作 花江坡看山 坐在农家门槛上的沉思 一个未圆的梦 脚踏着祖国母亲坚实的大地 作家的名字 文学思考 关于长篇小说主题的思考 人物分析琐谈 谈怎样结构长篇小说 想象的魔力 感情与色彩 小说:带着感情从细微处着眼的叙述艺术 长篇小说之我见 谈小小说 文学语言规范谈 小说需要新形式 两副目光 电视剧与故事 从口味到影评 从爱情说开去 文思神远 由一首“绝句”想起的 读书三得 对一种生活现象的思考 作家这一称呼,还是有其神圣感的 诺贝尔的诱惑 亦谈文学走向世界 文学创作谈 难忘的处女作 献给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当年知青的心声 我和《蹉跎岁月》 写作三部长篇小说的前前后后 写作《绿荫晨曦》之前 我写《巨澜》 《悠悠落月坪》题记 《恩怨债》后记 初次尝试 我曾是一个上海人 电视文学本,你姓什么? 《家教》与当代青年的婚恋 我写《孽债》 呼唤良知和爱 《闲静河谷的桃色新闻》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宋耀如 我的《华都》 《叶辛文集》第九卷后记 《叶辛文集》第十卷后记 《叶辛谈创作》后记 文学采访录 关于《蹉跎岁月》答读者问 关于长篇小说《华都》 伟大作家的名字是写在人民心坎上的 答《青年作家》记者十问 关于创作心理 叶辛访谈录 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 在生活中捕捉新意 附录:叶辛著作年表
精彩页 时间不是空白的 水流湍急的猫跳河,在陡峭的崇山峻岭间急泻直淌;性情温顺的鸭池河,蜿蜒曲折顺坡流来。在两条河的相交处,形成一个特殊的三角地带。长江、珠江都有三角洲,猫跳河和鸭池河的相交处,也算得一个小小的“三角洲”,只不过这个小小的“三角洲”,既不像长江三角洲那样平坦宽广,也不像珠江三角洲那么富有热带风光。它有自己的特点,山峰奇秀,河谷幽深,娴雅、安静。自然,它和贵州山区许多深壑峡谷地区一样,偏僻闭塞,到了秋末之后,还有点儿荒凉。从贵阳发出的长途客车,两天才到这儿转一圈,只停留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带走不多的几个乘客。 尽管有些住在这儿的人们并不很爱这个地方,可我实在是很爱它。离开久了,还非常想念它。原因很简单,近几年来,我的中篇小说《峡谷烽烟》《风中的雏鸟》《情牵意连》,我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还有一些没发表的文字,都是在这儿写成的。 近一年来,无数的读者来信从各个地方转到这儿来,热心于文学的男女青年们,常在来信里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作家? 这个问题我很难解答,因此好多来信我都不能答复,心中总像是欠着一笔账那么不踏实。感谢《飞天》给我提供了这么一次机会,能让我和热爱文学的青年同志坦率地谈谈心。在谈心之前,我还重新阅读了近几天来收到的几十封来信。所以,我想,谈心的题目叫’作《时间不是空白的》,还是恰当的。 我出生在上海,黄浦江在那儿流入浩瀚的东海;苏州河污浊的流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留下很深的印象,它太脏了。上海没有山,在我十九岁以前,我根本不知道山是什么样子。 我出生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十六天,我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像我同时代许许多多在上海长大的青少年一样,二十岁以前,我从未到外地去生活过。 中小学时期,我读了很多有趣的书。书本要我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书本开阔了我的眼界,也陶冶了我的精神。书本中好多精彩的景物描写、格言警句,我都不厌其烦地抄录下来,同时写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体会和我喜欢它哪些方面。自然,书本使得我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有山有水的环境。到十九岁的时候,上海南京路上嘈杂喧闹的人流,真使我不耐烦了。 大概是因为这些缘故,当命运使得我们这一代人插队落户的时候,我选择了有山有水的贵州。上山下乡的生活,给我翻开了一页崭新的画面。壮丽的山川河谷,山乡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世代居住在偏僻村寨上的那些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命运,像磁石般深深地吸引了我,萌发了我表现他们的激情。修建湘黔铁路的两年间,我生活在苗族聚居的清水江两岸、重安江畔,接触了许多少数民族,在和他们的摆谈、交往、共同生活中,了解到他们苦难的过去和今天的生活,熟悉了他们的风俗习惯,整天处在颇具特色的异域风光中,充满了新奇感。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贵州农村贫困的景象,山区农民古朴繁重的劳动方式,几角钱一个劳动日值,孩子们不能蔽体的衣服,年年春后需要靠救济回销粮打发日子的现实令我震惊和思索,更使我激发起学习创作的愿望。 在插队落户的集体户茅屋中,在铁路工地的芦席工棚里,我抽农闲、工余、清晨、夜里的时间,开始了学习创作的生活。白天的劳动是累人的,生活是艰苦的,学习创作更是困难重重。在农村将近七年(六年又九个月。从1969年早春到1975年12月底),我挑粪、耙田、铲敷田埂、钻进煤洞拖煤、在土砖窑上当小工、采茶叶、背灰,除了上铁路工地和后来教了一阵子书,只要是队里出工的日子,我都出工干活。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关于某某大学生下乡时从不出工,只知温课,某某拉琴的只知练曲,从不干活的奇闻轶事,似乎也张冠李戴到了我的头上。谢天谢地,我不是那样的奇才,因为我很清楚,当时发表作品要经作者本单位同意,你表现不好,本单位只要写上一行字,作品就别想发(事实上,出版社和电影导演后来确实来征求过公社、大队、生产队的意见,开过座谈会)。劳动之余,我就练习写作。时间只要去挤,总是有的。赶场天,别人去赶场,我躲在屋里写;下雨天不出工,知青们聚在一起抽烟、喝酒、打牌、吹牛消磨时间,我找个安静处去写。晚上,我以床铺当桌子,坐在小凳上,点一盏自制的小油灯写。油灯摇曳的火焰,把我的帐子熏得漆黑,我也没工夫去顾及了。清晨,我也常搬条板凳,到茅屋的后屋檐下,拿一块搓衣板搁在膝盖上写。在贵州下过乡的同志都知道,村寨上农闲时,出工时间晚。每当这时候我就起大早,到村寨外山头上的古庙里去写。那儿只有破败的四壁和缺胳膊断腿的桌椅陪伴我,非常安静。当初上铁路,我们的生活是“天当铺盖地当床”,每人发一根棍子和一张芦席过夜;吃饭是“上顿瓜,下顿瓜”,足足吃了两个月的老南瓜汤。我没闲心去整吃的、找住的,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带着一个小本子,去记录苗乡的地理环境、房屋结构,去问当地的苗家,坡上长的是什么树、林子里叫 导语 叶辛亲自梳理,全面回顾自己的文学人生! 系统集结叶辛文学观,展示与文学的相知相伴! 读出一些意味,读出一些收获,读出一些成长! 本书体裁涵盖回忆性的创作谈、随笔散文、访谈、序跋等等。收入《读书的烦恼》《岁月蹉跎志犹存》等文。 序言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广东人民出版社邀请了 一批著名作家,出版了这套《文学回忆录》。这些作家, 大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见证了中国改 革开放的发展和历史,他们的作品反映的也大多是中国改 革开放的成就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考。 1977年,我的中篇小说《高高的苗岭》和《深夜马蹄 声》出版,从此我踏上了文学之路,之后我笔耕不辍,一 发而不可收,40年里我创作了140多本文学书籍。 40年来,我从一个身处偏远贵州山区的知青,成长为 一个专业作家,我的创作也渐渐从农村到城市全视野看中 国。我创作了《基石》《拔河》《新澜》《三年五载》《 私生子》《缠溪之恋》等长篇小说,关注和思考着农村的 发展变化和农民的命运;我创作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风凛冽》《在醒来的土地上》《蹉跎岁月》《孽债》《 客过亭》等长篇小说,思考着知青这一代人的命运;我创 作了《家教》《家庭奏鸣曲》《发生在霍家的事》《省城 里的风流韵事》《家庭的阴影》等长篇小说,思考着知识 分子一群人的命运;我创作了《恐怖的飓风》《华都》《 安江事件》等长篇小说,思考着一座城市的过去与今天; 我创作了《上海日记》《问世间情》等长篇小说,思考的 是新城市人的命运;我写了《圆圆魂》《古今海龙屯》等 长篇小说,思考着中国前天、昨天的历史。我用作家的眼 光看中国,描摹我心中的中国农村与城市,书写在中国大 地上的不同人等的命运,我觉得有写不完的东西。是社会 生活为我提供了文学的养分与滋补,养育了我的文学创作 。回眸我40年的文学创作,创作的脉搏伴随着时代的跳动 而跳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来的。 这是一本人生之书,细细想来,我的青春、我的欢乐 、我的痛苦、我的思索……我整个的人生,几乎全在这本 书里流泻、书写、抒怀、描摹,时光荏苒,几十年如白驹 过隙,再看这本书时,会有一种怀念之情,内心充满了无 限感慨,这是我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时光留下的一行深深浅 浅的脚印,这是我的人生足迹。 这是一本文学之书,回头看看,我的创作从踏入文学 门槛,到初涉文坛,再到成熟的创作,字里行间都是滴滴 心血和日夜勤奋的步履。 这也是一本时代之书,仔细品读,我发现自己的灵魂 浸泡在一路走过来的每一个时代里,时代的风起云涌、狂 暴巨澜、炫丽阳光、迅猛发展无不在我的创作里,这本书 像是录影机一样,镜头之处是一个个时代的记录,更有中 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 触摸这些文字,有感伤、有感叹、有感触,但愿读者 能从这本书中,读出一些意味,读出一些收获,读出一些 成长。 2018年8月8日于贵阳花溪孔学堂 叶辛
内容推荐 《叶辛文学回忆录》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叶辛关于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主要分为文学记忆、文学思考、文学创作谈三大部分,体裁涵盖回忆性的随笔散文、创作谈、访谈、序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