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赵松樵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绪昕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给父亲的一封信
赵云铭
尊敬的父亲:
您好吗?
您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我至今一直享受着您留给我
的那份慈父的亲情。从您那里继承下来的众多亲友的深情
厚谊,温暖着我的心,使我毫无孤独感,请您放心。
父亲,近年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经常在网上看到怀念
您的文章,每当至此,都勾起我对您万般的思念,浮想联
翩。您给我的感觉始终是一位温和慈爱的父亲,您对我的
身教胜于言传,父女如朋友,您像是我的良师益友。您教
我“要好好做人,与人团结,尽力把事情办得圆满”。这
是您的经验总结,也是您的为人之道。话虽简单,可是要
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您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我敬佩您
在那染缸般的旧社会里能保持自尊自爱,洁身自好,不喝
酒、不吸烟、不沾毒,一心钻研艺术,淡泊名利,心胸开
阔,仁慈宽厚,这些使您得以长寿。您13岁丧母,16岁丧
父,中年丧妻、丧女。这些大不幸的遭遇,您勇于面对,
担起责任,爷爷病重时您侍奉尽孝,为姑姑养老送终,为
叔叔尽心竭力。您对家庭的责任感让我感动。您的榜样使
我在遭遇困境时也能自强不息,走出心理的阴影。
您在漫长的人生艰苦磨炼中铸就了刚柔相济的性格。
您的温柔性格体现在待人处世上,您总是站在他人的角度
思考解决问题,凡和您接触过的人,包括同行、乐师、服
装师等,您都和他们相处融洽,体贴人微。您不与同行争
名夺利,您常说“艺人不容易,何必与同行过不去”。您
的刚强烈性则表现在对自己的艺术上,练功刻苦,勤奋好
学,多难的技能也要练就,说您是“戏痴”毫不为过。生
旦净丑,文武昆乱,您一一攻破,全不畏难。您本工是文
武老生,可是还精于其他多个行当。您经常饰演《群英会
》中的鲁肃和孔明,《逍遥津》中的汉献帝,《打金砖》
中的刘秀,《龙凤呈祥》中的乔玄和张飞,《走麦城》中
的关羽或关平,《斩颜良》中的颜良,《连环套》中的窦
尔敦和黄天霸,《战长沙》中的黄忠或关羽、魏延,《战
潼台·探地穴》中的杨六郎和寇准,《智取北湖州》中的
常遇春,《砸銮驾》中的包公,《苦中义》中的傻子,《
天河配》中的舅舅等。这些角色中有文老生、做工老生、
武生、红生、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和丑行,演的
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个活儿都是讲究而不将就。您自幼打
下“五功”“五法”的扎实基础,毯子功、靠功、靴子功
、髯口功、水袖功、甩发功的功底深厚,在演人物和剧情
中得到合理的发挥,运用自如,表达情感,演活人物,得
到内行们的尊重和敬佩,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您从艺90年经历了晚清、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的动荡年代,切身体会过在旧社会演员“看似上流,
实际不如下九流”的苦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员由
艺人变为文艺工作者、艺术家,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转
变,.生活有了保障,您对此深怀感恩之情,认为“演员
应该珍惜这一切,要自尊自重,要用心提高艺术水平,回
报社会”。您从1979年古稀之年开始积极做示范演出,教
戏排戏,整理剧本,倾囊以授。您乐观地说:“我现在每
天都在进考场,考我小时候学的、唱的戏忘没忘,哈哈哈
!”您把这当成晚年对社会和人民应尽的义务和生活的享
受。您年过九旬为后学者提供宝贵的艺术经验和资料,在
一周的时间里我和大哥陪您录制电视专题片《才长艺广赵
松樵》,您不辞劳苦,说戏、排戏、演戏、拍外景。拍摄
舞台演出的那一天,您的血压高达190,以您的性格肯定不
会停下来,我请来王大夫陪护您左右,总算顺利完成大半
天的拍摄工作,不知内情的大哥事后吓出一身的冷汗。我
安慰大哥说:“我和爸爸爷俩从来都是心有灵犀,配合默
契,你放心,这下没事了。”
我最理解您对京剧艺术怀有的86年的情感,不舍不弃
,您是在与时间赛跑和拼争,您是想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后
人: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是一代代无数位京剧人用汗水
、智慧甚至生命努力拼搏传承到今天的,来之不易。前辈
们积累下来的艺术成果是要后继之人珍惜并认真继承的,
不要受南、北、京、海的议论干扰,学其精华,代代相传
,丰富积累,创新发展,才是京剧人应该做的当务之急。
您以耄耋之年努力一搏,是您作为一名老艺术家对京剧所
尽的最后一份力量,赤子的一份责任,是对京剧后来人寄
予的殷切希望。
父亲,赵绪昕先生所著关于您的大作出版后受到各方
好评,令人无比欣慰,今天,《超等能派泰斗赵松樵评传
》即将出版,更让我激动。几十年来绪昕先生对您的经历
、艺术不断地研究,搜集资料,考证史实,精益求精,锲
而不舍,使我非常感动。这次他不顾三伏酷热的天气,尽
心竭力伏案笔耕,我从心底对他这种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
展无私奉献、执着耕耘的精神深感敬佩。
请您放心,今后我会继承您的遗志,为京剧的传承发
展尽我的绵薄之力。
尊敬的父亲,您多保重,不再耽误您与老朋友们畅谈
和研究戏的时间了,或许你们又要开锣唱戏了吧?愿你们
尽情享受你们为
目录
前言
王永运先生遗作
家世第 四代从艺 梨园世家
一、赵青山离乡学艺 广福班修炼技奇
二、明月英不让须眉 女中杰戏史留迹
三、师兄妹青梅竹马 赵磬声夫妻遭袭
四、赵云鹤子承父业 众名师亲炙授艺
孺子第 九岁伶童 初露头角
五、小松樵痴迷学戏 九龄童名出偶机
六、谭大师天津鬻歌 娃娃生同台辅弼
七、喜连成坐科习艺 三庆园大展才技
成名篇 南北驰骋 名冠世纪
八、学父辈独闯春申 南北角齐会苏堤
九、为成家苦做奴役 蝉脱壳逃避恶痞
十、疲穿梭南北走红 艺惊世申城驰誉
十一、少小离走南闯北 老大回止足定居
演艺篇 文武生净 独树一帜
十二、戏路宽文武昆乱 才艺长独树一帜
十三、老徐策另有声容 雷万春文武并举
十四、南天门唱做并重 逍遥津匠心独运
十五、打金砖革故鼎新 李陵碑卸甲挺盔
十六、宦海潮动情悲泪 于少云名噪京畿
十七、扮云长广收博采 演关羽自成一体
十八、鸳鸯楼武松扬名 长坂坡赵云首席
十九、挑华车细究求精 艳阳楼立马释疑
二十、承黄派武戏文演 塑天霸性格特异
二十一、战长沙分饰三角 九江口形神别具
二十二、战马超挑灯夜搏 扮张飞久享盛誉
二十三、拿谢虎独绝无二 盖叫天盛赞真艺
二十四、衬红花甘当绿叶 金钱镖唐赵双璧
二十五、义务戏救灾济困 活潘璋无人可抵
二十六、斩颜良老戏新演 贵创新剧史永记
二十七、展绝技意在演人 技为戏皆中情理
二十八、创道具巧思妙想 奇异物衬人托戏
编导篇 编导改创 自制新戏
二十九、伍建章金殿骂杨 伍云召南阳别妻
三十、木兰关屏洪丢城 螺蛳山再续前剧
三十一、自创编汤怀自刎 抗战中鼓我士气
三十二、益都泪父子哭城 海参崴谱写悲剧
三十三、红须客侠肝义胆 业内外同赞剧奇
三十四、家传戏改弃梆腔 云罗山开响西皮
三十五、北湖州首现哈市 忠孝王一炮惊席
三十六、清奇案选编为戏 张文祥刺马惩逆
三十七、众名家沪上协力 呼延庆连本好戏
三十八、巧构思鹦鹉救主 妙安排贝赋布局
三十九、红莲寺连演三年 卓别林称赞不已
桃李篇 艺绝名重 高徒云集
四十、李铁英立雪赵门 文武佳早成大器
四十一、陈云超勇猛武才 迷颜良承师高艺
四十二、郭云涛崇尚赵派 得亲授六载受益
四十三、四十秋魏伟傍师 获薪传博闻广艺
四十四、孚众望八方来朝 众高徒星光熠熠
四十五、求学者来而不拒 润菊圃传业授艺
四十六、振剧艺任重道远 众晚生梨园争奇
晚霞篇 老骥伏枥 德艺永存
四十七、锋芒存宝刀不老 夕阳红晚霞绚丽
四十八、做奉献热助公益 德艺馨苍松永翠
散论篇 说戏论艺 谈故忆旧
四十九、说戏文讲情论理 道艺事捡贝拾遗
五十、追往昔才俊辈出 堪回首菊坛趣忆
跋 给父亲的一封信
附录一 赵松樵艺术生活纪略年表
附录二 赵松樵演出剧目选录
附录三 赵松樵部分音像资料索引
附录四 赵松樵艺术评论文目录
附录五 赵松樵饰演花脸角色脸谱
精彩页
家世篇 四代从艺 梨园世家
一、赵青山离乡学艺广福班修炼技奇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横贯中国广袤的大地,滔滔流水,曾发出民族的欢笑,也曾见证民族的悲哀。黄河之水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中华儿女,有时它那滚滚洪流又像是猛兽,给中华儿女带来灾难。
看上去如粥一样黄稠的黄河之水,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数省,奔泻而下,进入下游地段的山东。它从上游裹挟着大量黄土高原的泥沙奔腾而下,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气势汹涌,常因它任性的横冲直撞,造成千万百姓瞬间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抱怨黄河十年九灾,尤其山东省地处下游,更是重灾区,这片土地上民不聊生,大批农民每遇灾荒,难为生计,往往不得不弃家逃生,背井离乡。
清同治元年(1862),山东省武城县黄岩沟小赵庄一户人家生下一个男娃,取名赵青山(又作庆山)。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赵松樵的父亲,“梆、黄”两兼的著名戏曲演员,艺名赵鹏飞先生。
赵青山并不知道,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一个改变他贫穷农民命运的机缘正在向他走来。
清光绪三年(1877)的一天,小赵庄的孩子们成群结伙,吵吵嚷嚷地簇拥着一帮人进了村,原来是一个戏班游村串乡来到这里演出。穷乡僻壤不同于城镇都市那样遍布戏园和戏班,农村有个戏班来演戏可是天大的新闻,特大的喜事。“有戏班来唱戏喽”,这消息不一会儿就传遍了全村。不论穷富,皆大欢喜。
这时的赵青山年纪约在15岁,好奇贪玩是这般大孩子的天性,有个看戏的机会可不能错过。农民再苦再穷再累,也要找个穷乐呵。这不,戏台前的人群熙熙攘攘,男女老少平日的愁眉苦脸暂时舒展开来。赵青山夹在人堆里,两只眼直勾勾地盯着台上。啊,戏台上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那吹拉弹唱敲敲打打的声音让人兴奋不已,那五颜六色的服装让人眼花缭乱,那精彩的武功表演让人神魂出窍,那动人的表情让人如醉如痴。戏竟是这样的神奇,像个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真让人人迷着魔。
戏散了,赵青山还愣愣地站在那里,人们都回家了,他却往戏台子跟前凑,直等戏班里的人收拾停当回旧庙的住处,他才魂不守舍地回家。人虽然到了家,可是他的脑子还在戏台上。戏班演过三两天之后就要走了,他再也忍不住,晚上找到戏班的住处,求一个小伙子去问班主收不收徒弟?他只看见演员们在戏台上如何地风光,却不知道唱戏这碗饭是多么不容易吃。就说这跑江湖的小戏班吧,唱一天戏也不一定能混上三顿饱饭,收入微薄,漂泊不定,四海为家,破庙为宿。戏班进个新人,一时半会儿不能顶个整人演戏,却又多一张吃饭的嘴。常言道:“十二三,愁死爹娘吃和穿”,“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戏班无论如何也不肯收留赵青山。他怏怏不乐地离去,但他并未死心,已经暗暗盘算着自己的铁主意。
戏班该走了,乡亲们前来送行,依依不舍。赵青山瞅见戏班出村走了好远,村民各自散去,他便轻装上路,悄悄跟上了戏班子,远远地尾随而行,给家里来个“关羽离曹营——不辞而别”。此后,戏班演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演完戏,他凑上前去,和戏班人一起收拾忙活。晚上演员们住下来,他自己找个地儿眯上一宿。如此一连多少天,班主一看不好办,这回碰上一个死心眼的,心想:这孩子是真心实意要干这行,只要有他这股子恒心,将来一定是块唱戏的好材料。班主反而从心里喜欢上他这股子犟劲儿了。“至诚则金石为开”。①班主终于收留了他,他一直随戏班来到了这个戏班的家乡山西太原,进戏班坐科。
关于赵青山离乡从艺的原因,另有一说。据李殿臣、李大安所著的《京剧在山西》一书记载:赵青山加入的叫“广福”班,是个梆子、皮黄“两下锅”(两个剧种都演)的戏班,以演出为主,兼培养艺徒,而且以演武戏见长,演员们个个基本功扎实,武艺高强。培养的艺徒中最出名者即赵鹏飞(赵青山),因躲避乡绅恶霸欺凌,随班逃至山西太原。又:顾铁铭著的《京剧人晋考述》一书第21至22页记:“广福班,最晚创建于清同治末年(1874),是一个梆子、皮黄兼演的‘两下锅’戏班。该班以演出为主,也兼培养艺徒。所演剧目以武戏见长,所以培养出的学员也都功底扎实,武艺超群。常演剧目以列国戏、三国戏、武松戏为主,《伐子都》《三上吊》等即其演出剧目的代表。班中艺人姓名失考,仅知培养了一名出色的演员赵鹏飞。赵鹏飞又名赵青山、赵庆山,山东武城县人。因躲避乡中恶霸欺压,于光绪三年(1877)逃至山西太原,人广福班学艺,时年16岁。光绪十一年(1885)出科后,先在太原演出,后至江南闯码头,曾在上海与小连生(潘月樵)、赵荣全、吕月樵、九仙旦等同台献艺。民国元年(1912)受聘北京某科班任武功教师。”关于赵青山离家学艺是为“躲避乡中恶霸欺压”的这种说法,从赵鹏飞先生之子赵松樵的回忆中也略见端倪。赵松樵先生说小时候曾随父回过一次老家,入夜进村,天不亮匆匆离家,似有躲避耳目之意。至于引文中提
导语
赵绪昕,老骥伏枥,对大作《赵松樵评传》进行字斟句酌,推敲润饰,搜集大量史料,全书四十九万余字,珍贵图片70幅。该书以史为线,以剧为点,以逸闻趣事穿插其间,洞察和分析材料慧眼独具,史论独辟蹊径,评论鞭辟入里,论点多有创见,文字富于韵味色彩,使该书成为当代戏剧评论类专著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教材。
序言
《赵松樵评传》出版感言
甄光俊
赵绪昕先生的鸿篇专著《赵松樵评传》,翔实地记录
了前辈京剧艺术家赵松樵先生在将近百年的人生岁月中从
艺经历、成长过程、成就和贡献。书稿的结构,有纵有横
,有述有评。述的方面,纵向的叙述脉络深入、清晰;横
向介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场面广阔,包括赵松樵先生亲历亲见的大量戏曲史材,关
系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沿革与发展,涉及许多重量级的艺
人。一般读者很难得悉的这些旧闻逸事,为京剧的史学研
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线索。评的方面,作者以广博的戏曲
知识和独具的慧眼,对传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所取得的成
就,某一处、某一点地进行评析,不虚夸,不溢美,实事
求是。并且在理论关照的同时糅入旁征博引,左右比照,
加重了“评”的理性色彩。严密的逻辑,精当的说理,显
示了作者对京剧艺术的真知灼见和科学、严谨的学风。
尤其难得的是,赵绪昕先生用生花妙笔,写出了传主
赵松樵先生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生活环境里,匠心独运
、顽强拼搏,终于成为享誉南北剧坛精英的全过程,描写
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历历如在眼前,令人信服,从而给
人以启示和联想。《赵松樵评传》200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
社出版后,获得戏曲界如潮好评,许多从事文史研究的读
者也爱不释手。作者赵绪昕先生虽然不是戏曲圈里人,却
有六十余年看戏和47年撰写文艺评论的经历,见识过南北
各路名角在舞台上的表演,而且与全国各地众多京剧名家
长期保持交往。特别是他花费16年时间与赵松樵先生过从
甚密,经常登堂入室对赵老前辈做深度采访,整理出数十
万字的口述笔记。这样一位洞察京剧历史、熟悉京剧舞台
、了解京剧奥秘的行家,30余年专心致志、全方位研究一
位成就非凡的京剧艺术大家,内行写行家,写出的评传自
然如数家珍,言之有据。
作者在《赵松樵评传》里,穿插了许多赵老前辈口述
早年间舞台上的见闻。诸如赵鹏飞演《跑马卖艺》,所表
演的“钻席筒”“筛米下高”“空中套圈”,以及手抱燃
着的香烛表演“云里翻”等绝招儿绝技;还有在《宦海潮
》剧中开打时的“双飞匕首”绝活表演,在一个演员做完
“扑虎”动作的刹那间,赵鹏飞双手一甩,将手握的两把
钢制的匕首,分别剁在躺倒于台板上那个演员的人头两侧
,惊险绝伦。这些舞台的表演情景,都是赵松樵先生在从
艺实践中亲身经历或目之所见。这些信手拈来的舞台往事
,闪耀着京剧艺人曾经在舞台上创下的光辉。作者将自己
所掌握的这些闪光事例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使用通俗易懂
的文字娓娓叙述,转达给业内业外的读者。出发点不仅仅
是增强这部专著的趣味性、可读性,让读者阅读起来不感
觉枯躁乏味,更深层的含义在于,把戏曲舞台上已然失传
多年的这些绝招儿绝技记录在书页上,希冀能够对业内后
学者有所启发和教益,或许说不定有志于此道的精英在某
一天从《赵松樵评传》里俱形俱象的记述获得灵感,把这
些失传的绝招儿绝技恢复出来,也未可知。
三十多年前,我与绪昕先生初识于赵松樵老前辈府上
,此后多年一直保持交往,彼此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1982年天津剧协主办的戏剧月刊《剧坛》以及天津艺术研
究所编辑出版的《艺术研究》创刊后,时有绪昕先生谈戏
论艺的大作发表,其中就有多篇是评介老艺术家赵松樵其
人其艺的。绪昕先生长期致力于赵氏四代戏曲艺人为京剧
所做贡献的研究,从而使赵氏戏曲人家广为人知。此外,
绪昕先生对于其他艺术种类、对于其他艺术家也是一往情
深,几十年痴心不改,研究成果颇丰,篇篇美文连连散见
于各地报刊。
得悉老友的鸿篇力作《赵松樵评传》出版,匆匆草成
以上简短赘语,以为祝贺。
内容推荐
本书计49万余字,内容构架8篇50章;图片70幅,其中多数图片是首次发表;收集评论赵派艺术的文章达100篇;记录松樵老对50位京剧前辈表演艺术家的亲历亲见亲闻,其中大多罕见文字记载;对过去发表过的赵松樵“年谱”有大量的补充和修正;另载有赵松樵先生饰演过的一少部分花脸角色的脸谱10幅。您如果仔细品读会发现,本书尽力做到内容上丰富、准确、全面,结构条理上清晰,论证上合理有据,力争全书具有较高的资料性、学术性、论证性和可读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