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传(图文纪念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于青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该书记录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百年风雨人生之路,回顾了他寂寞与贫苦的童年生活、孤独与艰辛的求学旅途,以及历经坎坷与磨难重新回归祖国和故土后的生活和思想。
从乡土情深到游学海外,从尊师重道到授业解惑,从赤子报国到困守牛棚,丰富的阅历展现了季羡林坚毅和豁达的人生品格,漫长的生涯展示了他作为学人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精深的学养积淀。
作者简介
于青,山东青岛人,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张爱玲传》《永远的贵族》《上海绝唱》等。
目录
第一章 寂寞的童年
1.贫困的官庄
2.依稀慈母梦
3.最亲密的朋友
第二章 泉城成长季
1.小学天地宽
2.天才少年
3.舞文弄墨初长成
4.青涩的婚约
第三章 水木清华园
1.清华园内新学子
2.如鱼得水展才华
3.“安静”的教书先生
4.万里求学万卷书
第四章 留德十年
1.充满悬念的旅途
2.漫漫求索治学路
3.冬天里的春天
4.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5.游子的归心
第五章 燕园春秋
1.燕园新天地
2.故国梦重归
3.山雨欲来风满楼
4.生与死的淬炼
5.牛棚里的见闻
第六章 空谷足音
1.玉汝于成译“天书”
2.未觉池塘春草梦
3.“纵浪大化中”
4.仁者的风范
第七章 鲁殿灵光的辉煌
1.大方之家
2.博大的胸怀
3.鲁殿灵光的辉煌
附录一
1.季羡林访谈录
2.鲁殿灵光高山仰止(后记一)
3.不刻意而高(后记二)
附录二
1.季羡林主要大事年表
2.季羡林重要著作和译作目录(1957~2009年)
3.参考书目
导语
国学大师季羡林,百年风雨人生路,从乡土情深到游学海外,从尊师重道到授业解惑,从赤子报国到困守牛棚。
季羡林(1911年8月—2009年7月),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东方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留学德国,归国后创办北大东语系,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吐火罗文、巴利文等12种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聊城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后记
鲁殿灵光 高山仰止
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会写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就
是在现在,当我进行了几年的学术宫殿的徜徉与漫步,尤
其是在跟先生有了十几年的近距离接触,不,应该说是零
距离的学习后,我仍不敢相信,我会不自量力地来写这样
一本传记。当然,这已经是1998年的事情了。在当时,这
也是我所知道的第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现在,受出版
者的委托,又重新修订了这本传记。
高山仰止。
读季羡林先生的文和见季羡林先生的人,每每跳到我
眼前的,就是这样自然的四个字。以前,没有见过季羡林
,仅是听起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崇敬
心情,因为知道他是东方文化的学者,是一代鸿儒。后来
,有了幸运的机会,能够和季先生近距离接触,又有幸成
为季羡林先生的晚辈朋友,这种崇敬之情更是有增无减。
当然,那时并没有产生过要叙写季先生传记的想法,因为
我知道,虽和季先生同为山东人,先生却是鲁殿灵光,高
不可攀。而实际与季先生接近起来,他又是那样的温良朴
厚,平易近人。
季先生感人的形象第一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是九
十年代初期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评奖的时候。季先生是文学
组的负责人,我是工作人员,为评委们服务。那一年的工
作很紧张,评委们只能将就着在小饭店里吃饭。吃饭的时
候,只见季先生在拥挤的座位里举手向我“请示”,我忙
问什么事情,季先生微笑着说:“可不可以喝一杯啤酒?
”我们所有的人都被先生的幽默和纯朴给逗笑了。那一年
,季先生已是82岁的高龄了,但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那样
的健康、幽默、平易近人,几天的紧张工作下来,他已成
为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老朋友。他自己也常说,非常愿意
和我们年轻人交朋友。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见到季先生
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便一有空就往季先生的屋子里
钻,与先生聊天、照相,没完没了,其乐融融。没有几天
,先生就把我们工作人员的名字都记熟了,还知道了我们
每一个人的爱好和特点。当先生得知我在工作之余还坚持
写作时,就要我送他一本,并鼓励我最好再读一个博士。
我当然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雕虫小技拿去打扰先生,但时隔
两年,到第二届国家图书奖评奖时,季先生见了我,第一
句话就是问我要那本小书。此时,季先生已成了我们的大
朋友,我们有什么话甚至各个学科的疑难问题,都愿意找
季先生解答。经常的场景是这样的,我们在季先生的房间
里盘腿坐在地上,而季先生笑眯眯地坐在床上,我们就像
是季先生的弟子一样围坐在那里,听先生给我们讲一些名
人逸事。虽然先生年长我们许多,是我们的祖父辈,但我
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岁月的隔阂,先生的思维非常年轻和
活跃。季先生对我们工作人员也熟稔如一家人,经常会问
我们:“怎么没有见到小Y呢?”
……
我觉得,因写这一本传记而接近了先生是幸运的;因
写完了这本传记而了解了先生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又是获
益匪浅的。先生给我的精神上的力量和教益使我一生也受
用不尽。每次与先生见面回来,我都能感觉到一种精神的
富足和平定,缭乱的人生在瞬间便都能平静下来,人在这
个时候便觉得特别清醒,知道自己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到底
需要的是什么,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也明白了,何以季羡
林先生能够九旬高寿仍然精神爽健、笔耕不辍。静水流深
,沉静人生。先生的精神世界,永远是平静和高洁的。东
方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至今魅力不衰,正是由于有了这
样一代代弘扬东方文化精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
我为有机会为季先生做一次人生和学术的记录而感到
幸运,而我写的小书,只能算是我学习先生学术成就、精
神品格、人生历程的一点个人的心得。按照出版者的初衷
,将先生的辉煌人生以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来,用以张扬先
生的治学精神,传播一代鸿儒的雍容大雅。语言的表达是
有限的,但先生在学术生涯中所达到的至高的学术境界却
是无限的。以有限写无限,德薄能鲜。本书的写作,得到
季羡林先生、商金林先生、李玉洁老师的支持,承他们向
我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照片,尤其是李玉洁老师,知道我在
修订季先生的传记,便热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图片,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年表还参阅了李铮先生的季羡
林学术年表及其他学者的纪念文章,也谨致谢意。
第一次修订于2005年6月,默识斋
精彩页
1.贫困的官庄
1911年8月6日,是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多事之年的一个普通日子,但对于山东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官庄来说,却是一个不普通的日子。
这一天,在这个山东西部最贫穷的村子,降生了一个非常普通的男婴。尽管此时的外间世界热闹非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运动正在酝酿发展中,但这个刚刚落地的男孩却超乎寻常地安静。围在男孩身边的长辈们舒了一口气,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愿这个普通的男孩在这不太平的年代里能平平安安地活下去。活下去,就是这个战乱的年代里普通百姓的最高愿望。
这个男孩姓季,取名羡林。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一降生就表现得异常安静、乖顺的男孩,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会创下那样辉煌的业绩。官庄,从来也没有想到过,他们为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不,甚至应该说是为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准备了一个杰出的人才。
这不是一个世纪预言,历史会为此做证。
官庄,是当时山东较穷的地方。而季家,在官庄算是最穷的一家。当年“文革”期间有造反派到官庄搞“外调”,希望能给季羡林戴上个成分不好的“帽子”,而官庄的老乡则说,季家是全村最穷的一家。季家也是一个大家庭。季羡林出生的时候,祖父、祖母都已去世。父辈亲兄弟有三人,老大季嗣廉,就是季羡林的父亲;老二季嗣成,是季羡林的叔父;祖父、祖母去世时,家道已败落,为了能生存下来,不得不把最小的老三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此时,家中已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寸,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实在无法活下去。先是投奔了堂伯父,他是个举人,也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伯父不错,待他们兄弟二人很好,但无奈家庭大,人多是非也多。兄弟二人有时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后来,兄弟二人又逃到济南谋生。
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二人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便商量,让父亲一人回老家,叔父一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重振家园。“安土重迁”,毕竟是农民几辈子的传统,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要在自己的老家置地盖房,老死此间。季羡林的父辈们也不例外。
就这样,靠着在济南打工的九叔(从排行上算)问或寄点钱回家,父亲才能勉强度日。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时候,父亲娶上了母亲。自然不是穷媳妇不会攀这门穷亲,母亲的娘家姓赵,在穷的方面是门当户对。家里连饭都吃不上,自然没有钱和空闲去上学。甚至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也没有,出嫁前是“嫚儿”,出嫁后就是“孩儿他娘”了。母亲一辈子走得最远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五里远的路。
在季羡林出生的前几年,家里突然“阔”过一阵。那是九叔闯关东时,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大奖。农民“富贵还乡”的心理,使兄弟俩把钱运回老家,由父亲一手张罗,买了砖瓦盖了房,置了田地种了粮,真是酣畅淋漓、扬眉吐气,无奈这种好景不长。就像山东传统的待人接物一样,父亲也似以梁山泊好汉宋江一样义气大方,逢友便接济,遇亲即相助。转眼间,屋子上的瓦被拆下来变卖,有水井的良田也变换了主人。季家兴隆了瞬间,便又恢复到从前的贫穷状况。
季羡林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来到了人间。
此时的外间世界可谓热闹非凡,各地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尤其是在富饶的南方,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在各地发动了为推翻清王朝而准备的武装起义。最著名的便是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后又有1911年春夏间,在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爆发的保路风潮。就在季羡林刚刚出生后的10月,著名的武昌起义也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12月,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次年元旦,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1912年为民国元年。临时政府的成立,宣告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在落后贫穷的山东西部,一切似乎停留在永久的穷困中。小时候的季羡林,对于外部政治世界的最初印象,就是“朝廷”二字。乡下人提到这两个字,都战战兢兢,肃然起敬。无论是哪个朝廷,都是皇威帝风,旧习未除。在山东西部,一切好像仍旧是大清帝国的延续,毫无万象更新的迹象。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