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大理石悬崖上(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恩斯特·容格尔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精彩页
 一 
  有时候,我们一想起旧日的欢乐,心头便会忧伤难抑,这般感受,你们所有人想必都很熟悉。那些岁月已然逝去,再也无从挽回;我们就此与之别离,个中残酷远胜海角天涯之隔。过往的一幕一幕,如今仅余回光,反倒更显诱人;我们追忆那些情景,就仿佛追忆死去的爱人那长眠地底的身躯,那副胴体,而今宛若蜃景一般,焕发出更高、更精神化的光彩,令人战栗不已。我们在渴盼的梦中,一遍遍探触着往昔,探触着它的每一点细节、每一缕皱褶。这样一来便不难发现,我们当初似乎并未斟满生活与爱情之杯,可无论怎样悔恨,错失的终究无法重来。哦,但愿每逢欣悦之时,我们都能以此为鉴!
我们度过的那些年头,无论阴历年还是阳历年,倘若终止于突如其来的恐惧,那么回想起来便会愈加甘美。此时我们方才恍悟,对我等凡人而言,只消能在小群体里安居度日,谈笑风生,每天早晚亲切地互致问候,就已经算得上幸运了。唉,我们总要太晚才明白,得享如此人生,已是莫大的福分。
  我正是这样怀想着居于大湖边的时光——惟经追忆,那段日子才显得格外动人。不过,当初也有些远愁近虑,使我们的生活为之黯淡,其中最要紧的,是必须时时提防最高林务官。所以当时,我们虽未在神前立过什么誓言,却仍旧衣着朴素,过得颇为清苦。然而一年两度,我们会翻检衣服的红衬里,看它是否破损,春天一回,秋天一回。
每到秋天,我们便如贤哲般开怀畅饮,向美酒致敬。葡萄酒产自大湖南岸的山坡,果园中,红叶与深紫的葡萄之间,传来果农戏谑的呼喊;小村镇里,榨汁器开始嘎嘎作响,新鲜的葡萄渣散出发酵的气味,弥漫于农庄周围;到了这时,我们就下山去,找上酒馆老板、酒窖主和果农,跟他们一道用凸肚杯喝酒。我们总在山下遇见快活的酒伴,这地方富庶而美丽,人们悠闲自在、无忧无虑,个个风趣诙谐。
一晚接一晚,我们坐在桌边,喜滋滋地享用美餐。那些日子,葡萄园看守蒙着脸,手提拨浪鼓与猎枪,从早到晚在园内巡逻,不让贪嘴的鸟儿偷吃葡萄。待得夜深,他们便拎着战利品回家,有鹌鹑,有带斑点的鸫鸟,也有姬鹟。不一会儿,这些禽鸟就用葡萄叶铺着,盛在大碗里,端上桌来。我们还喜欢就着初酿的酒,吃烤栗子和新鲜的核桃,尤其爱吃美味的菌菇——人们会牵着狗,到林中搜寻雪白的松露、鲜嫩的羊肚菌,还有红色的橙盖鹅膏菌。
  只要蜜色的酒液依然甘美,我们就其乐融融地围坐一桌,交谈起来心平气和,还常把胳膊搭在邻座的肩上。可一旦酒劲上涌,开始抛却尘俗的成分,我们体内的活力就一跃而苏醒了。随之而来的是堂皇的决斗,以笑声作武器一决胜负;决斗双方俱是头脑灵活,思维奔放,惟有享受过悠长闲适的生涯,方能臻至如此境界。   连珠妙语中,时间匆匆流逝,但相比之下,餐后的时光更叫人珍惜。彼时,我们醉醺醺地踏上回家路,穿过寂静的果园与田野,缤纷的叶间已降下了晨露。步出小镇的城门,右侧是亮闪闪的湖岸,左侧则有大理石悬崖拔地而起,在月光下熠熠生辉。湖岸与悬崖之间,种植葡萄的丘陵逶迤伸展,小路通向山坡,隐没其间。
  这些小路连接着回忆,回忆里的酒醒时分,澄明而惊人,令我们又是畏怯,又是欢喜。那一刻,我们仿佛从生命的深渊浮起,探出了水面。幽暗的醉意深处,陡然闪现一幅形象,宛如砰然叩击,将我们从沉睡中唤醒——那形象或许是一支羊角,被农民挂在长杆上,插进自家的园地;或许是一只雕鸮,睁着金黄的眼睛,蹲踞在谷仓的屋脊上;又或许是一颗流星,嗖的一声划过天穹。无论何种情形,我们都会呆若木鸡,体内涌过一阵寒噤。而后,我们似乎获得了一种崭新的感官,来观看这方土地;我们的双眼仿佛能穿透玻璃般的地面,看到地底埋藏着光亮的矿脉,有黄金,有水晶。接着,众鬼魂聚拢过来,灰白缥缈,它们是这里的土著,早在修道院的钟声鸣响之前,早在犁铧翻开泥土之前,它们便栖居于此。鬼魂迟疑着靠近我们,面孔粗笨,神情既欢快,又可怖,两者不可思议地融于一处。栽种葡萄的土地上,我们看见它们,不禁毛骨悚然,却也深为感动。有那么一会儿,我们觉得鬼魂想说些什么,可它们很快消失无踪,仿若一缕轻烟。
我们默然无语,走过一段短途,返回芸香隐庐。藏书室里点起灯来,四目相对,我看见弟弟奥托的脸上映出明亮的光芒,犹如一面镜子,使我一望而知,这场相逢并非幻觉。我们一言不发地握了手,我便上楼进了标本收藏室。此后,我们也再没谈及鬼魂的事。
来到楼上,我久久坐在敞开的窗前,喜不自胜,我从心底感受到,生命力的金线从纺锤上蜿蜒舒展。然后,高原上升起了朝阳,大地灿然生光,直至勃艮第法国中东部地区,盛产葡萄酒。的边界。荒凉的绝壁与冰川上,红白二色交相闪耀;湖面有如绿镜,倒映出水边高岸,微微颤动。
尖尖的山墙上,赭红尾鸲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它们正喂养第二窝雏鸟。饥饿的幼鸟唧唧直叫,听来好似数刀齐磨。湖边的芦苇丛中飞起一群野鸭,果园里,燕雀与金翅
序言
恩斯特?容格尔(又译“云格尔”“荣格尔”或“荣
格”)。历来是德语文坛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褒之者如
海德格尔认为他“在观看真实事物的坚决性上,超越了
当今所有‘诗人’(即作家)和‘思想家’(即哲学学
者)”,堪称“尼采惟一的继承者”;贬之者如托马斯
?曼则将其斥作“野蛮主义的开路先锋和冷漠的享受者
”。容格尔1895年3月出生于海德堡,1998年2月在里德
林根去世。在跨越百年的人生中,他先后以军人身份参
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度与德国右翼新民族主
义及保守主义革命关系密切,曾支持过国社党的部分理
念,后来又与其渐行渐远。战后,德国学界对容格尔的
评价几经起落,近年来兴趣和认同度逐渐增加,容格尔
也先后获得歌德奖、洪堡协会金奖、巴伐利亚马克西米
利安科学与艺术勋章等重要奖项。国际学界也对容格尔
颇多赞誉,尤其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不仅翻
译其诸多作品,还向他颁发了多个文学奖项。
1939年2月,容格尔在博登湖畔的于伯林根动笔撰
写小说《在大理石悬崖上》,同年7月底在汉诺威附近
的基尔希霍斯特完成写作。仅仅一个多月后,德军入侵
波兰,欧洲随即陷入战乱,容格尔也以一战老兵的身份
应征入伍,并于1941年至1944年间在巴黎担任占领军军
官。布鲁门伯格(Hans Blumenberg)就指出过《在大
理石悬崖上》出版年份的特殊意义,认为1939年阅读该
作品的人,都不会忘记容格尔何等精确地命中了那个“
时点”。诞生时代与作者身份两重特殊性叠加,造就了
这部小说的独特性和争
议性。
《在大理石悬崖上》常被视为充满象征色彩的寓言
小说,一方面,书中诸多元素都隐隐与现实关联;另一
方面,作者从未言明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书中
虽出现了汽车、猎枪、火药,人物却时常骑马挥剑,以
冷兵器时代的方式作战。这种有意为之的模糊和错位连
同大量神话元素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具体历史情境的
束缚,获得超越时代的寓意,也因此具有多重解读可能
。关于这个问题,容格尔本人的表述也前后矛盾:在小
说出版前夕致施米特(Carl Schmitt)的信中,他表示
这部新作“隐含了我们时代的一种观点”,后来回忆当
年,他也提到此书内容因可能触怒当局而“攸关生死”
;但在另一些场合,他则多次否认该书具有现实相关性
。以读者视角,不难从小说的地点、人物、情节中看出
现实对应,例如在地理方位上,以大理石悬崖为中心,
向南依次为大湖和高原,向北则由平原过渡到密林,很
容易令人联想起博登湖南北两岸的地形,容格尔从北岸
“远眺博登湖和美因瑙岛,可以看到瑞士的山脉”,景
致与书中“我”所见的十分相似。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也
常能找到现实投影,例如一般认为,“我”的弟弟奥托
的原型是容格尔之弟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Friedrich
Georg Jünger),当时两人共同居住在于伯林根的“葡
萄园屋”;从未正面登场的最高林务官常被认为是暗指
第三帝国高层,如希特勒或戈林;而试图反抗最高林务
官的逊美拉侯爵和布拉克玛,其原型则是年轻的海因里
希?封?特罗特?祖?索尔茨(Heinrich von Trott zu
Solz),他于1938年秋拜访容格尔,试图说服后者投身
反希特勒政治活动,未获答允。1944年,索尔茨之兄亚
当因参与刺杀希特勒遭到处决。然而正如索尔茨在小说
里一人分身两角,虚构世界的人物和事件并非与真实世
界严格对应,容格尔本人也反对将这部作品单一理解为
影射小说:“尽管德国发生的事合乎它指《在大理石悬
崖上》一书。的框架,但它并非专
为那些事件量身定做。因此即便是现在,我也不把
它看作倾向文学。无论昔今日,都有人适用书中情形。

《在大理石悬崖上》面世后,不少评论者称之为“
抵抗小说”,更有读者将容格尔视作和平主义者及“战
争狂热”的反对者。然而从上述分析来看,对真实历史
的影射和隐喻固然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一个面向,可解读
作品时如果仅仅囿于这一种视角,则未免以偏概全。正
如施纳茨所言,读者自然可以根据容格尔的自身经历,
将此书诠释为“抵抗寓言”,但小说写作过程中的虚构
化与象征化,却使其中包含的时代因素发生了质变。与
其寻找虚构世界与现实的相似性,不如在这个世界里探
求“另一种秩序的符码”。布鲁门伯格也指出,容格尔
作为柏拉图主义者,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一种“世界秩序
”,他的许多作品都关乎世间万象的恒定本质。《在大
理石悬崖上》一书中,“秩序”与“永恒”两个概念确
实频频出现,如主人公与奥托在钻研植物学的过程中发
现,“自然元素之中有秩序统御”,短暂无常的花草表
象之下,蕴藏着“不易的永恒”;而在最高林务官及其
部属的破坏下,大湖地区的古老秩序终于崩溃,“无人
得以幸免”“恐怖戴上了秩序的面具,从此横行无阻”
。灾难降临时兄弟二人寻求的“蜕化”,则是经尼格罗
蒙丹的镜与灯聚光点火,焚毁作为无常之物的肉身,以
求达到“存留于无形”“永恒不朽”的境界。故而在作
者笔下,毁灭并不意味着全然消亡,而是通向“高处的
厅堂”的钥匙,亦即通向永恒的更高存在的路径。主人
公最终领悟到“我们并不会全然湮灭,而我们心中的至
善至美,那卑下的势力无从侵染”,象征精神与智慧的
朗普洛斯神父更是直接点明,“毁灭之日,……必为生
息之时”,草木如此,著作如此,个人如此,土地亦复
如此——及至小说末尾,不仅兄弟二人的多年心血付之
一炬,连整个大湖地区都在大火中化为焦土。但在书中
,火具有双重寓意,既代表毁灭,又预示苏生; “我
”一方面将大火场景描绘得有如末日,另一方面却感到
“火光也含着喜悦”,并在满目疮痍中心生希望;事实
上,书末的确暗示了大湖地区的未来:人们在废墟上重
建教堂,并把英雄的头颅嵌入了新教堂的地基。由此可
见,秩序与文明在毁灭殆尽后重获新生,正应了那句“
人类的秩
序近似宇宙,有时需经浴火,方得重生。”
这一毁灭—新生的过程中,暴力扮演了不可或缺的
角色,因此小说美化和神化的不仅是毁灭本身,同时也
是作为毁灭手段的暴力与死亡;这也成为容格尔此书时
常为人诟病的一点。小说中的空间主要由三个区域构成
,随着情节推进,暴力不断扩张,最终渗透到全部空间
。这三个区域依次为大湖地区、平原和密林,剥离前文
所述的现实关联后,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文明发展阶段
:大湖地区富庶美丽、生活闲适,具有悠久的文化和法
制传统,体现出农耕文明成熟阶段的特征,同时也潜藏
着停滞与衰败的隐患。平原为大湖和密林之间的过渡地
带,以发展程度较低的畜牧文明为主,牧民部族凭借“
粗蛮的荣誉感”热衷族间仇杀;各方势力在平原交相混
杂,既有大湖地区的逃亡者,也有最高林务官所派的间
谍。密林则完全处于林务官的掌控之下,这片“从未响
起斧斫之声”的原始丛林作为与文明隔绝的化外之地,
与林务官本人共同象征着“暴政与恐怖统治的永恒原则
”。摧毁原有秩序的暴力正是由此地发端,通过散播恐
惧和流言,林务官逐步消解道德和社会规则,从平原到
大湖,最终“只剩下纯粹的罪恶”;这令人想起容格尔
与海德格尔就虚无主义展开的探讨。在《超越线》一文
中,容格尔提到了虚无主义对秩序体系的改造,使“那
些起承载作用的理念及它的秩序规则与伦理道德都消失
了或衰落了”,也认为在虚无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恐惧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林务官其人,还是崇尚技
术理性、反文明反道德的“毛里塔尼亚”协会,都带有
浓重的虚无主义色彩。除空间渗透外,小说的三个时间
层面中,只有“我”回顾往事时所处的当下未受暴力侵
袭,而其余两个层面,即兄弟二人参加紫衣骑兵团和“
毛里塔尼亚”协会的岁月,及其后从卸甲归隐到进入密
林与最高林务官作战期间,无不充斥着暴力的痕迹。暴
力的使用者并非仅限林务官一方,作为其对立人物的兄
弟二人同样采取了这一手段。勋宁因此认为,小说描述
的不是和平与暴力之争,而是不同动机的暴力之争,或
者说世俗与神圣两种暴
力、死亡情结之争;这一争斗在逊美拉侯爵殉道般
的神化之死中达到高潮。
本书翻译过程中,得到恩师魏育青教授的悉心指导
,在此深表感谢。拙译得以出版,
要归功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欧阳韬老师的大力帮助,
这里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容格尔在不少作品中都喜好使用旧词,本书亦不例
外。小说中还频繁出现动、植物学术语及各种西欧语言
,并杜撰了一些“典故”,给翻译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由于译者水
平有限,译文中肯定还存在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指
正。
秦文汶
2018年2月
内容推荐
在大理石悬崖上》被视为充满象征色彩的寓言小说。
1939年2月,容格尔在博登湖畔的于伯林根动笔撰写《在大理石悬崖上》,同年7月底在汉诺威附近的基尔希霍斯特完成写作。一个多月后,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阅读该作品的人,都不会忘记容格尔何等精确地命中了那个“时点”。诞生时代与作者身份两重特殊性叠加,造就了这部小说的独特性和争议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