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之前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但是,作者从更深的层次看到,表面的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法国正经历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以及接下来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美国也宣布独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民主政体。 东方大清帝国统治者乾隆皇帝却沉浸在“盛世”的梦境中不能自拔,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他的封建统治。可以说,中国在这个时期,错失了与未来世界主流文明接触的机会,没有赶上世界发展的大潮。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接下来的持续衰落,在现代化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已出版作品目录:《千年悖论》、《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目录 第一章 帝国遗产的继承人 一 被八字决定的历史 二 毫无心理准备的接班 三 转变帝国的航向 第二章 盛世的保障 一 政治改革的牺牲品 二 驭臣之术 第三章 统治风格剧变——孝贤皇后之殇 一 长恨歌 二 乾隆十三年的风暴 第四章 权臣的结局 一 张廷玉的过人之处 二 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第五章 盛世之巅 一 “以民为本 二 “盛世”的武功 三 “盛世”的四个支点 第六章 文字狱 一 打击“越级上访 二 儒家治国理想的破灭 三 消灭记忆 四 戏曲的冬天与春天 五 由驯身到驯心 第七章 盛世的崩坍 一 尹壮图的奏折 二 大规模动荡的前奏 三 帝王私欲 四 和珅与议罪银 五 腐败集团化 六 君臣赌局 七 中国人的盛世情结 第八章 鸦片战争的种子 一 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二 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三 帝国的遗传基因 第九章 烈日余晖 一 权力平稳交接 二 “千古第一全人太上皇 跋 乾隆皇帝的外表、性格及传说 外表 性格 最有福气的统治者
序言 一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 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 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 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 的贫困。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 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 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 公民的啤酒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 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 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 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 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 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 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 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 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 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 象。” 二 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有的评论者甚至还去掉“之一”二字。 确实,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 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 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得出的这个 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如此黯淡? 原因是,乾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 在太大了。 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 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 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欧 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 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 下的成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 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 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更是蒸蒸日 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 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 磅,还有1英两茶。 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 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 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 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 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 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 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 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 分普遍。 三 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 体现在精神上。 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 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总兵痛快地答应了。 英国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 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使团成员巴罗 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 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 ……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 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 时后准备妥当。” 这一幕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英国人说:“总兵的专 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 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 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 这仅仅是英国人一连串吃惊的开始,比这更让他们震 惊的事还在后面。 …… 英国人分析说,这种畸形的民族性格是中国统治者精 心塑造的结果:“就现政权(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 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 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 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广为人知:“这个政府 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 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 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 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 野蛮人。” 七 虽然登峰造极,但乾隆的统治并没有任何新意。乾隆 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 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因 此其成就如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暗淡无光。 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专制统治不那么 密不透风,中国社会不那么铁板一块,西方涌来的文明新 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国恰逢 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以乾隆为代表的专 制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 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 现代化道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乾隆死去两百多年后,仍然有许多人坚定地认为 ,只有乾隆的风格和方法才适合这片独特的土地。 只有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 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 白经历“乾隆盛世”。
导语 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 然而,教训也相当深刻。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人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那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向乾隆介绍了日心说,英国使团给乾隆带来了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甚至还有热气球和复滑车表演,乾隆却对世界大势的变化没有丝毫敏感。中国就这样与扑面而来的发展机遇擦肩而过。 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 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最后再得到一点点启示,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 后记 外表 1 皇帝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因为他们长得都差不多。 从汉代到清代,都是“貌奇伟”“龙睛凤颈”“日角龙颜 ”“天日之表”,脸上从来不会长麻子、粉刺或者老年斑 。 原因是,描写皇帝的外表很难。因为理论上皇帝应该 长得很神奇,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皇帝长相平庸得掉渣。为 了不犯错误,史官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龙颜天表” “凤姿日章”之类搪塞。 《清史稿》关于乾隆皇帝的外表只战战兢兢地写了四 个字:隆准颀身。而《清高宗实录》则说他“生而神灵, 天挺奇表。殊庭方广,隆准颀身,发音铿洪,举步岳重, 规度恢远,嶷然拔萃”。 据考证,乾隆身材并不高大。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目测 说,乾隆帝身高约五英尺二英寸,约一米六。这是八十三 岁时的身高,估计年轻时比这要高一些。根据现存的乾隆 夏天所穿的十二章朝袍的长度,可以大致推测乾隆身高在 一米六六至一米六八之间。 好在乾隆皇帝酷爱画像,至今留下的画像不下百张。 由于西洋画法的引进,那个时代的肖像画纤毫毕现。这让 我们对他的外表有了二维的认识。戴逸先生这样描述肖像 中的乾隆:“身材匀称,丰腴而略矮,身高约一点六公尺 。脸庞呈长方同字型,两腮稍削,皮肤白皙,微带红润, 眼睛黑而明亮,炯炯有神,鼻稍下钩,体态文雅,外表和 平。青年时代是一位英俊潇洒的翩翩佳公子,老年时代, 则显示出尊严、和蔼和慈祥。” 画像虽然传神,毕竟是静态的,无法全面传达一个有 血有肉的立体形象。朝中大臣天天陪王伴驾,却不敢留下 关于皇帝外表的一个字。好在乾隆时期,机缘巧合,一些 外国及中国边远地区的使者都见过皇帝并写过回忆录。这 些人大脑的格式化程度远低于朝中大臣,因此留下了一系 列相当生动传神的皇帝印象。因此,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 史上极为罕见的留下过大量可信的音容笑貌细节记载的帝 王。 2 在外国人中,朝鲜人与中国接触可以说最多。作为最 忠实的藩属国,朝鲜每年冬至、正月、圣节、千秋等时节 都要派使臣去北京朝贺。 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朝鲜人朴趾源随朝贺 乾隆皇帝七十大寿的使团前往承德。他记载当年八月十一 日见到乾隆皇帝的情景说: 皇帝出自正门……肃然无哗。先令回子太子进前,未 数语而退。次命(朝鲜)使臣及三通事进前,皆进前长跪 ……皇帝问:“国王平安?”使臣谨对日:“平安。”皇 帝又问:“有能满洲话者乎?”上通事尹甲宗以满话对曰 :“略解。”皇帝顾视左右而喜笑。皇帝方面白皙而微带 黄气,须髯半白,貌若六十岁,蔼然有春风和气。对于乾 隆皇帝,朝鲜人的评价总的来讲还是比较高的。乾隆皇帝 的和蔼可亲善于交往,使使臣们对他的个人印象都不错。 每次回国后,朝鲜小朝廷君臣都要关起门来,好好聊 聊这次中原之行。使臣往往要给国王介绍些小道消息、奇 闻逸事。君臣在深宫之内对天朝上国大皇帝可以肆无忌惮 地品头论足,因此留下了一些相当真实的评价。比如对继 位初年的乾隆,一位使臣做出这样的评论:“政令无大疵 ,或以柔弱为病”,“政令皆出要誉”。另一位则说:“ 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宽大之政。以求言诏观之,不 以论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台谏,可谓贤君矣。” (《朝鲜李朝实录》)这些史料,显然因其情境的特殊而 具有与中国史料不一样的价值。 3 丹津班珠尔出身于十八世纪西藏最为出名的贵族家庭 多仁家族。他身为首席噶伦,由于在1788年至1792年间西 藏与廓尔喀的冲突中处理不力,被乾隆召到京城予以处罚 。在《多仁家族史》中,他对这次朝见“文殊师利大皇帝 ”的经历进行了描述。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秋天,他们一行四人经 过长途跋涉来到北京。9月22日晚上,理藩院衙门的两位侍 卫前来通知明早觐见。 东方发白之时,丹津班珠尔被带到皇宫中门过道上等 候。太阳升起时,大皇帝及随从驾到。丹津班珠尔记述道 :“皇帝高高坐在外裹黄毡的八人大轿上。抬轿的八人同 上述徒步人员的装束一样。皇上身着一件黑貂皮大氅,华 丽而珠光宝气。尊容很像普觉寺的上师强巴的样子:长脸 ,一副威严状,一见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充满敬意。” …… 由于雍正成功的秘密立储及英年早逝,乾隆得以在二 十五岁、最年富力强的时候继位。与他的祖先们不同,他 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既无血腥,也无阴谋,毫无波折。在 统治六十年之后,他又成功地举行了禅位大典,既博得了 禅让的美名,又做到了终生保持权力。古今中外,权力交 接如乾隆这样平稳顺利的专制者并不多见。 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顺理成章地 把大清盛世推上了顶峰。在此之前,两位伟大的皇帝—— 康熙和雍正经过七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史上最 好的统治基础。他即位之时,政治安定,经济平稳,既无 内忧,又无外患,舞台的所有布景都布置妥当,只等他上 演最辉煌的统治之剧。中国人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福多
精彩页 一 被八字决定的历史 1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首次见面了。不过弘历当时年仅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次偶然的会面对自己乃至对国家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那是康熙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圆明园牡丹台前数百盆牡丹开得正艳。雍亲王(胤禛)提出请父皇来家中赏牡丹,老皇帝欣然应允。 老皇帝愿意到胤稹家里来坐坐,因为在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当中,只有这个四阿哥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皇位的特别渴望,也似乎没有参与任何与竞争储位有关的阴谋。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四,擅长草书,精研佛法,在别的皇子为皇位打破头的时候,他却坐在书斋中修身养性,一派闲云野鹤之姿。不过,四十四岁的雍亲王也并非平庸之辈。皇帝偶尔交给他一些临时任务,比如安排太后丧事、清查仓米发放弊端等,他都完成得迅速周到,给皇帝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冯尔康《雍正传》) 康熙晚年,经常到四阿哥的赐园中去散心游玩。据《清圣祖实录》统计,皇帝晚年共幸临胤稹的赐园圆明园11次。除了胤稹外,其他皇子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恩荣。原因当然是四阿哥的家让他感到安全和放松。 三月十二日傍晚,皇帝驾临牡丹台,把酒临风,心情愉快。 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把弘历介绍给康熙,是雍亲王精心策划的一个步骤。不过康熙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在父子闲聊之际,胤稹闲闲地提起:“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还没机会见到圣颜呢。” 老皇帝随口答道:“好啊!上次我听侍卫说你有个儿子书读得很好。把他们俩叫出来我看看。” 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爱新觉罗家中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康熙皇帝的孙子实在太多了,一共97名,政务缠身的老皇帝只见过不到其中的一半。 一见到这两个孩子,老皇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弟弟弘昼没有给皇帝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历却让康熙过目难忘。这孩子相当与众不同。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刚才行礼的时候,皇帝注意到他一举一动既敏捷得体,又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紧张局促。跟在他身后的同岁弟弟弘昼就明显拘束很多。 凭着丰富的阅人经验,老皇帝确信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询问起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从头到尾清晰地讲解了一遍。 一阵喜悦攫住了康熙的心。在他见过的所有孙子当中,这个无疑是最出色的。 过了几天,老皇帝派太监来到圆明园,命雍亲王写下弘历的八字,呈皇帝亲阅。 又过了几天,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吃了一顿饭后,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综见《清圣祖实录》《乐善堂全集定本》) 2 在康熙众多孙子中,弘历本来是极不起眼的一个。他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年)诞生于北京城内的雍亲王府。母亲是二十岁的普通格格钮祜禄氏。 曾经有许多历史学家误以为乾隆的生母是大家闺秀,是因为她姓“钮祜禄”。确实,有清一代“钮祜禄氏”被列为“八大家”,是最有名的姓氏之一。这个姓氏名臣辈出,也出过许多后妃。 然而,“八大家”之中的“钮祜禄氏”,确切地说,是指开国元勋额亦都一支。而乾隆的母亲之先祖,只是额亦都的一个命运平庸的叔伯兄弟,叫额亦腾。这一支开国以来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到了乾隆母亲的祖父一代,甚至沦落成了一介白丁。乾隆的外祖父凌柱,最高官职也不过是“四品典仪”,估计是父随女贵而取得的闲职。 从种种迹象推断,十三岁的钮祜禄氏进入雍亲王府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丫头,干些端茶倒水之类的杂活。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某一天,精力十足而又无所事事的雍亲王不经意问突然发现这个人府六年的丫头已经长大成人,十九岁的她高大健壮,虽然面貌不过中人以上,但是身材异常丰腴饱满,一举一动,波涛汹涌,青春光彩难以掩抑。三十二岁的亲王感觉自己身体里突然腾起一股犀利的欲望。 土地很肥沃,第二年就结果了。乾隆皇帝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玉牒》)因为母亲身份太低,这个孩子的出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关注。 P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