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共六章:城郊农民市民化:实践与理论,城郊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安全经济学的解释,城郊农民市民化诸条件:角色理论与视角,城郊农民平顺市民化:金水社区的经验与问题,城郊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新问题,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政策观察。此外还附有三个调研报告,均为撤村建居调研报告。 目录 第一章 城郊农民市民化:实践与理论 第一节 作为实践问题的城郊农民市民化 一 城郊农民市民化与城乡发展 二 撤村建居:浙江的经验与问题 第二节 作为理论问题的城郊农民市民化 一 不同学科视野下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 二 两个理论视角:安全经济学与角色理论 第二章 城郊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安全经济学的解释 第一节 理论资源与主要假设 一 问题与文献评论 二 理论资源:恰亚诺夫、舒尔茨与斯科特 三 “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理论假说与一般性解释 第二节 城郊农民的安全选择:台州市案例 一 台州市城郊农民市民化的背景 二 台州市的三类案例 三 台州市撤村建居的一些新情况 第三节 走向“安全”的城郊农民市民化 一 “不安全”的城郊农民市民化 二 安全经济学视角下的城郊农民市民化政策导向 第三章 城郊农民市民化诸条件:角色理论的视角 第一节 角色“理论”:效度与限度 一 角色理论的基本立场:行为的有节制的社会决定论 二 角色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社会身份、规范或期待、互动与认同 第二节 角色理论与城郊农民市民化 一 理论与问题的相关性 二 角色理论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一般性解释 第三节 杭州的若干案例与讨论 一 关于新市民的身份与权益 二 关于新老市民的日常互动 三 关于新市民的角色认同 第四节 角色理论视角下的城郊农民市民化政策导向 第四章 城郊农民平顺市民化:金水社区的经验与问题 第一节 平顺市民化的案例:撤村建居的金水社区 一 案例概况及其典型性 二 市民化程度较高的金水社区 第二节 金水社区农民市民化的主要经验 一 撤村建居前长时间的“准市民”状态 二 较好的村集体经济为“市民化”提供了基础 三 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四 较多的城市交往推进了市民化过程 第三节 金水社区农民市民化尚存的问题 一 土地征用和农居改造未能启动 二 “同城同待遇”权利未能真正实现 三 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第五章 城郊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新问题 第一节 集体经济问题:嘉良村的案例 一 城市化过程中的集体经济问题 二 市民化视角下的集体经济: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三 规范与完善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二节 家庭变迁问题:长芳村的招赘婚姻 一 招赘婚姻:郊区城市化的新现象 二 城郊农村招赘婚姻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都市农业问题:杭州茶产业的案例 一 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以杭州茶产业为例 二 都市农业在城郊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 三 依靠都市农业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政策 第四节 群体分化问题:碧山社区的案例 一 市民化过程中的群体分化及其机制 二 群体分化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影响 三 防止过度分化的若干思考 第六章 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政策观察 第一节 农民市民化的政策与实践模式 一 农民市民化的政策体系 二 地方政府推进农民市民化的三种实践模式 第二节 特殊群体与特殊的社区类型:以浙江模式为例 第三节 推进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政策思考 一 转向以个人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公共政策 二 探索运用“城乡社区衔接”推进城郊农民市民化 附1 撤村建居社区调研报告(一)——留下镇碧山社区调查 一 社区概况 二 撤村建居过程 三 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 四 社区进一步发展问题 附2 撤村建居社区调研报告(二)——西湖区嘉良社区调查 一 社区概况 二 撤村建居情况 三 撤村建居过程中的问题或困难 四 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附3 撤村建居社区调研报告(三)——萧山区长芳社区调查 一 社区概况 二 各相关方对撤村建居的态度 三 村民对市民生活的看法 四 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导语 近十多年来“撤村建居”“土地换保障”等一系列推进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地方政策遭遇了被土地财政搭便车、农民意愿不强等意外结果。本书认为城郊农民市民化涉及正确对待和改造传统农民和农村的重大问题,需要成为社会学的重要论题。本书梳理并运用角色理论来解释城郊农民市民化的社会条件,从安全经济学的视角理解城郊农民的选择与困难,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选择更为合理的城乡社区衔接路径,以实现平顺的城郊农民市民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