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黄以天,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讲师,耶 鲁大学国际环境政策博士,研究方 向为环境政治学、气候谈判、国际 碳交易市场等,在《上海交大学 报》、Climate Policy、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等核心和 SSCl期刊上发表多篇关于气候政 策的论文。
目录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演进:从自愿碳交易到强制“总量控制与交易” 一、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与碳交易 二、中国碳市场的初步发展 三、渐进式发展与国际因素 第二章 理论:从单一到混合范式 一、单一理论的宏观基础 二、制度的不同“投影” 三、“问题导向”中的范式融合 第三章 制度竞争中的理性选择:解释力与局限 一、理论假设与路径 二、全球气候政治中的中国利益 三、主要行为体间的互动 四、国际互动的影响 第四章 机制形成过程中的理念变迁:解释力与局限 一、理论假设与路径 二、纳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原则 三、专家知识:关于碳交易的共同观点 四、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策略性建构”需求 五、小结 第五章 政策分析:国际碳交易的“三元悖论” 一、政策比较的方法 二、“三元悖论”视角下的碳交易政策 三、政策类比方法的应用 四、小结 第六章 前沿博弈:发达国家推动的国际性行业减排谈判 一、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僵局(2008_2013年) 二、联合国气候谈判外的新动向 三、对中国的潜在挑战 四、小结:整体应对策略中的碳交易 第七章 另一个挑战:市场驱动的跨国私人治理 一、发达国家的理论构建与行动 二、中国企业的减排及回应模式 三、跨国私人治理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结论 一、“市场”因素的“竞争导向” 二、另一个宏观视角:气候治理中的“市场”因素 三、进一步的探讨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碳交易自21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中国从2008年开始发展国内碳交易市场,经历了从自愿市场到总量控制与交易试点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国际行为体广泛参与并发挥推动作用,本书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中国与国际行为体在多个层面的互动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一章关于“政策试验”的事实介绍展现了中国碳市场形成过程中的特征,从而为后文对国际互动作用的探讨提供了事实基础。在第二章讨论了理论来源之后,第三至第七章从多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国际层面以及发达国家的多种行为体所扮演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