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古代欧洲史上,匈人王阿提拉是个谜一般的人物。他仿佛野火一般从东方匆匆而来,四处劫掠屠杀,散布恐慌,在欧洲留下一片片焦土与废墟,严重威胁了彼时内忧外患的罗马帝国。但在短暂的强盛后,阿提拉在高卢和意大利接连受挫,最终死在新娘的婚床上。他死后,他一手建成的匈人王国分崩离析,匈人这个神秘民族也随之迅速消失在历史迷雾中。 匈人是谁?他们从何而来?阿提拉又是怎样的人物?本书借助阿米尼乌斯·马尔切利努斯、普罗科庇乌斯及普利斯库斯等罗马史家的史料,叙述了自4世纪匈人西迁至5世纪中叶匈人王国崩溃的历史,多角度为读者还原时人眼中的阿提拉与他的匈人王国。 此外,本书也讲述了阿提拉死后的一千多年中,欧洲人对匈人王形象的印象与再利用,并概述了匈人和阿提拉在欧洲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深远影响。 目录 第一章 阿提拉在当下 第二章 扫荡欧洲 第三章 谁是匈人 第四章 入侵 第五章 在罗马帝国与野蛮王国之间 第六章 罗马帝国:自助仓库 第七章 匈人国王与罗马皇帝 第八章 第一次匈人双王共治:奥克塔和卢阿 第九章 第二次匈人双王共治:布列达与阿提拉 第十章 独裁者阿提拉 第十一章 拜访阿提拉 第十二章 阿提拉帝国 第十三章 与西方的战争 第十四章 尾声 第十五章 回忆没有尽头 致谢 注释 缩写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时间表 帝王姓名表 出版后记
导语 古典历史学家克劳斯·罗森讲述了罗马帝国最大的敌人——匈人的成长历程,同时为传奇的匈人王阿提拉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经典的画像,令人大开眼界。丰富充实,引人入胜,内容扎实。可读性极强,全面、清晰且有趣。 本书介绍了匈人王阿提拉的生平事迹,同时也分析解读了匈人这个神秘古代民族的来龙去脉,文笔生动,如临其境,观点严谨而不乏创见。 后记 在古代历史上,阿提拉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从黑暗 中匆匆而来,匆匆而逝。他恶名昭彰,战绩卓著,一手建 立了威名远扬的庞大帝国,但却没能构建起合理的长效统 治机制,导致匈人的帝国在他死后很快分崩离析。与这位 霸主相似的是,追随阿提拉的匈人也是一个神秘的游牧民 族,他们在4世纪忽然出现,又在6世纪倏然消失。这个民 族留下了诸多疑团——他们是谁?从何而来?他们是如何 肆虐欧洲的?本书就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 德国古代历史学教授克劳斯·罗森以详尽的史料为基 础,为读者描绘了自4世纪以来匈人的历史,并介绍了阿提 拉的生平。此外,他还叙述了以匈人为首的欧洲蛮族和罗 马帝国之间的恩怨冲突,为读者阐明了复杂的权力关系, 深度刻画了阿提拉其人的形象。 由于书中许多译名今日尚无固定译法,因此后面注明 了德文或拉丁文原文,方便读者参阅。由于编者能力所限 ,本书如有纰漏,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读者信息:reader@hinabook.corn 启浪出版公司 2018年11月
精彩页 第一章 阿提拉在当下 《致共和国总统与教育界的“阿提拉”的公开信》,法国著名作家让·奥梅松(Jean d'Omesson)于2015年5月9日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这样一封书信。这封公开信是对法国文化部部长大力推行高级中学教育改革的一次激烈抗议。奥梅松用铿锵有力的言语抨击道:“(这位部长)是一位笑面阿提拉。在她之后,历史记忆的原野再无生机。” 每一个法国人都在历史课上听说过阿提拉的故事:这个匈人王、欧洲的噩梦,于公元451年带领他的野蛮军队侵入法国。他们一路烧杀抢掠,直到同年在法国香槟区卡太隆尼平原的一次多民族会战中战败并被驱逐出境。 公开信中大量的文学与史学典故不禁让人猜测,它的作者在选择发表日期时也动了一番心思:公开信发表的前一天,整个欧洲陷入了对1945年5月8日的回忆当中。刚好在70年前,德国国防军无条件投降,5月9日,也就是公开信发表的同一天,德国的投降条约正式生效。德国人,这些20世纪的匈人,如同451年的阿提拉一般,在1914年和1939年人侵了法国,随后也遭遇了他们自己的“卡太隆尼平原之战”。欧洲与欧洲文化得以从纳粹的魔掌下解脱出来。而在70年后的现在,法国政府却将利斧砍向了欧洲文化之根。意大利作家、拉丁语言学家卢卡·卡纳利(Luca Canali)在六年前出版了一本名为《阻止阿提拉》的专著。该书通过漫谈拉丁文学阐述了古代文化与思想史在当下还有何种意义,而文化流失又带来了何种后果。卡纳利还为该书带有呼吁性质的标题添加了一个副标题——“古典传统作为抗击野蛮入侵的工具”。 让·奥梅松的公开信其实还参考了一份历史更久远的作品,而那位学识渊博的作者或许也与他所见略同。他所参考的就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1914年8月29日写给格哈特·霍普特曼的公开信。德军于1914年8月25日入侵比利时后,炮击了鲁汶城,著名的鲁汶图书馆被焚毁。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罗兰写了上述公开信。霍普特曼此前不久曾为德国的战争进行过辩护。同奥梅松一样,罗兰也是位“德国通”,而且同样热爱德国文化,彼时他正在日内瓦的红十字会工作,并在《日内瓦杂志》(Journalde Genbve)上发表了这封信。他愤怒地质问霍普特曼和其他德国人:“你们是谁的后代,是歌德还是阿提拉?”他要求霍普特曼声讨犯下这些罪行的“匈人”。 霍普特曼在1914年9月10日的《福斯日报》上回应了罗兰。他谈及了他的选择题“是歌德还是阿提拉”,回答:“相比在墓碑上刻上‘歌德的后代’的铭文,德国人更乐意被称作阿提拉的后代。”这话出自霍普特曼这位歌德的崇拜者与效仿者之口,可以说相当骇人听闻。年轻的弗里德里希·贡多尔夫(Friedrich Gundolf)于1914年在海德堡大学任文学史编外讲师,他更是恨不得扇罗兰一巴掌。他在1914年10月11日的《法兰克福日报》上的一篇文章里宣称:“比起萧伯纳、梅特林克、邓南遮等类似人物,阿提拉和文化更有关联。” 接下来,写给“文化界”的《九三宣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1914年10月4日,所有的德国大型报纸都发表了这篇宣言,随后它又通过10种外语的译稿进一步传播。如《宣言》引言所述,93位知名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认为:“德国被迫为了生存进行斗争,我们的敌人竭力用谎言与诽谤来玷污这种生存斗争的纯粹性,对此我们在整个文化界面前做出严正抗议。”《宣言》分为六段,每段都以加粗印刷的“这不是事实”开头,其签署人借此抗议那些对德国的指责。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指责,是关于战争罪责问题与威廉二世皇帝在这个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威廉二世皇帝在他在位的26年中已经充分证明,他是世界和平的支持者。我们的敌人自己也经常会承认这一点。是的,就是这位你们现在胆敢蔑称为阿提拉的皇帝,数十年间因对和平坚定不移的热爱而受到敌人的嘲弄。只有当长年在边境潜伏的三方霸权欺压到我们民族的头上时,他才像男子汉一般奋起反击。”在最后一句话中,威廉二世似乎还是成了“阿提拉”。《宣言》的起草者们有一种近于执拗的骄傲,93人之一的霍普特曼在面对罗兰时也是带着这种傲气将德国人归为匈人王的后裔。而当德国的敌人把威廉皇帝称为阿提拉时,那93人却认为这是一种对君王的亵渎。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