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历史而生(马克·布洛赫传)(精)/新史学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卡萝尔·芬克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马克·布洛赫(1886-1944)是法国史学大师,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士,抵抗运动的领袖,被捕后遭到严刑拷打,最终英勇就义。本书以大量私人书信、日记和资料为基础,参考众多尚未公开的档案。呈现了这位爱国者在第三共和国的光辉一生。作为历史学家,布洛赫最为人熟知的或许是其名著《历史学家的技艺》对自己的人生事业所做的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思考,以及《年鉴》杂志的联合创办人身份。他所处时代阴云遍布,世界大战和反犹主义使他深受影响。他勇于直面这些事件,最终成为非凡的英雄,其一生则是竭力捍卫自由批判探索精神的缩影。
作者简介
卡萝尔·芬克(Carole Fink),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捍卫他者的权利》《冷战:一部国际关系史》等。
目录
第一章 先人事迹
第二章 教育背景
第三章 青年史学家
第四章 一战岁月
第五章 斯特拉斯堡时光
第六章 人的历史
第七章 《年鉴》杂志
第八章 巴黎之路
第九章 奇怪的战败
第十章 维希法国
第十一章 “纳博讷”
第十二章 历史遗产
附录 马克·布洛赫作品精选目录
索引
译后絮语
序言
任何一本传记的开篇,都要说明两点:选择传主的原
因和文本的写作方式。本书的传主布洛赫(Marc Bloch)
,是20世纪最睿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是一名犹太爱国者
、联合抵抗运动的战士和领导人;他曾与人合办过一本极
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他是一名硕果累累的教师、一位著作
等身的学者。毋庸置疑,他应该为世人所铭记。然而,他
的性格和命运却让他卷入到历史的大潮之中,为法国的解
放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对于欧洲当代的历史学家来说,布洛赫无疑是一个理
想的研究对象。他生逢乱世,命途多舛,一生经历了从德
雷福斯事件到犹太人大屠杀等众多历史大事;切身体验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祖国被纳粹侵略的惨
剧。布洛赫的人生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对称性:他生命的第
一年和最后一年都在里昂;教学生涯的开始和终结都在蒙
彼利埃(Montpellier);在回到日新月异的巴黎之前,
他在先人的故乡阿尔萨斯(Alsace)生活了十七年。然而
,有一条主线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即他对法国最真挚的
热爱——法国是他精忠报效的祖国,是他的祖辈获得自由
、接受教育的地方。1906年和1918年,他曾以这个共和国
为荣。可是,他亲眼目睹了祖国一步步走向衰亡,并于
1940年最终覆灭的过程。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却始终
围绕着一个主题——法国,他后来还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布洛赫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那个时期的法国,
甚至是整个西方世界,这种情怀并不少见。然而,真正让
他脱颖而出的是,他为之注入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世
界主义等品质,以及聪明、黠慧和想象力的因子。因此,
他能穿越狭隘的时空壁垒,位列世人所景仰的英雄谱之中

本书是布洛赫的第一本传记。它借助大量未曾出版的
材料,从思想和政治的视角出发,力图呈现布洛赫生平、
思想和生活环境的一系列画面。虽然我努力追求一种平衡
,却也往往顾此失彼,难以面面俱到。本书试图从多门学
科中汲取营养,但是并没有一个宏大的理论。为了忠实于
传主,我尽力将现实中的布洛赫与传说之人分开,赋予他
适当的质地和外形,通过还原他的声音和所处的环境,讲
述一名知识分子复杂而又勇敢的一生。如今,距离他被害
已有四十五载,然而人们并没有遗忘他,甚至在学术殿堂
之外,他也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学界朋友的帮助
和支持,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1986年至1987年
,我非常荣幸地获得华盛顿威尔逊研究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的奖学
金,那里是绝佳的工作场所,学术氛围良好,与国家档案
馆和国会图书馆毗邻。1987年至1988年,我在马里兰州罗
耀拉学院(Loyo1a College in Maryland)担任首任人文
学科卡丁讲席(Cardin Chair)学者,享有充裕的写作时
间;作为该校历史系的客座教授,我有幸开设过两门课。
感谢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Wilmington)允许我离职两年;感谢
美国大学妇女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蒙特利尔欧洲研究校际中心
(Inter-UniVersity Center for European Studies in
Montreal),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它们先
后授予我各种奖项;感谢国家人文科学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
事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资助我
进行研究考察和收集资料。
很多机构为我阅读资料大开方便之门,使我的研究增
色不少,它们包括:北卡罗来纳东部历史学家协会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Eastern North
Carolina)、南方历史学会(Souther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和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1986年,巴黎举办了纪念布洛赫百年诞
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这让我收获颇丰。此外,我曾在许多
学校和研究机构做过有关布洛赫的讲座,如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European Studies)、纽约大
学(New York University)、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Graduate Center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哥廷根大学
(University of Gottingen)、美国天主教大学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乔治城大学
(Georgetown University)、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和威尔逊中心。
最后,我要向一些人表达深深的谢意。对于这项艰巨
而又光荣的学术研究,他们有着特殊的贡献。首先是艾蒂
安和格洛蕾娅(Etienne and Gloria Bloch),他们表现
出的热情和慷慨,让我深怀感激。我以前的老师——梁锡
辉(Hsi-Huey Liang)和已经仙逝的加茨克(Hans
W.Gatzke),时时激励着我。阿陶德(Denise Artaud)
、博灵(Rebecca Boehling)、戴伊(John Day)、戈德
温(Hilda Godwin)、格雷奇(Ruth Gratch)、海德尔
(Waltraud Heindl)、基尔比(Peter Kilby)、克纳普
(Roberta Knapp)、麦克劳林(Melton McLaurin)、马
维尔(David Mar-well)、施内茨(Evelyn Schnetz)等
朋友和同事,曾给予我各种帮助和支持。罗温伯格(Peter
Loewenberg)和比尼昂(Rudolf Binion),慷慨地与我
分享他们对传记的看法。贝莱希泽(Diane de
Bellescize)为我提供过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我在巴黎期
间,她曾对我进行盛情款待。维尔纳(Karl Ferdinand
Wemer)教授十分热情地支持我;埃玛尔(Maurice Ay-
mard)为我提供过一些重要的资料;哈里斯(William
Harris)对于不少优良的地图有所贡献。我在威尔逊中心
访学期间,科伯恩(Snezana Cockbum)和尼克斯(Tim
Nix)曾积极地帮助过我。我以前的学生雷伯恩(Richard
Rayburn)、斯劳特(Juanita Slaughter)和廷德尔
(Andrea Tyndall),是最热心的提问者和支持者。面对
我无穷无尽的咨询,北卡大教堂山分校威尔逊图书馆
(Wilson Library at UNC-Chapel Hill)的各个部门都
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北卡大威尔明顿校区、威尔逊中心
、罗耀拉学院的图书管理员们效率极高,对我的帮助极大
。班吉(Terry Benjey)和迪斯兰德(John Dysland)经
验丰富,为我解决了众多复杂的电脑难题。责编史密斯
(Frank Smith)非常称职,极具洞察力;文字编辑塔瑟
尔(Jane Van Tassel)技术娴熟、经验老到,西摩尔
(Seymour Fink)对我的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爱和支持
。我将本书献给两个人,他们是我的挚爱和希望。
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市
卡萝尔·芬克
导语
马克·布洛赫是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极具史学天赋,与吕西安费弗尔一道创建了年鉴学派,在二十世纪学术史上留下了一座史学丰碑。本书从马克·布洛赫的生活环境、学术交游、学术创见与战场经历着手,以马克·布洛赫丰富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将其精彩纷呈的一生呈现出来,使我们既对这位史学大师有深入了解,也可以借此认识这段法国学术文化史。
后记
译后絮语
北温带的冬日天寒地坼,冷风刺骨,很多生物都在蛰
伏。大苏河(Big Sioux River)早已结冰,就连上面的
瀑布都被冻住。然而在寒冰之下,仍有一股小水在流,顺
着凝固的瀑布,淌出一摊涟漪。可见,万物虽然一片沉寂
,却绝非死寂,大自然依旧在默默地运行,只不过换了一
种方式:储蓄着自身的脂膏,缓缓地流向人间,为将来培
育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古人曾说“业精于勤,荒于
嬉”,连亘古的大自然都不曾停歇,这让生而有涯的我情
何以堪?
自2014年7月拿到本书,至今已两年半。北师大出版社
谭徐锋先生主持引进此书中文版,经我的同窗好友赵雯婧
介绍,我得以翻译此书。我虽无缘一睹谭兄的风采,却久
闻其大名,私下交谈也颇为投契。他不急着催稿,给我充
足的时间,让我很是感激。可是,我却总如做贼一般心虚
,采取鸵鸟策略,能躲则躲;实在躲不下去了,就埋头苦
干一番。每次改稿累了,一抬头就看到墙上的一个标语:
“Eat the ele-phant:one bite at a time”(一次一
小口,可以吃掉大象)。这曾是拙荆读博时的座右铭,如
今让我深有感触。平时我虽大把挥霍时间,但每天都会翻
译一点,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当谭兄催稿之时,书稿其
实已完成良久,只是一直懈怠,不曾认真校对。若非平时
一次一小口,如今即便如孙悟空一般七十二般变化,也不
可能在截稿日期前完工。
本欲单枪匹马,独力完成该书,然而北大外院世界文
学所所长凌建侯教授以切身的经验正告我,翻译学术专著
一定要学会分工,切莫逞匹夫之勇:加快进度、减轻负担
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各个译者之间可以互校。在他看
来,一个人很难摆脱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一些显
而易见的问题,也往往因为缺少旁观的视角而一叶障目。
于是,我便组了一个翻译“四人帮”,全书的具体分工如
下:郑春光负责第一至四章,第七、八章以及附录和索引
;黄蓉负责第五、六、十、十一章;岳文侠负责第九章;
代学田负责第十二章。全书由我统一校订,所有人都有所
参与,尤其是黄蓉,任劳任怨,随时充当救火队员,而且
极为出色,可以让我毫无后顾之忧。
全书涉及语言繁多,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意大
利语、荷兰语、拉丁语、捷克语等,不一而足。感谢法国
阿尔多瓦大学金丝燕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翟韵尧硕士,塞
浦路斯大学宇宸博士,北大外院彭倩博士、王荃博士、张
凌燕博士,精通多语的摩尔多瓦好友Katja Yurdik等人,
帮我们解决各种语言问题。感谢本书作者卡萝尔·芬克多
次回复我的邮件,讨论各种问题。感谢责编李春生先生的
认真工作。
感谢北大政管学院张健副教授,他勠力经营的民族研
究中心,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练笔机会。之前曾偶尔做
过零散的翻译,当初加入中心本想挣个香油钱,哪知一真
正下海,才发现翻译绝对是个苦差事,不但无法糊口,还
累得半死,有时在梦里都会咬文嚼字。不过,无心插柳柳
成荫,自2014年7月以来,每月万把字的译稿,到现在也蔚
然可观,这极大地磨砺了我的翻译能力。德国美因茨大学
英语系教授Alfred Hornung,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历史系
教授Glen Eskew、英语系教授Reiner Smolinski,对外经
贸大学外语学院的邹兰芳教授,多次为我分忧解难,解答
各种问题。
素日,每周都与几位道友酌酒品茗,纵横捭阖,讨论
各种困惑和心得,也多次切磋翻译之事。这样的每周一聚
,必定无法与布洛赫当时的“礼拜六聚会”相比,但我从
这些人身上受益良多,他们包括北大历史系博士韩策(现
为社科院博士后),北大外院博士刘发开、蒙曜登,辅人
书院班彦龙老师。感谢隋长春和翟钰莹成为本稿最早的读
者,并提出了不少意见。
当然,在专业方面最该感谢的,还是我的导师——赵
白生教授。他提倡世界文学,倡导“新五四”模式,即心
系五大洲,掌握四门语言(其中两门东方语言,两门西方
语言);不断对我敲打锤击,要把我塑造成一个学术超男
。只可惜,顽徒生性愚钝,虽勉力而为,却总不能遂师之
愿。不过在严师教诲之下被熏陶多年,纵然是愚者,也终
有一得。本书算是一个检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我的
专业本是比较文学,却翻译一本史学家的传记,这看起来
多少有越俎代庖之嫌。不过,我自硕士以来,随赵师和
Alfred Hornung教授专治传记文学,翻译本书也算分内之
事。况且,史学家亨利·贝尔提倡“综合精神”,传主布
洛赫标榜比较史学,中国也素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想来
,即便传主再世,也不会对我横加指责。虽说如此,但囿
于才识浅薄、学力不逮,译稿中想必疏漏、舛误之处良多
,诚望方家及读者斧正。
最后要感谢家人。岳父许肖宁、岳母马玉宏,通情达
理、善解人意,为我创造了良好的翻译环境;姑父马平,
姑姑许颖俐、许冬莉,叔叔许利群,给我提供物质和精神
上的鼓励。交稿当日,正值我的婚礼,也算双喜。妻子许
冰自始至终对我呵护备至,本书有她一半的功劳。双亲虽
识字甚少,却始终支持我的事
书评(媒体评论)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之一。
——撼思·托马斯爵士:《观察家报》
几乎每一名欧洲的历史学家,都会在心中为马克
·布洛赫保留一个合适的位置。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全面透彻……引人人胜,会让布洛赫本人满
意,因为对他来说,历史既是十分有趣的故事。也是
不断变化的科学。
——《纽约书评》
精彩页
第一章 先人事迹
1793年,我曾祖父是一名现役军人……1870年,我父亲参加了斯特拉斯堡守卫战……我从小受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熏陶,在爱国热情方面,没人能与我们这些流亡阿尔萨斯的犹太人相媲美。
布洛赫是法国东部犹太人的后裔。在现存最早的家庭档案中,有一封他曾祖父加布里埃尔[Gabriel(Getschel)Bloch]写的信。该信以希伯来语写成,落款时间是1793年(犹太历5554年)7月5日。当时加布里埃尔年仅23岁,正在美因茨(Mainz)抵抗普鲁士军队的进攻。他在信中简要地提及了一下惨烈的战事,并向父亲表明自己对上帝的笃信和捍卫先人的决心;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和平的向往,希望能尽快返回位于阿尔萨斯地区温森海姆(Wintzenheim)的故乡。在阿尔萨斯流亡的犹太人长期居住在贫民区,生活十分拮据,对1790年和1791年的解放法案积极响应。加布里埃尔是家族中该法案的第一个受惠者,但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出身商贩之家的他——其父本雅明[Ben-jamin Marc(Wolf)Bloch]是一个商人——应征入伍,既是旧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新传统的开创者。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他的曾孙公开宣称,自己是一名法国公民。
加布里埃尔的儿子马克(Marc Bloch,1816-1880)开创了家族中的另一个传统——教书育人。马克11岁成为孤儿,由一个叔叔抚养长大,对知识怀有极大的热忱。他信奉卢梭的学说,是科尔马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d'Instituteurs of Colmar)的第一个犹太裔学生。为提升自己的法语水平,他在南锡师范学院(Ecole NormaIe in Nancy)学习了一年。在此后的十二年间,他一直在斯特拉斯堡附近的小镇费热尔桑(Fegersheim)任教。1847年8月23日,他与萝丝(Rose Aron)在那里喜结连理。萝丝是当地拉比——犹太法典传授者——亚历山大·阿伦(A1eXandre Aron)的女儿,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和梅茨(Metz)大拉比的外孙女。1848年7月21日,马克与萝丝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古斯塔夫(Gustave);两年之后,他们搬到了斯特拉斯堡。在新开的斯特拉斯堡犹太中学(Ecole Israelite de Strasbourg)校长竞选中,马克排名第一,成为校长的不二人选。此时,他已远离了费热尔桑的乡村世界,在阿尔萨斯的首府定居下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文化生活欣欣向荣,让他获益良多。
马克一家住在弗朗克-布儒瓦路(rue des Francs-Bourgeois)6号,生活相对简朴,却非常舒适。他在学校开设了四门课,都与犹太文化有关。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上层犹太家庭。1864年,斯特拉斯堡民事法庭认定,该校校长是希伯来语的权威译者。此时,马克又有了两个儿子——奥斯卡(Oscar Bloch)和路易(Louis Bloch),分别生于1861年和1864年。在各种犹太节日和暑假时,他们一家往往会去费热尔桑,与阿伦拉比共同度过。阿伦拉比给外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不仅拥有渊博的宗教知识,而且非常和蔼,经常给他们讲述各种趣闻轶事。1874年,阿伦拉比去世,马克一家与传统和乡村的纽带从此被切断了。1870年,54岁的马克接连遭受沉重的打击。他先是患了中风,接着斯特拉斯堡被普鲁士军队占领。马克所在的学校被德国人控制,必须使用德语教学。马克日益不堪重负,不得不在62岁时退休。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于1880年9月9日与世长辞。
古斯塔夫是家中的长子,分别比奥斯卡和路易大13岁和16岁。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视为神童。一开始,他就读于父亲所在的学校,后来前往斯特拉斯堡中学,几乎囊括了该校所有的一等奖。他深受古代史专家埃米尔·贝洛(Emile Belot)的影响,后来两人在里昂成了同事。然而,对古斯塔夫影响最大的人,却是他的外公。他和外公时常在阿尔萨斯的平原上散步,几乎无话不谈。外公虽然身材矮小,却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总是在与天才外孙的聊天中,传授一些经久不衰的智慧。古斯塔夫保留着外公所有的信函,非常珍惜过去的点点滴滴。他在临死前,出于对祖先的尊重,要求按照宗教仪式举行葬礼。
1864年,16岁的古斯塔夫离开阿尔萨斯,前往巴黎准备巴黎高师的入学考试。巴黎是一个举世公认的浪漫之都。古斯塔夫住在斯普林格公寓(Springer Institution)——一个犹太人居住区,七年后亨利·柏格森(Henry Bergson)也在这里住过。古斯塔夫在波拿巴中学(Lycee Bonaparte)学习哲学,在班里排名第二。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