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瓦尔登湖(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亨利·戴维·梭罗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名著。这部散文集记叙的是作家隐居瓦尔登湖的一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作品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迷人景物,充满了睿智脱俗的哲理性思辨,文笔流畅生动,发人深思,读来令人心悦诚服。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 目录 译本序 经济篇 补充诗篇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阅读 声 寂寞 访客 种豆 村子 湖 倍克田庄 更高的规律 禽兽为邻 室内的取暖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 冬天的禽兽 冬天的湖 春天 结束语 序言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 1862)的生平十分简单,也可以说十分不简单。他生于一 八一七年七月十二日,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风光美丽的 康科德城。这使他颇为自豪,该城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地点。他说过:永远使他惊喜的是他“生于全世界最可敬 的地点”之一,而且“时间也刚好合适”,刚好是美国知 识界极为活跃的年代。当时的康科德城燃烧着美国精神生 活的辉耀火炬。在梭罗的青年时期,著名的作家、思想家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已经在康科德发表演说, 撰文,出书,鼓吹卓越的人,给予梭罗的影响很深。 他的家庭境况比较困难,但他还是进入了哈佛大学。 一八三七年毕业,跟他的哥哥约翰一起在家乡的一家私立 学校里教了两年书。对他,学生们都表示爱戴,他经常带 着他们在户外授课,野餐,让学生们受到以大自然为讲堂 、以万物为课本的生活教育。他被一位朋友称作“诗人与 博物学者”,并非过誉。他的生活和知识是丰富而渊博的 。 一八三九年,他们兄弟俩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 航行了一个星期,后来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河上一星 期航行的记录。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他一路上的探索 沉思以及他的学识和文笔使他写出一篇有名的旅行记,精 雕细刻,他写了十年才拿出来。 那时,他像爱默生那样,在康科德学术讲座上,做过 多次演说,但并不受欢迎。一八四二年,约翰不幸病逝, 从此亨利离开了学校。没有固定的职业,一八四三年他住 到了爱默生家里,一边照顾这位晚年的大作家,一边在他 的身旁研究他的思想。那时他也给爱默生主编的《日晷》 季刊写过稿子。稍后,他到了纽约,到爱默生兄弟的家里 居住,希望在那里建立起他的文学生涯来。但他那种独特 的风格并不能被人喜爱,靠写作维持生活也不容易,不久 又回到家乡。有一段时间他在家里帮助父亲制造铅笔,但 很快又放弃了这项营利的事业。 一八四五年里,他走出了勇敢的一步。三月底他借来 一把斧头,跑到城外,在瓦尔登湖边的森林中,开始伐木 。七月四日,恰好那一天是独立日7月4日,美国国庆。他 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木屋中,他观察着, 倾听着,沉思着,梦想着,独立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记 录了他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他在自然界里得来的阅历和 经验。可是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隐士生涯。他的目 的是探索人生,批判人生。他并不是逃避人生而是走向人 生,并且也曾以他自己的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在 认为已达到了他的目的时,他就走出森林,回到了城里。 就是在瓦尔登湖滨独居时,有一个晚上他到一个鞋匠 家去补鞋,忽然遭到逮捕,并被拘禁在康科德的监狱中。 原因是他拒绝支付人头税。他已经拒付了六年之久。他在 狱中住了一夜,毫不在意。第二天因为有人给他付清了人 头税,就被释放了。释放出来后,他还是到鞋匠家里,补 好了他的鞋,然后穿上它,和一群朋友跑到两英里外的一 座高山上,漫游在那儿的看不到什么州政府的越橘丛中— —这便是他的有名的入狱事件。在一八四九年出版的《美 学》杂志第一期上,他发表了一篇有名的论文《公民不服 从》。在其中,他认为好政府自然有利于人民,更不会去 干扰人民,但所有的政府还都没有能做到这一点,更不用 说保存了奴隶制度的美国政府了,因此他拒绝支持它。他 拒绝交付人头税,以此表示抗议,表示他不愿意服从这样 一个政府。他认为如果政府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 人民就应当有消极反抗的抵制它的权利。《公民不服从》 这篇论文对后来以绝食方式对英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印度 圣雄甘地的“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主义”有很大作用; 对托尔斯泰“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启发;对罗曼·罗 兰也曾有一定的影响。 梭罗一生都是反对美国的蓄奴制度的,不止一次帮助 黑奴逃亡。继一八四五年的抗议之后,在一八五一年和爱 默生一起积极支持了约翰·布朗的反对蓄奴运动,一直到 一八五九年十月三十日布朗被判绞刑,梭罗在康科德市会 堂发表演说《为约翰·布朗请愿》。布朗死后,当地拒绝 给布朗开追悼会,梭罗亲自跑到市会堂去敲响大钟,召集 群众举行会议。梭罗关于约翰·布朗的一系列文章都是强 烈的政治论文。这期间,梭罗得了肺结核病,健康明显地 变坏。虽然去明尼苏达州作了一次医疗性质的旅行,但病 情并无好转。他自己知道已不久人世了。最后的两年里, 他平静地整理他的三十九卷日志手稿,从中选出一些文章 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静安详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他死于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其时还未满四十五岁。 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一八四九年自费印刷出 版了《康科德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印了一千册, 只售出二百十五册。送掉七十册,存书都堆在家里,因此 负债,好不容易才还清。一八五四年出版了《瓦尔登湖》 ,也没有引起多少注意,相反地,受到詹姆斯·洛厄尔以 及罗伯特·路易·斯蒂文生的讥刺和批评。但随着时光的 流逝,这部书的影响越来越大了,它已成为美国文学中一 本独特的书,一部世界名著。他一生写了三十九卷手稿, 都是他的日志,或者说就是日记,其中记录着他的观察和 思想,理想和信念。它们是他的生命的精髓,给他的文章 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在世时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 ,死后收集成书的有《旅行散记》(出版于一八六三年) 、《缅因森林》(出版于一八六四年)和《科德角》(出 版于一八六五年)等。 《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 。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但颇有一些难懂的 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 去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有位爱德华先生特地 跑到克拉克岛上去问他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 吗?”但这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 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 透彻,十分精辟,能启发人。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似 乎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其实,至今还能留下来的过去 的名著,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总是在向前运动的。他们的 作者是人类的接力跑中的一个个选手。这就是它们和他们 的价值所在。本书十分精深,不是一般的读物。在白昼的 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爱的 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 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 寂寞和恬静下去,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 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 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 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 禁为之神往了。 人们常说,作家应当找一个僻静幽雅的去处去进行创 作;信然,然而未必尽然。我反而认为,读书确乎需要一 个幽静良好的环境,尤其读好书,需要的是能够高度集中 的精神条件。读者最需要有一个朴素淡泊的心地。读《瓦 尔登湖》如果又能引起读者跑到一个山明水秀的、不受污 染的地方去的兴趣,就在那样的地方读它更是相宜了。 梭罗的书近年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的污染使 得人们重新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静的清新空气。梭罗 的书自有一些可取之处。他能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 ,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崇尚实 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徐迟 导语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森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正像一切所进展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中不断从中汲取营养。《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 精彩页 经济篇 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其中大部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 要不是市民们曾特别仔细地打听我的生活方式,我本不会这般唐突,拿私事来渎请读者注意的。有些人说我这个生活方式怪僻,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僻,考虑到我那些境遇,我只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有些人则问我有什么吃的;我是否感到寂寞;我害怕吗,等等。另一些人还好奇得很,想知道我的哪一部分收入捐给慈善事业了,还有一些人,家大口阔,想知道我赡养了多少个贫儿。所以这本书在答复这一类的问题时,请对我并无特殊兴趣的读者给以谅解。许多书,避而不用所谓第一人称的“我”字;本书是用的;这本书的特点便是“我”字用得特别多。其实,无论什么书都是第一人称在发言,我们却常把这点忘掉了。如果我的知人之深,比得上我的自知之明,我就不会畅谈自我,谈那么多了。不幸我阅历浅陋,我只得局限于这一个主题。但是,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对于清寒的学生,或许特别地适宜。至于其余的读者,我想他们是会取其适用的。因为,没有人会削足适履的;只有合乎尺寸的衣履,才能对一个人有用。 我乐意诉说的事物,未必是关于中国人和桑威奇岛①人,而是关于你们,这些文字的读者,生活在新英格兰②的居民,关于诸君遭遇的,特别是关于生逢此世的本地居民的身外之物或环境的,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得如此糟糕是否必要呢;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改善呢?我在康科德曾到过许多地区;无论在店铺、在公事房、在田野,到处我都看到,这里的居民仿佛都在赎罪一样,从事着成千种的惊人苦役。我曾经听说过婆罗门教的教徒,坐在四面火焰之中,眼盯着太阳,或在烈火的上面倒悬着身体;或侧转了头望青天,“直到他们无法恢复原状,更因为脖子是扭转的,所以除了液体,别的食品都不能流入胃囊中”;或者,终生用一条铁链,把自己锁在一株树下;或者,像毛毛虫一样,用他们的身体来丈量帝国的广袤土地;或者,他们独脚站立在柱子顶上——然而啊,便是这种有意识的赎罪苦行,也不见得比我天天看见的景象更不可信,更使人心惊肉跳。赫拉克勒斯③从事的十二个苦役跟我的邻居所从事的苦役一比较,简直不算一回事,因为他一共也只有十二个,做完就完了;可是我从没有看到过我的邻人杀死或捕获过任何怪兽,也没有看到过他们做完过任何苦役。他们也没有依俄拉斯这样的赫拉克勒斯的忠仆,用一块火红的烙铁,来烙印那九头怪兽,它是被割去了一个头,还会长出两个头来的。 我看见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们的不幸是,生下地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舍弃它们可困难了。他们不如诞生在空旷的牧场上,让狼来给他们喂奶,他们倒能够看清楚了,自己是在何等的环境辛勤劳动。谁使他们变成了土地的奴隶?为什么有人能够享受六十英亩田地的供养,而更多人却命定了,只能啄食尘土呢?为什么他们刚生下地,就得自掘坟墓?他们不能不过人的生活,不能不推动这一切,一个劲儿地做工,尽可能地把光景过得好些。我曾遇见过多少个可怜的、永生的灵魂啊,几乎被压死在生命的负担下面,他们无法呼吸,他们在生命道上爬动,推动他们前面的一个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大谷仓,一个从未打扫过的奥吉亚斯的牛圈①,还要推动上百英亩土地,锄地、芟草,还要放牧和护林!可是,另一些并没有继承产业的人,固然没有这种上代传下的、不必要的磨难,却也得为他们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委屈地生活,拼性命地做工哪。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