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牛津通识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英国)西蒙·布莱克本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们作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总要接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拷问。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在一个诸神退隐的世界中,科学已揭下我们的面具,使我们显形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狭隘自私、党同伐异,或争强好胜、咄咄逼人。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道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作者简介
西蒙·布莱克本,英国哲学家、学者、评论家。被美国教育界评为“全球50位健在殿堂级哲学家TOP3”。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校任职。2002年当选英国科学院成员;2008年为美国人和科学研究员荣誉成员;2009-2010年,担任亚里士多德协会的主席;2011年以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身份退休,被誉为“英语世界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已出版畅销书《思考:引人入胜的哲学入门》《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以及《情欲》。此外,他还参编了《牛津哲学词典》。
目录
前言
导言
威胁伦理学的七大因素
种种道德观念
伦理学基础
附录
索引
英文原文
序言
初学伦理学或只是想了解一下伦理学的人经常会向我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伦理学是难还是不难?但我自己其实
也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我开始学的时候是觉得不太难
的。因为伦理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它不像其他许多社会科
学的学科,比如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学,其中充满了大
量专业术语,甚至符号、定理、公式,外行几乎完全不懂
。而伦理学使用的概念相当多的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概念
,诸如“好坏”、“善恶”、“是非”、“良心”、“义
务”、“责任”、“德性”等等。有谁对这些概念不能说
上一点什么呢?甚至如果别人说自己对这些概念一无所知
或完全没有发言权,我会认为这对我是一种侮辱:“别的
许多东西我可能不知道,但什么东西是好,或对我好;什
么东西是坏,或对我坏;以及什么是正当的行为,什么是
我应当做的事情,我还是知道的。”
一般正常的情况下或比较正常的时代里,我们大多数
人的确知道这些事情,而且很有信心地这样去做。但是,
也还会有困难的时候,矛盾的时候,焦虑的时候,很难选
择的时候。尤其在我们的时代,在一些重要和根本的道德
问题上,我们看到仍然是众说纷纭。而且,我还应当说明
一下,伦理学作为学科还是有自己独立而且漫长的历史的
,就说近一百年来,分析伦理学对我们日常使用的道德概
念和逻辑就有相当多的细致区分和澄清。要理解这些分析
乃至只是理解其结果并不容易,能够作一些推进就更难了

所以,我感觉伦理学还是难的,好的伦理学,尤其好
而短的、面向一般读者、必须针对实质性问题的伦理学就
更难了。有时自己觉得明白了,想说得让别人明白也还是
不容易。而在我读来,收在“牛津通识读本”里的英国哲
学家、剑桥大学教授西蒙·布莱克本(Simon Blackburn)
的这本《我们时代的伦理学》,应该说是一本相当不错的
、简明通俗而又有深厚学术功底的伦理学入门书。
这本书的书名原文直译是“一个非常短的对伦理学的
介绍”。作者认为,书店里伦理学的通俗书籍多可分为两
类,一类是心灵鸡汤,是提高士气或甜蜜可口的安慰剂。
另一类是某些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的作品,他们迫不
及待地传递这样的信息:“科学”已表明我们和动物或多
或少统属一类。人类都是利己主义者,利他主义并不存在
。而作者想提供一种新的、既反映新的学术成果又面对真
实问题的通俗伦理学。它主要不是为学者而是为普通读者
写的,即为想知道一些伦理学通识的读者写的。全书共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审视伦理学闯入现实生活时人们作出
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不同方式对伦理学构成威胁。第二章
思考生活中人们要应对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正义与权利原
则的碰撞,以及幸福与自由。最后,在第三章是着眼于探
讨根本性问题,包括伦理学的终极价值、伦理学与人类知
识和人类进步的关系。
如作者所言,他首先是面对质疑伦理学的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潜在威胁,然后考虑我们对出生与死
亡等重大问题的态度,考虑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
我们对人性和幸福的认识,试图揭示良善的人类生活意味
着什么。他还描述欲望、自由以及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需要的机会和权力的权利。在讨论过生命起点、终点及人
生意义之后,他还想思考一下如何生活。他先分析和评论
了快乐主义、然后是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再就是现代的
功利主义。
以上的人生目的和理想都有较积极的含义,看来作者
还是较倾向于目的论或结果论的。但是,他也指出,实现
幸福生活的另一种途径是首先思考应当避免什么,而在这
一方面,人们是很容易达成以下共识的:我们不希望有人
统治我们、歧视我们、忽视我们、怜悯我们、蔑视我们、
剥夺我们的权力和机会,同时,我们也不希望丧失生存技
能、遭遇失败和痛苦,不希望依赖他人,不希望受到病痛
、忧郁等消极情绪的折磨。或者说,“地狱总比天堂更容
易描绘”。列举必须避免的内容比列举必须实现的内容更
容易。而在我看来,这还不仅是理论上更容易的问题,也
是实践上更有可能的问题。我们应当首先通过建设一个好
的政治社会而避免陷入地狱。下面的观点自然是我赞同的
:政治秩序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保证人们没有抑郁、没
有疾病、没有失望地生活;但它能保障人们远离暴力、免
受歧视、不被随意抓捕,免遭残酷的或侮辱性刑罚、不公
平审判以及其他厄运。你陈述自己的观点或和平示威时,
它用法律保护你的权利。就此来看,道德、政治或社会秩
序给人们提供基本保障。而人们在此基本保障之下能获取
什么、能否实现人生幸福则主要取决于个人。赋予人们幸
福不是政治以至道德哲学的责任,更不是宪法或政府的责
任,它们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可以让个人正常和自由发展
的平台。
这种对自由和幸福的看法似被作者认为过于消极。作
者指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有相互联系的一面,认为任何
对自由完整的定义都应包括免受侵扰和能够去做这两个方
面。任何积极的善都可被描述为免于(free from)某种东
西:健康是免于疾病;幸福是一种免于缺憾和痛苦的生活
;平等是免于优势和劣势之别。但是否可以反过来这样说
呢?我以为哪怕从次序上来说,也是应当首先争取对消极
的自由(实际上也就是一些最基本的权利)的切实保障,然
后才是考虑争取积极的自由幸福,而后一种争取是不能违
反前一种争取所施加的道德限制的。另外,这样两种争取
的主体、对象和动力也是有分别的。任何一个人都仅仅因
为其生而为人而配享那些基本的(消极)自由,但享受积极
的自由幸福则还需要一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自己对自
己个人提出要求,需要我们自己作出努力。不同人的自由
幸福观念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比较推崇独立,也有些人希
望更多地涉及到他人,希望有一种更紧密的共同体感,但
这有时可能会导致干预他人、甚至支配他人,有时也可能
是依赖他人。
作者对宗教或永恒与无限的观念似乎有些不以为然。
他引剑桥哲学家弗兰克·拉姆齐回应帕斯卡尔“无垠空间
的沉寂令我恐惧”的话说:
我与一些朋友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不重视物质的大小。
面对无垠的宇宙,我丝毫不感到渺小。星空虽然广袤无垠
,但它们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情爱。我更重视思想与情爱
这些品质而不是大小,我不会因为身躯重达十七英石而受
到赞誉。
我的世界之图像显示在脑海中,而不像按照比例制作
的模型。人占领了宇宙之最有利地形,而星星则如三个便
士硬币那么小。
如此自然也不易产生康德那种面对星空与道德律的敬
畏之情。而无限的“星空”并不只是“物质”的东西,它
可能造成的印象就更不是了。作者在最后一章讨论伦理学
的根基时回顾了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康德的普遍性原理
、休谟的共同观点,罗尔斯的正义论、哈贝马斯的话语、
斯坎伦的契约理论等。而最后,我们注意到他对同情心作
为道德源泉和孔子仁学作为道德根基的思考。他写到,如
果我们看到一个人被钢琴压住了脚,“我们不仅理解那个
以脚受到伤害为理由推倒钢琴的人,我们还可能把他的痛
苦当做我们的行为动机。他的痛可能转化为我们的痛——
不是简单的脚痛,而是成为解救他的愿望。看到他人遭受
痛苦却无能为力的好人会感到极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
让我们采取行动的是同情心或仁慈心,而不是任何语言程
序规则。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痛苦与难处感同身受
,这一点不是最主要的。无论从血缘关系还是从方位距离
上,当他们与我们更为亲近时,我们往往受到的影响更大
。在所有这类情况下,在我们身上起作用的似乎是感情而
不是理性。在此意义上,道德动机的基础不是关于某种话
语的程序性规则,而是我们能够作出回应的情感。正如孔
子很早以前就看到的,仁或对人性的关照是所有这一切的
必要根基。”
作者对现代性已经有一种反省和批评,他说,“当今
我们一味追求权利,丝毫不考虑拥有权利者的能力,我们
可能会怀疑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健康。”他甚至说:“我们
可以在大体上追溯黄金时代的传说,那时我们的品质中尚
没有当代人所具有的缺陷。我们崇尚儒家的道德秩序,道
家强调的天人合一,或斯多葛派的顺从天命,并且对进步
心存怀疑。”作者敏锐地注意到,现在人们越来越开始注
意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了,但对我们的道德生态环境
却不够关心。当然,他对人类的道德前景还是有信心,虽
然他不抱过高的期望:“如果我们谨慎、成熟、想象力丰
富、行事公正、作风正派,并且受幸运之神眷顾,我们大
概不会从道德之镜中看到自己成为圣人,但也不会看到自
己成为妖魔。”
导语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是一本相当不错的、简明通俗而又有深厚学术功底的伦理学入门书。作者西蒙·布莱克在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道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书评(媒体评论)
“我感觉伦理学还是难的,好的伦理学,尤其好
而短的、面向一般读者、必须针对实质性问题的伦理
学就更难了……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简明通俗而又
有深厚学术功底的伦理学入门书。”
——何怀宏
“本书对于诸多哲学问题(包括善与幸福生活之间
的关系)的论述,举重若轻,文笔优雅。”
——《纽约客》
精彩页
现在我们都非常关注自然环境,知道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脆弱的,知道就能力来说我们能够毁灭自然环境,从而毁灭自己的生活,或更确切地说,毁灭子孙后代的生活。然而,我们当中鲜有人认识到所谓的道德或伦理环境。道德或伦理环境是关于应该如何生活的意识氛围,它决定我们的思想——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接受,什么令人向往,什么令人鄙视。道德环境决定我们对一帆风顺和时运不佳的概念。在与人交往时,道德环境让我们知道该得到什么,该付出什么。它成就我们的情感世界,决定什么事令人骄傲或耻辱,什么事令人愤怒或感激,什么事可以原谅或无法饶恕。它是我们的标准——我们的行为准则。在一些思想家——最著名的可能是黑格尔(1770—1831)——的眼里,道德环境铸就我们的独特人格。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或从根本上,就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需要从他人眼里或世人眼里认识自己的价值。有时为提升这种价值所作的努力甚至会矫枉过正,保罗·克莱的作品便表明了这一点(见图1)。
道德环境的作用可能是奇特而无形的。我曾经在一个广播节目中慷慨陈词,大力宣传哲学实践的作用。然而,其中另一位嘉宾是个学者,曾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毫不示弱地质问我:对于一群踏上死亡之旅的人们,哲学的作用何在?不可否认,答案是苍白的——在那个年代,哲学与文学、艺术、音乐、数学或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派不上用场。但是,不妨试着反思一下当时促成纳粹统治的道德环境。希特勒曾宣称:“人没有思想,对统治者是件天大的幸事。”信口开河的他,似乎同样没有认识到催生这种想法、使他施展淫威的道德环境。这种环境是原始质朴、纯真无邪的日耳曼民族形象存在的土壤,彼时人人担忧,唯恐日耳曼民族的纯洁遭到玷污。与二战之后麦卡锡时代的美国一样,它也面临着受到国内外“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蜕化变质之忧。这种道德环境包括对民族和国家使命的构想,包括通过国家团结和军事忠诚实现天启转变的观念。它完全符合眼光敏锐、具有绝对权威的希特勒的观点。德国人的这些观点根植于对达尔文主义的误用,根植于德国浪漫主义,以及基督教甚至犹太教的一些内容。总之,正是因为他们确实有思想,希特勒才能得到至上权力——只不过他们的思想被一种封闭观念所毒害;他们中的很多人大概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人们往往不能明了自己的观念。在此意义上,观念是一种倾向,它能接受自身没有发现或无法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路径。然而,这种思想倾向却统治着社会政治领域。
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物理学家到同事尼尔斯·博尔家做客,当他看到挂在墙上的幸运马蹄铁,便惊讶地问道:“你不是不迷信吗?”“我才不呢,只不过有人告诉我无论迷信与否,它都能带来好运。”殊不知,马蹄铁不能,道德环境却能。
道德环境不同于道义环境。事实上,道德环境的某些内容可能与道义说教相左,后者总让人感到有些不合时宜或形式不当。这样的思索本身将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比如说)当前的道德环境的一个特点是,我们对权利斤斤计较,而对“善”却不够关心。对于早先的伦理思想家,如奥义书作者、孔子、柏拉图以及基督教的创始人来说,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关于正义或和谐的个体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可能包括顺从与克制,或包括超脱,包括驯服,包括知识,尤其是关于自我的知识。柏拉图认为,世上没有正义的政治秩序,只有生活在政治秩序中的正义公民(尽管内心和谐或正义需要有公正的政治秩序——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如今,我们却不这么认为。我们更愿相信现代的宪政民主制度健康有序,而无视其体制内部的隐蔽缺陷。更有甚者,一谈及善,我们就会紧张不安:善似乎是符合道德标准的,或者是武断专制的,或者是天生优越的。同样,提及责任我们同样感到不安。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是过一种投身于责任或献身于号召的生活;如今,这种理想已全然消逝。于是,我们把道德力量更多地用于在彼此争辩时维护自己的观点,包括维护自己的思想状态使其不受外界干扰。我们会在本书中看到道德环境这一方面的某些作用。
人类是道德性的动物,但不是说人类天生就知书达理,也不是说人类总是在相互督促。而是说,我们会对事物进行归类和比较、评价,甚至赞美,主张权利或为其正名。我们不会孤立地“偏爱”一件事,而是希望有人与我们有共同爱好。由于这些共同爱好,我们开始向他人提出各种要求。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不断改变着所有人对于责任、对于罪与耻以及对于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的看法。我们梦想过上令人尊崇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却喜欢隐藏或否认自己的弱点。戏曲、文学和诗歌都提出了关于行为标准及其结果的观念,这在一些伟大的作品中表现尤其明显。但是,在我们对闲言碎语、忏悔秀和肥皂剧的无尽追捧中,这一点得到了同样正确的体现。罗德知道托德跟达琳接吻,尽管还没有人告诉马琳,阿琳应不应该告诉沙琳这件事?这样做是对沙琳的由衷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8: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