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空巢十二月/陈伯吹奖获奖作家典藏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邱易东
出版社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留守孩子的故事中,品尝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小琴平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乡村,与从未见过的父母团聚时,竟然因尴尬无措而受到冷落;小兰被寄养在亲戚家,正处于青春期的她,只得将心事全部记在日记上,独自消化;沉默寡言的男生小恩,直到十四岁才第一次有机会叫一声“爸爸”……
在最需要父母的陪伴与爱的年龄,他们却承受着本不该有的孤独、寂寞甚至饥饿。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对父母充满浓浓的爱与体谅。在如“空巢”一般的老家,等待并盼望着父母的归来……
作者简介
邱易东,国家一级作家、四川省特级教师。已出版《地球的孩子,早上好》《空巢十二月》《不久以前,不久以后》《听话的孩子怎样狂欢》《小孩子的诗歌课堂》《鱼的翅膀鸟的翅膀》等多部著作。先后获四川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优秀作品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大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妈妈,不要送伞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天空》《不久以前,不久以后》《音乐教师》等多篇作品入选多种语文教材。
目录
题记:期待感动
A部:寂寞的花悄悄绽放——留守,在孤独中成长
父母回家有些冷
留守女孩一夜长大
小兰的三本日记
跟踪同桌的女孩
谁教我懂得“恋爱”
B部:用金色的阳光微笑——留守,勇敢地面对生活
墙上的秘密壁画
十四岁,第一次叫爸爸
三十天升华自己
三个男孩的凤凰涅槃
死亡体验和一张被撕碎的照片
C部:只有风能够体会——留守,感悟父母的艰辛
月亮背后的眼睛
“黑炭手”拨响的泉音
为修车的小摊骄傲
震撼心灵的一枚硬币
D部:眼前总有一盏小灯——留守,爱心传递温暖
留守妹妹的愧疚
双枪的第十二张汇款单
陪睡老师的戒烟行动
我的两个父亲和一盘磁带
后记:从生活的真实起飞
序言
叶辛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会长
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伯吹国际
儿童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陈伯吹先生和我是忘年交了。这可不是我一个后辈攀
附前辈之词,而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我家里时亲
口对我说的。
认识陈伯吹先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
几年我写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我的处女作《高高
的苗岭》和第二本小说《深夜马蹄声》,都是于1977年、
1978年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故而我对少年儿童出版
社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每次从贵州回上海探亲,我总要到
少年儿童出版社坐一坐。正是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社长室
里,我认识了陈伯吹先生。也是在那里,听社里的编辑们
都在传,陈伯吹先生要把在“文化大革命”中因抄家冻结
、如今退还给他的存款捐献出来,设立一个儿童文学奖。
他的这一心愿在1981年正式得以实现,奖项定名为“儿童
文学园丁奖”。一晃眼,30多年过去了。现在规范的说法
是,当年陈伯吹先生将自己毕生积攒的稿费捐献出来,设
立了这一奖项。
1988年,随着文学界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也是应老中
青儿童文学作家的呼吁,“儿童文学园丁奖”改名为“陈
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4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和贵州儿童文学出版社共同
举办了一次儿童文学界的盛会。正是在贵州省省会贵阳的
郊区花溪举行的这次会议上,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
亲临大会,发表了即兴发言。第二天,胡锦涛书记的讲话
登在《贵州日报》上,后来被《文学报》和其他报刊转载
了。会议开得很成功,会后陈老和儿童文学作家们进贵阳
城参观,听说我的家就在车要经过的路边,作家们纷纷说
要上楼看看。那年陈老已是高龄老人,我劝他在车上等着
,不要上楼了。谁知他兴致勃勃,和作家们一起欣然上了
五楼。因为是临时来访,家里什么都没有准备。我妻子在
上班,孩子在幼儿园,进了门之后,大家连口热水也没得
喝,我只得以前一天买的一大把香蕉来招待远方来的客人
。贵州南部山区产的香蕉很受大家欢迎,责任编辑周晓干
脆说:“小叶,这香蕉我带上车去,给大家在路上尝尝。

这时陈老用他那仍带着上海市郊宝山罗店地区的口音
对我说:“你看大家多高兴,我怎么能不上来呢。我们是
忘年交啊!”后来,上海的儿童文学作家沈碧娟还写了一
篇《在叶辛家做客》,刊登后她把样报寄给了我。
自2000年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改为每两年评选
一次。从第20届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设立了“杰出
贡献奖”;第24届又增设了“特别奖”。
1990年我被调回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主席团安排我负
责“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相关事宜。数次“陈伯吹儿童
文学奖”颁奖活动,陈老都邀我参加。每次和他一起参加
活动,他都要和我讲起两个话题:一、作家们要为小孩子
写大文学;二、整个社会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支持力度还可
以更大些、再大些。后来成立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
员会,他又提议让我担任主任,这个提议得到了上海作协
主席团和市委宣传部的肯定。陈佳洱同志(陈伯吹的儿子)
从北大校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时,我说这个主任应由他来当
,陈老又说:“你得继续当下去。”
2014年,为了进一步推动儿童文学创作,表彰在全世
界范围内对儿童文学事业做出卓越成绩与贡献的儿童文学
创作者、儿童文学工作者和各方相关人士,陈伯吹儿童文
学基金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宝山区人
民政府三方经充分协商,共同决定从2014年起将“陈伯吹
儿童文学奖”正式更名为“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每
年评选一次,且将其列为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的重要奖项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现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评奖活
动,受到国内外儿童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这次,上海高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安徽少年儿童出
版社合作推出的“陈伯吹奖获奖作家典藏书系”进一步把
获奖作品推向社会,这是对“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
有力支持,也是对其获奖作家的系统检阅。读到这些优中
选优的作品,相信广大的青少年读者、儿童文学作家和儿
童文学工作者,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受益。
是为序。
导语
“陈伯吹奖获奖作家典藏书系”从历届获奖名单中,选出五位作品各具特色的获奖作家,分别为老臣、常新港、顾抒、陆梅、邱易东,将其代表集结成册,精选出适合当下少年儿童阅读的5部作品,分别为《盲琴》《西西的温暖之路》《布若坐上公交车走了》《当着落叶纷飞》《空巢十二月》。此丛书聚焦于当下青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关照多样的童年生活,有身患绝症的山区少年、内心敏感的青春期少女、渴望温暖家庭的留守儿童,在他们的故事里,感受到对父母的爱与理解,对知识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以及面对残酷生活爆发出的顽强生命力。配以清新优美的封面,精致考究的版式,尽显“典藏”品质。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空巢十二月》。
后记
从生活的真实起飞
写作这本非虚构小说,需要进行大量的采访。我的第
一次采访却很失败。四川有一个女支书,她动员农民外出
打工,自己主动帮助他们照顾孩子,前后共有三十六名留
守儿童在她家里生活过。后来她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
物之一,还当选“十六大”代表,有关部门还把她的故事
拍成电影。当时我觉得,毫无疑问,这个材料对于我应该
是相当重要的。
我兴冲冲地坐了大半天车,辗转三百多公里路程,赶
到那个县城。第二天,我拒绝了宣传部派出的陪同人员,
独自跑到乡下,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支书。山坡,竹林
,瓦屋,黄土的院坝,暖烘烘的冬天阳光,质朴的女支书
和她的丈夫,一切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四川农村的景象。留
守孩子都上学去了,我与他们聊留守孩子的生活,参观留
守孩子的房间和床铺,还看了他们做饭用的巨大的铁锅和
贴满墙壁的留守孩子的奖状;还随同女支书的丈夫去山坡
放羊。尽管我在本子上记了很多,还收集了一些文字资料
,但或许因为这样浅尝辄止的采访,我感觉到女支书的故
事虽然感人,却缺少我需要的文学的,特别是儿童文学的
东西。
我知道文学需要发现,需要创造独特的形象,需要表
现人物的真实感情。非虚构小说虽然应该直接、真实地反
映社会和生活,但我更清醒地知道,我想要的不是“纪实
”的报告,而是文学的表达,面对儿童和少年读者,还需
要把故事讲得生动诱人。我感觉到尽管自己做过多年教师
,十分熟悉山区孩子的生活,面对留守孩子这样新的社会
现实,我仍然需要扎下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留守孩子。
我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揣摩当前留守孩子的生活和
内心,拟定了包括父母情况、校园学习、同学关系、衣着
饮食、居住环境等二十余个贴近留守孩子内心、深入留守
孩子生活细节的采访问题,制作成问卷,开始新一轮的采
访。那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四川山区风景优美,有着漫
山遍野的油菜花、李花、桃花,有着漫山遍野的芬芳和色
彩,可是我面对的留守孩子却是现实的,有些严峻,有些
悲情,有些无奈,自然也让人感动和振奋。
我先后在四川的广元、绵阳、南充、巴中、乐山、眉
山,以及成都市的邛崃、大邑等地区采访,历尽艰辛。每
到一所学校,我都尽量多地召集留守孩子,让他们回答问
卷,以提高采访效率,然后再选择学生重点交谈,进一步
挖掘更多的故事。就这样,我进入了三十余所学校,先后
采访了一千余人,加上在一家刊物主持青春问题栏目积累
的有关留守学生的材料,我掌握了两千个以上留守孩子的
原始资料。
面对这么丰富的素材,我有些无从下手。但是我知道
,要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作家个体的深切
而独特的感受,这是作品超越现实、富有个性、打动读者
的重要因素。尽管我要写的是非虚构小说,尽管在现实中
获得了大量的这类素材,我还需要调动自己的感情和生活
积累,找到自己最深切的文学感受,这是一部作品的生命
所在。只有在写作中塑造出文学的形象,作品才会感动读
者,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别无他法,我只有把自己埋进材料堆里,沙里淘金,
发现和捕捉闪光的蛛丝马迹,让自己的感官在里面沉浸、
呼吸,让自己的思绪在里面揣摩、碰撞,让自己的情感在
里面酝酿、发酵,身临其境地感受悲伤和喜悦、愤怒和感
慨。我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灯下反复阅读、比较、筛
选素材,渐渐地明确了自己的写作目标。我感觉自己就像
清扫工夏米一样,终于从长期积累的大量尘土中分离出金
粉,接下来就该铸造那朵金蔷薇了!我把不同的人物和事
件进行归纳、组合、剪裁,构思了二十余个能够代表不同
类型留守孩子、具有典型性和广泛社会牵涉面的故事。
那些琐碎而又纷繁芜杂的原始材料,彻底融化在我的
头脑中,然后花瓣一般,重新慢慢绽开。一个个人物形象
开始在我眼前活跃,他们把各自的生活和蓬勃成长、充满
阳光的身影呈现给我,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悦、悲
伤和内心的涌动与呐喊。我惊喜地发现,出现在我面前的
那些留守孩子,懂事勤奋、善良体贴,已经把留守的孤独
转化为成长的力量,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努力奋进了。巴
尔扎克说:“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将成为作品的价值。
”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喷涌的泉眼,我所熟悉的山区孩子所
有的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场景,都涌现在我的眼前。面对
电脑屏幕,我键入、删改,那些质朴鲜活的男孩女孩们的
故事,那些风雨阳光、山崖小道,从我的指尖流水一般出
现在屏幕上,我和那些留守孩子一起在情绪的波峰浪谷间
颠簸、碰撞,一起希望,一起喜悦,一起掉泪。
一位大巴山诗人这样总结他的创作:“搜尽巴山的奇
峰,才刻得一座青山;望断巴河的流水,才刻得一条河川
。”写完后记,画上句号,把反复打磨修改好几次的书稿
发给出版社之后,我才发现,我写的虽然只是当前留守孩
子的故事,却差不多用尽了自己整个的生活积累。
面对电子时代让人眼花缭乱的写作,我这样做,好像
太不与时俱
书评(媒体评论)
他用两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写出了反映农村留守
儿童生活现状的报告文学《空巢十二月》。这部厚实
而富有文栗的作品描述了社会转型期中值得关注的一
种社会现象,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社会责任心;
作品中那些鲜明的孩子形象和他们命运多舛的故事撼
动人心,令我们感悟良多。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颁奖词
精彩页
父母回家有些冷
我不甘寂寞,可又是留守孩子。或许是因为留守,在孤独中长大的我,希望时刻引人注目吧,一上初中,我心里就时常生出一些恶作剧念头,以至成了班上的“恶搞大王”。有一次,我出其不意地把一盆洗脚水放在宿舍门口,同伴回宿舍时一脚踩进去,盆子一翻,一盆凉水劈头盖脸地把她泼成一只落汤鸡;还有一次,我将一条逼真的玩具蛇藏在老师讲台上的粉笔盒里,老师伸手拿出粉笔的同时,蛇的脑袋忽地伸出来,嘴里吐着红色的芯子,老师吓得一声尖叫,眼镜掉在了地上……
可是,在家里,我因为忌妒一个三岁的小孩,忌妒他占有了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的爸爸妈妈的爱,竟然也用上了我的恶作剧本领,最后反而害得自己炸伤手掌。我现在想起,心里真是内疚得发慌……
爸妈要回家
寒假回家,我老远就看到小院里充满喜庆气氛的布置:门框上贴着大红的对联,龙飞凤舞的毛笔字写着“龙下南海财运旺,虎归东山福星高”,横批是“春到农家”。我有些诧异,我知道还有几天就过年了,可是,爸妈在外打工,已经十多年没有回来过了,以前的春节,也总是过得冷冷清清的。如今,爷爷奶奶怎么啦?
奶奶正在院子那边,一只手拉着磨把,转着磨盘,一只手用勺子舀着泡得发涨的豆子,往磨孔里放。看见我背着包过了小河,爬上梯坎,出现在院子边的杏树下,她一改往日嘘寒问暖、问我考试成绩的习惯,笑呵呵地大声叫道:“快,把书包放下,来帮我磨豆子。”
我跑进屋子,把书包往小木桌上一扔,转身来到磨子边,接过奶奶递给我的勺子和装着黄豆的塑料盆,舀起满满一勺,一下全都倒在磨盘里。奶奶笑着骂:“死女子,做事总是这么毛毛糙糙的!舀半勺,倒在磨孔边!”我们这个村子,家家都用上电磨了,可是我们家还在用这盘古老的石头磨子,做豆腐、推汤圆粉子、做新麦馍馍和苞谷馍馍都得用它,硬杂木做的磨把被奶奶那双粗糙的手握得油亮亮的。奶奶说,这磨子用了几十年了,磨出来的东西,比机器做的好吃。
我说:“哎,奶奶,你笑得嘴都合不拢了,有什么喜事吗?”
奶奶说:“你爸妈今年回家过年,就要带着你弟弟回来啦!”
我一听,生气了:“哼,他们还晓得回来?我以为早就忘了我们了呢!”
奶奶说:“他们出去打工,一晃就是十几年了。记得那天给你办了一岁生日酒席,第二天,就走啦……”
我今年都十五岁了,也就是说,他们一走就是十四年!我心里不禁愤愤不平起来。磨盘在奶奶的推动下,呼呼地转动,一粒粒豆子落进去,变成雪白的豆浆,瀑布般从四周漫流下来。奶奶的白发在寒风中飘动,额头上挂着汗珠。
奶奶说:“莫怪你爸妈。出门挣点钱,也不容易啊。” 我说:“钱钱钱,钱就那么重要?连家都不顾?”
磨槽里的豆浆积满了,奶奶放下磨盘,喘着气,摇摇酸痛的手臂,拿起一把刷子,把豆浆往磨槽下的木桶里扫。我顽皮地问:“奶奶,我一点都不记得他们长什么样子呢!”
奶奶笑着说:“给你讲了一百次,你爸爸呀……”
我接过去说:“我爸爸呀,胖乎乎的,个子高高的,头发很黑,精神得很……我妈妈呢……”
从小到大,奶奶经常给我描绘爸妈的样子,我已经能够背下来了。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