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鲍勃·迪伦永不落幕的明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李·马歇尔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不管迪伦还有多少其他身份,他终归是一个明星——带着偶像的光环,散发着无穷魅力,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神秘莫测,本书重新强调了迪伦的摇滚明星身份。作者既是流行音乐的研究者,又是鲍勃·迪伦的粉丝。从自己亲历鲍勃·迪伦演唱会的体验写起,以时间为节点,在空间叙事中,以新的视角洞察迪伦的职业生涯,探讨了他在民谣复兴运动中以明星身份的亮相(作为“一代人的代言人”),以及他在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类型——摇滚——和一种全新的明星类型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还重新阐释了迪伦后来的职业生涯,如何受其早期明星形象的影响,如何在他挣脱明星身份限制和责任的各种尝试中得到重塑,这些内容无疑使本书愈加贴近当下,而毫不过时。 作者简介 李·马歇尔,布里斯托大学社会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流行音乐。他的第一本著作《非法贩卖:音乐产业的浪漫与版权》(2005)被授予社会法律研究协会哈特早期职业奖。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明星身份,作者身份与歌曲含义 作者身份与歌曲含义 我们如何听音乐:唱片,歌词和嗓音 声音,人物和个性 明星身份,个性与“产生亲密感的幻觉” 明星身份,声音和歌曲的含义 简况:人民之子 第二章 民谣明星身份:普通明星,特殊明星 民谣音乐与民谣复兴运动 迪伦与民谣复兴运动 婴儿潮一代,民谣与个人主义 明星身份,民谣音乐与大众文化 简况:变色龙诗人 第三章 摇滚明星身份:调和文化与商业 迪伦,摇滚与转型 艺术意识形态:自我与超越 民间意识形态:摇滚社区与自我政治 鲍勃·迪伦,最佳摇滚歌星 简况:退隐的音乐教父 第四章 明星身份之外:摇滚历史与塑造圣人 保持沉默 无可奉告 车祸之后:六十年代后期迪伦的明星身份 简况:摇滚传奇 第五章 衰落的明星身份:怀旧与“摇滚已死” 摇滚,后现代主义与权威 产业重构与“当代传奇” 简况:吟游诗人 第六章 重新定义明星身份:永不停止的巡演 “唱片意识”与现场表演 重塑迪伦的听众 演出与文本问题 高雅与通俗文化的价值 NET与迪伦的明星形象 简况:昔日的灵魂 第七章 永不消逝的明星:《被遗忘的时光》之后的迪伦 “坐在我的钟表上”:对音乐的时间性体验 迪伦与音乐传统 明星身份,永恒和永生 注释 参考文献 采访列表 版权与致谢 索引 序言 在鲍勃·迪伦的演唱会上,我度过了无数心醉神迷的 时刻,但说起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97年10月1日在伯恩茅 斯的那一场。在那场演唱会的前一周,迪伦的新专辑《被 遗忘的时光》已经发行,对我们这帮占着前几排位置的粉 丝来说,无不满心期待能在现场听到新专辑里的歌曲。可 在整个主要节目单里,并没有新歌的影子。直到演唱会进 入尾声,我才勉强接受与新歌无缘的事实,安慰自己道, 除此之外,整场演唱会总还是无可挑剔的。但就在迪伦返 场加演时,空气中突然传来新歌《思念成疾》的前奏旋律 ,只见迪伦走到麦克风前,声音响起。现场的气氛顿时沸 腾起来。那次经历之所以会如此清晰地烙印在我心中,并 不单纯因为在现场听到了新歌的首演,其实更多的,还是 源于对愿望成真的切实体会。记得在这首歌快结束时,迪 伦唱道: 我因爱成病,我希望永远不再见你 我因爱成病,我努力让自己忘记你 那一刻,我感觉迪伦就是在直接为他面前的听众歌唱 。实际上,他在歌词里满怀轻蔑意味的“你”,不正是我 们这些粉丝吗?来自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粉丝的爱,已然让 他不堪承受,因爱成病。但这样说又不乏讽刺——在最后 几句歌词中,歌手的妥协之意清晰可见: 只是不知所措 我愿意付出一切 只要能伴你左右 不管我对《思念成疾》的解读是否正确,不可否认, 一直以来,迪伦与其听众的关系都充满了矛盾色彩。大约 是伯恩茅斯演出的同一时间,他在一次采访中坦言: 许多人不喜欢这条路,但于我而言,它就像是呼吸一 样自然。我被驱使着去做这件事,要么选择讨厌它,要么 选择喜欢它。在舞台上我感到窘迫而尴尬,但另一方面, 那又是唯一让我心生快乐的地方。那是唯一一个让你能做 自己想成为的人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你无法成为自己 想成为的样子。(乔恩·帕尔勒斯采访,1997) 1962年,迪伦作为明星出道,而这种矛盾性便开始与 他的职业生涯相伴相随。从那时起,他就屡屡被卷入与粉 丝和媒体的风波中,有时好似一场无休止的战争,其焦点 无非是他的言行举止,应当如何与他人相处,应当如何作 为,诸如此类。这种矛盾也一一映射在他的歌里: 人们总是盯着我他们甚至无法 记住如何表现得正常点 他们的脑子里满是毫无边际的想法、图像和 支离破碎的事实 (《愚蠢的风》) 总而言之,迪伦一直都在与“鲍勃·迪伦”这个概念 的解读做着斗争,本书正是关于这一斗争的。但这绝非一 本事无巨细的传记,讲述一个可怜而被误解的歌手如何受 各方骚扰,如何频遭媒体的错误解读。恰恰相反,本书是 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迪伦的明星身份。迪伦是一名歌手, 一位词曲作者,一个现场表演者,但最重要的,他是一个 明星。这一身份已成为他个人存在的代名词。好比一个透 镜,可以借此理解他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他个人生活的方 方面面,如他的为父之道和离婚,而非仅仅局限于他的创 造性成就。身为一个明星,迪伦的生活自然而然被贴上公 共性的标签。这也就意味着,“鲍勃·迪伦”所应代表的 形象是面向社会意志的,而非完全受他自己掌控。 …… 总体来说,我认为迪伦的明星身份与“摇滚”这一概 念密不可分。如果明星总是具有超越自身的象征意义,那 么“鲍勃·迪伦”的标记就象征着摇滚,象征着六十年代 年轻人的躁动不安。摇滚本身如何被概念化,就会如何影 响迪伦自身的明星形象。在偏理论性的介绍(前言和第一 章)之后,本书会按照广义上的时间顺序展开。其中有三 章围绕着六十年代摇滚乐的兴起,以及迪伦在其中扮演的 角色。这三章中的第三部分(第四章)是本书的关键章节 :它探讨了在迪伦试图抽身离开摇滚圈时,他的明星身份 何以与摇滚概念愈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正值摇滚评论家把 迪伦奉为摇滚界最重要的人物时,迪伦选择退出舞台,这 对他此后的明星身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书的最后一 部分(第五到第七章)聚焦于迪伦之后的职业生涯。关于 迪伦六十年代后事业的发展情况,相关的报道几乎寥寥无 几(比如,在霍华德·桑恩斯所写的传记中,关于六十年 代的有300页,关于七十年代的为107页,而关于八十至九 十年代的,就只有98页了)。第四章的部分内容解释了这 种失衡现象,但我更希望能借此书稍稍打破这种不平衡状 态。我特意查证了迪伦的明星身份在何种情况下得到建构 ,以至于几乎抹除了他创造的神话般的历史。这一问题在 八十年代愈显尖锐,那时正值音乐产业改造之际,迪伦显 得无所适从。开始“永不停止的巡演”便成了他的对策, 这一非同寻常的项目使他的明星身份得以重新定义,并带 来了始于1997年的引人瞩目的强势回归。 导语 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音乐传记——摇滚传奇,不老男神。 他是吟游诗人,是作词者,是唱作人,但首先是一个摇滚“明星”。 在本书中,作者李·马歇尔以时间为基本叙事线索,重现鲍勃·迪伦早期民谣时代、摇滚明星时代、“摇滚已死”时代,以及“永不停止的巡演时期”不同的明星身份,拆穿迪伦音乐中应对时间性体验的小把戏,带我们认识那个喜欢戴迪伦面具、幽默、俏皮、反叛,游离于时间之外的不老男神。尽管迪伦在自传《编年史》中毫不吝啬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童年与青年时代,但他究竟是戴上了“面具”还是摘下了面具?看起来,他仍然延续了“鲍勃·迪伦”的“无可奉告”。像所有疯狂的粉丝一样,马歇尔会因为看一场迪伦的现场演出而不能自拔,同时作为专业的音乐研究人,他对迪伦的认识具有更加立体、多面,在马歇尔的这本音乐传记中,你将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书评(媒体评论) 终于,一本关于鲍勃·迪伦的书摆脱了1960年代 乡愁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李·马歇尔对那些为人普 遍接受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提出自1980年代后期以 来,迪伦举行的巡演和其他各类演出,对他的音乐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意义重大,它代表了 明星身份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并激起了对鲍勃·迪 伦艺术和身份的相关讨论。 ——基思·尼加斯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音 乐学教授 这本书非同凡响,是我近年来所看到的、为数不 多的真正以独创性视角来研究鲍勃·迪伦的图书。马 歇尔所带给我们的,并不是很多对迪伦每首歌曲的新 鲜解读,而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引人重新思考的社会 语境,从而理解迪伦的整个职业生涯,剖析既限制又 激发迪伦创造力的社会和文化结构。通过聚焦迪伦作 为一个“明星”的现象,马歇尔展现了许多独特有趣 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他对“永不停止的巡演”的精彩 论述。这本书不仅仅会是迪伦摇滚粉丝的兴趣读物, 还将成为迪伦研究者的重要标杆性著作。 ——斯蒂芬·斯科比 著有《重访化名的鲍勃· 迪伦》 精彩页 第一章 明星身份,作者身份与歌曲含义 1964年10月31日,鲍勃·迪伦在纽约爱乐厅举办了一场演唱会。他吹起口琴,发出尖利的声音,开始演奏歌曲《如果你要走,现在就走吧(否则你就要在此度过整夜)》,但在吉他跑调后,他突然停了下来。“希望没有吓到你们”,迪伦对底下的听众说道,“今天是万圣节。(停顿)我要戴上我的鲍勃·迪伦的面具。”又停顿了片刻,他突然呼喊道,“我摘下面具了!”然后发出咯咯的笑声,显然是对自己的双关语颇为满意。再把时间推至11年后的另一场万圣节演唱会,那是在他首次奔雷秀巡回演唱会进行的第二晚。迪伦毫无预兆地戴着一张理查德·尼克松的塑料面具,赫然出现在舞台上,唱完了第一首歌曲《在我绘制杰作之时》。两年之后,这一表演形式又在迪伦的电影《雷纳多和克拉拉》的开头再现。影片中,迪伦饰演雷纳多这一角色,而演员罗尼·霍金斯则饰演“鲍勃·迪伦”。已与迪伦分居的妻子萨拉,饰演克拉拉,而另一个女演员,罗妮·布莱克利则饰演“萨拉·迪伦”。 迪伦显然很喜欢把玩“鲍勃·迪伦”这一概念。考虑到他作为公众人物和名人的身份,这倒也不足为奇。而了解“公众”名人与“私人”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认识和考量名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很多名人扬言,他们对自己的名人形象持玩弄姿态,不过是在公共领域扮演一种角色——成为“基思·理查德”。同时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名人哀叹私人空间的缺失。或许我们的确应该考虑,是否名人果真毫无“私人生活”可言。在这方面,迪伦似乎对自己的公众地位有比较清晰的认知。1986年,他提出声明,表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我才是鲍勃·迪伦”,当被问及其他情况下他又是谁时,迪伦回答道,“我自己”。很多刻画迪伦的作品都采取了这一视角。比如,黑林提出,他的书旨在“建立艺术家与其本人之间的关系”,。而拉里·大卫·史密斯则更进一步,指出“鲍勃、·迪伦”是由创造者罗伯特·齐默尔曼控制的始终如一的人物角色。。这些图书为弗里斯的观点提供了论据,即认为流行音乐类传记意在展现音乐中无从得知的“真正”个体形象。然而,弗里斯的评论又指向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考虑“私人个体”和“公众人物”,还应考虑第三个外在因素:作品。诚如我在前言中谈到的,因为迪伦创作了大量看起来与他本人无关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以明星而非纯粹名人的标尺来考量他。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与迪伦的明星身份联系在一起的,反之又如何解释呢?在讨论电影明星时,戴尔表示,一般来说,“电影在明星形象方面占有独特而优先的地位”。这通常也适用于摇滚歌星(他们的音乐占有优先地位),不过摇滚歌星多“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展现在公众面前,自然就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戴尔认为在分析电影明星时,我们必须区别电影的作者与明星形象的作者,但在分析摇滚歌星时,这种区分就显得较为棘手了。迪伦因其歌曲而成名,正如杰克·尼科尔森因其电影而名声大噪,但二者的含义则大相径庭:演员可能会将可取的品质融人电影中,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无须亲自写剧本,尽管演员在电影中的形象不可能完全归为他所饰演的角色,他们却常常因成功地假扮他人而得到观众的喝彩。而迪伦则不同,他的成名源于他对所写歌曲的演绎,带给听众本色出演、真实表现自我的印象。因此,留给我们的是错综复杂的各种概念——私人自我、艺术家、歌手、作家、明星、作品——而它们全部汇聚到一个身高1.73米、77岁的犹太裔美国男人身上。我觉得以上这些概念永远都很难彻底理清,在本章节,我想暂且把这些概念单独抽离出来,不去试图揭示“真正的”鲍勃·迪伦,而是更好地去理解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他、对明星,以及对艺术家都是如何认知的。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