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鸦片战争(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晓秦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晓秦,高校教师。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长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来致力于文史类作品的写作与研究;精通英文,善于挖掘国外的史料,并与中国史料进行对比研究,成果颇丰。出版过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大传》等七部著述和十本译著(含合著)。 后记 本书虽然是小说,但引用的文献全都有案可查,使用 的数字全有历史记录,配用的插图全有出处,重要人物全 都实有其人,主要事件全都实有其事,我只对事件做了文 学性的描述,赋予人物以思想、性格、话语和动作。可以 说,本书是一部以史料分析为基础撰写的小说,不是天马 行空的戏说。 鸦片战争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大清的封疆大吏们不断 把战况奏报给皇帝,英军将领们不断把战况报告给英属印 度总督奥克兰勋爵。为了写这本书,我不仅通读了中文史 料,还阅读了1839—1842年的英国政府文件汇编,当时的 英文报纸和英方参战人员撰写的大量日记和回忆录——很 幸运,英国政府和一些图书馆把它们公布在互联网上,让 我足不出户就能读到一百七十多年前的英国文献。 当我把清方的奏折和英方的报告对照阅读时,发现他 们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大相径庭,甚至达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我渐渐产生一个疑问:谁在说真话,准在讲假话? 中英两同都有抚恤制度。清廷要求封疆大吏严格统计 官兵的伤亡,并把伤情分为一等战伤、二等战伤和重残三 类,精确到个位。英方也有严格的统计制度,将领们撰写 的战报附有伤亡统计表和战利品清单,分析这些数字有助 于揭示谁在说真话,谁在讲假话。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外同人在澳门创办了多种报 纸,其中的《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是美国基 督教会办的,这份报纸保存完整,它从旁观者的角度,客 观地报道了鸦片战争的进程。把报纸与中英两国的奏折、 战报加以对照,也有助于揭示谁在说真话,谁在讲假话。 我痛心地发现,我们的祖先讲了假话。 在一个专制、腐败、病人膏肓、言路闭塞的国度里, 没有人敢讲真话,报喜不报忧成了官场通病,欺上瞒下的 编谎文化像毒素一样渗透到官僚阶层的心脾。在鸦片战争 期间,官员们小胜详写大败简述,即使溃不成军,也要编 写出似有实无的动听故事。关闸之战清军大败,林则徐和 关天培等人隐匿不报;广州内河之战败得更惨,靖逆将军 奕山与全体广东大吏被迫签下《广州和约》,但是,他们 联手制造了一场骗局,给皇上的奏折里全是腾挪躲闪之词 ,避重就轻之话;浙江战役期间,扬威将军奕经奏报的舟 山大捷更是子虚乌有。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封疆大吏们把 编谎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致使皇帝和军机大臣们看不清 战争的本真面目,他们不断做出严重误判,指挥和调度不 着边际,于是,整个帝国朝着没有胜算的方向末路狂奔, 直到濒临崩溃才悬崖勒马! 在某种意义上,鸦片战争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战争! 皇帝的身边聚集着一群昧于国际大势的臣子,他们习 惯于讲恭维话和顺风话,致使皇帝骄傲自负故步自封,变 得闭塞偏执、专断暴戾。 在战争期间,领兵打仗的疆臣们身膺重寄,既要与外 敌作战,又要提防皇帝,因为皇帝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一俟战败,疆臣们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连家人都不能幸 免。但是,英军是大清从未遇到过的海外强敌,掌握着当 时的“高科技”,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清军毫无胜算。 疆臣们被裹挟在强敌与皇帝之间,前有虎狼,后有熊罴, 前进是粉身碎骨,后退是瘐死狱中。皇帝催之越促,疆臣 们越不能取胜,皇上逼之越急,疆臣们越感到恐惧。为了 自保,他们不得不与皇帝博弈,粉饰,躲闪,编谎,直到 整个官僚阶层联合起来欺瞒朝廷。谎言文化像瘟疫一样在 官场中播散开,任何灵丹妙药都不可救治。 谁营造了一个环环相欺的国度?是帝心难测,还是官心 幽微?是官僚制度,还是民族本色?或者,在危难之际编谎 自保是人类共有的本能?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多次扪心自问,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能不能 比祖先们处理得更好,更明智?能不能不粉饰战绩,不编造 谎言? 历史尘封在史料里,不是人人愿意翻阅;历史会说话 ,不是人人听得懂;历史默默地展示自己,不是人人看得 透。 祖先们受制于时代和传统,视野有界,知识有限,国 力有限,不可能预见到战争的结局。林则徐等人虽然隐瞒 了实情,但并不猥琐,他们在身不由己的逆境中日夜操劳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千方百计抵御外 来的寇仇。尽管他们有严重的缺点,犯下严重的错误,我 依然心怀宽容,同情他们的遭遇,向他们的在天之灵致以 由衷的敬意。,因为他们在强敌叩关之时,竭尽心智奋力 拼搏,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留下了感天 动地的战歌。 鸦片战争并不十分遥远。我在写作期间自费旅游,踏 看了全部战争遗址,从东莞的林则徐纪念馆,舟山的鸦片 战争纪念馆,英国的国家海事博物馆、陆军博物馆,美国 的皮伯第·埃赛克斯博物馆等收集、复印、拍摄了一千八 百余幅图片,精选出一百多幅附在书中。这些图片比我的 文字更能展示历史的原貌。我为每场战斗配了一幅地图, 注明了英中两军的伤亡数字,精确到个位。当读者把这些 数字相加后,会看到一个出乎预料的结果,甚至改变对鸦 片战争的看法。 最后,我要感谢几位友 目录 ◎第一卷 ◎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一章 两总督邂逅相逢 第二章 道光皇帝谈禁烟 第三章 枢臣与疆臣 第四章 权相回京 第五章 红顶掮客 第六章 因义士事件 第七章 天字码头迎钦差 第八章 广州名士 第九章 广州十三行的官商 第十章 钦差大臣严训行商 第十一章 令缴烟谕 第十二章 商步艰难 第十三章 英国驻澳门商务监督 第十四章 严而不恶 第十五章 夷商缴烟 第十六章 水师提督严惩窃贼.........145、 第十七章 珠江行 第十八章 虎门——金锁铜关 第十九章 扬州驿 第二十章 闲话清福 第二十一章 旧部归来 第二十二章 虎门销烟 第二十三章 观风试 第二十四章 水至清则无鱼 ◎ 第二卷 ◎ 威抚痛剿费思量 第二十五章 明托家族 VS 大清帝国 第二十六章 林则徐误判敌情 第二十七章 东方远征军 第二十八章 劝 捐 第二十九章 大门口的陌生人 第三十章 定海的陷落 第三十一章 绥靖舟山 第三十二章 浙江换帅 第三十三章 隐匿不报的关闸之战 第三十四章 大沽会谈 第三十五章 红带子伊里布 第三十六章 过境山东 第三十七章 疠疫风行舟山岛 第三十八章 浙江和局 第三十九章 琦善查案 第四十章 铁甲船与旋转炮 第四十一章 十三行筹资还债 第四十二章 艰难抉择 第四十三章 互不相让 第四十四章 激战穿鼻湾 第四十五章 武力催逼 第四十六章 虎门炮台临战换旗 第四十七章 骑虎难下 第四十八章 中英两军弭兵会盟 第四十九章 风影传闻 第五十章 急转弯 ◎ 第三卷 ◎ 海疆烟云蔽日月 第五十一章 抄家与出征 第五十二章 虎门之战 第五十三章 哀荣与蒙羞 第五十四章 英中名将 第五十五章 明打暗谈 第五十六章 兵临城下之后 第五十七章 盗亦有道 第五十八章 联手蒙蔽圣听 第五十九章 靖逆将军兵行险棋 第六十章 巨石压卵之势 第六十一章 广州和约 第六十二章 三元里 第六十三章 刑部大狱里的落难人 第六十四章 炮 痴 第六十五章 斑斓谎言 第六十六章 换将与第二次疠疫 第六十七章 罪与罚 第六十八章 他乡遇故知 第六十九章 梦断中国与生死同盟 第七十章 水浸开封城 第七十一章 厦门之战 第七十二章 天子近臣谨言慎行 第七十三章 惊涛骇浪 第七十四章 文武阋墙 ◎ 第四卷 ◎ 大纛临风带血收 第七十五章 舟山第二战 第七十六章 镇海败局 第七十七章 宁波未设防 第七十八章 扬威将军 第七十九章 弃与守的两难抉择 第八十章 统军将领羁留名园 第八十一章 乍浦副都统与浙江巡抚 第八十二章 闲游道观 第八十三章 真伪难辨的 第八十四章 五虎杀羊之战 第八十五章 十大焦虑 第八十六章 道光皇帝心旌动摇 第八十七章 张家口军台 第八十八章 战云再起 第八十九章 血战乍浦 第九十章 投石问路 第九十一章 艰难转向 第九十二章 吴淞口之战 第九十三章 强硬公使 第九十四章 蛮横武夫乱 第九十五章 八旗兵浴血镇江 第九十六章 死 营 第九十七章 喜相逢 第九十八章 长江大疫与全权饬书 第九十九章 南京条约 第 一百 章 尾 声 ◎ 后 记 ◎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页 两总督邂逅相逢 刚下了一场大雪,广袤的直隶平原白皑皑一大片,土墙灰瓦茅屋村舍就像蜷缩的枯叶,一动不动地蛰伏在白雪下面,蜿蜒的乡路和笔直的驿道被大雪封得严严实实,要不是驿道两旁矗立着光秃秃的冲天白杨,人们几乎分不清哪儿是道路哪儿是庄稼地。虽然是冬天,却未到酷寒时节,漫漫荡荡的浮云在浅灰色的天空上吞吞吐吐,移动得十分缓慢。太阳像冰丸子似的若明若暗若隐若现。 辰时过后,驿道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行人。两匹健骡踏着碎步冒冷冲寒,鼻孔里喷着温湿的白气,拖着一辆景泰蓝戗银丝圆包顶驿车向北趱行,车顶上插着一面宝蓝色镶红边三角旗,旗面上有七个小字:“钦命湖广总督林”。驿夫摇着鞭子,不时发出“驾——驾——”的吆喝声,铁蘑菇头大轮毂把路上的覆雪压得“扎扎”作响,轮子后面留下两道鲜明的车辙。六个带刀亲兵踢动马刺随行扈卫,马蹄铁掌在驿道上踏出一片“笃笃笃”的闷响。衔尾而行的是一辆驿车,里面坐着随行杂役。景泰蓝包顶驿车是兵部清吏司为二品以上大员出行准备的,坐这种车的人不是朝中重臣就是封疆大吏。 湖广总督林则徐身穿苏绣仙鹤补服,双手捧着铜暖炉,斜倚在车厢里。他五十多岁,一张方圆脸,面色微黑,身体较胖,棕黑色的眸子闪着微光,下巴蓄着棕黑色的胡须。由于连日车马劳顿寝食淆乱,他的眼睑微微发黯,有一种心急上火疲累过度的模样。二十多天前,他接到廷寄,道光皇帝要他进京商议禁烟事宜。他不敢耽搁,把衙门里的事务安排停当后立即出发。依照清吏司的章程,从武昌到北京的驿程是二十七天。林则徐一路催马趱行,只用二十三天就到达肃安县(今河北省徐水县),离北京只剩三天路程。 钱江坐在车厢左侧的矮凳上。他是江苏人,监生出身,二十多岁,他的父亲钱韦行官拜山西按察使,与林则徐是同年进士,私交极好。三年前钱江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一时没有去处,林则徐将他纳入幕中,做了九品知事。会试是三年一次的抡才大典,明年春天又是一次机会。钱江想再试一把,林则徐也有心成全他,特意带他同行。钱江是佐贰杂官,照理说不应与林则徐同乘一车,但他头脑聪明手脚伶俐,说话办事一不拖泥二不带水,颇得林则徐的赏识。此外,钱江还是一个消息灵通的角色,当年他在国子监读书时,常去嗷嘈市井闲逛,利用父亲的关系夤缘攀附,出入京官私邸,与仕宦之家和三教九流全能搭上话。他大事牢记小事不忘,官场奇闻民间飞语,天文地理草木鱼虫,无所不知。平淡无奇的事情经他一转述,立马变得奇特杂糅吊诡怪谲,既鲜活又生动。二十多天驿程单调乏味,有他在身边佐幕赞画,忙时差委办事,闲时讲述奇闻,这样的伴食幕僚打着灯笼都难找。所以,林则徐叫他同乘一车。 林则徐漫不经心地问道:“钱江,你这么聪明的人,上次会试怎么会落榜呢?”钱江一哂:“晦气呗。那年的策论考题太离谱,我剑走偏锋押错题了。”林则徐眉毛一翘:“怎么个错法?”钱江道:“您老还不知道,历科会试的考题都出自四书,举子们谁不把四书倒背如流?考官们都怕题目流俗被人猜中,变着法子出偏题怪题,什么‘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这样的考题是断然不会出的。考生们也全往艰、险、奇、涩的犄角旮旯里猜,事先打好腹稿,做上一二十篇。没想到那年的考题流俗得不能再流俗,题目居然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钱江的表情生动,虽是拉扯旧事,却像历历在目。 林则徐微微一笑。这个考题确实流俗,是塾馆里的教书先生们拿来考童子的,充其量放在知县或知府衙门的试题中。国家抡才大典出了一道近于民谚的考题,的确出人预料。但此话出自《论语·泰伯》,谁敢说它不是堂堂正正的会试考题。 钱江眨着眼接着叙讲:“我坐在考棚里反复琢磨。孔圣人的千古名言简约浓缩模糊多义歧解万端,要想在几千举子里脱颖出来,非得俗里求异旧里翻新不可。于是我从断句处着手,将题目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头绪一厘清,心境豁然开朗,下笔如神,洋洋洒洒两千言大卷很快做成。”钱江巧舌如簧,林则徐哑然失笑:“曲解圣人言,还指望金榜题名?”钱江笑道:“我以为那篇答卷肯定能给考官们留下好印象,满心欢喜出了考棚。一问左右两棚的举子,他们的思路与我大同小异,全要旧里翻新。左面那位仁兄将考题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右面那位老弟更有新意,将考题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林则徐笑得肚皮发颤:“一群举子郢书燕说,合伙糟蹋圣人言。要是我当考官,也只能当作笑料打发到废卷里。”钱江一缩脖子:“事后我才明白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金榜题名没指望了。” 林则徐敛了笑容:“不过,‘民可使,知之’——这个说法有道理,总比让三亿多大清臣民浑浑噩噩无知无识好。钱江呀,这次人京,跃过龙门固然好,但凡事都得有两手准备,万一落榜,有何打算?”一次会试就金榜题名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上了进士榜的十有八九都是三番五次反复折腾才跃过龙门。钱 导语 《鸦片战争(上下)》是王晓秦继《李鸿章大传》后又一基于中英史料再现艰难时世背后的斑斓世相与政治生态的浩瀚大作。 本书所采用的史实和相关数字全部基于史料。王晓秦在写作期间踏勘了鸦片战争的所有战争遗址,通读了清史料、英政府文件、英兵参战日记和回忆录;并从东莞林则徐纪念馆、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和陆军博物馆、美国皮伯迪·埃赛克斯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和图书馆拍摄和收集了1800多幅照片和图片,精选出100余幅附于书中,它们大部分出自19世纪的中外画家和参战官兵之手,不少图片首次出现,它们准确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和战争场面,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的视角相当独特,使得本书不仅是一个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还有对历史的深刻洞见,校正了传统的历史观念。本书新颖的角度和深厚的文学描写功力,让作品具有高度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可读性。 序言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有“以诗证史”说,小说是广义的 诗,亦足证史。王晓秦先生这部新著《鸦片战争》,即是 充满诗意的历史小说。他用如椽大笔,绘形写神,泼墨重 彩地勾画出一幅鸦片战争全景图:虎门禁烟,英酋远征, 突袭舟山,关闸事变,广州内河战火,厦门岛上烽烟,浙 江鏊兵,长江大战,斡旋媾和,签字《南京条约》等等。 其场景广阔,情节跌宕起伏,可惊可怖之冲突,可歌可泣 之故事,纷至沓来,让人不忍释卷。人物从中英两国帝王 将相,到鸿商巨贾,烟民海盗,乃至贩夫走卒,个个刻画 生动,个性鲜活。在宏大叙事中,作者激情进射,长歌当 哭,把一部民族痛史,演绎得令人回肠荡气。这着实是一 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读之不亦快哉。 好的历史小说不唯文学性强,有可读性,还必须有史 学品质,即可以证史。这就要求作者具有三方面的准备: 一要掌握充分的史料;二要目光如炬,有去伪存真的史识 ;三要独立思索,对历史有自己深湛的见解。王晓秦先生 是优秀的学者,研究并讲授英国文学,学风严肃,已有多 种学术著作面世。然其对清末灾难频仍的历史情有独钟, 二十年前即有“以诗证史”之夙愿,欲揭示大清帝国崩溃 之因由,以警后人。于是,倾尽心力广泛汇集相关史料。 以其娴熟英文,即在国外得到许多国人罕闻的原始英文资 料,且多具当时性和真实性。以是,其作品所涉及的时间 、事件、人物、文献、数据、插图都有案可考,极具信史 意义。如本书所配图片,大多出自19世纪画家和参战官兵 之手,另一部分收集于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 博物馆和画廊。这些图片首次见诸国人,格外珍贵。在摄 影尚不发达的时代,它们准确记录了当时的事件,不独可 以以图证史,亦可以增加阅读的兴味。本书史料的翔实, 于此可窥一斑吴。 更值得称道的是王晓秦先生的史见。他不崇权威,不 坠时风,坚持独立思索,敢于质疑曾经的历史成见。在前 几年出版的历史长篇小说《铁血残阳——李鸿章》中,他 就洗刷了李鸿章汉奸卖国贼的恶名,学界虽有争议,毕竟 打开了一扇自由思索的窗口。如今这部百万字的新著中, 思索的空间更大,识辨的问题更多,是要读者去发现的。 小说毕竟不是说教,乃以不说为说,陈述史实,以形象启 人,是禅悟的公案耳。读这部小说,你会有传统良史秉笔 直书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的风骨所在。 历史尘封在史料里,不是人人愿意翻阅;历史要说的 话,不是人人听得懂;历史默默地展示自己,不是人人看 得透。这段话是作者的感言,犹如《红楼梦》作者的一叹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午战争百二十年纪念日于羊城四方轩遵嘱班澜谨书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用泼墨重彩的笔法,勾画出一幅战争的全景图:大清禁烟,英军远征,突袭舟山,关闸之战,广州之战,厦门之战,浙江之战,长江之战,《南京条约》等,一环扣一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书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中英两国的帝王将相,军官士兵,宏商巨贾,流民海盗等,全都粉墨登场。此书不仅描写了战争,还讲述了官场的隐晦,商人的纠结,民众的困惑,和入侵者的内部冲突,配有多幅珍贵历史图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