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绿山墙的安妮(全译本)/红发安妮系列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加)露西·莫德·蒙格玛丽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卡斯伯特兄妹向孤儿院申领一个男孩,但却错误地送来了一个红头发的女孩——安妮。安妮以其活泼乐观的精神,不但感染了年迈孤独卡斯伯特兄妹,也照亮了整个绿山墙的生活。她奇妙的幻想生活、与戴安娜纯真的友谊、与吉尔伯特的斗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无不展示着一个小女孩快乐的童年生活。 作者简介 露西·莫德·蒙格玛丽(Lucy Maud Montgomery,1874-1942),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出生在爱德华王子岛,自幼喜爱文学。代表作是“红发安妮系列”,共八本,呈现了安妮的童年、求学、恋爱、成家、养育孩子,以及孩子们的成长故事。 目录 雷切尔太太的惊讶 马修·卡斯伯特的惊讶 玛莉拉·卡斯伯特的惊讶 绿山墙的清晨 安妮的历史 玛莉拉下定了决心 安妮的祷告 收养安妮开始了 雷切尔·林德太太吓坏了 安妮的道歉 安妮对周日学校的印象 庄严的宣誓 期待的喜悦 安妮的招供 学校的骚乱 和戴安娜喝茶的悲剧性结局 生活的新情趣 营救 音乐会、灾难与招供 好事变坏 新调味料 请安妮喝茶 光荣的悲伤 斯苔丝小姐和学生们参加音乐会 马修坚持要灯笼袖 故事俱乐部成立了 虚荣与烦恼 不幸的百合姑娘 安妮生活中的新纪元 奎恩班开课了 小溪和山谷交汇的地方 通过名单公布了 酒店音乐会 奎恩女孩 奎恩之冬 梦想与光荣 名叫死亡的收割者 曲折的道路 序言 寻访露西·莫德·蒙格玛丽 ◎李文俊 1989年的6月,我寻访了一位女作家。这次走得还真 够远的,一直去到大西洋西北角圣劳伦斯湾的一个海岛上 。这一次我寻访的是加拿大儿童文学作家,《绿山墙的安 妮》(Anne of Green Gables)一书的作者露西·莫德·蒙 格玛丽(Lucy Maud Montgomery)。 我最早知道这位作家的名字,还是得自1986年我国某 份报纸上的一篇报道。那篇《渥太华来讯》里说:“加拿 大青年导演凯文·沙利文将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 ·蒙格玛丽的名著《绿山墙的安妮》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该剧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播放,收看人数达550万,超 过了其他电视片。”报道里还提到:小说《绿山墙的安妮 》发表于1908年,写的是一个孤女的故事。马克·吐温读 了这部小说后曾说:“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 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 1988年的夏天,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绿山墙的安妮 》一书的中译本,马爱农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我也曾注意过一些书评报刊,却从未见到有文章提到 《绿山墙的安妮》的中译本,哪怕是一句。小安妮在中国 的遭遇太可怜了。要知道这本书不但在英语国家是一本历 久不衰的畅销书,而且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拍摄成无声、 有声电影,搬上舞台,又改编成音乐喜剧。我一直为安妮 在中国的命运感到不平,正因如此,在一次加方资助的学 术考察活动中,我报了去蒙格玛丽故乡参观并写介绍文章 的计划。 我动身之前仔细阅读了莫莉·吉伦(Mollie Gillen) 所著的蒙格玛丽的传记《事物的轮子》(The Wheel of Things,1976)一书。下面的叙述基本上都取材于这部著 作。 蒙格玛丽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她出生的地点是加 拿大最小的省份爱德华王子岛北部一个叫克利夫顿的小村 子。她的父亲是个商人,经常在加拿大中部经商,母亲在 小莫德出生21个月后就去世了。莫德只得与外祖父母一起 生活,她来到卡文迪许,这也是一个小村庄,离她出生地 只有几英里。莫德对大自然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在 她的作品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是与她在海岛上度过的童 年生活分不开的。这个小女孩在森林、牧场与沙滩间奔跑 。美丽的景色也培养了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母亲早逝,父亲经商在外,她没有兄弟姐妹,无疑有 些孤独,她有时会对着碗柜玻璃门上自己的影子诉说心事 。小莫德9岁时开始写诗,用的是外公邮务所里废弃的汇单 。莫德15岁时写的一篇《马可·波罗号沉没记》在一次全 加作文竞赛中得到三等奖。这是她根据亲眼所见的一次发 生在海岛北岸的沉船事故写成的。1890年8月,莫德由外公 带着来到父亲经商的艾伯特王子城。继母要她帮着带孩子 。她不能上学,自然觉得很痛苦。但是她能通过写作把痛 苦化解掉。她写了一首四行一节共三十九节的长诗,投稿 后居然被一家报纸头版一整版登出来。当时她还不到16岁 。她继续投稿,报纸上当时已称呼她为“lady writer”( 女作家)了。不久,她的短篇小说又在蒙特利尔得奖。1891 年,父亲把她带回到故乡,此后,在父亲1900年去世前的 几年里,父女很少见面。莫德幼年丧母,又得不到父亲的 抚爱,她作品中经常出现孤儿形象与孤儿意识,便不是一 件偶然的事了。 莫德回到爱德华王子岛后进了首府夏洛特敦的威尔士 王子学院,1894年毕业,得到二级师范证书。在岛上教了 一年书后,她又进了哈利法克斯的达尔胡西大学学文学。 在大学念书时,她仍不断投稿。 1895年7月,莫德得到一级师范证书,她教了两年书 。1898年3月,外祖父去世,莫德为了不使外祖母孤独地生 活,回到故乡。从这时起除了当中不到一年在哈利法克斯 一家报馆里当编辑兼记者兼校对兼杂差,直到1911年外婆 去世,她都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莫德都没有停止写作。她仍然不断向加、美各刊物投稿 。有时,发表一首诗只拿到两元钱。 说起《绿山墙的安妮》之所以能写成,还得归功于莫 德的记事本,她平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喜欢往本子上 涂上几行。有一天她翻记事本,看到两行不知何时写下的 字:“一对年老的夫妻向孤儿院申请领养一个男孩。由于 误会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女孩。”这两行字启发了她,使她 开始写小孤女来到一个不想要她的陌生家庭的故事。莫德 把“一对夫妻”改成“两个上了年纪的单身的兄妹”,因 为单身者脾气总是有点孤僻,这样,与想象力丰富、快言 快语的红头发、一脸雀斑的小姑娘之间的冲突就越发尖锐 了。小说的第一、二、三章的标题都是“×××的惊讶” ,使读者莫不为小孤女的遭遇捏了一把汗。小安妮也确实 因为性格直率、不肯让步与粗心大意吃了不少苦。但是最 终的结局还是令人宽慰的。儿童文学作品总不能没有一个 “快乐的结局”嘛。 《绿山墙的安妮》在1908年出版,很快就成为一本畅 销书,到9月中旬已经4版,月底6版。到1909年5月英国版 也印行了15版。1914年,佩奇公司出了一种“普及版”, 一次就印了15万册。以后的印数就难以统计了[笔者本人就 见过中国出版的一种“海盗”影印本,上面没有任何说明 。从版式、纸张、封面推测,大约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印 制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读者都想知道“小安妮后来怎么样 了”,出版社看准了“安妮系列”是一棵摇钱树,蒙格玛 丽自然是欲罢不能了。其结果是她一共写了8部以安妮与其 子女为主人公的小说。它们按安妮一家生活的年代次序(而 不是按出版次序)为:《绿山墙的安妮》(1908年出版,写 安妮的童年)、《安维利镇的安妮》(1909,写安妮当小学 教师)、《小岛上的安妮》(1915,写安妮在学院里的进修 生活)、《白杨山庄的安妮》(1936,写安妮当校长时与男 友书信往来)、《梦中小屋的安妮》(19l8,写她的婚姻与 生第一个孩子)、《壁炉山庄的安妮》(1939,写她又生了 五个孩子)、《彩虹幽谷》(1919,孩子们长大的情景)、《 壁炉山庄的里拉》(1921,写安妮的女儿,当时在打第一次 世界大战)。这样的创作方式自然会使真正的艺术家感到难 以忍受。出了第一部“安妮”之后莫德就在给友人的信里 说:“这样下去,他们要让我写她怎样念完大学了。这个 主意使我倒胃口。我感到自己很像东方故事里的那个魔术 师,他把那个‘精怪’从瓶子里释放出来之后反倒成了它 的奴隶。要是我今后的岁月真的被捆绑在安妮的车轮上, 那我会因为‘创造’出她而痛悔不已的。” 尽管莫德自己这样说,她的“安妮系列”后几部都还 是有可取之处,其中以《小岛上的安妮》更为出色。作者 笔下对大自然景色的诗意描写,对乡村淳朴生活的刻画, 对少女的纯洁心态的摹写,还有那幽默的文笔,似乎能超 越时空博得大半个世纪以来各个阶层各种年龄读者的欢心 。这样的一个女作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哲人与思想家, 而像是读者们自己的姑姑、姐妹或是侄女甥女。给莫德写 信的除了世界各地的小姑娘之外,还有小男孩与白发苍苍 的老人,有海员,也有传教士。两位英国首相斯·鲍德温 与拉·麦克唐纳都承认自己是“安妮迷”。一位加拿大评 论家在探讨“安妮”受到欢迎的原因时说,这是因为英语 国家的人民喜欢小姑娘。不说英语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 呢?人们在生活与艺术中对天真幼稚避之唯恐不及。但是 率直的天真,不扭扭捏捏的天真,却又是一种难以企及的 美的境界了。凡人都有天真的阶段,当他们处在这个阶段 的时候莫不希望早日脱离,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一旦走出 天真,离天真日益遥远,反倒越来越留恋天真,渴求天真 ,仰慕天真了。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心理,连城府极深的政 坛老手也希望能有几分钟让自己的灵魂放松放松?也许正 是由于这个原因,71岁的马克·吐温给34岁的莫德写去了 那样的一封“读者来信”? 美学家们对这样的现象可能早已有极为透彻的论述, 还是让我回到莫德生平上来吧。她的外祖母于1911年逝世 ,莫德不愿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大房子里,搬到几英里外 另一个村子去与亲戚一起住,不久便与埃温·麦克唐纳牧 师结婚。他们恋爱已有8年,订婚也已有5年了。婚后除了 做妻子和母亲(她生了三个儿子,活下来两个)需要做的一 切家务事外,她还要担当起牧师太太的一切“社会工作” 。 除了8本“安妮系列”之外,莫德还写了自传性很强的 “埃米莉”三部曲。当然,还有其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 集和诗歌、自传之类的作品。莫德是1942年4月24日去世的 。丈夫和两个儿子把她的遗体送回到卡文迪许小小的公墓 ,她的墓碑与如今已成为“蒙格玛丽博物馆”的“绿山墙 房子”遥遥相望。 此后便是我去“绿山墙的房子”朝圣的日子了。 “绿山墙的房子”不算大,呈曲尺形,两层,每层也 就有四五个房间。我们听完讲解员的话便拾级而上,到楼 上去看“小安妮的卧室”。房间里沿墙放着一张硬板床, 旁边是一只茶几。 莫德就葬在西边不远的地方。小说里写到的“情人巷 ”“闪光的湖”和“闹鬼的林子”也都在附近。每年都有 数以千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少是来验证自己读小说 时所留下的印象的。 第二天,我冒着蒙蒙细雨,步行了几英里去看爱德华 王子岛大学。校园的气氛有点像旧时上海的沪江大学或圣 约翰大学。我在楼里楼外漫步了近1小时,几乎没有见到一 个人,似乎是苍天有意安排,让我可以独自与莫德的幽灵 相处,细细体味一个未踏进社会的女学生的多彩幻想与美 丽憧憬。 我在岛上住了3夜之后按原定日程经由哈利法克斯飞往 多伦多。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未能看到音乐剧《绿山墙的 安妮》,它要到7月才开始上演。 导语 一个爱做梦,爱幻想的红发女孩安妮来啦!其实是一场阴差阳错的美丽误会。新的家人,新的朋友,新的人生,安妮用她的私家魔法让安维利镇充满了欢乐。 一部让人永生难忘,一生必读的经典佳作借由蒙格玛丽的文字,随着安妮的想象让我们一起畅游风光旖旎的爱德华王子岛 精彩页 雷切尔太太的惊讶 雷切尔·林德太太住在安维利大道没入山谷的地方,两边生长着如女士耳环般的桤树,一条小溪横穿流过。这条小溪的源头远在老卡斯伯特家那儿的树林里,小溪的上游很是奇妙,它携着阴暗的池塘和瀑布的种种奥妙向前奔流,流过树林,但到了林德家这儿的山谷,却变成了安静乖巧的细流,仿佛它知道,若是不适当注意庄重与礼貌的话,是逃不过林德家门口的。可能它也知道林德太太正坐在窗口,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任何路过的东西,从溪流到出现的孩童。若是让她看见了什么怪事儿,她不像狩猎一样搜索出其中的究竟来是决不会安心的。 安维利大道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谁要是特别留心邻人的事,往往会忽略了自己的事情,但雷切尔太太有两者兼顾的能力。她是个优秀的家庭主妇,主持着为慈善事业定期聚会的妇女缝纫小组,帮着打理周日学校,而且是教区救助会和对外传教辅助团最积极的支持者——就是有这么多事情,雷切尔太太仍然有足够的时间几小时都坐在她厨房的窗户边缝被子。安维利大道上的家庭主妇们常常用敬畏的声音说,她缝了十六床被子,而且还时刻注意着贯穿山谷、环绕着陡峭红山的大路。安维利大道位于一个三角形的半岛上,这个半岛向外突出,一直深入到劳伦斯海湾,两边都是海水,任何想要出去或者进来的人都得经过这条山路,所以,他们根本就逃不过雷切尔太太敏锐目光的交叉射击。 6月初的一个下午,她一直坐在那儿。太阳明亮温暖的光线洒进窗户,房子下面的斜坡上的果园染着新娘般的红晕,还有白色的花朵和无以计数的嗡嗡叫的蜜蜂。托马斯·林德——一个恭顺的小个子男人,安维利人都叫他雷切尔·林德的丈夫,正在马棚那边的田里播种他的芜菁,马修·卡斯伯特也应该在绿山墙上方的大红溪播种。雷切尔太太知道这事儿是因为她听见马修前一天晚上在威廉·布莱尔的小店里告诉彼特·莫里森,他说明天下午他要播种子了。当然,是彼得问他的,马修从来也不会自愿告诉别人他自己的生活情况。 但马修·卡斯伯特却来这儿了,现在是忙碌的下午三点半,他平静地驾着车子驶过山谷上了山。他戴了白领子,穿着他最好的一套衣服,这很明显地证明——他要出安维利,他的那辆旧马车,还有他的母马,也都意味着他要走的距离相当长,现在的问题是他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若是安维利的任何其他人,雷切尔太太会把所有的迹象联系起来,可能这两个问题就有了准确的结论,但马修却是个很少出门的人,那么,肯定是有件非常急迫、不同寻常的事情。而且.他是那种害羞的人,他讨厌身处陌生人之间,或到需要他说话的地方去。马修打扮得那么漂亮,佩戴着白领子,驾着马车,这可不是件寻常事。雷切尔太太拼命地想,却怎么也想不明白。她一个下午的快乐就给这事破坏了。 “喝完茶,我可以走到绿山墙去,问问玛莉拉他到哪儿去了,干什么去了?”可敬的女士最后下定了决心,“他这种时候很少进城的,而且从不访客,要是芜菁种子用完了,他也不会穿戴得那么整齐,而且还驾着马车去,驾车的速度又不像是去找医雄,肯定是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不得不出门。要是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的心是不会有一分钟的平静的。” 于是,喝完了茶,雷切尔太太出发了。路并不算远,马修住的那幢果树围绕着的不规则的大房子从林德家那条大路走去只有一英里,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当然了,弯曲的小路拉长了路程。马修.卡斯伯特的爸爸跟他一样害羞、安静,当他建立这份家业时,他尽可能地把它建在远离伙伴而又没有退缩到树林里去的地方,绿山墙就坐落在他清除出来的那块地方的边角上,从大路那儿几乎看不见。安维利的其他房子一般都建筑在大路两边,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交生活,雷切尔太太觉得住在绿山墙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生活。 “只不过是待着罢了,就是这样子的。”她沿着深深的车辙前行,绿色的小路两边镶着野玫瑰丛,她想,“难怪马修和玛莉拉都有点古怪,住在这个地方,天知道他们是不是觉得就足够了,树又不是什么伙伴,我可更愿意看着人。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很满足,但是我想,或者是他们习惯这样了。人是可以适应各种情况的,甚至像爱尔兰人说的,能适应被吊死。” 雷切尔太太步入了绿山墙的后园,那是个非常干净、整齐的园子,一边是巨大的柳树,另一边是伦巴第,看不见一根零散的树枝,也没有一块散乱的石头,和以前一样,并没有什么变化。她心里明白,玛莉拉打扫院子和她清扫房间一样频繁。这儿干净得可以在地上吃饭,根本不会吃进去一丁点儿灰尘。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