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韩少功,男,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于湖国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2),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 主要文学作品有《韩少功系列作晶》(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韩少功作品系列》(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长篇作品《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日夜书》。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1981)、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1997)、法国文艺骑士奖章(2002)、全国鲁迅文学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7)、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0)等。作晶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境外出版。 书评(媒体评论) 米狗子、骨架子、虱婆子、小猪、高丽……这些 读者所陌生的绰号不用我回忆就能脱口而出。他们是 我知青时代的朋友,是深深水底的一只只故事,足以 让我思绪暗涌。几十年前飞鸟各投林,弹指之间己不 觉老之将至——他们此刻的睡梦里是否正有一线突突 突的声音飘过? 愿看我们故事的你们,永有成长向上的活力与定 力。 ——韩少功
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底色 我家养鸡 那年的高墙 父亲 开荒第一天 走亲戚 一九七七的运算 戈壁听沙 第二章 书里书外 换书 说书 抄书 醉书 第一张书桌 去远方 初到乡下 “公用”先生 第三章 浮生掠影 月下桨声 空院残月 卫星佬 青龙偃月刀 每步见药 一块钱一摇 扑进画框 八景忆雪 笑的遗产 母亲的看 第四章 美丽世界 诗猫 猫狗之缘 山中异犬 三毛的来去 再说草木 心灵之门 月夜 激流 遍地应答 CULTURE 太阳神 晴晨听鸟 天堂
精彩页 我上小学后不久,正碰上困难时期,碗里的食物越来越少了。到处都有人议论粮食短缺的问题,说有些人饿死了,有些人被饥饿逼得出外逃荒,更多的人被饿出水肿病——父亲就患了这种病。他脸色苍白,全身浮肿,用指头在肌肤上随意戳一下,就戳出一个小肉窝,久久不能恢复原状。 街上什么东西都贵得吓人,而且没有什么吃的可买。出现了很多乞丐,三五成群的,浑身散发出臭气。更可怕的是一些抢劫犯,专抢吃的东西。有次我看见一个工人模样的人刚走出店门,手中一个热腾腾的馒头就被一个小劫犯呼的一下抢去了。工人模样的人马上追过去,揪住那人的头发便打,大哭大喊,硬要用水果刀杀了小劫犯。但任凭他怎么打,劫犯既不还手也不闪避,只是缩着脑袋大口吞吃,噎得自己两眼翻白,一晃眼就把馒头吃得干干净净。 哪怕下一分钟就要砍头枪毙,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口粮标准一再降低。政府提倡用瓜菜来代替米粮。但那时候瓜菜也很难买到。早上去买菜,得带上一种购菜卡,根据卡上的购菜限量标准,每人可买上二两或四两。很多小学生也挤在菜店前的长长队伍里,伸长颈脖对那些售货员大喊:“爷爷——”“奶奶——”“大姑姑——”他们竞相讨好售货员,无非是为了在买菜时能多得到一个小萝卜或一根小苋菜。 父母想尽了办法来让我们姊妹四个不至于饿倒。有一次,爸爸弄回了很多红薯藤,说要在红薯藤里提取淀粉。我们挑了一根藤,咔嚓一折,见断口果然渗出星星点点的白色浆水,看上去很有希望,于是一个个都欣喜异常。可是我们将这些红薯藤放到锅里煮熬了好半天,仍然只得到半锅黑黑的水,又苦又涩,像是苦口的药汤。用筷子捞一捞,半点儿能塞塞肚子的固体物质也找不着。 家里吃饭也开始按计划配给。每天早上,母亲给我们几个孩子每人切下一块细糠饼,将细糠饼的大小厚薄仔细比较,怕分配得不公平。到中午吃饭时,则把半锅饭搅得泡泡松松的,往桌上每只碗里装上一勺,就不可能再多了。我是最小的孩子,拿的碗也是最小的。每次我都眼勾勾地盯着哥哥姐姐的大碗,觉得母亲对他们偏心,让他们吃得多。其实后来我也慢慢看出来了,哥哥和姐姐也都眼勾勾地盯着我的碗,在羡慕嫉妒我碗里的丰满。 出于对父母的畏怯,我们都不敢争吵。默默地咽下一丝口水,然后默默地离开饭桌上学去。 有一天,妈妈从乡下探亲归来了,带回半布袋蚕豆,半布袋红薯丝,还有大小四只鸡!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带给了我们很多欢乐和想象。我想象以后鸡能生很多蛋,而那些蛋又能变成小鸡,小鸡长大以后又能生蛋。 给鸡找野食的任务当然交给了孩子。每天放学以后,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鸡,有时还带回几个同学,让他们也能来逗逗鸡,见识这些颇为珍奇的小动物,共享我的幸福。然后,我就提着小竹篮出去挖蚯蚓,或是网捕飞虫,或是去路边拔拔青草和捡捡烂菜叶。为了找到足够的鸡食,我得走很远很远,天黑时分才能回家。 哥哥姐姐比我忙,正准备考初中或考高中。他们常常为了赶作业而不能陪我出去找鸡食。碰到这种情况,我就生出几分不满,觉得他们对鸡无情无义。 P2-4 导语 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当代文学名家回望消逝的童年,跨界讲述一代人的成长故事和时代影像。 鲁迅文学奖、纽曼华语文学奖、法兰西文艺骑士奖得主写给孩子们的文学读本。 韩少功老师自传体小说新作。他1953年出生在湖南长沙,这座湘江边上的古城。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这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少年的喜乐与悲伤,汗水与泪水,都点点滴滴汇集成笔下的文字,变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序言 《大作家·小时候》系列丛书,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 社“十三五”重点图书选题,在“十三五”过半的这个暖 冬,终于像一树高挂的艳果,被我们攀摘下来,洗净擦亮 ,捧到了小读者跟前。至于滋味如何,那就要看你们是如 何说的了。 在你们品尝之前,我们先说几句。我们寄望大家看重 珍惜,但约稿和编辑之艰难,这里按下不表,因为过程的 劳苦与否,与结果是甘是涩,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我们要说的是,做这套丛书有何愿景,意义何在。大 家也看到了,我们约的这批作家,都算不得纯粹意义上的 儿童文学作家,大多数在这之前,或许连一篇正儿八经的 儿童文学作品都没写过。可世界的、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 已经那么多了,我们又何必还要把他们纳入进来呢?你们 少不更事,思维单纯,我们就不怕你们读了这些未经严格 训练的非儿童化文字,消化不良,以致心灵蒙尘或者中毒 ? 其实,我们是不担心的。我们就想借这套丛书来扩大 儿童文学的范畴,来调和儿童文学的颜色,来模糊儿童文 学的界线。谁说只有儿童文学作家才能写儿童文学?谁说 儿童只能读儿童文学?人类心灵的强大,是我们根本无法 估计的。心灵也许会受这样那样的伤,但绝不会轻易被打 败。等这样那样的伤好了,心灵多半会比以前更蓬勃旺盛 。幼小的心灵当然是要受保护的,但这种保护如果把必要 的经历和磨炼都排除在外,那我们永远都不会长大,我们 的心灵永远都是孱弱苍白的,外界稍有风雨,我们就会被 摧垮淋趴。更何况,这只是一套书而已,哪就这么容易受 伤了?要知道,在古代,就没有儿童文学一说,那古代的 儿童就不要成长了吗?而且就算是这批作家,在他们小时 候,也很难读到一本纯粹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他们 都长大了,成材了,像旷野里一株株春意盎然、枝繁叶茂 的大树。 立足湖湘,放眼全国,这批作家,都是经过我们精挑 细选的。有城市的,有乡村的;东部西部,大江南北,都 有。有可以叫爷爷奶奶的,也有可以叫叔叔阿姨的,还有 的,如果你们叫他们大哥哥大姐姐,或许更能让他们笑逐 颜开。他们之前或许没写过儿童文学作品,但他们很多人 身体里,一颗童心,永远都在。 这些作家之前的写作,也是五花八门,小说、诗歌、 散文、戏剧、影视、评论,什么都有,丰富得很,而且在 那些领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的,甚至可以说,代 表着中国一流水平,是很厉害的大作家哦。这些人,现在 应我们之约,回头来写他们的童年往事,难道你们竟然会 没有兴趣?你们就不想知道,这些东西南北中、跨越几十 年、分布几万里的作家,童年究竟经历了哪些风物习俗、 时代潮流、人事磨砺、命运挫折,才成就了他们现有的人 生?对你们来说,他们每个人或许就是一座迷宫,一片森 林,一个秘境,一条九曲回肠、精彩纷呈的幽径,你们可 以从这套书中,学历史,学社会,学经验教训,学哲理情 趣,说不定读着他们对童年生活睿智而诗意的梳理,心灵 一下子就丰富了,头脑一下子就清醒了,眼界一下子就开 阔了呢。你们还别不信,人生之路,其实就是经历了一次 次顿悟,然后,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 这套丛书,可以算作儿童文学,也可以不算。反正既 然要模糊儿童文学的概念,也就无所谓了。可如果这套丛 书能够得到你们的肯定和褒扬,那么,或许在未来会有更 多的非儿童文学作家加入到“为孩子们写作”的队伍中来 。而他们的加入,当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他们的写 作手法、思想观念、切入角度、结构谋划,肯定是不同于 其他人的。到那时,你们就有福了,不仅是眼睛有福,头 脑和心灵,都是有福的。在潜移默化中,你们中的有些人 ,或许会因为这些作家笔底摇曳多姿的童年、斑斓丰富的 文化、昂扬蓬勃的精神、妙趣横生的情趣而爱上文学,从 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并不是风平浪静 的。大时代的风云激荡,势必会波及一些作家。但请放心 ,就算是抒写个人苦难,这些作家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 、阳光的,从驳杂荒芜的世事中提炼高纯度精神食粮,在 急转而下的日子里扼住命运咽喉,从黑暗多变的人性中寻 求光明温暖。现在,你们可能不再经历那些,但你们必须 要学会这种反转人生的能力。你们说呢? 这大概就是我们想要告诉你们的吧。至于更多的,就 要你们从这些千姿百态的文字中,自己去感悟了。
内容推荐 《大作家·小时候》系列是一套作家们根据自身的童年经历为青少年创作的高品质文学作品。它是少儿文学图书创作中,罕见的当代文学名家跨界集中展现,让大作家为小孩子写大文学是这套丛书的最大特色。邀请的作家均是广大青少年读者所熟知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中成果卓著又风格独具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各种大奖,如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最高荣誉大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文学奖等。本书系以多样的表达方式,给儿童打下精神的底子,有助于指导青少年儿童构筑起丰富又高雅的文学底蕴,并以此助长文学理想,滋润青春人生。 |